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25连冠,可算等到她C位上映

2021-03-30 星期二
今天这篇。

特意写给他,和他的女主角

他,一部慢片干过好莱坞爆米花顶流IP。

她,曾以傲人天赋点亮全世界观众的期待,却在18岁遭遇人生极困。

当他遇见她,他们都变了。


中间泳道
THE CENTER LANE


SKII STUDIO 出品导演是枝裕和最新作品。

没谁不知道他。

日本现役一流导演,每部片都是代表作。

其中《小偷家族》拿下2018年戛纳金棕榈最佳影片,让日本电影21年后,再次登上国际电影大奖舞台。

电影当年在日本上映时,对手是好莱坞顶级爆米花IP《复联3》(37.4亿),最终,它以45.5亿日元票房碾压胜出,好不扬眉吐气。

是枝导演,擅长以镜头为眼,以配乐为弦。

冷静的视角扫过大千世界,不动声色地拨弄着人性独有的秘密旋律。

2021年,他把镜头对准了一个特别的女孩。

她,池江璃花子。

日本泳坛魔女,16岁一鸣惊人,3年拿下国内外自由泳、蝶泳重要赛事25个冠军,刷新多项纪录。

让人嫉妒的是。

她还是努力、天分与颜值的合体。

笑容甜美,性格可爱,人送爱称“泳坛广末凉子”。


但没人敢嫉妒下一项——

在她一路过关斩将拿下各路冠军,准备全力冲刺东京奥运会时,命运给19岁的她使了个绊子。

2019年2月12日,池江璃花子在INS宣布病情。

她因身体不适,从集训地澳大利亚回国接受检查,被确诊为:

白血病。


大挫折总会一击将人打懵。

但往往也能揭示一个人的隐藏内核。

池江璃花子的隐藏内核是:

顽强。

贼顽强。

白血病让她一度瘦脱了形,剃光了头。

可今年2月,池江璃花子在日本京都50米公开赛上,又斩获蝶泳冠军。

这是她在2020年2月宣布复出训练后,拿到的首个冠军。


2020年7月23日,因新冠疫情,东京奥运会开幕前夜,变成了倒计时一周年。

谁来点亮倒计时圣火?

还是她,一袭白衣。



一鸣惊人后迅速陨落,血癌重创后重新涅槃。

这是一段太适合银幕的逆袭。

可Sir觉得,池江璃花子的珍贵之处,不只是重回巅峰的逆袭。

仔细想想是不是?

白血病啊,是换任何人,几乎都难以克服的人生困境。

结果,她只用了两年就迅速走出。

这两年,她究竟经历了什么?

幸好池江遇到了是枝裕和。

说实话,也唯有是枝裕和,Sir才信赖他能拍好这种故事。

因为他才不会刻意营造主旋律式的煽情,故意催发大众短暂励志的眼泪。

他的故事就是日常,日常,日常。

从日常中汲取,再还给日常。

什么都没改变,身为观众的你却看到了日常的海面下,那股隐藏的波涛汹涌之力。

这一次不是故事片。

不是长片。

这一次是枝裕和要做到的,简直像职场挑战:

拍池江璃花子的复出故事。

拍一个日本人期待他拍好了、池江璃花子期待他拍真了、他自己不允许自己拍俗了的——

11分钟记录短片。



01 

片名“中间泳道”,听着严肃。

其实取自游泳比赛里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各种泳赛的决赛场,赛道都是按名次分配。

8条泳道,中间那条4号最有优势(5、3次之),游这条泳道的选手,可以观察两侧对手,便于灵活调整战略。

但4号,不是谁都能上。

照预赛或半决赛成绩排列,成绩最佳者,决赛泳道才能拿到4号。

所以这个位置,大部分时候可以称为“冠军的产道”。

绝对的C位。

片子的开场和结局,都定格在了4号泳道。

这本是光荣的泳道,对于患绝症后努力复出的池江而言……

却是一条通往黑洞之道。

两个相似的镜头。

最开头:4号位的池江,像被泳道一条条的边界锁在框中。

结束时:周遭一切全是黑暗,漫无边界。

前方虽有一抹亮光,可惜朦朦胧胧,毫无确定感。

当然了,这就是池江内心的黑洞。



纪录片很像开卷考试,观众已知了结果(池江必从黑洞走出)。

但对导演而言,则是更难的考验。

是枝裕和,偏偏还要用11分钟解决战斗。

要知道,是枝裕和擅长拍人物心理,尤其女性和孩子(他拍过最多的,就是电影界三大难拍对象之一的孩子)。

而单纯到几乎透明的池江,两者兼具。

以往的操作,是枝裕和有更大的篇幅和空间。

如《海街日记》的镰仓五姐妹。

在是枝裕和平和的镜头注视下,慢热而美好的女性一点点渗出了光泽。

尤其是最小的小四(广濑铃 饰)。

从一开始的局促,到慢慢卸下心防,直至在樱花树下释然一笑……

经过了大半部片长的细微埋伏、引线和精耕细作。


可他该拿池江璃花子怎么办呢?

11分钟,拍得出两年的心路,两年的黑洞?

拍啊拍,找啊找。

是枝拍了很多个“不同的池江”,他想钻进她的心。

有穿着运动服一脸平静的她。


有宽大雨衣也挡不住瘦削的,患病后的她。


有躺在病床上,脖子上伤疤赫然的她。

(那无力的一瞄,似乎看向了镜头外的观众)。


亦或者是一个……

再次游过4号泳道的黑洞,成绩一落千丈、手足无措的她。


无非就是这些了。

这些在生活中虽屡屡令人落泪,催人奋进。

无奈的,也是影像世界中最常见的俗套。

是枝裕和,他能创造什么奇迹?


02

在我们为是枝担心时。

别忘记,他可是一个擅长让镜头消失在叙事中的导演。

什么意思。

他的电影,总有一种平静的一气呵成感,让你误以为跌入了一场被意外记录的现实。

配乐也总能恰到好处,仿佛是陪着编剧娓娓道来的翻译官,在你毫不察觉时找补。

无声胜有声,有声胜无声,随你怎么说。

《比海更深》经典一幕。

母亲和儿子夜晚家中闲聊,感慨“未曾深爱过”。

比海还深 比天还蓝
我到这种年纪了
还没有说过“爱过谁比海还深”
这样的话呢
一般人都不会有啦
但每天都还是开开心心地活着
不对,正因为没有
所以才能开开心心的


为了帮助观众进入这种情境,是枝裕和动用了特别的“武器”。

母亲的手边,一台开着的收音机。

电台刚好传出音乐声,很轻,很自然。

邓丽君在1987年发行的日语单曲《别离的预感》,被誉为邓丽君“爱情四部曲”之“梦幻情歌”,风靡东南亚的一代名曲。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别れの予感 邓丽君 - 邓丽君 璀璨东瀛原音集

歌曲讲述的,恰是女子对恋人的深爱。

当母亲有感而发,不曾爱谁“比海更深”时。

邓丽君也恰好唱到同一处……
用生命来相爱,就能扭转悲伤的感觉。
……告诉我啊,我的全部生活该怎样继续。
记着你的话语仍在耳畔,因为我只追随着你。
比海更深,比天更蓝。
我没有比这样更深入地爱你的招数了。

因为配乐,人物心境一秒入魂。

配乐融入了叙事,又不喧宾夺主。

回到《中间泳道》,是枝裕和又一次故伎重演。

首先,配乐

《中间泳道》重点记录了池江一年中的“五次入水”。

五次入水,代表患病后的五个阶段。

每一段,都铺了配乐。

一般描写黑洞,套路导演总是着力修饰一种“空洞、恐惧与迷茫”。

但是枝,仅仅在开始时,铺叙了一种娓娓道来的“平缓”。

接着,随着训练越来越提上节奏。

配乐也越来越紧凑,越来越高扬。

最后一次入水,达到高潮。

让人服气的是,这配乐绝非粗暴地应和着命运的交响曲(我这么一说,那种俗气玩意你脑子里肯定有印象)。

而是每一发音符都丝丝入扣,扣到池江的每一个动作。

甚至每一次脚步落地,都会伴随一个主音。

这一跃。

镜头会从三个不同方向,给出池江的入水特写。

配合钢琴曲(作者也是《海街日记》配乐的作曲家小村昭),三次重复的撞击。

最后一下,将撞出全片的尾声,撞出她复出后人生里最高光的一刻。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前面Sir说了一个“首先”。

对啊,仅仅是超一流的叙事和配乐么?

还有么?

发现没,我们对于心水导演,总因为太熟悉太喜欢,容易期待过高。

而牛人和普通人的区别不就在这。

牛人,总能匹配观众有时甚至是无理的期待。

其次,Sir要说其次了。

其次,这部《中间泳道》也是一次,是枝裕和对自己导演生涯的破例。

这次破例,是动画

是枝裕和从不用“反日常的特效”。

这话在以前,Sir敢连说10遍。

可这一次为池江,他首次尝试加入了动漫元素。

他虚构了另一个池江。

二次元的池江。

片中,池江第二次入水。

从中间泳道4号下来的她,走上了1号泳道。

入水前她还回望了一眼4号泳道,于是……

在那边的跳水台上,居然出现了一个二次元的自己。

是回忆中的自己,是搞丢了的自己。

虚实间仿佛魂灵。


这一入水,则是两个池江璃花子的比赛。

渐渐地,4号泳道的池江越游越远。

1号的她,赛道越来越崎岖,道路中渐渐氤氲出黑雾,牵绊她,直至成为吞噬她的黑洞……

冠军到新手,那种巨大的落差和无力,怎么表现?

一面,是周围嘈杂的声音,来自真实世界的大众期待;

一面, 是一个单纯如二次元般、执着追求目标的透明人生。

是枝裕和拍出了冠军的样子,勇士的样子。

还拍出了冠军勇士心里,孩童的样子。



看我说得再多,也不如亲眼亲耳感受来得震撼↓。

SK-II
SK-II Studio出品的首部影片,由是枝裕和执导的《中间泳道》,以池江璃花子重返赛场的真实经历,见证#改写命运 。 #SKIIstudio
视频号
△ 想继续听Sir聊的也可以先放着一会看


03

所以这部《中间泳道》。

是他为她破例了。

为什么之前不破例,为什么这次破?

应该是又一次,是枝裕和感受到了一种“比海更深”的人性。

是时候讲讲池江璃花子的故事了。

就像片子开头,池江这个女生总是习惯性走向中间的泳道。


没办法,她生来就是要入水的。

3岁练游泳,5岁掌握4种泳姿,16岁入选国家队。

同年,首场日本公开赛、亚洲锦标赛就拿下冠军、破纪录。

初亮相的两年,世界频繁为她打开各种大门。

2017年,国际泳联短池世界杯东京站,创亚洲记录和世界青年组纪录。

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拿下6金2银,是首位摘6金的游泳选手,成为当年该赛事“最有价值运动员”。

这一年她才18。

身高1米7,双臂长达1米84,臂长对身高比超过108%。

据说可跟世界泳坛尖子生(奥运会奖牌最多获得者)、泳坛最完美身形的菲尔普斯媲美……但菲尔普斯可是男的。

日本NHK电视台专门做过实验对比,池江的手臂和别人确实不同。

入水后,她手臂带起的水花更少,因为压水推水需要力量,这也意味着,她推水压水比一般选手轻松。


她家屋顶有一个特别装置——像楼梯一样的阶梯,是她日常拿来训练肩部力量的工具。

这些都是天赋。

与天赋匹配的,是她异于常人的野心。

这不是成年人的野心,更靠近孩童之心。
跳入泳池的一瞬间我会起鸡皮疙瘩,觉得全部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我想成为世界的飞鱼
(亚运会后)没有感到体能边界,才发挥了75%,东京奥运一定会站上世界最高领奖台!

所以这种选手,不是她要拿奖,是全世界都在等她站上更高的领奖台。

所以你能明白,她为什么对4号泳道如此执着。

4号,标志着她的人生路,走歪一点点,都不能是4号。

可惜,在刚要绽放的18岁,池江走的这步路太歪,甚至可以说是绝路。

中间泳道,对她关上大门。

10个月的化疗治疗,导致她丢失了体力、时间,以及再战的资格。

癌细胞不断地消耗她,让她痛、让她弱之外,还让她受不了噪音,不想吃东西,甚至连一场电影都看不完。

苦可以忍,但病制造的心理和生理疲惫,太难对抗。

2年时间,癌细胞夺去了她肩部灵巧的肌肉,漂亮的长发。

再归来时,留着平头,四肢纤瘦如竹竿。

做一个简单的引体向上,都毫无运动员的矫健美感。


还是看入水吧,毕竟她是泳者。

原本,对3岁就开始游的她来说,入水是再熟悉不过的动作。

可20岁的她仿佛新手,再次面对水面,看得出她的生疏,她的怕。

热身运动做罢,她站上跳水台。

有点高,她跳了下来,改由岸入水。

入水后,她打了个寒战……仿佛预知了接下来要发生的一切。

肌肉没了,无法加速了;

水下的她,无法自由呼吸了;

甚至别人入水制造的水花,都会吓到她了。


泳道好长啊,从没觉得这么长。

她好像游不动了。
游水的感觉可以逐渐找回一部分,但问题是肌肉量和心肺功用,由于患上白血病,体能、肌肉力量的下降会超乎我们的幻想。
日本大学文理学院体育专业教授野口智博

俗套励志片里,我们常常看到那些身边的鼓励,网友的心疼,队里的期许。

在是枝的电影里,却化成泳池中一团团的黑雾。

她越游,越挣,黑洞越近。

《中间泳道》5次入水,唯有第2次,缺了出水画面。

为什么。

水下的池江在想什么,在被什么困住?

疾病,失败,还是那个期待自己重回4号泳道的全世界?

水下的她,是不是在拼命想通一个道理。

不是普通的“想通”,是彻底的想通,是二次元动漫里常说的那个词,觉悟。

觉悟刚开始的声音,总像恶魔一样残忍:

你不会再赢,不会再美,甚至不会像常人一样自由了……

身体太重,声音太重,世界太重,你全都驾驭不了……

什么可能性都没了,全没了……

这样想过一万次以后。

也许终于在水下,有一个孩童的声音会响起:

那就都抛弃吧。

全抛弃吧。

一点不留吧。

让如此这般的我,只剩下一个单纯透明的东西叫:

“我是真的很喜欢”。

我不是为别人而游
我继续游是因为 我真的很喜欢


Sir觉得,这就是是枝为池江创造二次元分身的原因。

这个“二次元化”的她,对世界的思考更简单,更直接,更贴近答案本身。

命运并非偶然,而是选择使然。

“选择”不是谁教的,而是觉悟出的。

在电影中,则被是枝裕和具象化了的。

它让银幕前的我们,似乎看得见、摸得着那种选择。

虽然没有经历过池江璃花子的经历,却抵达了某种“最大化的感同身受”。

Sir很喜欢《中间泳道》池江最后入水前的画面。

她站上跳水台,在入水的一刹那,两个“她”合二为一。

“二次元化”自己后,她终于获得了“改写命运”的纯粹赛道。

那是一条精神上的4号赛道——她给自己留的C位。

不和谁争,谁抢。

且永存。


不知Sir的叙述,有没有对得起这部11分钟的“破例”之作。

但身为影评人,Sir很期待这样的破例操作。

就像是枝裕和的破例,不仅让池江的“重生”更有力量,也让自己的作品突破了某些传统藩篱。

你呢?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为自己“破例”过?

因为不破不立。

不破例,就不会出现新的“选择”。

《中间泳道》,不仅是池江、是枝裕和,也是SK-II的一次新选择。

SK-II首次成立电影工作室SK-II STUDIO,首部作品就选择用池江漓花子改写命运的故事,为此刻困惑、迷茫的女生,送来顶级的影像支持。

让更多“池江”敢于在人生至暗时刻,摒弃杂念,获得觉悟,做出选择。

入水,出水,划出改写命运的第一下。

不止池江漓花子、是枝裕和。

于SK-II STUDIO,这也只是开始。

未来的时间(也许不到一个月),它将集合更多世界顶流导演,拍摄不同行业的“池江”。

身份、行业、年龄,甚至国籍。

在顶流影像面前,都不是问题。

这将会是一群“她”的故事。

身为影迷,说不定它将逐渐渗透你的未来,成为你的一部分——

是影坛顶流导演,为“她”打造的一系列影像记录;

是身处世界各地的“她们”,充满觉悟与选择的人生经历;

更是一次偶然中隐藏了必然的醍醐灌顶,谁知道呢:

某一天,某一刻的你。

一定会改写命运,再次打开新的自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莫妮卡住了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