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过年的动车上有8个小时的车程,而我的邻座是一个大哥和一个3岁左右大的小女孩,要是以前估计我会有点小崩溃,但学心理学后观察小孩也成了一种乐趣。
孩子还挺乖没有哭闹,只是比较好动,但我发现她看我的眼神是很戒备的,其他的没有观察出来,直到她要出去上厕所的时候,爸爸站了起来还没开口,孩子就很厉害的朝我吼了一句:“让开!”。
我有点诧异,下意识的反应其实是有点不太被尊重的,要是放在以前,在孩子给出反应后,我估计对她不会有一个好印象了。
好在学了心理学后,现在观察和评价人的角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是以前,可能会把孩子的行为归类为“没礼貌”或者“不友好”,现在会猜想孩子这样的斥责他人背后的自我定位可能是:“外人是不会对我很好的”或者“他人会故意为难我”。
而这样的自我定位可能来自成长环境里家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受伤过往总结的经验,传递给的孩子。
而孩子带着这个认知去和外界相处,给出“对抗”和“戒备”的一言一行,反而更容易让周围的人不喜欢她,更可能变成为难她的状态。
这是心理学里的“强迫性重复”。
心理治疗的意义是:“一个人的问题是源于他曾经被不恰当的对待过,而心理咨询的意义就是让这个人重新在那件事上被恰当的对待一次”
所以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猜想后,等她回来坐下,我从包里找了一颗奶糖笑着递给她,她疑惑的看了一眼爸爸,得到允许后才收下了糖, 没过几分钟她去她的口袋找零食的时候从里面抓了一个小橘子递给我。
她的眼神从戒备变回了柔和,我想她应该已经感觉安全了,觉得眼前的这个大人不会像她认知里想象的去为难她。
我觉得给糖的举动对她来说算是给了她一次“恰当对待”,也算是短暂的阻止了一场小型的“强迫性重复吧”!
————————
(细节补充)
孩子是“呵斥”的状态,比较少见,因为这还需要点勇气和怒火,
她爸爸都是有点粗鲁的不耐烦的对她,然后多动几次也很凶的吼她几下的,所以我猜这应该也是她不敢哭闹的原因。
她的成长环境,不是全靠猜的,因为我在旁边听也是听她爸凶了她一路!
更重要的是,她呵斥的行为确实是很过度的,因为是扯着嗓子吼的,普遍情况大人会阻止一下孩子说“嗨,不准这么说话”,可是她爸爸没有任何反应,其实是默认了孩子对他人的攻击,有点像大人对外界的攻击性隐形的投射给了孩子,通过孩子更好的释放!(因为大人已经没有理由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肆无忌惮的释放攻击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