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孤独的 Instagram 博主:三个月的极地生活,与一位同行的伙伴

2021-03-17 星期三

记不清上一次打开 Instagram 是什么时候,不仅因为小红书已经是很好的替代品,更因为 Instagram 的首页已经被那种单调的审美所占据。

 

你知道我指的是什么,对,就是那种从背景、内容、构图、机位到色调都有特定的拍法、批量生产出来的“Instagram Photo”。


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固然很美,但当你在北京的沙尘暴天气里拿出手机,想点开 instagram 洗洗眼睛时,心里难免会吐槽:Instagram 真的擅长把所有一生难得一见的风景变廉价。

 

直到我开始关注一个叫做@saga_space_architects 的账号,账号背后有两个人,其中这张照片最抓人眼球:

 

 

照片当中是我们无比“熟悉”的格陵兰:昏暗的天空,巨大的冰盖,整个画面被那种忧郁的“冰河湖蓝”所包裹,但画面中的“博主”却穿得像是刚从电影《流浪地球》里走出来。

 

如果这也是一部科幻电影,那它一定创造了某种我们前所未见的美学——像是世界末日,又像是某个晴朗的早晨,感到孤独,又感到陪伴。如果不是我点开主页继续浏览,一定会产生这种错觉:


照片里是世界上最后的两个人类。

 

 

事实上,关于这个账号的神秘之处远不只一套宇航服,在这个冬天的格陵兰岛上,你还能看到下面这个类似逃生舱的蛋形建筑:

 

 

我向你保证,这不是什么电脑渲染出来的照片,而是全部出自上面两位“博主”和他们的单反相机。


事实上,这是一次在地球上最严酷环境中的、为期三个月的月球模拟生存实验,受试对象是两个人、一个名为“月亮方舟”(LUNARK)的蛋形生存仓,以及一望无际的贫瘠冰原。

 

 

模拟外太空生存的实验并不少见,从上个世纪开始,无论是沙漠中央的火星基地,还是实验室里建造的月球环境,都逃脱不了一个老生常谈的主题:人类如何在最严酷的环境下维持生命。

 

但请你试着想一想,在宇宙中,狭小的太空舱就是你的整个世界,那里没有变换的四季,没有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只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深邃黑暗。


如果你还记得去年年初居家隔离的那段煎熬时光,就应该明白对宇航员来说“生存”是远远不够的,在一个无聊的太空舱里生活几个月后,再强大的人格也会因缺乏感官刺激而逐渐消亡。

 

换句话说,这个实验要解决的不仅是“生存”问题,还要解决“生活品质”问题。

 

 

月亮方舟由来自丹麦的建筑设计团队 SAGA 为 2024 年人类登月而打造,这个小小的方舟结合了日本折纸艺术和仿生技术,具有轻便、坚固、可折叠的特性。

 

LUNARK 展开示意图

 

这种结构决定了它不仅方便在寸土寸金的宇宙飞船里运输,还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来抵御严酷环境——外壳不管怎么蹂躏都不会坏掉。

 

 

月亮方舟压缩时体积仅为 2.9m³,展开时容量可达 17.2m³,即使只有两个人也能方便地展开和收纳:

 

 

建筑外部银灰色的部分为钢铁支架和可折叠的复合型材料,覆盖其上的黑色的正方形是太阳能板,足以为整个建筑提供能量。

 

 

建筑内部则别有洞天。

 

 

内部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两个独立的睡眠舱,下层是工作区和卫生间。工作区有两张桌子,书架上放着 3D 打印机。

 

 

地板下面则是电池、水箱及储物空间。

 

 

虽然空间不算大,但在月球上已经可以算是豪华公寓了。

 

这并不是 SAGA 第一次尝试外星模拟实验,此前团队的两位建筑师塞巴斯蒂安·亚里士多德(Sebastian Aristotelis)和卡尔-约翰·索伦森(Karl-Johan Sørensen)就曾前往以色列内盖夫沙漠,模拟火星的人居环境,当时的他们设计的火星基地就已具备可折叠的特性。

 

 

从红色沙漠前往蓝色极地,格陵兰是更理想的实验场所:-30° 的极度低温、几乎断绝的通讯和运输、单调乏味的地表特征,以及近乎永恒的朦胧天色。

 

 

这项探索实验从 2020 年 9 月开始,持续到 11 月底结束。他们首先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建立营地,此后在狭小的“月亮方舟”内部生活了两个月。

 

遵循国际空间站为宇航员制定的标准,两人的日常生活保留了实验测试、系统维护、体育锻炼、睡眠和饮食等固定的时间段。

 

卡尔-约翰正在使用3D打印机


塞巴斯蒂安一边刷牙一边检查数据面板

 

进行 VR 测试

 

研究藻类

 

作为普通人而非训练有素的专业宇航员,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回答这一问题:在与世隔绝的极端条件下生活,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硬件设施作为最基础的生存条件,可能会是许多人的首选答案。但两位丹麦建筑师认为即便是在月球上,人们不仅要生存,更要生活,对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关注正是其身为建筑设计师的责任。

 

为了保证宇航员的睡眠质量与工作效率,他们开发了一个人造天花板,按照昼夜节律显示不同的色调和亮度,模拟了日出、日落的效果,通过光线的细微变化打破封闭空间内的沉闷。

 

 

内部的核心区还设置了藻类反应堆,一抹明亮的绿色所象征的生命力使得他们在荒无人烟的北极圈内感到与大自然的联系。

 

 

藻类属于光合生物,每天可以生产一汤匙的新鲜食物。份量虽然不多,但总比凿冰化成水与粉末食品混合在一起吃来得好一些。

 

 

尽管“月亮方舟”内部尽力做到了舒适,但生活在北极圈内两个月也并非易事,最大的挑战是无尽的孤独

 

在整片被冰雪覆盖大陆上,只有月亮方舟孤零零地伫立其上。

 

 

除了两个建筑师外,这里的生物似乎只剩下低矮的苔藓。

 

 

在这里的绝大部分时间,他们不得不生活在幽闭在狭小的空间内,两位丹麦建筑师与外界几乎失去联系,他们只能使用卫星电话与团队成员通讯,仅限 160 个字符的短信日志经常因为信号不好而延迟发送,甚至有时卫星电话还会被冻住无法使用。

 

不能刷微博,不能刷抖音,不能打网游,甚至连昼夜变化都不明显,他们通过写日记来记录下这段难熬的日子。

 

 

孤独先是被具体化为到达和离开的天数,然后又趋向模糊。日记中出现:“正式探险第 1 天”、“月球模拟第 2 天”、“还剩 49 天”、“还剩 2 个星期”……

 

“我们在这里已经待了很久了,外面的世界就像一场渴望回归的梦”。

 

为了鼓舞士气、摆脱孤独,他们运用了丹麦人特有的 Hygge 生活哲学。Hygge 不仅是一种归属和温暖的感觉、一个舒服与满足的时刻,更是打造友善的生活环境、探寻平凡生活中的意义的方法。

 

 

考虑到运输成本,每人能够携带的物资十分有限,但是塞巴斯蒂安依然选择了带上几本书来维持“家”的感觉。他享受在温暖的睡眠舱内阅读,作为一天的结束。

 

 

相比阅读,卡尔则更喜欢用纸笔来记录每一天的生活。

 

 

身处孤寂冷酷的极北之地,他们十分怀念人群的温暖。当他们打开家人和女友的爱心包裹时,爱与思念穿越时空而来,遥远的距离并未切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一些项目团队的支持者也关心着他们的状况,在通过直升机采集数据的向他们投递了一个解闷儿的小玩具——乐高模型。

 

 

一有机会,两个建筑师就会跑到舱外,带上相机和三脚架发挥摄影特长,毕竟眼前的日常风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生都无法抵达的远方。

 

 

格陵兰岛进入冬季,营地所在位置很快迎来极夜。从入驻开始,白天变得越来越短,阳光也越发显得珍贵。

 

 

星野道夫曾经写道:“黑暗的冬天比夏日的永昼更吸引人的,是对阳光的期待。那好像可以唤起遥远的记忆,让我们重新认识早已忘怀的脆弱。”

 

在漫长的黑暗来临的前一天,他们决定穿上厚厚的防护服走出“月亮方舟”去看最后一次日落。

 

他们坐在巨大的淡蓝色冰山上,安静地辨别天空中蓝灰色云朵的细微边界,傍晚时黄色的光亮越来越暗,在一片辽阔的荒芜中,他们为自己拍下了开头的这张照片

 

 

尽管外出维护、检查、探险等工作会让人感到筋疲力尽,但他们也会在欣赏广阔风景时露出会心一笑。更重要的是,共同经历了与世隔绝的三个月之后,两个人的友谊也变得更加深刻。

 

在一条日记中,他们写道:“作为建筑师,我们经常思考是什么构成了一个家。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楚,是人构成了家。

 

 

这场为期三个月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超强的创造力、执行力以及严谨的科研态度,从最初的一个点子开始,到设计、施工、完成三个月的完整实验,再用普通人也能欣赏的媒体形式发布到 Instagram 上,相信很多人都会从中受到启发。

 

但另一方面,它也让我想起一句话:“同行的人,比你要抵达的远方更重要。”

 

也许这才是我们应当看到的:在这个“重返月球、重返火星”的时代里,人们的思路不该停留在“太空竞赛”的陈旧理念中,而是带着以人为本的关怀,在极度严酷的环境下去重视个体、重视内心、重视陪伴。无论是格陵兰、月球还是火星,有了同行的人,再艰难旅途都会变得不那么遥远。☁️


编辑Andy
撰文:昏羊
图片来自 SAGA Space Architects





很高兴认识你,以下都是我喜欢的
如果你也感兴趣,试试关注乌云吧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