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天逆转奇迹,上海这个梧桐区地标活了下来

2022-09-19 星期一

衡山·和集的意义

不只是一家书店


经历了半个月的等待,我们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好消息——衡山·和集,不关了。


这家书店在徐家汇闹市一隅安静伫立了7年之久,将继续生存下去。


衡山·和集一直是梧桐区标志性的“最美书店”之一。也是在外滩君心目中,当下市中心最有海派气息的书店之一。



你既能在这里找到《良友》《号外》等老杂志,也能买到《POPEYE》《MONOCLE》《IDEA》这样的时髦进口刊物、原版艺术画册,日本经典杂志《花椿》在这里办过“风格展”,吸引拥趸无数。


它对于这座城市的意义不只是一家书店,更是一个有温度的文化标志。




8月底,因为租约到期租金见涨,它一度面临关张危机,不得不打折清仓。每日上千读者涌入书店买书“应援”,遗憾地称“它如果关门,梧桐区为之变色”。


“我能不能不打折,原价买这些书?”有人甚至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只为帮书店尽量回回血。


最后关头,书店迎来了奇迹,得以存续。


“真的是绝处逢生”,运营总监周晓琴如今这样感慨道,“这是一场12天的逆转奇迹。



01

单日千人打卡“告别”

8月30日左右,有媒体曝出衡山·和集即将关店的消息,在上海的读者圈层炸开了锅。


当时外滩君前去探访得知,书店虽然在进行相关的关店准备,但仍有继续活下去的希望。


至今的这半个月里,书店经历了一波人流高峰,每天有一千多人光顾。老客人赶来告别,也有不少新人听说了闭店消息来打卡。


为闭店清库存考虑,书店从那时开始推出了折扣活动,来告别打卡的客人很少空手而归。



“这半个月的营收,赶上了以往一个月的总额”,店员蔡蔡说道。他是衡山·和集的老员工,从书店刚开业时就驻守在这里,一直到准备“关店”,感慨万分。


在人手最充裕时,衡山·和集书店加上后台共有18个人参与运营,而如今只剩5个店员和2位咖啡师,要管理这样三层楼体量的书店并非易事。


蔡蔡说,有一些读者拿着厚厚一摞书来结账时,甚至主动要求“能不能不打折,我愿意原价买,就是想最后帮书店一把”,这让大家非常感动。


在这7年中,他和许多顾客都成了朋友,藏了一肚子的故事。


“我记得有个男生以前每天都会来,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看俄语书,我好奇问他,他说是在学俄语。后来有一次,他从书店外边经过透过窗户看到我,远远跑过来说,要去俄罗斯读大学了,非常开心。”



同时蔡蔡也坦言,在如今的环境下,人们其实越来越不把书店当“消费场所”了,甚至经常会听到顾客接起电话“我在图书馆,你来找我”之类的。


近几年他还碰到过千奇百怪的偷书事件,10秒前刚上架的原版书一回头就不翼而飞,跑到楼下一问果然没有买单,赶紧查监控发现是个年轻人藏进包里了。


“我跟了他很久,发现没有要买的意思,硬着头皮去说麻烦你把东西拿出来吧,不然我们就报警了,才发现他不只偷了书,还偷了笔之类的其他很多东西。”



店主小蝶说,曾经有客人直截了当地问她,这里是不是可以不用消费就坐着看书。这些瞬间经常会提醒着她:书店行业一直面临着外界的误解。


“它毕竟是一个商业空间,不是非盈利机构。我们做活动会卖门票,38、58一张,因为我不太愿意把活动开放成免费的,这是对书店空间的尊重,需要让大家知道我们背后也有投入。”



02

梧桐区文化胜地

衡山·和集书店位于衡山路天平路交叉口,一栋380平米的三层老洋房中。

2015年11月此处改名为衡山坊,共有四栋楼都交给了方所书店旗下的和集品牌管理,书店占据的是最黄金的街角位置,外界提起衡山·和集,想到的也总是这家书店。


8月底,即便是在为关店做准备,书店门口的小黑板上写着“幸好还有书店与读者同在”,隐约能觉得这栋建筑的文化“心气”仍在。

进入书店一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花板上一排显眼的《号外》老海报,满满的电影质感扑面而来。

在这一层,你能随手找到关于电影、剧作、音乐等门类的专业书籍,在吧台点上一杯咖啡坐进沙发里,陷入一种旧旧的暖色调中,这是很多人一开始爱上这里的原因。



书店二楼有大量原版外文书籍,美学、时尚和设计类图册排列得井井有条,很多都是无法在淘宝上找到的宝贝。




每层楼都有不少文创、独立设计品牌的展示位置,二楼角落的大型蛋壳状装置原本是这里颇有特色的小展厅,当时由于关店在即显得萧条不少。


沿着满墙杂志拾级而上,就到了三楼的“杂志博物馆”。


目前常态展示的仍有500多套全球的杂志,涵盖艺术、旅行、美食、时尚、生活方式等种类。





三楼的座位空间一到周末下午总是座无虚席,每每有文化沙龙等活动,这里则会辟出单独的一块场地,忙而不乱,熟悉的朋友们聚在一起,气氛非常温馨。




03

12天的逆转奇迹

在8月底9月初,店员们每天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们这里真的要关门了吗?


“说实话,我们当时自己也不知道。”小蝶说,因为当时的确还有活下去的可能,尽管这一希望非常渺茫。


他们也一直没有在微博和微信公号等官方渠道上公布要关门的消息,只是一边打折经营,一边安排着看似有着告别意味的现场活动。



与此同时,运营总监周晓琴则忙着和业主方斡旋。“租约结束涨价是必然的,也是在市场合理范围内,但是按照书店目前的营收是无法承受的。”


在关店消息传出后,许多读者和顾客表达惋惜之情,徐汇区政府也主动牵线业主方来一起探讨和集的存续问题。


12天时间里,周晓琴和业主方开了三次会,改了好几版方案。


一方面是书店内部调整,找到更好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就是说服业主,能给一个和集承受得起的价格,让书店继续能在这个路口开下去。


“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做了过往7年的总结,居然做了500多场活动,这些一一罗列出来,我们自己都很感动。”


周晓琴说,当她们重新把这个报告拿给业主过目时,对方也被打动了。


“这些活动背后,体现的是这家书店对于这座城市的意义,对于衡山坊和徐汇区的文化价值,以及他们在这段时间里从网上听到的反馈,看到了消费者对我们的认可。”



9月10日,衡山·和集在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公告长文,终于宣布了书店存续的好消息。


“在我们共同热爱的上海,和集是一座代表性书店。是因为有政府和业主方对于书店行业的支持,和集才能拥有继续文化输出的机会。我们感谢来自社会力量的肯定和团队曾经的不懈努力给到我们重燃希望重新出发的机会,让魔都的生活,能够久燃一盏通明的夜灯。”



存续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衡山·和集必须要面临改变。周晓琴透露,之后的调整将包括几方面,每个楼层都要做出升级。


“一楼的选品和展示的平台会做一些新的调整;二楼原来有大量的美学原创产品,现在会围绕8-10位设计师来做孵化平台,用展销同步来增加销售,呈现一个完整的空间。”


“至于三楼的空间,除了杂志博物馆本身,我们在考虑是否要增加会员制的服务,让大家可以更好地在这里坐着看书、办公。”



今年我们已经和太多的书店告别,开闭开书店、鲸字号、卷宗书店、孤岛书店、芮欧钟书阁……一直到8月31日,1933老场坊的思远旧书店也结束了营业。


衡山·和集活下来了,可以视作对行业的一针强心剂,不失为一场奇迹。


希望更多书店能有这样的好运气。


文、图/Cardi C

部分图片来自衡山·和集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


点击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