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阶级性和政治正确

2022-02-09 星期三


随着《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最后一集《赓续•代代相传》的落幕,陈晓卿老师的这一季美食盛宴也完美收官,50天的跨度,在快速浏览阅读的时代,这是一次冒险,试探观众的耐心,也考验陈晓卿老师团队的心脏有多大,其中的忐忑和纠结,我不敢问,因为我也一直在纠结。


陈晓卿老师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尤其擅长对比,在之前的两季,是同一种食材的中外对比,让我们的视野豁然开朗。这一季的叙事方式也是对比,只是隐藏的够深,那就是同一种食材高端餐饮与大众餐桌的对比,对比的形式也旗帜鲜明:对大众餐桌,大张旗鼓,人物有名有姓有故事;对高端餐饮,掩旗熄鼓,再有名的师傅,也只有几个镜头,无名无姓,深怕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感,这是陈老师的纠结。



伟大领袖曾提出过一个问题:文艺为谁服务?这个问题同样也困扰着美食界:美食为谁服务?美食有没有阶级性?如何才能做到美食的政治正确?


我这不是危言耸听,这个问题有时是真实的存在。目前的美食榜单,比较有影响力的米其林指南、黑珍珠、金梧桐,都只聚焦于高端精致餐饮,那些大众餐饮根本不符合他们的标准,所以被排除在外。大众餐饮里面没有美食吗?显然不是!这三个榜单就是高端、精致美食榜单,以此来划分,美食有高端精致阶级和大众阶级,对应的是高端餐饮和大众餐饮,精致美食与大众美食,美食的阶级性是现实的存在。



于是,在美食评论上,这种消费层级也往往“斗争激烈”,大众消费层级说精致餐饮我们消费不起,精致餐饮就是“盘子大,中间一小撮,塞牙缝都不够”,“去头去尾留中间,收的却是全尸价”;高端消费层级说大众餐饮“粗制滥造水平低,环境嘈杂乱哄哄”。做为大众传播,美食纪录片的主要受众是大众消费层级,他的价值观要与他的观众一致,否则就会“众叛亲离”,但美食的常识又告诉他们,精致美食里,有食物和烹饪的精彩表现之处,于是,这种安排,算是纠结中的妥协,妥协的也很纠结。



正如陈晓卿老师自己所说,中国美食的历史很长,但中国人吃饱饭的历史很短。我们用40年的时间从饥饿走向温饱,再从温饱走向小康,于是现在有了美食的大繁荣,美食的大幕刚刚拉开,远远还没到真正的精彩之处。在这一阶段,不同的经济基础、不同的消费观念会产生不同的美食价值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可能发生在我们这个社会,但是,不同的消费层级确实存在,美食可以安抚人的胃,但会不会让部分人心躁动甚至不满,这是美食研究者和传播者所担心和忌惮的,我也不例外。



一个社会应该是多元的,各种消费层级和消费观,都应该得到照顾。就美食而言,不仅仅有精致美食、大众美食,还有家庭餐桌,大多数人的一日三餐,也是在家里完成,美食的研究和传播,当然不应该忽视这一块,这是陈晓卿老师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一直关注的热点,常用到的词语是“日常”。大众餐饮,这是大多数人外出就餐的选择,如果只是为了满足饱腹之欲,或者普通的聚会,大众餐饮不论是风味上还是价格上的亲民,都让我们如沐春风。大众美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把我们从厨房解放了出来,也尝到了不一样的风味,在陈晓卿老师团队的镜头下,表现出的是各种温暖,常用到的词语是“人间烟火”;精致餐饮,适合商务应酬和高消费人士的消费偏好,大众消费层级偶尔消费,也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美食体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精致餐饮也不再是高不可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可以偶尔尝试,这一块,《风味人间3》“偷偷的”塞了一些进去,不声张,估计是想试探一下观众的反应。



我认为,陈晓卿老师想多了,我们的社会,早已经过了“艰苦朴素”的年代,消费观念不仅仅多元,消费者也已经日渐成熟,不同的消费层级各自安好,大众消费对高端消费大多是“羡慕”,“忌妒和恨”只局限于一小部分心理不健康的人群。精致美食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一部分,大方地展示,不会有什么政治不正确,相信观众也一样会喜欢。


精致美食、大众美食、家庭餐桌,构成了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美食的全貌,仅凭米其林、黑珍珠、金梧桐,当然不能用来评价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美食地位,希望美食家们也把眼光放到大众餐饮和家庭餐桌,也希望大众传播能关注精致餐饮。如果我们这个社会连美食都有这么多的偏见,那说明社会矛盾该有多深!如果连说美食都有这么多纠结,那活着是多么的憋屈!这两种情况,显然都不至于,那么,我们还纠结什么呢?



追求美好生活,就从好好说美食开始,可以吗?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