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博士大量涌入医院,专职做「发论文机器」:正在加速内卷的医院科研岗

2021-03-29 星期一

内卷可怕吗?可怕。


但是比内卷更让人无奈的,或许是降维打击。


前段时间,有网友在知乎提问:「如何看待材料学大量涌入医学院和医院,将对医生 / 医学生职业发展有何影响」?

图片来源:知乎


都说生化环材是四大天坑,但不得不承认,即使是天坑,材料学也是一个短、平、快,发文章较为迅速的坑,笔者每每看到那些手握十数篇论文的材料大佬,都眼红不已。


当这些材料方向的大佬涌入医院,搞起学科交叉,这样的画面,简直让人不敢想象。


当然,有人肯定要问,材料学和医学八竿子打不着,大佬会发文章,又不会看病,怎么就进医院了,这一切,还得从医院科研岗谈起。



越来越火的医院科研岗


医院科研岗,顾名思义就是医院中专门负责科研这一块的相关岗位,相比于医生,医院的专职科研岗只需要专心科研,发表论文,申请基金,并不用操心治病救人


近些年来,随着医院对于科研产出,对于论文发表的重视,医院科研岗也随之越来越火。


一些知名的医院,诸如北医三院等等,在这两年,也开始招起了科研岗。当然,医院科研岗的招聘条件就比较看重科研经历,一般都会要求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发表过 SCI 论文,N 篇及以上或者单篇影响因子 > M 分。


图片来源:北医三院


由于医院科研岗的特殊性,其在招聘时,往往不需要应聘者具有临床背景,反而更青睐那些研究背景涉及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相关人才


举个例子,深圳市人民医院 2021 年的一则科研人员招聘启事中就对招聘范围作了限定,具有生物材料、纳米材料、药物化学及有机合成的研究经历的优先考虑。

图片来源:深圳市人民医院


同样,在 2019 年,深圳市人民医院在招聘科研人才时,依旧对材料学领域的人才青睐有加。

图片来源:深圳市人民医院


类似的,华西医院的一则招聘启事也明确了应聘人员应已获得或即将获得临床医学、细胞生物学、材料学或生物医药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图片来源:华西医院


不仅如此,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发布过类似的招聘启事,要求应聘者有材料学相关背景。

图片来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医院科研岗都青睐于材料学或者某些特定专业。但材料学的大佬们,在这一波医院科研岗招聘热潮中,有了脱离天坑的机会。



材料学发文迅速,医院会更加内卷吗?


不得不说,当其他方向人才越来越多地涌入医院,势必会发表更多的论文,这对医院,对临床医生会产生影响吗?


答案显然是会。


对于医院而言,发文快,文章影响因子高,显然可以显著地提升医院的科研指标。


近些年来,不少医院都在生物材料方向上发表了不错的科研论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图片来源:Biomaterials Science


武汉协和医院,图片来源: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图片来源:Advanced Science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图片来源: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对于年轻的临床医生而言,身边凭空多了几台发文多快好省的「论文机器」和自己竞争,自然感到压力巨大。


而且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似乎并不多,要么寻求合作一起发论文;要么只能在顾好临床的前提下,再想办法多发一些论文。总之,得发更多更好的论文。


但临床医生发论文真的没那么容易。如果不是为了晋升,或许大部分医生便不会在看病救人之余,还要花费额外的精力搞科研,发论文。

图片来源:丁香园


倘若未来医院更加内卷,为了晋升,一些医生或许只能购买「论文工厂」批量生产的问题论文。早在 2009 年,武汉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就显示,我国第三方论文代写代发市场已达到 10 亿元以上的年产值规模。


问题论文总归存在问题,一旦被发现,等待作者的就是撤稿。这两年来,已经有一批又一批可能来自「论文工厂」的问题论文被发现,被撤稿,论文发表单位甚至涉及多家中国三甲医院。


图片来源:推特


那么,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临床教授是否是未来的方向?


3 月 2 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个人公众号发表了题为《学术不端为何在中国的生物医学界出现较多》的文章。


在文章中,饶毅教授探讨了中国生物医学界学术不端的原因,认为在现行体系中,「中国的医生,特别是在医科院校附属医院的医生,大多数不愿意只做医生,而希望有教授头衔,认为教授才更被社会所尊重」,但成为教授,就不能只是行医,还得发表科研论文,这就造成了中国可能是世界上论文工厂服务的最大对象这一现象。


继而,饶毅教授谈到,为了就纠正这一体制问题,2020 年起,首都医科大学率先在全国建立了一个新的体系 — 临床教授体系。

图片来源:饶议科学


具体而言,饶毅教授表示,「临床教授系列人员不需要发论文,只要是好的医生、加上为大学做教学工作,就符合基本资格」。


在这个体系当中,科研的占比重将会下降,临床工作的优劣则成为新的评判标准,但根据网友们的回应,这个体系已经不是第一次推行,但还没见到啥实质性的作用。

图片来源:丁香园微博


事实上,临床教授(Clinical professor)在美国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当前国内医院将职称和待遇挂钩的情况下,想改革总归不是易事,这也造成了「医生到底要忙看病还是忙论文」这一问题在这些年的两会上屡屡被代表提出。


  • 2013 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严厉抨击了现行医生评价体系所存在的诸多弊端;


  • 2019 年,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表示,「SCI 论文不能作为临床医生职称考评中一票否决的指标」;


  • 2021 年,全国人大代表梁益建谈到 「做 1000 台手术不如发一篇论文」,直指我国卫生职称评价体系「重科研、轻临床」的弊病…


类似的质疑和呼吁还有太多太多,当然,医生们的意见也已经开始得到重视,去年,有关部门印发《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就按照医、药、护、技四个专业类别分别制定了评价标准。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但不论如何,临床教授体系都是一个初衷很好的改革思路,在未来,临床和科研真的会分开吗,分开之后又会如何呢?


一切,还需要时间去见证。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