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外流:后疫情时代中国的新难题?

2022-12-13 星期二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对公民的跨境现金转移有严格的控制,一年内不得超过5万美元。即便如此,2019年中国的出境游客还是在国外消费了2550亿美元,促进了外国服务业和奢侈品行业的生意——从泰国的度假酒店到巴黎的名牌手提包。路透社报道称,疫情三年来,没有这笔开支,相当于节省了7650亿美元。

此外,不少富裕的中国家庭把孩子送到西方学校和大学读书,这也是一大笔投资开销。新冠大流行以来,中国严格的检疫规定和护照管制阻止了人们出境旅行。截至2022学年,美国学校的中国学生入学人数已降至29万,比两年前的峰值下降了22%。

加上强劲的出口,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21年底创下了五年来的新高,并一直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路透社分析,由于估计到民众被压抑的海外消费需求高涨,中国可能试图保留部分出境旅行限制,以抑制现金外流。

中国经济正在迅速失去动力,美联储的加息也让人民币备受压力。《亨利全球公民报告》(Henley Global Citizens Report)估计,今年将有1万名高净值人士离开中国,是继俄罗斯之后最多的国家。看到严格的防疫限制和相关的抗议活动之后,更多的中国中产阶级可能对他们自己在国内的前景也不看好。

  • 做核酸成为百姓生活的日常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中国宣布新十条

    2022年12月7日午后,当许多市民正和往日一样排队做核酸之时,中国官方宣布了优化疫情防控的新十条。除了没有再提"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外,有关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不再查跨地区流动人员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等规定也显示,中国告别了长期坚持的清零政策,开始通过放松防疫措施逐步将社会导向经由感染奥米克戎病毒实现“群体免疫”的道路。

  • 孙春兰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会议上强调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二十条不是”躺平“。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优化防疫二十条无法落实

    就在不到一个月前的11月11日,中国的”清零沙皇“、副总理孙春兰还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会议上强调,中国日前出台的二十条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不是放松、更不是“躺平”,要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坚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由于所谓的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部分内容与“动态清零”总方针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各地在防疫中“层层加码”的问题仍然无法真正得到解决。

  • 乌鲁木齐大火造成10人死亡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乌鲁木齐火灾引发民众对清零政策更大的怒火

    11月24日,在部分居民被封控已长达100多天的乌鲁木齐,一栋高层住宅楼发生火灾。严格防疫措施导致被封在楼里的民众无法逃走、消防人员也长时间不能越过障碍救火。官方称,火灾造成包括儿童、老人在内的10人罹难。该事件最终成为各地爆发反清零、反封控、反政府抗议活动的导火索。很长时间以来,清零政策导致的层出不穷的防疫乱象已经引起民众广泛不满。对许多人来说,比病毒更可怕的是隔离、歧视、封控以及一些防疫人员对权力的滥用。

  • China | Proteste gegen Chinas Null-Covid-Politik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公民觉醒的“白纸革命”

    乌鲁木齐大火在数十所大学和多个省市引发学生和民众的群聚抗议。反封控、反核酸、反清零成为其主要诉求。上海市民11月26日晚间涌入当地的乌鲁木齐中路,高呼“共产党下台”、“习近平下台”。各地的抗议活动中,许多人高举白纸,抗议中国政府打压言论自由。随着清零政策导致经济滑坡,民生艰难、失业人口猛增、类似文革的场景重现,民众的公民意识逐渐觉醒。最突出的事件是中共二十大前夕、2022年10月13日发生的北京市四通桥抗议行动。名叫彭立发的抗议者打出了“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领袖要选票,不做奴才做公民”,“罢课罢工罢免独裁国贼习近平”的横幅。

  • 郑州富士康工人逃离工厂返乡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官方宣传导致民众恐惧、工人逃亡

    尽管对新冠的研究和海外抗疫的经验已经证明一年多来占主导的奥米克戎毒株致病力低,死亡率已低于流感,中国官方仍坚持在抗疫之初取得较好效果、习近平亲自决策的”动态清零“总方针,目的之一是想显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最高领导人决策的正确性。 为此,中国官方仍大力宣传奥米克戎的危害,将海外放松疫情管控称为”躺平“。由于缺乏真实信息,当有20多万员工的郑州富士康发生疫情后,上万工人为防感染以及不满隔离条件而逃出厂区返乡,令工厂生产面临巨大危机,iPhone减产。后来招入的员工又因待遇问题暴动,遭到当局镇压。

  • 上海大白封小区,阻止居民外出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大白”权力小了

    中国抗疫初期,身着白色连体防护服的医务人员被称为“最美逆行者”。随着地方组织的落实封控的人员以及警察也穿上这样的防护服进行核酸检测、消杀、监控、转运感染者和密接人员,“大白”成为这些人的代名词。有关“大白”使用暴力的负面报道和投诉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将他们称为“白卫兵”。新十条中有关感染者和密接人员可以居家隔离,不再一律强制隔离,不得随意扩大高风险区,不得采取各种形式临时封控等条款受到民众普遍欢迎,反衬了”动态清零”的不得人心。

  • 悼念李文亮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网民涌入李文亮微博悼念

    新十条公布后,一些网民到武汉医生李文亮的微博账号下向他报告这个好消息。李文亮在中国疫情初期最早拉响警报、却遭到“训诫”,被称为疫情吹哨者。他染疫身亡后,民众自发悼念他,表达悲愤。微博用户在他的账号下写道,“凜冬已过,你看到了”,“医生,我们挺过来了,我们就要自由了”。

  • 北京各地区安铁栅栏防止居民外出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迫在眉睫

    新十条一旦真正落实,图中北京某地的这一场景也许不会再次出现。新规公布后,旅游平台上的机票、火车票搜索量激增。许多民众期待能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或探亲访友。由于奥米克戎传染性极高,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很快将出现感染潮。过去一年多来,中国的防疫主要放在“清零”上,疫苗接种停滞不前,现80岁以上老年人中,仅有40%的人接种了三针疫苗,因此,保护老年群体,“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迫在眉睫。这也是放弃清零政策后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 China | Wirtschaft und Handel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德国经济界对中国放松防疫表示欢迎

    尽管今年3月上海出现疫情时,就有专家主张“与病毒共存”,但高层仍然决定封城“清零”。长达两个月的封城不仅给民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也令各行各业的供应链、作为中国经济支柱的进出口受到很大压力。近几个月各地不断封控加剧了外贸下行的趋势。德国工商会表示,因中国的封控政策等原因,超过三分之一德国在华企业计划在中国之外的地方扩大生产,增加多样化。对于中国现出台放松防疫的新政策,德国经济界大多感到松了一口气。

  • 世界杯上球迷欢呼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动态清零”结束点燃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

    为了替新冠政策转弯做铺垫,中国近日让专家出面宣传奥米克戎致病力低,目前无证据表明新冠有后遗症等等,但部分民众仍对放松防疫的步伐是否一下子走得太大有所担忧。中国政府一直拒绝批准西方疫苗供民众施打,同时强调国产疫苗也对防止重症和死亡具有很好的保护力。新政策公布后,中国很多民众从先前的囤食品转为囤药物,准备迎接感染潮的到来。有专家称,最终90%的人将感染奥米克戎,但达到群体免疫需要多长时间,尚无专家出面预测。不过,世界杯观众席上人们不戴口罩尽情欢呼的电视画面已经让中国民众看到了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


然而,对中国来说,资本外流的代价可能比继续关闭要小。全球经济放缓正在威胁着出口这一中国最后的经济亮点之一。今年11月中国制造业的订单缩减了8.7%,超过了预期。

财政已捉襟见肘的地方政府担心外国投资下降,已经争先恐后地组织出国商务旅行,以重振信心。路透的分析称,中国等待全面开放边境的时间越长,它将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储蓄增加 中产壮大

最新发布的《2023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则指出,近期的宏观经济压力令中国消费者的信心受到影响。

麦肯锡对中国消费者进行的调研显示,有58%的受访城镇家庭希望“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创下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储蓄率一路攀升。2022年前9个月,中国居民存款金额增长了14万亿元人民币。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去年同期名义增长5.3%。按照家庭年收入超过16万元人民币的标准,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跻身上中产阶级(Upper-middle-class)行列。麦肯锡报告预测,未来三年,中国有望再增加7100万个上中产阶级家庭。

 

(路透社、mckinsey.com.cn)

© 2021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