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气的功夫熊猫,卖不动的二手中国风
文 | 廖艺舟
编辑 | 赵普通
以 " 人均消费或超 3000 元 " 冲上热搜第一的北京环球影城,开业已有一周。
据马蜂窝旅游发布的数据,北京在环球影城开园的带动下成为中秋假期内旅游热度最高的城市,而环球度假区在全国乐园类产品订单量中占比超过 42%。不过,这股热闹的乐园风潮之下,度假区内的 7 大板块并未得到游客们的 " 雨露均沾 "。
最热门的无疑是 " 哈利 · 波特的魔法世界 ",多家媒体的现场报道均提到,开园当日大批游客冒着小雨 " 直奔哈利 · 波特园区而去 ",变形金刚、侏罗纪主题园的受欢迎程度紧随其后," 功夫熊猫的盖世之地 " 却几乎门可罗雀,和其它园区大排长队的盛况比起来显得格外冷清," 无需等待即可入场 "。

在环球度假区的官方微信小程序上,开园一周,游玩项目 " 哈利 · 波特与禁忌之旅 " 仍需等待 45 分钟," 功夫熊猫:神龙大侠之旅 " 的等待时长仅为 5 分钟。
主题园区遇冷背后," 功夫熊猫 " 的 IP 寿命正面临挑战。《功夫熊猫》电影 13 年后,大家为什么不爱它了?

" 那之前的 65 年来,没有人创立过一家新的制片厂,那之后的 20 年也没有。我们要向全世界:所有的大陆,包括月球、地球、星星、银河系,一切的一切做出承诺。"
这段豪言来自梦工厂 CEO 杰弗瑞 · 卡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功夫熊猫》是梦工厂的里程碑式作品之一,用卡森伯格的话说," 它可以说是在中国上映的最成功的电影,包括任何种类的电影在内。"
在《功夫熊猫》上映的 2008 年 6 月,汶川地震刚过不久,北京奥运会即将举办,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正处在关键转折节点。影片导演马克 · 奥斯本在当年的采访中说:" 希望它能给受灾中的中国孩子的脸上重新带来笑容,这是我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

这在当时引发了激烈文化讨论," 抵制功夫熊猫的 N 个理由 " 等颇带时代感的论坛帖子依然残留在互联网中,《北京日报》发问:" 为什么我们熟视无睹的素材经过好莱坞的组装,便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化产品?我们很快乐,我们也很焦虑。"《光明日报》亦刊文剖析 " 功夫熊猫热 ",提出影片带来了若干启示: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时候,要与西方的时尚元素相结合 ……

影片还带火了周边产品,《香港商报》当时估算熊猫阿宝的绒毛玩具至少蕴含上亿元商机,绒毛阿宝卖 100 元,成本最多 20 元," 利润率之高令人咋舌 "。
良好市场反响自然得益于品质过硬,影片经历了漫长筹备,奥斯本声称从创意酝酿到最终上映历时 15 年,拍摄和后期花费两年半。导演陆川在博客中将它称为 " 巨大的惊喜 ",认为《功夫熊猫》在制作层面上 " 几乎是完美的 "。

更重要的原因似乎是更虚无缥缈的 " 创意 "。在中国文化产业与世界顶尖水准有明显差距的年代,国内舆论常认为缺乏创意是阻碍发展的根本原因。2011 年的《功夫熊猫 2》延续着前作成功,在国内取得 6.12 亿票房,高居那年年度票房榜第二名。两年后《疯狂原始人》宣传期卡森伯格来华,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自豪:" 创意永远都是动画的魂。这是当前中国动画、甚至是中国电影最缺乏的东西之一。"

卡森伯格仍雄心满怀:" 从今天起五年以后,世界上最重要、最大的娱乐市场就会是我们此刻所在的地方,我在为明天创造。" 与《功夫熊猫 2》相隔 5 年,东方梦工厂的首个重要电影项目《功夫熊猫 3》问世,这是卡森伯格的野心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市场成功给予回应。
2016 年的《功夫熊猫 3》内地票房达到 10.02 亿,完成自我超越的同时也短暂刷新了中国动画电影票房纪录,但这部作品的市场反馈表现出了和前两部明显的不同——中国票房收入已经超过了影片在美国本土的票房收入,中国客观上成为了这个 IP 最大的买单地。
事实上,系列在中国的收入占比每部都在提升,《功夫熊猫》的中国票房仅占全球票房约 4%,《功夫熊猫 2》占 14%,到《功夫熊猫 3》,达到近 30%。

不论从制作目标看还是从收益来源看,到第 3 部时,《功夫熊猫》已经从引发国人追捧、反思、艳羡的先进文化产品,变成了难以避开 " 中国特供 " 质疑的赚钱利器。

如果连中国受众都不再乐意为《功夫熊猫》大掏腰包了,这个 IP 还会有生命力吗?
开业不久的环球影城的 " 全球首个 ",既是最大的宣传噱头,也可以视作 " 功夫熊猫 "IP 的无奈——很难想象如果 " 功夫熊猫的盖世之地 " 开设在其他国家,会获得比中国更高的关注度。
即便在中国,这次唯一拥有热搜级别讨论度的,是 " 功夫熊猫主题房 ",它实际位于度假区的住宿配套 " 环球影城大酒店 " 内,采用的设计元素包括红灯笼、红车篷床头、红墙洗手间等,被网友评价 " 太过阴间,简直像冥婚洞房 "。而游玩过 " 盖世之地 " 的旅客中,也不乏 " 大红大绿的布景有些阴森 " 等负面评价。

IP 开发看上去不进反退。若干年前首部《功夫熊猫》电影导演自诩 " 中国迷 ",热爱功夫,植入了大量成龙、周星驰等影星的动作元素,卡森伯格则表示影片成功离不开准确讲述 " 中国故事 ",环球影城的使用方式,则又让大批网友想起了 " 西方视角中被误认的中国 "。
对比其他长青 IP,功夫熊猫显得 " 后劲乏力 ",内因是由 IP 的性质所致。" 功夫熊猫 " 的内容本体就只有 3 部电影,第 4 部杳无音讯,另有几支围绕《功夫熊猫 1》番外短片,和填补 1 到 2 之间故事的三季动画。比起有小说原著的哈利 · 波特,动画、玩具全方面渗透的变形金刚,《功夫熊猫》的时间跨度和内容数量都显得单薄。
具体到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世界观构架,也同样不够丰厚和立体。这导致 " 功夫熊猫 " 在进行衍生开发时,能与 IP 强结合的周边产品相当有限。如今在天猫上搜 " 哈利波特周边 ",销量最高的是 " 正版魔法袍 ",而不比当年卖毛绒玩偶的盛况,搜 " 功夫熊猫周边 ",显示的是:相关宝贝太少了。

距离《功夫熊猫 3》上映,已经又过了 5 年。这 5 年间不再有新的影片," 阿宝 " 对观众的内容输出处于完全中断状态,脱离大众视野太久,人们再想起 " 功夫熊猫 ",只会是一份遥远而且不怎么厚重的回忆。
这背后固然有公司更替的影响,《功夫熊猫 3》之后,东方梦工厂由中美合资变成中方全资,隶属华人文化集团,CEO 黎瑞刚曾表示 "2019 年是我们的新出发,我们将拿作品说话 ",东方梦工厂至今唯一上映的影片是 2019 年的《雪人奇缘》,票房 1.45 亿,甚至没能排进那年动画电影票房榜前十。

中国观众也越来越不愿被定义和审视,海外文化作品如果制作得恰到好处,不会再激起《功夫熊猫》时的反思或自豪,恰恰相反,中国观众会以更严格的眼光去审视西方那些主打中国元素的作品,比如迪士尼的真人版《花木兰》就口碑票房折戟,《尚气与十环传奇》更是由于原著角色涉嫌辱华从未停止被抵制。
放在动画电影领域,《功夫熊猫 3》当年的最高票房纪录仅仅维持了 2 个月,就被《疯狂动物城》所打破,后来居上的还有描述墨西哥亡灵文化的《寻梦环游记》,在真正的 " 创意 " 面前,有没有中国元素、是不是熊猫与功夫,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到 2019 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暑期档一骑绝尘,让观众和从业者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也有形成 IP 的可能性,艺恩数据的《中国动画电影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9 年单部动画电影平均票房第一次反超了进口动画,且 2018-2020 年的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均为国产。
彩条屋和追光动画已相继推出多部根据本土神话改编的动画电影,创意和技术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步,人们不再需要在好莱坞影片中感受文化共情,更不会再产生文化焦虑。

它更像一个在特定时期大火的特殊产物,时过境迁,还颇显出几分要过气的预兆。
卡森伯格曾说:" 我们拍第一部的时候,就已经描绘了一张路线地图,包括六个章节的想象 …… 拍每一部都是在争取把故事继续讲下去的权力。我们有六个章节要讲,希望能够把它们一直讲完。"
" 神龙大侠之旅 " 已经中断许久了,是否继续买账的权力在观众手里。如果一直没有下一章节,曾带给无数人欢声笑语的功夫熊猫,也有可能被扫进历史的尘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