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联想天禧1+1”改造全记录 | 机核 GCORES

2021-01-30 星期六
收听本文00:00
千禧之年,我终于有了第一台电脑——联想天禧1+1,那会儿蓝屏可是家常便饭,系统也不像现在那么友好,但这台电脑依旧像一部老坦克,颠颠簸簸地陪伴了我全家四年的工作娱乐与学习……多年过去,我依然想从这台20年前的老机箱里找回我当初的快乐。
于是才有了后续的改造计划。

0.我和“联想天禧”的那些事

1999年的联想天禧1+1原形
1999年的联想天禧1+1原形
1999年,联想天禧1+1电脑在媒体的宣传下做到了家喻户晓,而当年一万多元的高价让我全家挣扎了好一阵,买来的当天全家还像个宝似的围着它琢磨来琢磨去,电脑预装了win98,可以拨号上网,我还记得键盘上有个叫网际飞梭的玩意儿;系统里还安装了个叫“幸福之家”的3D界面,更要命的是操作系统动不动就死机,那会儿蓝屏可是家常便饭,系统也不像现在的win10那么友好。
这台电脑像一部老坦克,颠颠簸簸地陪伴了我全家四年的工作娱乐与学习。而在这四年间,电子产品的发展也是一浪接一浪。与此同时,懵懂的我对XP、奔4,甚至于独立显卡等更高级的配置充满着向往,随着大学里对硬件知识的累积,从升级改造到超频,我逐步踏入了装机的圣殿……
多年过去,装机市场一度萎靡,但随着“吃鸡”的普及,又一轮装机的热潮在玩家间展开。然而时代却不同了,如今的组装电脑,比起当年呆板的铁箱子也更显华丽,玲琅满目的水冷和灯光配件充斥着小小机箱的各个角落,却少了当年的纯粹。当时装机的理由仅为了省钱如此简单,如今却成了一场奢侈的秀。这些感受也不断暗示我,从这个20年前的老机箱里找回我当初的快乐。于是才有了后续的改造计划。
有关联想天禧1+1改造的信息,网上有不少关于这个机箱的帖子,其中不免提到过改造方案或意向,但真正落实的却屈指可数,反正我只能找到区区几张改造后的图片,并没任何改造过程。
网上改造方案图片
网上改造方案图片
天禧系列的魅力在于,它几乎是全球第一家量产的Flex-ATX结构的主机。要知道10多年后,ITX才真正开始流行。可见这在当时多么具有革命性,其贝壳造型也堪称工业设计的奇葩,但这也为改造添加了难度。我起初也是下不了改造的决心。直到这些零件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面前时,我那改造的冲动才真正地被唤醒……

1.拆解

在天禧1+1全系列的机箱里,我唯独对蓝色的配色情有独钟,因为它让我想起了另一个计算机界的巨人:SGI。可惜SGI压根就不是正常的系统,考虑到未来拓展的各种可能性,天禧机箱似乎能在外观和实用上达到一个平衡点。
当然,这个造型也不是不可挑剔,我就很反感机箱的灰色部分。于是将外壳大卸八块,将灰色部分重新喷涂为黑色。是不是酷了很多!
接着对logo进行了打磨。当初联想的英文名还叫Legend,后来由于联想走向国际,而Legend在海外已被注册,故改名为现在的Lenovo——然并卵,这logo还是被我磨光了,并贴上了定制logo,向巨人致敬。

2.电源改造

改造的第一项挑战,也是最大的挑战,即是这台奇葩的电源。功率小不说,造型还奇葩,我之前试过各种ATX,SFX尺寸的电源,都无法和机箱兼容,所以必须沿用原来的电源造型。但考虑到拓展性,必须把芯全部换掉。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天下居然有个叫振华的良心品牌。这个电源的电路板、外壳以及风扇,竟然是可以模块化拆卸的!确定尺寸适合后,重铺了绝缘层,更换电源风扇(注意:原装风扇为12V,0.14A)
待电源组装完毕后装入机箱,完美贴合。

3.散热器的选择

为了贴合IfexATX主板,联想为天禧设计了坑爹的梯形内部结构。并且大胆的使用了双风扇散热(CPU风扇+电源风扇)。这使得散热器几乎紧贴着电源,这对散热器的尺寸很是苛刻。就连IS-60这种ITX专用散热器也高出原来一大截。出局!
这不逼得我掏出神奇——号称史上最迷你的TT E27才把它降服了。

4.主板的选择

当然这还不是最坑爹的。当时的联想可是反复宣传他的lfexATX结构的主板是何等NB,要知道当时这还是INTEL为概念机型而设的主板,和现代主板相比,这板子的显卡槽位要低一栏,所以网上那些说改ITX的哥们估计要失望了。而满足这个条件的主板多为低端板。
好不容易找到个x370的,居然高出个5毫米,这偏差在集成度如此高的机箱里是绝不允许的,所以放弃并选择了h310。
由于机箱只提供了两个PCI拓展位,双槽显卡就别想了,加上尺寸限制,显卡也选择了单槽的刀卡。考虑到机箱糟糕的风道设计,我放弃了静音显卡,选择了风扇。

5.开关

说到主板,就必须提一下前面板开关的跳线布置,我用一张图说明了差别,左为机箱自带排线口的分布,右为现代主板的跳线分布,故需要转换器。

6.扬声器再利用

如果这些跳线难不倒你的话,可以了解一下这个扬声器。这也是我跌跟头最多的地方。没错,怎么又是定制的?这个扬声器的排线对应着7针,而现代主板是9针,我曾在网上淘过各种9针转7针的转换线,然后我能明确的告诉你,这些都是骗人的,老老实实的买一打公母头的杜邦线吧。
同时附上我实践出的布线图。没错,我只用了5根,3根接Front Audio为音频信号,2根接USB为供电。最后别忘了在音频驱动面板里,选择“禁用前面板插孔检测”。这样扬声器也得到了再利用。

7.光驱位改造

天禧的光驱确实是个头疼的设计,要知道早期游戏都要光盘驱动,极大加速了光驱的损耗,而这款光驱为笔记本光驱的尺寸,早在2000年,更换成本也比一般光驱高不少。当然我也想过改造成蓝光光驱,但思前想后不如改个硬盘位更实在。
拆解原装光驱时,我发现光驱面板的卡扣又是特别的,和现在的光驱不兼容。我的解决方案是,先磨平原装面板上的卡扣,再与通用面板粘接。后果是光驱位无法上准螺丝,不然会凸出2-3mm。当然也可以靠打螺丝孔来解决。
由于电源线接不上来,所以采用了usb直传数据+供电方案,用sata易驱线直连前置usb即可。 我的主板上另一个usb前置不认光驱位驱动器,但为扬声器供电的usb位可以识别,原因未知。

8.软驱位改造

现在的00后都不知道啥叫软驱了吧,也难怪,1.44mb的软盘在海量数据时代的价值确实难以显现。但在没有u盘的时代,这可是当时最常用的读写利器。尽管天禧在宣传是一再强调支持即时接技术,但usb的便利却没在机箱上体现出来。那为何不把软驱位改成usb呢?
因此我在网淘时,特别留意了usb位偏上的拓展位。不过螺丝孔仍然有偏差,需要加工,如果懒得弄,可以少上两个螺丝。安装完毕后,测试usb可否正常接入即可。

9.硬盘位注意事项

由于原装硬盘为IDE接口,硬盘接口贴近底部,不便于插拔sata线,因此需要适当抬高硬盘位。我则使用了双硬盘位的拓展,并将固态硬盘至于上层来解决。

10.组装

不得不夸一下天禧这种侧翻式开盖,简直是DIYer的福音,相比传统机箱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机箱上方的一体式手提设计得也较为人性化。相比之前网上看到的改造图片(湖蓝色),我的方案(深蓝色)添加了独立显卡的拓展,并在光驱和软驱的作用上做了提升,外观上也做了进一步优化。
我的改造方案
我的改造方案
其他网友的改造方案
其他网友的改造方案

最终效果

结语

当然整个改造过程中还是遇到很多想得到和想不到的难题。遇到问题请稍安勿躁,用一天或几天的时间去认真对待一个部件,再慢慢地将这些部件组装起来,直到完成。这仿佛是一种人生信条,开始总是困难的,但只要一个发自内心的简单理由,就能给人一步步走下去的动力,不管结果如何,都有快乐的收获。而我的收获,可能是50多张照片,2000多个文字,以及一台现代化的多媒体中心。
PS:这次改造几乎摸石头过河,基本上最难的部分都被我攻克并标注,但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希望我为大家开了个好头,给大家提供了基本思路,要知道一个人的能力在网络下总是显得微不足,而更完美的作品,需要大家的智慧共同创造!
I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