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亿美金的交易,SE 亏了还是赚了?

2022-05-08 星期日

近日,游戏界著名买买买大户 —— Embracer Group AB 宣布,他们已经与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以下简称 SE)签署协议,以 3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对方旗下 Crystal Dynamics、Eidos-Montréal、Square Enix Montréal 三家工作室。同时也将获得包括《古墓丽影》、《杀出重围》、《神偷》和《凯恩的遗产》在内共数十款游戏的版权。


说到 Embracer 集团这个名字,可能对部分玩家来说有些陌生,但实际上它便是 THQ Nordic 背后的母公司。前几年到处收购时,在媒体通稿里头他们多数是以 THQ 身份示人,最近两年才开始频繁走到台前。其背景和很多上市公司一样,都是里外三层套皮,但对我们这些用户来说就简单理解为同一家公司即可。

自从微软前两年用 81 亿美金的价格收购了贝塞斯达公司开始,近来游戏行业的收购案可谓愈演愈烈。不久前就有传闻流出,与 SE 走得很近的索尼,可能会在近期与其达成收购协议。结果现在反而是 THQ 先出手拿走了一部分,虽然不算太意外,但确实与大家预期的发展有些出入。

在此次收购案之前,SE 的市值估价为 48.1 亿美元。目前来看,除了还剩下《奇异人生》和《正当防卫》等几部作品之外,SE 算是放弃了绝大多数欧美工作室及其品牌。由于这些 IP 都算是市面上的知名品牌,因此对于 THQ 给出的 3 亿美刀究竟是不是「贱卖」,在相关新闻下也时引发了各种讨论。

所以我们不妨就这三家工作室及其主要作品做一番回顾,看看 SE 这些年来对欧美工作室收购与发展取得了什么成绩。希望能从中对这次收购,找到一个更清晰的视角吧。

起源自英国的老字号

首先需要弄明白的一点是,虽然新闻通稿里提到收购的是三家工作室,但实质上它们都来自同一个部门 —— Square Enix Europe,即 SE 欧洲分部。它在此前的身份,其实就是英国老牌游戏公司 Eidos。

这家公司的身份变化有些复杂,在多年来的资本洗礼中换了一批又一批持有者,公司名字套皮的情况反复出现。这里就不细说那些股市商战方面的故事,只简单介绍它的几个重要节点。

国内玩家早年以电脑杂志信息对其有所了解
国内玩家早年以电脑杂志信息对其有所了解

Eidos 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80 年代。最初持有「Eidos plc」这个商标的,其实是一家英国软件公司,当时与游戏行业还没有什么联系。真正与现在这个 Eidos 有联系的,是一家名为 The Sales Curve 的游戏开发商。该公司最初只开发过一些文字冒险游戏,随着发展有过多次更名,比如后来它们自己做发行后就改名为 Simis。

到了 1995 年,Eidos plc 决定进军游戏市场。它以 1290 万英镑的价格,收购了包括 Simis 在内的多家当地游戏公司。在将其合并重组后,成立了旗下子公司 Eidos Interactive,专门进行游戏开发与销售。

可以看出来,这种靠资本收购强行入场的行为,在游戏行业早期就屡见不鲜。而 Eidos plc 在拥有了自己的游戏子公司后并未停止买买买,他们在第二年又以 1760 万英镑的价格收购了 CentreGold,顺利地拿下了《古墓丽影》系列的版权。

初代《古墓丽影》是当年最成功的英国游戏之一。它在各种有牌面的评奖与排行榜上始终留有一席之地,堪称游戏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但最关键的,还是以仅 44 万英镑的初期预算,换来了全球 700 万套的最终销量;刚上市就收获了 1450 万美元的利润,对负有两百多万债务的 Eidos 来说可谓一场及时雨。

可惜劳拉总是在成功/失败间反复横跳
可惜劳拉总是在成功/失败间反复横跳

然而,这个系列发展并不稳定。作为最初的开发商,Core Design 在短短几年里推出了数款系列正式作品,但在最初的爆发式成功过后,新作的表现却每况愈下。到了遭遇灾难性开发的《古墓丽影:黑暗天使》上市时,这个 IP 的价值基本上都被败得一干二净了。

幸好除了本土工作室之外,Eidos 也有不少海外的收购订单。其中就包括位于美国的 Crystal Dynamics(水晶动力)。这家公司由前世嘉员工 Judy Lang 等人创立,旗下拥有动作冒险经典《凯恩的遗产》,因经营不善而在 1998 年被其收购。由于作品的风格相似,在日后他们也接手成为了《古墓丽影》系列的主要开发商。

也算是个怪咖名作,可惜 SE 从未瞧得上眼
也算是个怪咖名作,可惜 SE 从未瞧得上眼

此外,Eidos 还拥有《冠军足球经理》、《盟军敢死队》和《杀出重围》等知名品牌,都曾经是名噪一时的佳作。但有些搞笑的是,大部分游戏的销量都有着起伏不定的问题,经常是首发即爆款,之后一代不如一代。

由于发展趋势的波动较大,每次趁着 IP 走势良好而进行扩张的 Eidos,经常会发现自己又马上陷入了亏损的状态。这种经营模式自然是不太可能长远发展,毕竟不是什么公司都能躺着数钱。于是,这种跌跌撞撞的运营到了 2005 年左右,Eidos 账本上负债已经将近 3000 万英镑了......

为了避免破产,Eidos 接受了前 EA 总裁 John Riccitiello 的建议,允许他旗下的私募股权公司 Elevation 注资了 2300 万英镑。随后没过几天,另一家英国游戏公司 SCi 又提出了更大的收购合同,最终以 7400 万英镑的价格与其进行合并,而条件之一是现有的 Eidos 董事会成员集体下台。

SCi 大概也就代理《沙漠风暴 2》还能给人留点印象
SCi 大概也就代理《沙漠风暴 2》还能给人留点印象

于是在整轮收购完成后,SCi 挑选的新任管理层坐进了 Eidos 会议室大厅,彻底完成高层的换血。不过老板虽然换人了,底下的员工倒没经历什么变动,只是人数越来越庞大了而已。

收归 SE 旗下

在合并后,SCi 雇佣了约 600 名员工,一举成为英国最大的电子游戏公司。公司高层决定,对以往那些被老东家雪藏的品牌进行重塑。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当年给 Eidos 带来最大成功的《古墓丽影》系列了。

由于前开发团队的核心成员几乎已经全部离职,因此 SCi 最终决定将开发权移交给了 Crystal Dynamics。这群美国佬的效率也算是很不错,从立项到完成历时也不到两年。经历了《黑暗天使》失败的玩家并没有等太久,很快就在 2006 年迎来了系列第 7 部正式续作 ——《古墓丽影:传奇》。

虽然这部完全重启的新作,被交给了与当初截然不同的工作室开发,但实际上团队还是请来了劳拉的创造者托比·加德(Toby Gard)作为顾问与合作编剧,深入参与到制作当中。至少在粉丝眼里的「正统性」方面,倒是在一开始就保障好了。

托比在 2005 年展会上为游戏代言
托比在 2005 年展会上为游戏代言

《传奇》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赢得多个重要游戏奖项,两个月不到就在全球售出约 290 万份,重振了这一品牌形象。在此之后,Crystal Dynamics 又推出了《古墓丽影:十周年纪念版》和《古墓丽影:地下世界》两部续作,也纷纷取得了几乎程度相等的好成绩。

然而开发者在努力赚钱,资本家们却在给他们疯狂拖后腿。作为 SCi 公司创始人兼 CEO 的简·卡瓦纳(Jane Cavanagh)在收购了 Eidos 之后,便开始了对 SCi 的急速扩张。短短两三年时间,就将公司团队撑到了近千人,单纯只是为了扩大规模以便获得更多投资人的青睐。由于对本国电子游戏产业的「贡献」,她还因此授勋了大英帝国勋章。

但这种毫无计划的扩张,实际上根本没法靠 SCi 旗下有限的产品支撑。2008 年财务报告时,公司亏损就超过了 1 亿英镑,卡瓦纳也因此在秋后算账不久被股东要求下台。新上任的 CEO 菲尔·罗杰斯面对一地鸡毛,为了及时止损,在 2008 年又重新把公司更名为 Eidos,开始寻找愿意收购(接盘)的买家。

就在新 Eidos 行将就木之际,寻求扩展海外市场的 SE 宣布与其达成协议,将以 8430 万英镑的价格对其进行收购。由于获得了大股东之一华纳兄弟的支持,整个收购过程十分顺利且迅速。

FF7 当年移植 PC 时两家就有过接触了
FF7 当年移植 PC 时两家就有过接触了

2009 年 6 月,SE 宣布将对 Eidos 进行整改重组,与 1998 年成立的 SE 欧洲分部合并,成立为一家子公司负责相关发行与销售。至于原有的商标,今后将以 Eidos-Montréal 等附属工作室的形式存在。

自此,关于 SE 欧洲分部这有点混乱的诞生过程,算是简单的捋了一遍。单纯以商业利润的效益来讲,SE 可能不算捡了什么便宜。虽然重启的《古墓丽影》发展良好,但其它品牌的市场潜力依然有限 —— 何况 SCi 自己搞砸了门面急着脱手贱卖怪不了别人。

但换个角度看,Eidos 有着不少在行业里混迹多年的老开发者,旗下品牌也属于在欧美市场很有份量的 IP。虽然 SE 自己在全球都吃得开,但对于进一步扩展海外市场而言,当时以 1 亿美金左右拿下 Eidos 还是颇有眼光的。

靠不住的头牌

SE 收购 Eidos 后这么些年来,大众认知里对其发行的相关游戏最熟悉的还是莫过于《古墓丽影》。所以我们也继续从这款游戏里,看看 Eidos这些年大致的表现。

在 Embracer 集团收购正式宣布收购的第二天,官方也公布了《古墓丽影》系列的总销量:8800 万份。这其中,以 2013 年再度重启的《古墓丽影》,以及后续的《崛起》与《暗影》这三部曲占比最高,共计达到了 3800 万套。

这对于任何 3A 大作来说都算是相当不错的成绩。然而在这背后,却是 SE 股东与管理层们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按照这些年来的信息可以看得出,SE 对欧美工作室的期望,并不是创造出在玩家群体里有着长期的良好口碑、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IP,毕竟这一任务他们还是对自己的《最终幻想》更有信心。

三部曲销量最好,但处境却很尴尬
三部曲销量最好,但处境却很尴尬

2013 年重启的《古墓丽影》大幅降低了解谜等内容,变成了更加快节奏、重视演出的风格,因此也经常被人吐槽是女版《神秘海域》。但游戏依然凭借优秀的素质获得诸多赞誉,商业成绩也很不错,48 小时内卖出了 100 万份,约一个月后达到了 340 万份。

而 SE 官方对此表示:令人失望透顶。

Crystal Dynamics 对此还委屈巴巴地给自己辩解过,表示这已经是系列销量更是系列之最了。但回看 2013 年那会儿 SE 的处境,由于整体产品线都表现不佳,彼时的财年报表赤字达到了 130 亿日元。就连当了十几年 CEO 的和田洋一都得引咎卸任,所以这「失望」大概并非只针对本作,而是基于「无法挽救整体颓势」而说的。

但不考虑当时的困境,《新古墓丽影》系列的发展依然达不到 SE 期待。该系列每一作平均开发预算,都保持在 1 亿美金以上,加上声势浩大的宣发,粗略算算三部曲少说也得花上个 5 亿美金。虽然最终销量都在千万份左右,但只有重启的第一作卖得比较快,后续的《崛起》与《暗影》早期市场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通常来说,对于各种耗资巨大的 3A 级项目,上市公司关注的还是短期销量。后续的涨势虽然也很重要,但一般来说,没有股东会喜欢看到财报写着「《古墓丽影:暗影》花了 3 年时间,终于实现了 900 万份销量」。

《暗影》当初还因太早进行打折,遭到预购用户差评
《暗影》当初还因太早进行打折,遭到预购用户差评

无论是 Crystal Dynamics 负责的前两部,还是后来 Eidos-Montréal 制作的《暗影》,都是颇具人气的 3A 产品。虽然后续两部相较于重启首作缺乏新意,但整体品质依然在线。无论口碑还是销量,按商业大作标准来讲至少是合格的。

然而也不得不承认,它们并非是特别亮眼的热门爆款。在 SE 最关心的财年阶段,《古墓》三部正统或其它衍生作品都没能达到战略预期,大部分销量都是打折促销或是其它途径累积起来的。所以整个系列在 Eidos 被收购后这近 10 年时间里,处境一直都有些尴尬。虽然客观来讲他们在同行眼里算是成功人士,但顶头上司却始终感到不满意。

那既然《古墓丽影》这个最成功的 IP 都是如此,其它销量更低的游戏,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股东不喜欢沉浸式模拟游戏

早在 2007 年还未被 SE 收购之前,Eidos 就宣布在蒙特利尔开设新工作室 Eidos-Montréal。它与 Crystal Dynamics 等前辈们相比,规模要相对小一些,大概保持在 2~300 人左右的中等体量级别,成立的目的在于为经过多次项目取消的《杀出重围》系列找到一个突破口。

与《古墓丽影》后来换了工作室负责的情况近似,这个系列最初是由 Ion Storm 开发,但在第二作《隐形战争》发售之后,包括系列的创始人在内许多核心成员就相续离职。之后几年里,虽有过多次立项与筹划,但系列最新作始终处于难产状态当中。

系列第三作《杀出重围:人类革命》的开发团队多为新人,因此从早期的概念设计上,就确定了会带入更多新元素,同时将时间线推到了初代之前。从成品表现来评价,新的开发组发挥得不错,对这个系列的核心理念理解很到位。剧情、玩法与关卡设计等方面,都获得了好评,在 MC 上有着平均 91 分的成绩。

另一方面,虽然《杀出重围》初代的历史地位极高,是行业公认的传奇神作,但游戏受众面不高、对主流市场来说过于晦涩难懂。而《人类革命》虽然保留了过往的特色,但还是做了大幅的简化,让它的节奏更快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此外,时髦值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主角亚当·简森颇具人气,故意体现出纸醉金迷的美术基调也和故事背景非常搭配。

非常棒的前传作品
非常棒的前传作品

由于 2011 年 SE 的财务状况还不错,因此对《人类革命》要求不高,官方宣布首周 100 万份的销量高于他们预期。但后来我们在导演剪辑版里的评论音轨可以得知,SE 的管理部门对 Eidos-Montréal 工作室的态度可以说十分微妙。

如果你玩过《人类革命 导演剪辑版》的话应该记得,制作人提到过他们在游戏里加入的那个《最终幻想》彩蛋。但这个致敬却让 SE 特地派人前来兴师问罪,让制作组尴尬不已。除了两国办事习惯的差异外,可以看出 SE 对于一款欧美游戏随意致敬公司头牌 IP,有些不太开心。

双方的对立,在日后有着更明显的表现。2013 年,工作室创始人就因「难以妥协的分歧」宣布离职。次年,在重启的《神偷》发售后不久,SE 以令人失望的销量与口碑为由,解雇了近 30 名工作室成员。

而在 2016 年《杀出重围:人类分裂》发售时,SE 给游戏制定的「商法」更是让人一言难尽。作为一款纯单机游戏,本作却有各种奇怪的微交易选项,预购被分成了多种级别,从允许玩家提前游玩到「赢在起跑线道具包」应有尽有。而预购的物品只能用在一个存档,以及玩到最后发现明显只是个半成品,后续内容被塞进 DLC 等情况都导致游戏遭到了玩家的抨击。

《古墓》后两部作品也有一大堆 DLC 道具购买
《古墓》后两部作品也有一大堆 DLC 道具购买

作为日本游戏公司,想要让 SE 对于「沉浸式模拟游戏」(以下简称 IS)这一在欧美早期计算机游戏诞生的流派有什么感情,那肯定属于强人所难,但如果将其视为一个用来捞金的桶子那这误会确实大了点。

以前在提到 IS 时就反复强调过,如今这观点依然有效:没人会想通过做 IS 类游戏来获取暴利。能回本都谢天谢地了。

由于高门槛、复杂的机制和缓慢节奏,大部分采用 IS 理念制作的游戏都很难取得主流市场青睐。能做、敢做 IS 的基本上都是欧美顶尖开发团队,从《地下创世纪:冥河深渊》到《神偷》、《Prey》或《耻辱》多数都属于口碑极佳的优秀作品。但几乎全都卖不出去,没几个能在大众视野里掀起波浪。就连因为轻度友好而在其中最为成功的《生化奇兵》,与主流的第一人称动作游戏比依然没啥商业竞争力。

不是所有发行商都像贝塞斯达一样,本身对于 IS 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 —— 他们的《上古卷轴》系列其核心理念就与欧美 RPG 脱胎于桌游不同,更多的是将 IS 公式扩展到开放世界里去。所以 Eidos-Montréal 工作室的作品虽然与 Arkane Studios 一样,都是叫好不叫座的典型,但后者显然活得要更加轻松滋润,毕竟 SE 不像贝塞斯达会给予工作室一种近似「散养」的态度。

同样都是卖不好,但 A 组很少遭到老板挤兑
同样都是卖不好,但 A 组很少遭到老板挤兑

《人类分裂》花了 7000 万美金开发,加上营销费用让本作的预算也直逼三部《古墓丽影》。但它的销量却很平庸,甚至比前作《人类革命》还差了一大截。虽然 Eidos 表示,两部作品合计销量已经达到了 1200 万套,可大家都知道这是在几年时间里连打折带白送才累积起来的数字。

由于这显而易见的商业失利,SE 之后决定雪藏《杀出重围》系列。而 Eidos-Montréal 工作室则接手了《古墓丽影:暗影》的开发,以便让 Crystal Dynamics 能够腾出手,去开发 SE 心目中的「年度大作」级项目 ——《漫威复仇者》。

大概还是 NFT 更好些

2017 年 SE 在迪士尼手中购入版权时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他们将会推出一款年度最佳游戏有力竞争者。但尽管最初几天销量还不错,人们却很快就发现,这款 Eidos 几乎全部主力开发的《漫威复仇者》是个金玉其外的庸俗作品。

由于本作的失利,造成了 SE 当季财报亏损了约 70 亿日元。当然了,近年来 3A 级服务型游戏频频翻车,也不差这《漫威复仇者》一个。但 SE 在之后对其一系列弱智营销,却快速地摧毁着游戏的口碑,开发组对此也是回天无力。

完全就不回来的东西
完全就不回来的东西

花了大钱买来的版权,不可能只用一次。于是在 2021 年,由 Eidos-Montréal 制作的《漫威银河护卫队》便紧随其后登场。本作相比先前的《漫威复仇者》质量好了不少,可以看出一定的诚意 —— 不算惊艳,但至少是个发挥稳定的 3A 大作。但由于玩家已经被这个品牌吓得不轻,导致游戏销量依然很糟糕。

也许几年后,凭着良好的口碑累积,《漫威银河护卫队》的销量可能会达到数百万份,但 SE 显然不愿意等到那个时候。

另一方面,早在 2014 年,SE 就成立了 Square Enix Montreal,旨在对旗下欧美游戏品牌进行手游化发展。但无论是《杀出重围》、《古墓丽影》还是《杀手 47》改编的几部手机作品,表现都不算很好,高层也很快就放弃了这条产品线。

知名业界分析师 Daniel Ahmad 在近期专门发布了一份数据,对 SE 为何急着脱手欧美工作室给出了有力依据。在 2021 一整年里,SE的营业利润为 14.2%,收入增长的核心都来自于本土的手游 / 网游工作室产品线。而反观 Crystal Dynamics 的营业利润率,只有可怜的为 3.6%,Eidos-Montréal 更惨,仅有 0.65%,以商业角度看显然就是一堆拖油瓶。

而两部漫威系列作品的投资,更是让 SE 整整亏损了两亿美金。社区一些玩家吐槽得很到位:近几年《最终幻想 7:重制版》赚到的钱,全都给这群超级英雄败光了。


总结:赚得太少了

大型 3A 游戏,多数都是高风险投资。至于是短期高利润,还是长期持久的回报,这点根据每家公司的战略方针而各有不同。显然,SE 属于对短期利益比较重视的那一例,因此也不是不能理解他们对西方工作室效益的失望。

另外,SE 如今对其他高利润产业的兴趣也是人尽皆知。按照官方说辞,这次交易将建立一个更有效的资源分配,上线新的业务,以及投资区块链、AI 和云服务等新兴项目。如今世界各地的大公司都将 NFT 视为未来 —— 或者说一本万利的新资本榨金手段,对于寻求低风险,高回报和短期利润的 SE 看来,自然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顺便一提,虽然 Embracer 集团这两年不停买买买,但实际上由于长期未能实现收购行为的具体回报,他们的股票已经跌了差不多 60% 左右了。所以不仅仅是 SE 急着脱手,买下手头已经在开发《完美黑暗》重制版等潜力项目的 Crystal Dynamics,对这家希望尽快给股东表态的瑞典大公司来说,可能也是一根救命稻草吧。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