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讲女性情谊的犯罪片,但它比《摩天大楼》拍得好

2021-03-31 星期三

3月20日播出的日剧《影响》,由擅长悬疑题材的wowow电视台出品,全剧一共五集,短小精悍,获得豆瓣电影8.8的高分。

 

图片:豆瓣截图
图片:豆瓣截图

该剧已经播出的两集里,涉及到三条时间线——

 

一条是在当下时间进行。中年女人友梨找到小说家及川知美,讲述她与两位朋友的杀人往事。随着她的讲述,小说家发现自己曾和主动找上门的友梨同校,作为最不起眼的旁观者,见证了友梨所描述的部分事实,并认为友梨的描述不完全真实。至于友梨为什么找到自己,小说家无法确定。

 

第二条时间线自然而然随着友梨的回忆展开。1984年,友梨上高中时,失手捅了侵犯好友真帆的不知名男子一刀,这个过程被友梨的发小里子目睹,她主动找到警察自首,替友梨扛下了所有罪责。转眼间,里子从少管所出来了,她胁迫友梨杀死自己的爷爷,一场连环杀人案由此展开。

 

第三条时间线则是更早之前。彼时,友梨和里子还都很小,无意中,友梨一家人发现里子可能遭受了来自爷爷的性侵。年纪尚小的友梨选择了逃离,两个人愈来愈远。

 

图片:视频截图
图片:视频截图

发现了没有,和《沉默的真相》类似,《影响》也是一种找线头式的悬疑。以友梨对小说家的讲述展开,一点点展开三条时间线,三条时间线一环套一环,正应了那句话,“百因必有果”。但或许是得益于集数精简,《影响》的结构处理更为讨巧与工整,前两集都以当下时间线为片头片尾,片中插入友梨的回忆,让小说家充当起观众的眼睛,不断引出新的疑点。

 

公允地评价,这种推理方式直接浅白,不是在强化,而是在“弱化”剧情的悬疑感。甚至会发现,前两集看下来,故事里也并没有故意埋藏什么“推理”,一切反转似乎都在观众的意料之内。

 

图片:视频截图
图片:视频截图

而这才是这部剧真正让我们觉得后怕、产生深思的地方:“恶”的起源、非纯粹的“善”、以及非纯粹的“恶”。

 

第一集一开篇,中年友梨告诉小说家,“我们三个人为了保护对方,而杀了人”。这个设定和《摩天大楼》有些像,都借着女性情谊的关系来推进故事进展。但仔细想想,《影响》比《摩天大楼》要落地得多。《摩天大楼》里,女主角钟美宝的两位姐妹为保护美宝不顾一切,哪怕牺牲自己和丈夫的名誉。《影响》里的每一个人则很难用单纯的“好”与“坏”来评价,无论是她们的“好”,还是她们的“坏”,总能在剧情中找到合理之处。

 

先说里子。她替友梨顶罪不是出自简单的善心,而是一开始就做好了决定,利用友梨杀死爷爷。这种恶又来自于她的生存环境,当友梨一家人发现里子被爷爷性侵时,做出的反应是禁止自家孩子和里子过多来往,里子则成为友梨妈妈口中的“那种人”。至于里子的父母,他们关心的只有里子的弟弟,里子是“老不干什么好事”的坏孩子。

 

上高中时的里子,吉川爱饰演。图片:视频截图
上高中时的里子,吉川爱饰演。图片:视频截图

周围环境带给里子的,只有排斥和冷漠。剧里多次出现的一句台词是,“和大家一样比较好”、“不一样就会被大家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而里子就是那个“不一样”的人。里子心里的黑暗角落越来越大,她眼睁睁看着小混混打死同班同学,威胁友梨不杀死爷爷就告发她。这是属于里子的“恶”的起源,既是拯救自己,也是一种对冷漠与排斥的报复。

 

再看友梨。她更像一个普通意义上“和大家一样的人”,规规矩矩上学,规规矩矩放学。但这种“一样”,也带来友梨“恶”的起源——怯懦。

 

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是,同班同学被小混混打死后,友梨跑去质问里子为何见死不救,里子反问她,“她(平日里)不是也被人各种欺负吗,也没人出手制止吧”。儿时,因为怯懦,友梨彻底逃离了里子的世界。长大后,同样因为怯懦,看着同班同学被霸凌,友梨选择站在一边。

 

上高中时的友梨,桥本环奈饰演。图片:视频截图
上高中时的友梨,桥本环奈饰演。图片:视频截图

我们应该指责友梨冷漠吗?实际上也很难。很大程度上,友梨被要求成为“组织”中的一份子,而非个体的存在。当多数人和里子保持界线时,友梨不一样的行为只会让她成为“少数”与“异己”,成为新的被排斥的人。在里子被关进少管所之后,同学们议论她虽是过当防卫,但“无法引起同情”,同学父母则告诫孩子不要跟友梨玩,因为友梨经常跟杀人犯在一起,这些都说的是在群体中充当少数派的结果。

 

至于友梨身上的“善”,也总是存在着纠结与犹疑。她在其他人疏远转校生真帆时,主动靠近真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源自于儿时抛弃里子的自责。尽管友梨捅了陌生男子一刀是为了保护真帆,但她打心底里认为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了,归根究底,她才是真正的“杀人犯”。

 

真帆的“善”与“恶”,同样没有那么纯粹。她阻止友梨去自首,因为不想曝光自己“受害者”的身份,这会让她与其他人不一样。第二集里,真帆先友梨一步,替友梨杀死了里子的爷爷,这样她就和友梨一样,都是杀人犯。

 

上高中时的真帆,葵若菜饰演。图片:视频截图
上高中时的真帆,葵若菜饰演。图片:视频截图

读到这里,你就会发现,“是否与他人一样”成为每个人善恶摇摆的源头。甚至这种“不一样”不一定指向普遍意义上的“坏”,就是单纯的与多数人的不同。剧中,真帆刚转校时被孤立,只是因为她来自东京,练习着属于大城市的芭蕾舞,她被定义为一个“怪人”。

 

另一方面,对于“不一样”的恐惧,并不限于学校这个场所,而是蔓延于每个社会组织中。孩子们的善与恶和大人世界有着强烈的承接关系,小区里不一样的人(离婚、失业……)同样会被大家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被邻居貌似关心、实则兴奋地一再问起,但他们也都算不上“大恶”。

 

图片:视频截图
图片:视频截图

这样的描写,要比描写纯粹的善与恶更发人深省。因为我们总能在她们身上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是善,还是恶,都离我们一步之遥。

 

而这也构成了三个人“杀人”行动的逻辑基础。即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大人,或者想出一个更有力的解决方案?显然,就像纳粹高官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审判时,冷静地说,“我只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只是起了传动的作用罢了”。每个人的窃窃私语汇集起来,足以堵死所有其他的路。反观《摩天大楼》,虽然整体比较有质感,但正如作家毛尖曾评价的,美宝的两个姐妹都是有相当经济能力和社会资源的人,为什么不能替美宝想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式?剧中没有任何解答。

 

当然了,最后想声明一下,我个人很喜欢《摩天大楼》,这里将两部剧作比较,是怀着朴素的希望,期待国产剧越来越好,越来越经得起细节上的推敲。

 

————

请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全现在”,朋友圈的世界也会不一样。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