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夜店都爱管自己叫Live House?

2022-10-12 星期三


《西游记》第五十七回说的是“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讲的就是真假美猴王的故事。真猴王被唐僧撵走去找观音商量对策,假猴王一棒打晕唐僧抢走了通关文牒,还要自行组队去西天取经。



如今,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居然借助live house的名头在音乐演出行业上演了。


国内现在出现了很多挂着live house的名做club的夜店,由此带来的连锁效应更是魔幻到让人难以消化。


以现如今这些“live house”的数量和规模来看,这种现象显然已经有段时间了。


在网上观摩了一圈下来,我发现这可能不是吐槽一两句就能翻篇的事。



不管是不是一线城市,在大众、美团和地图软件上都能搜出一堆“live house”。打开它们的详情一看,里面有各种酒水果盘套餐、各种代金券,甚至有驻唱的歌手名单。



这配置虽然让人迷惑,但还是舍不得就此罢手,甚至可能还在心里为live house终于“开窍了”——能自己整活了而有了种老友般的欣慰。


可当卡座的照片和订座热线出现在页面里时,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还是冰冰凉了。一个让人咂舌的结论已经摆在了眼前:它们是“live house”,不是Live House。



现在似乎只要配备了驻唱歌手的夜店都爱叫自己live house。


可是live house自身都快难保了,怎么还成了一众夜店的财富密码了?这已经迷惑到让自己人都想不通的程度了。



国内线下演出行业发展的很艰难,而且越来越难,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了。广州声音共和live house已经打了快半个月的羽毛球了。



今年打开朋友圈,几乎每天都可以看见HOU Live的老板在朋友圈发表负能量。


哪怕像MAO这种老牌live house那样,偶尔也会为了扩充消费群体、提升业绩,整点别的活儿。


虽然有时会因为动作还不够熟练而收获几个差评,但先活着,再搞艺术,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事情发展到这里都还算是可以一笑了之的,毕竟去“live house”和live house的也不是同一波人,不存在谁硬抢谁市场一说。


至少说爱拿“皇家礼炮”装点卡座桌面的大哥,以前不会穿过几个地下通道、站几个小时看乐队演出,现在也不会。


按道理说,各玩各的就好了。


可偏偏这些“六耳猕猴”既要美猴王的名号,还要砸了真美猴王的摊子自己去取经,得寸又进尺。之所以这么说,完全是因为他们一通网络营销带起的连锁效应,不仅扭曲了live house的定义,还将其污名化了。



在各种种草软件、社交平台,甚至是地图软件上,这些“live house”都稳稳地抢占榜首。


网上也随之出现了很多以营销“live house”为目的的打卡攻略、省钱攻略,甚至还出现了很多创业导师——“手把手教你怎么做‘live house’”的人。


这位“品牌发展顾问”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视频里提出了“live house的三个核心竞争力”:舞台成本、体量、编导和音乐制作人。


事实上这几个概念从夜店的角度出发还是对的,但替换成Live house,你就总觉得有种哪里说不上来的不对劲。


比如说他时不时窜出一句:“300-500平方的Live house我劝你还是别干了,这么小的体量也养不起高质量的舞台。”



而光是他说的这四个“头部live house品牌”就没有一个是我们认知里的live house。


是“演艺吧”三个字烫嘴吗?还是嫌club、live bar不够洋气呢?


再来看看攻略型的。


“顶级livehouse里跳王心凌的《爱你》是什么体验”


“奶系帅气男歌手,粉丝男女比例。。。”——配图文字“livehouse里的蛋炒饭”


“52七夕套餐 99酒水小吃套餐“


“49.9团。。。。(限600份)”



先别懵,这才说到一半。


以上提到的还都只是“live house”的营销,下面要说的就是这些营销给live house带来的影响。


这些场所打着live house的名号干着酒吧的业务,在网上一边营销演唱会级别的氛围感,一边酒水套餐卖的飞起。


硬生生地在短视频软件上都逼出了“live house和酒吧的区别”“xx最正规的live house是哪家”等类似的词条。


然而点进这些词条搜索出来的结果,和直接搜live house并没有多大的差异;无形之中,“live house”在一群还未了解但是有意了解的人那里,已经逐步取代了live house。


更甚者,有人已经在无形中开始同化两者的存在意义。


网上有个名为《小白live house攻略》的视频,正文的第一句话就是:让你的每一分钱都花得很值。


这句话就相当迷惑,相当于把消费主义和Live house直接挂钩在了一起。


事实上当年我们之所以喜欢去Live house看演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在那个空间里,我们是不被消费主义裹挟的。


没有乱七八糟的酒水套餐,也没有xxx卡座订台,你想买点什么喝是你的自由,不会有谁告诉你:这个xxx不点,那个xxx不买会很没面子,点这个xxx性价比最高之类的,在今天听来像极了PUA的话。


讲述者说自己在一年之内看了八十几场live house的演出。就她在视频里放出的演出截图来看,她去的都是真的live house。



然而她由此总结出的经验却是live house黑话、提前打印好微信二维码小纸条、穿着舒适以及准备好一次性内内。


内容不多,但信息量很大。


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居然会在一个讲live house的视频里看到“黑话”“小纸条”“省钱”这样的词汇。


不仅如此,随着live house在网上日渐被带偏的名声,那些名字里没有live house的酒吧,但凡有驻唱演出的,都爱上了拿live house的名头做宣传。


在这个过程中,live house的定义从一个卖票的演出场所变成了卖酒水的演艺吧,到现在更是词意都变了。


比如那句“一起去看一场livehouse吧”,不知道的人可能还以为是哪个房屋中介的广告呢。



这股风一刮起来就停不下来了,人在家中坐的live house迎面挨了个铁锅。

明明只是照常营业办演出,但就是差评不断。假货的放肆且不讲章法的营销让一些人已经看不懂真货的价值了,并且带着错误的期待值回踩真货。


很多刚刚接触live house或者音乐演出的人,似乎已经被带到沟里去了。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期,从欧美的rock pub到日本京都的Coffee House Jittoku(中文翻译为拾得),再到八十年代初期北京的马克西姆西餐厅。前后在经过了这些转换后,live house才算是终于在国内有了雏形。

可以说,国内最早一批搞摇滚的就是从餐吧唱到无名高地、愚公移山、13club、D22等早期演艺吧。直到2006年的星光现场、2007年MAO的出现,才算改变了live house的“灰色性”,去不了体育馆开演唱会的小众音乐人终于有了专门且专业的演出舞台。

十年之后又十年,跨过了世纪的大门,这群音乐人才在自己的地盘上寻得这么一块方寸之地。

live house是供给艺术家们的一片天地,这基本是大家的共识。

然而,现在“live house”的兴起,大有拖着众人一起倒退的趋势。


原因很简单,当年live house还在以演艺吧形式成长时,主打的"产品"依然是音乐,而且主要是原创音乐,不是酒水。

说的更抽象一点,那里是一个为理想主义搭建的造梦、享梦空间,而不是任凭消费主义肆虐横行的华丽空壳。

当年的“河酒吧”,舞台甚至不足20平米。但仍然聚集了一大批的地下音乐人、诗人、乐评人甚至外国艺术家。

那会儿想要去这些地方演出的音乐人,特别是最出名的那几个地方,作品和实力都是需要“过审”的。

光是在无名高地演出过的乐队就有惘闻、杭盖乐队、Joyside,窦唯还时不时地去打个鼓。当时已经在台湾地区有了名气的五月天,据说当年一分钱不要也要去演。

Live house从演艺吧到真正意义上的演出现场,闯过了各种条款设置的关卡,被迫搬了又搬的大有人在,再加上一代又一代实力音乐人的努力,才有了后期的资源和名声。

而“live house”从前者到后者大体只花了一步:改个注册名,顺便换个门头。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话说的太重了,但有天你跟你朋友说你要去live house看演出,朋友可能会问你去哪个live house,酒水套餐划算吗?你耐心解释完之后,朋友一脸失望地看着你,多半还觉得你去的是假的live house。


又或者前辈音乐人以为终于为后辈开扩出了咱们自己的地盘,让大家可以不用面对着扔骰子、吹瓶子的人群唱歌了。回头一看才发现,那些努力不仅没带着后辈闯出去,自己也一并被拉了回去。

其实,从《乐队的夏天》等一票音综火了之后,live house的市场被短暂地盘活过一段时间,甚至一个名为#livehouse到底有多上头#的微博热搜还拿下过4.4亿的阅读量。

这好不容易攒起来的一锅糙米饭,自己人都还吃不饱的情况下,就要被人抢了吗?


造假之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为了个己利益不惜将真货污名化。这样做不仅会让真的live house更穷,还为市场培养了一群带着错误期待值的消费者,以此恶性循环。

光从形式上来看,现在“live house”玩的是live house之前玩剩下的那套,但却也止步于形式。

所以这不是什么经营模式的转型,而是劣币在驱赶良币,这波热度榨完后,他们就会火速地奔赴下一个猎杀对象。

可是真到了那个时候,小众音乐人该去哪里?我们该去哪里?



哎呀音乐长期征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