“海”中取粮

2023-11-14 星期二

▲科研人员正在为水稻搭建防鸟网。在海水稻灌浆期,防鸟工作尤为重要,不采取措施可能会颗粒无收

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海水稻”种植面积已突破100万亩,品种覆盖全国四大类典型盐碱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图 / 张茂

 / 邱江华

编辑 / 郑洁 方迎忠  [email protected]




▲科研人员顾晓振 (左)、殷会德 (右) 在做田间记录,包括水稻长势、株高、分蘖数等


清晨日头刚起,张树寅戴好遮阳帽,一手拿着试验记录本,一手揣着大容量水袋,钻进绿色的稻浪,一待就是一上午。


张树寅是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科研人员,他和同事6个人扎根在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约百亩的试验田,一待就是半年,他们在试验田里选育着近两千份水稻种质资源。对于张树寅和同事而言,“我们每天摸的是水稻,想的也是水稻。这片田里的每一个品种都像是我们的孩子,一天也离不开它们。”


▲科研人员张树寅正在补充水分。三亚常年气温高,科研人员每天都要携带大容量水袋


▲科研人员于萌在田间做杂交试验:整理稻株稻穗,剪颖去雄


何为“海水稻”?张树寅解释说,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海水稻”是与海水有关联的水稻。不是指能够在海水里生长的水稻,而是耐盐碱水稻,可以在沿海滩涂和内陆盐碱地种植。


“人类从未停止过向险恶的自然环境挑战。在盐碱地上种植‘海水稻’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张树寅介绍,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总部设在青岛,从2016年开始,他和同事们每年秋季就奔赴三亚南繁进行水稻播种,待到次年4、5月份水稻成熟采收后,再带着培育出的优质的耐盐碱水稻品种返回总部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于萌在泥泞的稻田里行走,深一脚浅一脚


▲结实的杂交稻穗。这表明杂交试验成功,可以收获到杂交种


▲福寿螺几乎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会产生危害


在南繁基地,科研人员对稻田进行巡查、选取稻株开展杂交实验、对水稻材料手工脱粒……日复一日。“海南一年四季均可开展水稻试验研究,能够加速育种进程,科研时间能缩短一半。”张树寅说,他们培育一个水稻新品种,平均需要经历8次更新换代才能获得一个稳定的品种。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技术研发部部长万吉丽介绍,“目前,我们已经拥有种质资源近2000份。种质的耐盐能力也不断提高,从最初的3‰,提高到现在的8‰。”


▲水稻育种专家杨汉树 (右) 带领科研人员查看水稻长势,并指导选育工作


▲科研人员在进行水稻制种材料调查。树起隔离膜是为了防止花粉偷偷授粉“交流”


▲科研人员在打开调好比例的海水给水稻灌溉


从2012年到2022年,耐盐碱的“海水稻”已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海水稻”种植面积已突破100万亩,品种覆盖全国四大类典型盐碱地。


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适宜种植粮食的有5亿亩,利用潜力十分巨大。在不久的将来,那些之前看起来“用处不大”的盐碱地或将成为“再造良田”。


▲科研人员彭南锡正在进行水稻脱粒。他采用比较原始的脚踩脱粒机,便于清机,以免种子混杂


▲科研人员收获的不同水稻种子。每一袋种子都可能藏着好品种


▲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海水稻试验基地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