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好像比预想中爆得更晚一些。
从第一集一不小心就擦枪走火的团圆饭,到两个孩子只有一个名额的课外辅导班,《小舍得》的议题从家庭一步一步走到了教育本身,剧情也随着教育话题的展开,更新到了全剧的四分之一,属于《小舍得》的热度也终于来了。
田雨岚是第一个出圈的人——从圆周率到辅导班,她步步紧逼,嘴里永远念叨着为了孩子,但实际上却处处都在弥补自己内心的需求,把孩子的成绩和自己的自尊心划等号。这样的家长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在少数。
和田雨岚一起出现的是一些奇奇怪怪的名词:鸡娃、英牛、奥牛、蝌蚪......如今的小学校园,好像已经成为了“动物森友会”。这些看似陌生的名词已经像互联网黑话一样,流行于小学生家长的交流过程中,成为专有指代名词。尤其是“鸡娃”,已经成为微信状态中的一个选项,成为爸爸妈妈们生活中的常态。
《小舍得》,蒋欣饰演田雨岚
当"鸡娃"成为时代情绪
“海淀妈妈”“顺义妈妈”“荤鸡”“素鸡”,这些代名词都在指向一种情绪,就是“鸡娃”。教育焦虑已经波及到了任何一个有孩子的家庭,教育的重要关口不再仅仅是高考,而是下移到了每一场升学考试,甚至是每一场随堂测验。
夏欢欢是一名小学5年级学生,她所在班级全班30人只有4位同学没有补课,学校班主任极力维护着孩子们的快乐成长环境,贯彻着教育大纲的要求和进度,然而校外的辅导班却严格按照成绩排名,并根据成绩排班。
校内校外的教育方式差距就是南俪、田雨岚等家长们不得不开始内卷的原因之一。有了对比,就会有伤害,即便是南俪、夏君山这样一贯秉持快乐教育的家长,也会被大环境影响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心态上。
《小舍得》,南俪、田雨岚关于课外辅导班的对话
南俪和夏君山是一步一步被推着走到想要“鸡娃”的队伍中的,他们从不主动对比,也从没有因为成绩的事情为难过女儿欢欢,但是当这种大环境波及到了夏欢欢的情绪时,家长们就不得不开始思考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问题了。
当所谓的快乐教育带来的快乐,已经不能弥补夏欢欢的情感需求时,那好成绩带来的成就感,能给夏欢欢带来什么呢?这是南俪和夏君山开始想要改变的开始。
走进补习班,开始咨询课程,伴随着一套课程销售口中的养娃秘籍,一起进入南俪和夏君山脑海里的是另一条教育的道路,他们逐渐“田雨岚化”的同时也对自己原本的教育理念产生怀疑,到底是夏欢欢的成绩重要,还是快乐重要?或者他们也在找寻一种快乐和成绩并存的方式。
《小舍得》,南俪夏君山一家
尽管从政策上,国家已经多次减负、减压,提倡素质教育,但就像田雨岚在剧中分享经验的时说的,“明面儿上是哪家中学都不让公开考试,但只要他们想挑尖子生,那有的是办法。”课堂气氛的轻松愉快只是毛毛雨,课后才是孩子们的主战场。
《小舍得》将这种现实生活中的现状展现出来,将当下家长眼中所谓的“牛娃”放在大众面前来审阅,小升初到底需不需要这样的“牛娃”?家长的“鸡娃”情绪由何而来,又要如何消解?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但所有人又都不想自己的孩子就这样输在起跑线上。
这就是“小舍得”的矛盾点所在——在教育环节,家长们要舍弃什么,才能得到什么?孩子们需要舍弃什么,又能得到什么?这道关于“舍得”的选择题,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当“鸡娃”成为一种时代情绪,好像就是在给这道名为“舍得”的选择题提供统一标准答案——只有激励才是对的,放松就是错误。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教育的选择应该被定义吗?这是《小舍得》留给观众的思考空间。
《小舍得》,宋佳饰演南俪、蒋欣饰演田雨岚
“活孩子”的家长们
“子悠快抑郁了吧”冲上高位热搜,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代际关系也是教育题材永恒的议题。与《小欢喜》中方一凡、乔英子等拥有独立思想的青少年不同,《小舍得》中的孩子是处在被动且弱势的一方的,他们的表达往往不会得到重视,尤其是在田雨岚这样的家长面前。
《小欢喜》里的季扬扬尚有胆量和爸爸对抗,但《小舍得》里的颜子悠却只能在田雨岚的高压下生活。为什么田雨岚会是一个“活儿子”的人?编剧给了她内心一个最无法改变的理由——自卑。
从原生家庭来看,生父是一个酒鬼,最终也因为酒精而亡,母亲带着她嫁给了从鬼门关走过两遭的南建龙,因为母亲的婚姻,她才有了在大城市生活的根本。然而,偏偏母亲的再婚又有一个不光彩的过程。
《小舍得》,田雨岚颜鹏一家
田雨岚的母亲看似人畜无害,但是在面临大的难题时,仍会为自己的女儿和外孙争取,虽然使用的办法无非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和吹吹枕边风。田雨岚心疼母亲,可偏偏老公又是个不争气的太子爷,她觉得唯一能让自己妈妈挺直腰板炫耀的就只有一个优秀的孩子了,而这个孩子就是颜子悠。
也是由于丈夫不作为,田雨岚一家仍然在啃老,她鄙夷这种行为,但又不得不接受公婆接济。在“拿人手软”的大环境下,田雨岚不得不穿上自己不喜欢的衣服(婆婆给她买的)去卖笑脸,用自己可以教育好儿子来证明她在婆家的价值。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田雨岚给颜子悠的压力,既来自于她的原生家庭,也来自于她自己的生存环境,孩子承受了两代长辈共同的影响和期待。
《小舍得》,田雨岚和颜鹏、颜子悠及颜鹏爸爸、妈妈
没有人听得见子悠想当生物学家的呐喊,家长们只看到家里最中间的置物柜上,少了一个奥数奖杯。
无视孩子的诉求,是大部分中国式家长的通病,那句“我还不都是为了你好”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压力。田雨岚和颜子悠之间已经超出了教育本身,而是亲子关系的严重不对等。在田雨岚的观念里,孩子并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可以给自己争口气的工具人。
和夏欢欢的敢做敢言相比,颜子悠只会顺从、沉默,他不敢质疑外公是不是还喜欢自己,只能接受着来自父母对于长辈们的评价。脱离了家长们的时间,颜子悠和欢欢是好朋友,也会主动开解,但在长辈们面前,他几乎和欢欢没有交流。
《小舍得》在田雨岚和子悠这对母子关系的刻画上尤为生动,不少观众感慨说,“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我妈来了,我妈真的来了。”这种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深度捆绑也给孩子带来了性格上的影响,而颜子悠的遭遇也是在告诉皇帝家长们,孩子虽小,也是独立自由的个体,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小舍得》,田雨岚、颜鹏、颜子悠
教育的碰撞
除家长之外,剧中两位校内校外的老师也在不断进行碰撞,学校里的张老师和校外辅导班的钟老师,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
张老师主张轻松教育,更在意的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他们的能力。无论是和家长沟通,还是与学生沟通,她都会在意维护家长和孩子的自尊心,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可以给排名第一的米桃补习英语,也愿意帮助最后一名的夏欢欢竞选班干部。
钟老师也不是一个坏老师,只是他更喜欢学习好的同学,更在意孩子的天分。对于智商140的米桃赞赏有加,从不吝惜夸赞;对于颜子悠这样人工培养出来的“牛娃”也会指出问题所在,比如分析颜子悠奥数试卷时,他明显也更在意的是天赋,并非孩子是否刻苦。
对应的两组家庭也是如此,南俪、夏君山和张老师一条线,钟老师虽然和田雨岚关系紧张,但实则都是按照分数来评判孩子的教育理念,这两种教育模式在《小舍得》中激烈碰撞着。
《小舍得》,张老师、钟老师
除此之外,家长是否应该承担起子女的教育,也是一种探讨。
田雨岚的笔记记得比颜子悠还要详细,子悠学奥数,她也一样不落地学,并且可以辅导功课;米桃的妈妈没有办法辅导,一切都交给孩子,但也会说在他们老家绝对不会下午3~4点就放学,学校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责任;南俪则处在中间,原本完全信任学校,但随着家长加入辅导后,孩子成绩还是不理想,自然而然就走到了补习班。
教育责任应该划分给哪一方?应该如何配合?家庭和学校的联动教育已经成为了常态,以往那些所谓的拼爹拼妈就能有前途和未来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见,当下更多的情况是,父母人到中年,开始为了孩子再拼一把。
《小舍得》,田雨岚为了颜子悠,在金牌班公开道歉
一个课外辅导机构的金牌班,从领导到家长,再到赞助,最后还要去更高部门托关系找名额才能把孩子送进去,一大家子的奔波也透露着一种无奈。
《小舍得》并不是在单纯地贩卖焦虑,而是在用平和的语气去告诉观众,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矛盾,那些轻松和平的表象是所有人期待的,也是不现实的。
面对有娃家庭,《小舍得》是反思;面对那些还没有结婚生子,或者孩子还没有踏入升学阶段的观众来说,《小舍得》提供了一个详细又残酷的合理预设。
《小舍得》,张国立饰演帮亲外孙女、继外孙托关系进金牌班、竞赛班的外公南建龙
推荐阅读
主笔专栏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点击标题可阅读更多娱理精彩内容
2021偶像市场观察 2021训练生市场观察 娱乐圈打工学霸
微信公众号最近更改了推送机制
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
也就是说,需要大家
将[娱理]设置星标
多点在看
这样算法就能
提升我们和你们之间的联系啦
亲爱的你
就能更及时地收到我们的信息啦
↓↓↓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