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投资者开始冷淡中国

2023-01-08 星期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去年11月发生白纸抗议运动后,政府取消了严酷的封城政策,全面核酸检查也不再继续。从新年开始,去中国旅行也不再受隔离限制。

结束清零政策也许是个好消息,即便如此,欧盟-东盟经济委员会执行主任韩弗雷(Chris Humphrey)认为,同中国脱钩以及将供应链多样化的决策已经做出。"东南亚已感受到直接外资投资的增长,并从中得到好处,而在中国最近以来则没有看到这一变化趋势"。他补充说,"对许多商界人士而言,中国不再是亮眼市场,而东南亚则逐渐成为亚洲、乃至全球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2021年欧盟成员国在10个东盟国家的投资高达近265亿美元,根据东盟统计署的数字,欧盟的这一投资数额同比增长了14%。2020年和2019年欧盟国家在东盟的投资额分别是185亿美元和61亿美元。

上月举行的首次欧盟与东盟峰会期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将从"全球门户"项目抽取100亿欧元投资东盟。"全球门户"项目是欧洲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而发起的。

  • 做核酸成为百姓生活的日常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中国宣布新十条

    2022年12月7日午后,当许多市民正和往日一样排队做核酸之时,中国官方宣布了优化疫情防控的新十条。除了没有再提"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外,有关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不再查跨地区流动人员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等规定也显示,中国告别了长期坚持的清零政策,开始通过放松防疫措施逐步将社会导向经由感染奥米克戎病毒实现“群体免疫”的道路。

  • 孙春兰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会议上强调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二十条不是”躺平“。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优化防疫二十条无法落实

    就在不到一个月前的11月11日,中国的”清零沙皇“、副总理孙春兰还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会议上强调,中国日前出台的二十条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不是放松、更不是“躺平”,要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坚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由于所谓的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部分内容与“动态清零”总方针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各地在防疫中“层层加码”的问题仍然无法真正得到解决。

  • 乌鲁木齐大火造成10人死亡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乌鲁木齐火灾引发民众对清零政策更大的怒火

    11月24日,在部分居民被封控已长达100多天的乌鲁木齐,一栋高层住宅楼发生火灾。严格防疫措施导致被封在楼里的民众无法逃走、消防人员也长时间不能越过障碍救火。官方称,火灾造成包括儿童、老人在内的10人罹难。该事件最终成为各地爆发反清零、反封控、反政府抗议活动的导火索。很长时间以来,清零政策导致的层出不穷的防疫乱象已经引起民众广泛不满。对许多人来说,比病毒更可怕的是隔离、歧视、封控以及一些防疫人员对权力的滥用。

  • China | Proteste gegen Chinas Null-Covid-Politik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公民觉醒的“白纸革命”

    乌鲁木齐大火在数十所大学和多个省市引发学生和民众的群聚抗议。反封控、反核酸、反清零成为其主要诉求。上海市民11月26日晚间涌入当地的乌鲁木齐中路,高呼“共产党下台”、“习近平下台”。各地的抗议活动中,许多人高举白纸,抗议中国政府打压言论自由。随着清零政策导致经济滑坡,民生艰难、失业人口猛增、类似文革的场景重现,民众的公民意识逐渐觉醒。最突出的事件是中共二十大前夕、2022年10月13日发生的北京市四通桥抗议行动。名叫彭立发的抗议者打出了“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领袖要选票,不做奴才做公民”,“罢课罢工罢免独裁国贼习近平”的横幅。

  • 郑州富士康工人逃离工厂返乡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官方宣传导致民众恐惧、工人逃亡

    尽管对新冠的研究和海外抗疫的经验已经证明一年多来占主导的奥米克戎毒株致病力低,死亡率已低于流感,中国官方仍坚持在抗疫之初取得较好效果、习近平亲自决策的”动态清零“总方针,目的之一是想显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最高领导人决策的正确性。 为此,中国官方仍大力宣传奥米克戎的危害,将海外放松疫情管控称为”躺平“。由于缺乏真实信息,当有20多万员工的郑州富士康发生疫情后,上万工人为防感染以及不满隔离条件而逃出厂区返乡,令工厂生产面临巨大危机,iPhone减产。后来招入的员工又因待遇问题暴动,遭到当局镇压。

  • 上海大白封小区,阻止居民外出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大白”权力小了

    中国抗疫初期,身着白色连体防护服的医务人员被称为“最美逆行者”。随着地方组织的落实封控的人员以及警察也穿上这样的防护服进行核酸检测、消杀、监控、转运感染者和密接人员,“大白”成为这些人的代名词。有关“大白”使用暴力的负面报道和投诉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将他们称为“白卫兵”。新十条中有关感染者和密接人员可以居家隔离,不再一律强制隔离,不得随意扩大高风险区,不得采取各种形式临时封控等条款受到民众普遍欢迎,反衬了”动态清零”的不得人心。

  • 悼念李文亮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网民涌入李文亮微博悼念

    新十条公布后,一些网民到武汉医生李文亮的微博账号下向他报告这个好消息。李文亮在中国疫情初期最早拉响警报、却遭到“训诫”,被称为疫情吹哨者。他染疫身亡后,民众自发悼念他,表达悲愤。微博用户在他的账号下写道,“凜冬已过,你看到了”,“医生,我们挺过来了,我们就要自由了”。

  • 北京各地区安铁栅栏防止居民外出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迫在眉睫

    新十条一旦真正落实,图中北京某地的这一场景也许不会再次出现。新规公布后,旅游平台上的机票、火车票搜索量激增。许多民众期待能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或探亲访友。由于奥米克戎传染性极高,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很快将出现感染潮。过去一年多来,中国的防疫主要放在“清零”上,疫苗接种停滞不前,现80岁以上老年人中,仅有40%的人接种了三针疫苗,因此,保护老年群体,“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迫在眉睫。这也是放弃清零政策后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 China | Wirtschaft und Handel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德国经济界对中国放松防疫表示欢迎

    尽管今年3月上海出现疫情时,就有专家主张“与病毒共存”,但高层仍然决定封城“清零”。长达两个月的封城不仅给民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也令各行各业的供应链、作为中国经济支柱的进出口受到很大压力。近几个月各地不断封控加剧了外贸下行的趋势。德国工商会表示,因中国的封控政策等原因,超过三分之一德国在华企业计划在中国之外的地方扩大生产,增加多样化。对于中国现出台放松防疫的新政策,德国经济界大多感到松了一口气。

  • 世界杯上球迷欢呼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动态清零”结束点燃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

    为了替新冠政策转弯做铺垫,中国近日让专家出面宣传奥米克戎致病力低,目前无证据表明新冠有后遗症等等,但部分民众仍对放松防疫的步伐是否一下子走得太大有所担忧。中国政府一直拒绝批准西方疫苗供民众施打,同时强调国产疫苗也对防止重症和死亡具有很好的保护力。新政策公布后,中国很多民众从先前的囤食品转为囤药物,准备迎接感染潮的到来。有专家称,最终90%的人将感染奥米克戎,但达到群体免疫需要多长时间,尚无专家出面预测。不过,世界杯观众席上人们不戴口罩尽情欢呼的电视画面已经让中国民众看到了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


欧中关系正在脱轨

虽然欧洲在华投资近年来并未枯竭,但分析人士指出,双边政治活力却发生了根本变化。

2021年以来,欧中关系明显恶化,当年,欧盟宣布对中国数名在新疆严重侵犯人权的负责干部进行制裁,而作为反制,北京也立即宣布对多名欧洲政治家以及多个机构实施制裁。双方的相互制裁断送了2020年达成的欧中投资协议签署与生效的前景,分析人士认为,近期内解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中国变得不可预测、不可信赖,也不那么很有效率了",这是去年9月欧盟驻华商会发布的报告中的一句话。

而脱钩决不是单行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许成委博士指出,中国也在主动同西方脱钩。

2022年12月欧盟、东盟举行峰会

2022年12月欧盟、东盟举行峰会

在华投资的多是大集团

北京实施的清零政策是投资者对中国市场表现犹豫的重要原因。即使中国很快启动放开措施,但人们担心政府还会很快收回该政策,或者疫情恶化、致死率居高不下。《经济学人》最近描述的一个模型预测中国今年3月份之前会有高达150万人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

另一个忧虑来自美中敌视态度。美国也许将加深对中国的制裁,而这一潜在的长臂管辖也会要求欧盟方面给予配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学院(RSIS)的讲师克里姆(Frederick Kliem)对德国之声表示,"所涉及的企业多半是,其上游价值链在中国,下游部分则在全球。一些德国公司会受此影响,但它们已开始做出调整。"

去年9月荣鼎集团的一份调查指出,在华投资的欧洲公司集中于不多的几个大集团,以德国企业为主。德国三大汽车巨头大众、宝马和奔驰以及化工集团巴斯夫占据2018年至2021年欧洲在华投资的三分之一。2021年,在华投资最多的前10名欧洲企业占71%的份额,而在华进行收购的欧洲公司在2021年的表现呈4年来最差。

该调查还写道,即便针对疫情的防控措施解除,在华投资仍然会继续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公司,中国政府欢迎它们的到来和存在。

中国的清零封控措施严重影响了外国投资

中国的清零封控措施严重影响了外国投资

东盟吸引欧洲投资

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对欧盟投资者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丹麦玩具知名品牌LEGO集团去年11月在越南投资10亿欧元建厂,这也是LEGO建造的第一间碳中和工厂。荷兰垃圾发电集团Harvest Waste计划在菲律宾第二大城市宿务修建最先进的工厂。

从脱钩中国获益最大的国家是越南。美国公司苹果原本在中国生产其所有产品,正在考虑在越南设立MacBooks生产专线。由于韩国三星的大举投资,越南是仅次于中国生产手机最多的国家。

依赖很难一夜之间切断

当然,分析人士认为,虽然欧洲投资商越来越多地将眼光投向东南亚,但当地还必须做好自己的功课,尤其是在法律法规以及寻找合作伙伴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同中国抗衡。

"欧盟新的口号是在关键产品上,减少对任何一个国家的依赖。我们看到俄罗斯发动侵略战争的例子,长年建立起的商业关系不可能一夜之间切断",布鲁塞尔欧盟事务评论家伊斯拉姆(Shada Islam)这样说道。

欧盟同新加坡签署的保护投资协议已于2019年生效,但同其它东南亚国家的投资谈判进展缓慢。正在进行当中的谈判包括,印尼、泰国、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除印尼外,同其它4个国家的相关谈判有望在数年后结束。

欧盟同越南也早在2019年6月就保护投资达成协议,但直到目前只得到欧盟27个成员国中12个国家的议会通过。越南总理范明政上月到访欧盟时,呼吁各国说服议会,让该协议过关。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