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有多少极致风光?
2022-04-29 星期五

每个人的心中
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高原
在那里
你迎着雪山的斑斓醒来
(临夏南部的太子山,山顶终年积雪,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枕着大河的波涛入眠
(请横屏观看,从祁家渡大桥附近眺望黄河刘家峡水库,摄影师@仇梦晗)
苍凉的黄土地
堆塑起漫长岁月

穿行的牧马人
身披着异域风情
(小积石山山麓的黄草坪遍布高山草甸,牧民多在此放牧,图片来源@临夏州文旅局)
这些漫无边际的想象
大多散落于中国西部
广袤无垠的各大高原之上
但偶尔也会汇聚一堂
浓缩为一方极致而独特的天地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正是这样的所在
(临夏地理区位示意,制图@张威&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对大多数人来说
这片位于甘肃中部的地区
并不算十分知名
以至于人们常常将其与“宁夏”混同
而其面积也仅位列省内倒数第二
仅大于以钢厂建市的嘉峪关
然而地域狭小
并不意味着景观的匮乏
声名不显
却更能将其岁月留存

临夏究竟有多少极致风光?
它们又如何浓缩于此?
当我们走进它
便能看到
数千万年的地质演化史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
在这里如树木的年轮
忠实记录着一朝一夕的痕迹
将临夏打造为一部
阶梯上的高原史诗
史诗的第一幕
来自临夏狂野的大地
今天的临夏
是一个典型的高原盆地

它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
祁连山之余脉小积石山、雾宿山
西秦岭之余脉太子山、莲花山
在盆地边缘或巍峨矗立
(雷积山是小积石山山脉的重要山峰,摄影师@仇梦晗)
或绵亘百里
(请横屏观看,康乐县莲花山云雾缭绕,摄影师@姜曦/天空映像)
两大高原之间
近3000米的悬殊落差逐级跌落
形成“南山北塬”的地貌格局
163座山岭和10823条沟谷
在盆地内部恣意纵横

这般复杂而多样的地形
是如何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实现的?
答案还须追溯到
距今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
彼时的临夏
尚还是一片低洼的湖沼
气候温热、植被茂盛、生灵繁密
尤以大众熟知的恐龙为多
国内发现的最“胖”的恐龙
刘家峡黄河巨龙
便是其中的代表
(临夏境内发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恐龙足印群;请滑动查看,黄河岸边的刘家峡恐龙博物馆与保护点内的恐龙足印,摄影师@星球研究所)这些动辄可达数百岁的庞然大物
它们生来、死去
尸骸沉入湖底
连同那里的泥沙和石砾一道
堆积出地球古老的光阴
(请横屏观看,恐龙足印群不远处的地层剖面,下方的红色岩层与上方的黄土层界线分明,这些红色岩层是白垩纪时期在河湖环境下沉积形成的砂岩、泥岩,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冲击性的改变
发生于距今6500万年前
大地之下
不断向北漂移的印度板块
俯冲撞向欧亚板块
二者猛烈挤压、地壳开始隆升
大地之上
年轻的青藏高原
以炽烈的火山、倾泻的海水
宣示着自己的诞生
此后数千万年
碰撞之力的余波
不断向北向东扩散
青藏高原外围地区一面抬升
形成黄土、云贵、蒙古等高原
构成中国的第二级阶梯
一面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带
发生更为集中的地壳挤压、褶皱
勾勒出一圈起伏险峻的山脉
(请横屏观看,从达力加垭口远眺达力加山,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特别是从距今360万年前起
青藏高原进入快速隆升期
它高大的身躯阻隔了印度洋的水汽
令临夏的气候愈趋干燥
大风则将来自欧亚内陆的沙土
源源不断输往这里
覆盖于盆地之内崎岖的地表之上
形成厚度不一的黄土层
(和政古动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中出露的地层剖面,不同年代的黄土层被逐一标示出来,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而见证着这数千万年间
临夏盆地从湖沼变为黄土的
是新生代的宠儿——哺乳动物
三趾马、和政羊、铲齿象、巨鬣狗、剑齿虎
它们中有身宽体阔的猎物
也有牙尖爪利的猎手
(临夏和政一带是中国产出古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请横屏观看,临夏部分古哺乳动物复原示意,制图@杜睿/星球研究所)
猎物殒命、猎手衰亡
它们的肉身也同样沉沦在大地上
河湖底部的淤泥将其包裹
持久吹刮的风沙将其埋葬
经年累月之后
它们与岩石、与大地
最终融为一体
(请横屏观看,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中的铲齿象头骨化石,从半岁到四十岁不等依次排列,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高原上的临夏盆地
在大地的阶梯中初具格局
而一股酝酿已久的崭新力量
也即将登台亮相
若说群山起伏的大地
分割出了高原史诗的篇章
那么将大地勾连为一体的
则是其中奔流无止的河川
它们曾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呼
但最终都汇为一个厚重而响亮的名字
黄河
(临夏河流分布示意,制图@张威&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诗仙李白尝谓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可他终其一生都未到过临夏
也就自然不曾亲眼见到这
黄河从天上跌落人间的第一站
隆起的青藏高原
将临夏盆地的西南部高高提起
巨大的地势落差
令这个湖盆中蓄积的湖水
不断向东北方向汇流、外泄
成为古黄河的一部分
奔涌的河水
不断重塑着大地
距今约120万年前
黄河的溯源侵蚀切穿小积石山
将两大高原连接起来

而在临夏盆地内部
黄河的下切侵蚀则缔造出
连绵数十公里的峡谷
形成著名的“黄河三峡”
两岸群山夹峙
穷极险峻之能事
(请横屏观看,黄河从逼仄的峡谷中穿过,摄影师@王生晖)
碧水蓝天相嵌
尽显雄浑之壮美
(请横屏观看,东乡三塬一带的黄河风光,图片来源@临夏州文旅局)
峡谷之中
自白垩纪以来交叠形成的红色岩层
因河流的侵蚀而出露
形成瑰丽多姿的丹霞地貌

特别是在寺沟峡一带
大自然的形与色
在它的鬼斧神工中相遇
山岩被流水与大风劈作丛丛石林
欲同丹阳争艳
试与黄河竞雄

滔滔黄河
已是劈山开岭、浪涌波翻
可从天边奔来的
又岂是其干流而已?
洮河、湟水
这两条有着丰富水量和泥沙的支流
自临夏盆地边缘而来
相继汇于黄河峡谷之中
殊异的泥沙含量
造就了干支流交汇处
泾渭分明般的奇景
开启了黄河“变黄”的大门
(黄洮交汇,左侧为洮河,右侧为黄河,摄影师@李俊博)
黄河支流大夏河
洮河支流广通河、三岔河
则从临夏盆地腹地流过



(请横屏观看,临夏河谷阶地示意,制图@杜睿/星球研究所)

(广河县齐家镇,洮河两岸的川道,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临夏史前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制图@张威&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涡纹彩陶罐,出土于三坪遗址,其上涡纹为黄河汹涌波涛的图像化,被誉为“彩陶之王”,摄影师@游作,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关于中国的冶铜技术起源至今争议较大,另有观点和证据表明中国存在原生的冶铜技术;图为林家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刀,摄影师@游作,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齐家坪遗址中出土的青铜斧,摄影师@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齐家坪遗址中出土的青铜镜,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镜,摄影师@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齐家坪遗址中出土的玉璧,形制与其他地区文化的玉璧极为相似,摄影师@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区分农牧带的重要依据;下图为临夏周边农牧交错带分布示意,图中地理信息均为现代,制图@张威&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古羌人在甘青地区创造了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卡约文化等青铜文明,图为辛店文化的陶罐,摄影师@游作,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临夏古商道路线示意,制图@张威&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前诗出自解缙《宁河驿》,宁河即今和政;除关隘外,明王朝还在临夏修建了大量的烽燧,图为永靖的坷坨烽火台遗址,摄影师@王金云/临夏州文旅局)
(八坊十三巷是临夏最著名的回族社区,点击查看各条巷子,摄影师@星球研究所,标注@王申雯/星球研究所)(保安族的“保安腰刀”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图为两名保安族工匠正在锻造腰刀,图片来源@临夏州文旅局)

(临夏史前文物上的花纹,摄影师@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社火是春节期间的传统庆典民俗活动,图为临夏社火表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请横屏观看,炳灵寺石窟全景,图片来源@临夏州文旅局)
(炳灵寺石窟171窟的弥勒大佛,高达27米,是中国第五大佛,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东公馆天井中的“江山点河图”,是临夏砖雕艺术的代表之作,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请滑动查看,临夏美食以牛羊肉与面点为特色,风味浓郁,图片来源@临夏州文旅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请横屏观看,“打铁花”系临夏永靖的民俗传统,脱胎于这里的生铁铸造技艺,图片来源@临夏州文旅局)
(刘家峡大坝,不远处即是永靖县城,摄影师@陈如歌)

(刘家峡水电站发电比例示意,制图@杜睿/星球研究所)
它们兼具防洪、灌溉、航运之功能
通过一条条引水沟渠
将黄河水输往缺水的地区

开阔的塬台被开垦为连绵起伏的梯田
成为当地百姓谋生的根基
(请横屏观看,东乡县山村的梯田云雾缭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地膜等现代技术普遍应用于农田
改造着农业生产的条件
(地膜有助于改善土壤水分、温度等条件;图为地膜覆盖下的临夏农田,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高精度的温室农业
更将临夏打造成为西北的鲜花名产地
(临夏国际鲜花港的一处温室中,玫瑰花苞娇艳鲜嫩,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放眼整个临夏
山川的阻隔正在被进一步打破
一座座大桥
开始飞架于黄河之上
(请横屏观看,夕阳下的刘家峡黄河大桥,摄影师@严天峰)
一条条公路
开始驰骋于山岭之间
(请横屏观看,跨越达力加垭口的S202公路,摄影师@仇梦晗)
呼啸的高铁
正在克服千难万险
向这里进发
(经过临夏的兰合铁路正在修建中,预计于2027年建成通车;请横屏观看,兰青铁路在永靖县小茨沟站附近跨过黄河,摄影师@李星语)
越来越多的人
开始走进这里、熟悉这里
越来越多因地制宜的现代产业
开始成为这里的新名片
(临夏依靠自然环境优势,发展了滑翔、滑雪、桨板等多种体育观光业态,图为一名滑翔者朝着刘家峡水库翱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所有这些改变
无不灌注着汗水与希冀
这是当今的临夏人给予山河的答案
也是他们告别贫困与闭塞的底气
记住这片名叫临夏的土地吧!
高原上的史诗
仍在被不断续写
通往未来的阶梯
定将容纳更多人的旅程
(请横屏观看,临夏的夜灯火璀璨,摄影师@姜曦/天空映像)
[1]临夏州志编纂委员会编. 临夏回族自治州志[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3[2]李吉均等.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J]. 中国科学(D辑), 1996(4)[3]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编. 黄河志[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7
[4]刘刚等. 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地质遗迹特征及其科学意义[J]. 地质学报, 2016(8)[5]任瑞波. 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研究[D]. 吉林大学, 2016[6]秦永章. 元明清时期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的形成及其演变[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7]郭友实主编. 炳灵寺史话[M].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8[8]刘家峡水电厂志编纂委员会编. 刘家峡水电厂志[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9【招聘】星球研究所长期招聘城市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自然地理、天文生物、历史考古、建筑等各领域撰稿人,以及商务策划等,请在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视角,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314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