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ckenflap归来,一场高口碑音乐节是如何打造的?

2023-03-10 星期五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 | Sunny

“我哋返嚟喇!”

当这句话连同日期,出现在一张以中国香港天际线前巨大音乐现场为背景的海报上,热爱音乐的人会立刻激动起来:Clockenflap回来了。

上周末刚刚结束的Clockenflap音乐节迎来了四年中断后的盛大返场,同样的场地上,观众一如既往地享受音乐、享受现场。人们的热情肉眼可见,现场人山人海的盛况就是证明——本届音乐节也是Clockenflap举办15年以来首次售罄。

Arctic Monkeys(本文图片均来自Clockenflap官方账号或官网)

Clockenflap是怎样从最初1500人的小型活动,成为如今香港的一大文化符号,在香港乃至全亚洲辐射出巨大能量的?这样一场活动为何在经历了15年的发展之后,依然充满亲和力,依然传递出舒适且难忘的氛围和体验?Clockenflap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又是如何慢慢积累经验和能力,打造自己的工业力?来到现场、探寻过往,我们能从Clockenflap的现场体验和成长历史中得到一些体悟。


A

在日常稀缺的“chill感”中感受音乐

3月3-5日中环海滨,六个舞台百组音乐人,让这三天的香港放射出巨大能量。Clockenflap的官方名称是“Clockenflap音乐及艺术节(Clockenflap Music and Arts Festival)”。就像“clockenflap”这个词本身一样没有来由又荒诞肆意,这场被内地乐迷们昵称“鸡飞”的音乐节,的确充满着轻松自然、不被拘束的氛围。

音乐在其中当然是核心内容。今年三月的这场“鸡飞”,邀请到了Arctic Monkeys、Wu-Tang Clan以及The Cardigans作为三日演出的压轴,令人惊喜。

Wu-Tang Clan

除了老牌乐队,以及当前正活跃在各个舞台和榜单、风头正劲的上升期音乐人,还有很多人们此前不一定熟悉甚至从未有所耳闻的乐队、艺人在现场展示自己的音乐节首秀。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与前辈同台交流的时刻,更是把自己的作品带到更广大听众面前的重要机会。

来自世界各地、在不同音乐风格领域内拥有相当声量的音乐人在此齐聚。音乐在Clockenflap作为一切的基底,串联起了新老音乐人、观众和风格流派,每个人或许都能从中有所收获、满载而归。

与此同时,这也是一场“艺术节”。在音乐完整填充整个活动场域的同时,各式各样的文化、潮流、艺术符号元素都可以出现在其中。有风格突出的舞台造型、有类似装置艺术展陈的休息吸烟区域、有声光电齐备的DJ区,还有穿梭在人群里、不时引起惊呼的“鸟人”。

Clockenflap现场一角

这些乍一看怪诞、甚至有点视觉刺激的艺术元素,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了Clockenflap,或者说让它更加难以被定义,如同香港这座城市一样“复杂且迷人”。

今年Clockenflap现场的迷人之处或许因为前两年疫情导致的封闭而越发凸显。就在活动举办前两日,香港正式取消口罩令。在音乐节现场舞台侧边的大屏上,滚动播放一张海报,上面写着“唔洗带口罩!仲唔影多D相(不要戴口罩!多拍点照片!)”

现场确实也并不给人太多戴口罩的机会,要和朋友家人大声交谈、要为台上的音乐人大声喝彩、要品尝现场来自各地的小吃,加上海滨吹来温热的风,来自内地的观众们久违地摘掉口罩,打开感官全情体验。

在这个意义上,Clockenflap营造了一整个音乐编织起来的“情绪消费场景”。在Clockenflap的脸书官方账号上,有这样一段介绍:“Clockenflap是关乎于人的。它与探索有关,与共同体有关。它与笑容、友情、以及并不感到羞耻的荒谬和愚蠢有关。它关乎独立精神,它为创造力喝彩,并进一步推进这种创造力。它是脱掉鞋子站在草地上,它是时光机器。带着开放包容和想象力来吧,你会有所收获。”

Clockenflap现场一角

这样一段宣言式的介绍让Clockenflap的特质不言自明。扔掉鞋子,光脚站在草地上“chill”一下,这种都市生活里难以实现的无拘无束,是吸引人们抵达现场的源动力。


B

务实创新、下足苦功,Clockenflap的发展历程

按照Clockenflap的创始人之一Justin Sweeting的描述,“音乐节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在创意层面和文化层面都有很重要的价值,此外更关键同时也更简单的道理是,音乐节就是非常开心,我们可以在我们的生活里多做一点这种令人开心的事情”。

做开心的事,或许是Justin和另外两位合伙人Jay Forster和Mike Hill起初决定做这件事的动因,而从生发念头到最终呈现,乃至能在现场真实传递出轻松与快乐,其实是经历各种波折、解决大量问题之后来之不易的成果。而这个过程,体现的是创始团队的实干精神与创新头脑。

二十年前,三人都曾是在维多利亚公园举办的Rockit音乐节的工作人员。2006年Rockit因噪音投诉等多重原因被迫停办,随后香港渐渐进入一种“音乐节真空期”。都曾有音乐行业背景的三位创始人那时观察到香港音乐市场中的空缺与机遇,因而在2008年筹办了第一场Clockenflap,那次吸引了1500名观众到场,随后每年一届。

2008年的Clockenflap

2011年是重大转折,Clockenflap举办地变为西九龙海滨长廊,由于场地管理规定户外场所不能卖票,那一年的Clockenflap免费开放,主办方亏损百万元。但这也切切实实地吸引到了将近两万观众到场。活动一举破圈,名声大噪。随后随着管理政策的优化变更,Clockenflap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活动时长、舞台数量和观演人数都有增加,渐渐成为香港乃至亚洲极受瞩目的音乐节品牌。

作为香港当下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Clockenflap的发展历程伴随着香港这座城市对于音乐和文化创意态度上的变化。

在Clockenflap创立之前,香港流行音乐处于上升期,大量粤语流行音乐人和作品涌现,大牌明星收入颇丰,但新的本土乐团并不多,同时香港本地也缺乏适合相对小众乐团演出的场地,限制了一些海内外音乐人交流的机会。

与此同时,用Clockenflap母公司 Magnetic Asia的销售负责人Martin Haigh的话来说,香港在那时对于文化创新的态度还是相对保守和谨慎的。“人们更愿意说no,而不是yes”。在那样的背景下创立Clockenflap,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告诉人们“我们是谁,我们是在做什么事,而我们做的事情为什么是有益于这座城市而不是有害的”。

2011年的Clockenflap

因此从一开始,团队就在营销传播和合作执行上下了不少苦功。在Clockenflap刚刚创立的头几年,营销机构惯用的传播手段依然传统、以线下形式为主。而那时的创始团队认为需要尝试使用更电子、更线上的手段去做宣传,于是借助谷歌关键字广告投放、脸书广告、关联搜索等等数字化营销策略进行线上传播,这对于十几年前的香港音乐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创新。

在活动落地上,团队也采取了非常务实的做法。在当时,主要的户外大型活动都是政府举办的,因而私人机构主办活动并没有任何可参考的经验。于是从一开始,团队就与香港官方机构和官方组织密切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渐渐了解了这场活动在合规的范围内可探索的边界,并借助官方资源联结到了更多不同的受众群体。这样多年与官方友好合作的结果就是,“受到了艺术群体的欢迎,还有很多慈善机构愿意来支持”。

2016年的Clockenflap

根据Martin的总结,创始团队就是凭借着笃定的信念和大量的苦功,去把这个音乐节一点点磨出来。天马行空的创意和务实的策略相辅相成,团队坚持尽可能可持续地做活动,而不是单纯“为爱发电”,保证各自能够正常生活的同时长久地把活动做下去,这也让Clockenflap这样一场在香港文化版图中前所未有的活动,得以经历十五年的成长越发具有生命力。


C

工业力做底,Clockenflap探索音乐行业能力边界

在轻松自得的Clockenflap现场,“音乐工业力”可能是观众不太感受得到、却在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一个因素。它让整场活动有效运转,让人们得以更好地享受其中。

每个在Clockenflap现场的人应该都感受到活动的全民性和包容性。主办方提倡全年龄友好,所以能见到拖家带口前来观演的家庭受众,甚至有推着婴儿车挤入人群的新手父母,同样也有热爱音乐的长者。各式各样的音乐覆盖各式各样的人,在阵容编排上,基于全民受众目标,Clockenflap上会有不同类型的音乐人到场,大众小众有机交织,保证各类观众人群需求都能被满足。

老王乐队

现如今Clockenflap百组音乐人阵容中,依然能看到早期先锋小众的品味。在大牌云集的阵容表中,一些音乐新人也能有机会登上舞台,甚至可以与知名的本土乐团抢夺观众的耳朵。正如山羊皮乐队的贝斯手Mat Osman所说,这对于海外尚未知名的音乐人来说是一个绝佳的跳板,可以帮助他们进入到辽阔又充满机遇的中国乐迷市场中去。

这也是为何NME杂志评价Clockenflap“在为香港培育独立音乐场景、并将优秀的海外音乐人带到香港这项事业中起到了领军作用”。基于对音乐乃至音乐产业的深刻理解,Clockenflap把这项事业做得很踏实。

此外,环保概念在音乐节中也相当突出。今年在Clockenflap最大舞台“Harbourflap Stage”前驻足过的人应该都注意到,每场演出结束后,都有一位身穿黑色工作服的女士拿起话筒,格外友善地反复提醒现场观众要“循环利用手里的杯子”。现场食品禁止使用塑料容器、垃圾分类投放,活动还与香港滤水器系统品牌Life Solutions HK合作,为观众发放铝制水壶,用于盛装免费饮用水。

Chai

技术方面,其实从票务系统就开始有体现。对于大型音乐节来说,票务永远是一个绕不开的痛点,如何高效、有序又环保地解决票务,保证大流量管道、保证系统安全、规避黄牛问题,是主办方需要格外关切的问题。在发现无法找到符合需求的外部合作方之后,Clockenflap自己创建了一个名为“Ticketflap”的票务系统,观众可以直接在官网上下单,无需转移至外部售票平台购票。这个线上系统既能帮助主办方完成售票、信息提交和修改、实名制注册等基本功能,还能有效防止黄牛问题出现。

来到现场,入场发放的手环使用了“RFID”技术,观众可以为手环充值后,刷手环在现场消费,方便且高效。而根据此前有关活动的报道,这种方式也可能在未来帮助主办方记录观众的消费信息,对于场域规划、商家入驻、乃至观众对阵容的喜好度等等都能有一个全面且详细的记录,形成完整的消费者画像。

Clockenflap音乐节一角

经过多年的成长,Clockenflap在演出制作、艺人招募、票务、线上传播、乃至场地Wi-Fi和无现金消费等现场技术领域,都积累了大量经验,他们也成长为一家能够对外提供全案式活动执行的、拥有复合能力的机构。

用严谨的行业视角和现实关照,把每件事实实在在地执行下去,这是Clockenflap独具特点,又能保证现场氛围完完整整传递给每个受众的关键,这可能也正是Clockenflap最核心的迷人所在。

或许很久之后,我们喜爱的音乐类型早已不同,甚至生活的空间场景都已发生变化,但可能我们还会记得,在某天傍晚香港天际线下、海风中,音乐播撒的快乐的余温。这或许能让我们对香港乃至亚洲音乐场景的未来拥有更多想象。


-全文完-


相关阅读

专访 | 香港Clockenflap创始人Justin :如何打造一个有长远价值的音乐节品牌



长期征稿,稿费业内高水平

感兴趣的朋友请把稿件发到邮箱

[email protected]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