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痛批“梁祝”被异化|何赛飞痛批“梅花奖”上热搜

2023-05-21 星期日

请点击上面蓝色文字,关注“京剧方舟”!

何赛飞——有良知的艺术家

  近日,在一档“擂响中华——中国梆子大会”的比赛中,面对一位来自山西省晋剧院的编外演员张军波的演出,主持人白燕升说出了这位青年演员的“窘迫现状”。何赛飞评委有感而发,道出了现在“戏曲衰弱”问题所在,痛批了一些院团不关心本剧种的发展、不关心青年演员的成长,只关心申请国家基金、国家拨款来用于争夺“梅花奖”等各种奖项,大制作的新剧目参赛结束就束之高阁,造成了国家巨额资金的浪费。

  何赛飞作为一名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当红演员,如今虽然投身影视行业,但仍然心系越剧、心系戏曲,经常参加各种戏曲演出和担任戏曲评委。她的一番话又一次揭露了“戏曲危机”的深层原因,引发了很多戏曲人合戏曲爱好者的共鸣,冲上了“热搜第一”。在微博上,也有博主转述了她更多的观点。这种仗义直言,令人钦佩。
张军波参赛及点评完整版

  何赛飞并不是第一次在评委席上发声,之前的评选活动中也表达过对当前戏曲现状的不满发展。其实,她完全可以不说,你好我好大家好,何乐不为呢?她之所以义愤填膺,说明她还是对戏曲的未来有所期待,希望中华传统文化能真正得到传承。

何赛飞往期的点评选

  现在的戏曲界确实存在一种乱象,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号,把传统经典改得面目全非。越剧艺术大师袁雪芬生前也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尤其反对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作品进行糟改。袁雪芬是“新越剧”的代表人物,就是靠改革才使得越剧这样一个农村小歌班的艺术门类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地方剧种。她不是不赞成改革,而是反对乱改。这次“梅花奖”中的《梁祝》获奖,在网友中就引起了热议,特别是整个艺术风格离开越剧、离开传统、离开正常的审美都越来越远,甚至有人觉得其服饰就像日本戏。

袁雪芬痛批异化版的“梁祝”

  确实,现在有不少打着“非遗”的招牌形成产业链、夹带私货。“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什么要保护“非遗”,就是要保护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就像那些古迹、文物,那是“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戏曲艺术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迹、文物的保护讲究“修旧如旧”,尽量还原,那么戏曲不也应该一样要保留其经典的原貌吗?

  诚然,在传统里也有“昙花一现”的粗制滥造,那就应该被淘汰,所谓“去芜存菁”。但经过历代艺术家创造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艺术精品,那就是历久弥新的经典。就应该好好地保护和传承,这是戏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因为你是拿国家工资的,你不是个体户。当年那些大师们都是自负盈亏地个人挑班时期,还心心念念继承传统、敬畏传统,而现在那些只会几出戏的所谓“国家一级”就敢破坏传统、否定经典,是不是也太无知了?

  当然,现在可以创新,可以发展,这也是时代的命题。新的创作可以成功,也允许失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但这些创新发展是不是能成为精品,这需要时间的检验,并不是新编一出戏就已经是“非遗”了,难道还没有活出样子,就已经成为遗产了?有些所谓院团领导,不就是借着手中的权力吗?自己刚刚编演就开始标榜精品,就急于安排传承者了。殊不知,就连现在都没有演出市场、不能靠演出收入来维持,更不要说几十年后还能不能像前辈大师的经典作品那样深入人心?

  再者,经费的使用也需要审计。你剧团能创收,有丰厚的票房收入,那无可厚非,说明受到观众欢迎。如果是几百万、几千万的制作,却只有几十万的演出收入,那就是浪费纳税人的钱。现在的剧院虽然有改制的,但还是以国家拨款为主,那就应该很好地统筹怎么样把国家的钱用到刀口上,用在真正的传承和发展上,而不能只是满足“小圈子”利益。不同的剧种、不同的剧团,其新编戏的编剧、导演、作曲都是同样一拨人,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真有那么多的“通天教主”吗?

“京剧方舟”微信平台二维码: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