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看了会“痛”的演讲

2022-04-11 星期一



如果能感觉到疼痛,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你还被疼痛保护着,
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正常人。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格致论道讲坛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0/0

00:00/23:13
进度条,百分之0
00:00
/
23:13
23:13
全屏

倍速播放中

继续观看

这是一个看了会“痛”的演讲 | 胡理

原创
,
这是一个看了会“痛”的演讲 | 胡理
格致论道讲坛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胡理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格致论道第77期 | 2022年2月26日 北京


胡理:疼痛的真相 进度条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科院心理所的胡理,今天想跟大家探讨一下疼痛的真相。


疼痛这个话题与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演讲之前,我们也在网上征集了一些关于疼的问题。果然,大家对这个问题都特别地关注,也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抱怨脖子疼、腰疼、手疼、腿疼,对吧?但是疼痛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它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不光有生理性的疼痛,还有心因性的疼痛;不光有急性的疼痛,还有慢性的疼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至少有1亿以上的人正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慢性疼痛。
 
那疼痛究竟是什么呢?早在1640年,大概400年前,一位名叫笛卡尔的法国科学家提出了疼痛的理论。他把疼痛当作一个警报系统。
 

就像这张图所展示的:如果脚放在火的旁边,那么火会灼伤他的脚,脚感受到这个刺激之后,就会发出一个信号,这个信号会经过一个精细的通路传到大脑,产生警报。


400年过去了,我们对疼痛的认识更加深入了。我们了解到,我们的皮肤当中有各种各样的感觉纤维:有粗的Aβ纤维,是感觉触觉的;还有比较细的,如Aδ纤维和C纤维这两种纤维,主要负责疼痛中的快疼和慢疼。



快疼类似于生活中被针扎一样的感觉,是一种尖锐的、清晰的疼痛。那慢疼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生活当中被烫伤的那种弥漫性的、钝的疼痛。不管是快疼还是慢疼,只要皮肤当中的外周感受器被激活,这个伤害性感受就会经过神经纤维传到脊髓、丘脑,然后到达大脑,在多个脑区的共同作用下,疼痛的感觉就产生了。
 
不可或缺的疼痛

已完成:10% //////////


基于上面的介绍,大家会不会有这样一个固有印象,觉得疼痛和伤害是密不可分的,有了伤害就会有疼痛呢?其实不然,我举几个例子。
 
比如大家看看左边这张图,这是一个人的鞋子。他的脚穿着鞋子,然后整个被钉子扎穿了。那么你们认为他疼不疼?肯定很疼。
 


右边这张图更加血腥。某个部落中,一个人被三个钩子勾住皮肤吊起来了。大家觉得他也很疼,对不对?但是根据他当时的行为反应、生理反应以及后面的自述,他并不是很疼。其实这是一个古部落选取首领的一种仪式,经过这个仪式之后,他就可以证明自己是坚强的、勇敢的,然后马上就可以当首领了。想到能当首领之后,这个疼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所以他感觉并不是很疼。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格致论道讲坛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0/0

00:00/00:51
进度条,百分之0
00:00
/
00:51
00:51
全屏

倍速播放中

继续观看

这是一个看了会“痛”的演讲 | 胡理

转载
,
这是一个看了会“痛”的演讲 | 胡理
格致论道讲坛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有些疼,是我以为我很疼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这个视频很有意思。视频中的妈妈在给小孩剪指甲,大家看这个小孩的表情很可爱。第二段是主人给小狗剪指甲。我们推测小孩和小狗肯定曾经被剪伤过,由于过往的经历,所以他们对疼痛是恐惧的。哪怕没有剪伤,在没有伤害性输入的情况下,他们也是痛得死去活来,直接就痛晕过去了。
 
有的人就会想,疼痛是很难受、很痛苦的一件事情,那天生没有疼痛是不是就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呢?其实不然。
 

图源:https://medlineplus.gov/genetics/condition/congenital-insensitivity-to-pain/

 
我们看看这几张没有痛觉的小孩的图片。有的手指被咬掉了,有的嘴唇被咬掉一截,有的甚至骨折了,但他们也没什么疼痛感觉。由此我们很容易想到,其实疼痛对我们来说是起到保护作用的,对我们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在座的各位可以用圆珠笔压一压自己的手指,使劲地压一下。如果能感觉到疼痛,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你还被疼痛保护着。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正常人。
 
这些天生没有疼痛的人,实际上患上了一种叫先天性疼痛缺失的疾病。据记载,我们了解到最长寿的患者是一名加拿大女士,她活到了22岁。因为她的父亲是一名医生,他知道得这种病的严重后果,所以她的父亲、母亲还有她的兄弟姐妹在生活中对她百般照顾、百般呵护,以至于她能长大成人,最后还考上了大学。
 
但是为什么她到22岁的时候还是去世了呢?因为她在这一年得了脊髓炎。这涉及到疼痛的第二重保护机制,这又是什么呢?
 
当疼痛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干?会躺下来,对不对?或者至少不让受伤的部位移动。不移动有助于伤口的修复。但如果我们感觉不到疼痛,就还会继续活动。那伤口可能修复不了,就会造成很多的炎症反应。而她的父亲、母亲或者医生是看不到这个炎症反应的。
 
由于第二重保护机制的缺失,她还是年纪轻轻的就去世了。联系到其他的先天性疼痛缺失患者都比她更早去世,所以疼痛对于维持我们的生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疼痛的时候,大脑在干什么?

已完成:20% //////////


痛是这么的重要,又是这么的复杂多变。我们也发现,发生疼痛的时候其实大脑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响应。

▲ Borsook,Neuroscientist, 2010
 
比如这里的黄色的是负责感觉运动的区域,它会告诉我们疼痛从哪里来、有多强、疼痛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办、应该缩回手还是怎样?蓝色是负责情绪情感的区域,它会告诉我们有多么讨厌疼痛。绿色的是认知整合的区域,它让我们思考疼痛的后果是什么,如何去应对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域是这里的紫色部分,就是疼痛调节的区域。
 
疼痛调节的区域既可以放大疼痛,又可以减小疼痛。比如在我们焦虑的状态下,疼痛会变得更强;又比如在我们注意力转移的情况下,疼痛会减弱。疼痛实际上是在这么多脑区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下产生的,所以疼痛是复杂的、多变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固定的伤害并不代表固定的疼痛,这两个是可以分开的。还有一个重要信息是什么呢?疼痛是产生于大脑的,没有脑子就没有疼痛。所以虽然平常生活中我们说手疼、脚疼,但疼痛实际上都是产生于大脑。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大家可能接触过。有一类特殊的病人,可能曾经发生过车祸或者其它事故,他的手或脚被截掉了。但他感觉到自己的手或脚还在,这种感觉叫幻肢感。那么在有幻肢感的一部分病人当中,他会觉得自己的失去的手或脚很疼,这种感觉叫幻肢痛。我曾经接触过几个幻肢痛的病人,他们能非常清楚地描述这种幻肢痛。这种痛是什么样的,是针扎的还是火烧的,是怎么刺激的,他们描述得绘声绘色。


一开始大家认为,幻肢痛可能是由于外周的伤害、神经的损伤,不断地有伤害性冲动传到大脑里而产生的。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医生用了脊髓截断术来治疗幻肢痛。他认为把这个信号截断之后,幻肢痛就可以缓解了,所以他将脊髓截掉了1/4。但幻肢痛还在。医生认为可能没截干净,又截掉了1/4,幻肢痛依然在。直到把整个脊髓截断了,幻肢痛仍然存在。所以可以想象,虽然没有任何外周的输入,幻肢痛就在那里。
 

对于这个理论,还有一些可以支持的证据,就是这种幻肢痛的治疗方案。比如镜像疗法:通过一个镜子,让病人感觉他的手或者脚还在,还能动,还能感知。还有一种疗法是装上假肢。这些方式是通过欺骗大脑,让它觉得被截掉的肢体还在、还能运动和感知。在这种情况下,疼痛就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疼痛可以大体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比较短,它随着组织、伤口的修复而消失,这种疼痛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起着保护作用
 
另外一种疼痛是慢性疼痛,它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一般是3个月以上。哪怕伤口修复了,疼痛还在,而且有可能很剧烈。这种疼痛对于我们来说有很大的负面作用。这种疼痛的负面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有人会变得焦躁、抑郁,有人会变得睡眠不好,然后产生各种各样的无助感,甚至有自杀的倾向。所以,慢性疼痛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现在也被当作了一种专门的疾病。
 
疼了摸一摸,这真的有用吗?
已完成:40% //////////
 
基于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会想到如何来缓解疼痛。
 
那怎样缓解疼痛呢?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吃止痛药。但是今天我将基于生活常识,向大家介绍一些小的镇痛方案,这些镇痛方案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格致论道讲坛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0/0

00:00/00:12
进度条,百分之0
00:00
/
00:12
00:12
全屏

倍速播放中

继续观看

这是一个看了会“痛”的演讲 | 胡理

转载
,
这是一个看了会“痛”的演讲 | 胡理
格致论道讲坛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请先看一个视频,这是《爸爸去哪儿》中的一个片段。小孩不小心磕到头了,他的爸爸怎么做?马上去给他揉一揉,对不对?抚摸之后,从小孩的表情来看,他就不那么疼了。如果各位在家里带过小孩,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小孩哭的时候我们会去揉一揉、抱一抱、吹一吹,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快就好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有大人的爱抚,还有一种很重要的镇痛机理。其实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已经研究清楚了,人体在脊髓层面有一种叫闸门控制的镇痛理论:我们身体当中触觉纤维的激活,可以在脊髓层面抑制痛觉纤维的上传。这是什么原理呢?因为触觉的纤维比较粗,而痛觉的纤维比较细。通过抚摸、揉、吹的方式激活触觉纤维,就可以帮助缓解疼痛。
 
这个例子也可以放到另外一个角度。比如痒觉的纤维比痛觉的纤维更细,我们被蚊子咬的时候一般会去挠,对不对?挠到出血了,很痛了,你还觉得痒吗?痛的时候基本上就不觉得痒了。其实是一个道理,就是闸门控制理论。
 
▲ 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
 
根据这个原理得到的镇痛方法,我们将其称为“以触镇痛”。科学家发明了一些类似于电刺激的方式,通过不断地给皮肤电流脉冲,激活触觉纤维,产生镇痛的效果。
 

▲ https://aneskey.com/the-role-of-transcutaneous-electrical-nerve-stimulation-tens-in-pain-management/

以触镇痛(左)和以痛镇痛(右)

 
当我们调节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的参数时,有时候也可以产生痛觉。当痛觉产生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种镇痛机理了。痛觉的信号激活之后,它会沿着痛觉的传导通路传到大脑里面脑干这个区域。这个区域就会产生内啡肽,类似于吃了止痛药,会起到一个全局镇痛的效果,可以抑制其他痛觉信息的上传。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以痛镇痛”。
 
 
我们做了实验来验证这两个理论。实验室里,在相同的部位和不同的部位,我们用触觉刺激和痛觉刺激观察镇痛的效果。我们发现,触觉刺激在相同的位置起到了镇痛效果。比如说我哪里痛,就应该去揉那里、去吹那里,这个时候它起到了一个好的镇痛效果,在其他位置不起镇痛效果。相反,如果是一个痛觉刺激,它在同侧手或者另一侧手,在不同的位置都可以起到相同的镇痛效果,有全局镇痛的作用。不管是感觉层面还是情绪层面,得到的结果都是一致的。
 
所以,如果我们感觉痛,可以用触觉缓解疼痛,也可以用痛觉缓解疼痛。当然用痛觉缓解疼痛的时候,就要用一个你能够忍受的、认为还好的疼痛帮助你产生内啡肽,来缓解坏的疼痛。
 
疼了甩甩手,也是有科学道理的
已完成:60% //////////

除此之外,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动图。打棒球时,第一个人没接好,所以球打到了他的手上,紧接着又砸到第二个人的手和膝盖。再仔细看一遍,他被砸后不是马上去捡球,而是马上甩手,使劲地甩。这里面是不是也伴随着缓解疼痛的机理呢?
 
 
我自己也亲身体验过,不过不是有意而为之。我下班之后去接小孩,在关车门的时候走神了,并没有把手缩回来。当时就把我的手夹了,特别的疼。我就使劲地甩手,发现疼痛至少缓解了50%。然后我又测试了一下,我让手静止不动,隔一小会儿疼痛又上来了。所以我就知道,这是一种很好的缓解疼痛的方式,而且是短暂起效的镇痛方法。

▲ 甩手强度越强,感觉到的疼痛强度和不愉悦度越低

Luet al, Ann. N. Y. Acad. Sci, 2021

 
我们也在实验室里设计了一个实验,让被试用不同的频率甩手,一个频率比较慢,一个频率比较快。甩完之后,紧接着给一个痛觉刺激,看甩手的镇痛效果。评分越低,就说明镇痛效果比较好。
 
如果让被试很快地甩手(上图绿色部分),他对疼痛的评分就会很低;如果甩得比较慢,评分就相对高一些;不甩的时候评分最高。这就说明我们甩手有一个即时镇痛的效果,而且甩的幅度越强,镇痛效果越好。
 
我们后面又做了其它一系列实验,发现其实甩手这种动作,在短暂的时间如15秒甚至5秒的范围内,有一个很强的镇痛效果;如果超过15秒,这个镇痛效果就比较弱了。
 
▲ 甩手影响我们大脑的活动状态
 
与此同时,甩手实际上可以影响我们大脑活动的状态,影响上图中的红色区域,所以我们把它命名为“以动镇痛”。大家不妨试一下,如果你觉得哪里痛,就使劲地甩一甩,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就能缓解你的疼痛了。
 
刚才讲的都是从外周层面缓解疼痛的方式,那么有没有从大脑层面缓解疼痛的呢?下面就是“以幻镇痛”。
 
▲ 图片来源于奥镁智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营造一个虚拟现实(VR)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你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很真实的虚拟环境。在这个虚拟环境当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情绪、改变认知来缓解疼痛。那能不能做到呢?我截了一个20秒的视频,大家来感受一下。

点开视频,让心情放松下来吧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格致论道讲坛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0/0

00:00/00:24
进度条,百分之0
00:00
/
00:24
00:24
全屏

倍速播放中

继续观看

这是一个看了会“痛”的演讲 | 胡理

转载
,
这是一个看了会“痛”的演讲 | 胡理
格致论道讲坛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随着这个音乐,大家深呼吸,是不是感觉心情能够平静下来,不那么焦躁了?实际上这还是一个2D的视频,如果在真实的VR环境下面,相应的感受会更加震撼。
 


我们来做这个实验,看它到底能不能缓解疼痛。实验设计了三个条件,红色的就是什么也不干,第二个条件就是看刚才的2D视频,第三个就是VR环境。在VR环境中,不管是感觉层面还是情绪层面,疼痛确实都可以被大大地缓解。
 
如何测量疼痛
已完成:80% //////////

 

还有网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你到底有多疼,我们怎么评估疼痛?请看下面这段动画。


这是《超能陆战队》里面的机器人,它叫大白。大白让别人评估疼痛的时候,它的胸口呈现了1到10、从笑脸到哭脸的图片。我们在临床上就是这么用的,0分就是没有疼痛,10分就是你所想象的最强疼痛。大家一想就可以知道,这种评估方式是有问题的:最大的缺陷是主观性,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缺陷就是特定群体无法使用
 

 
婴儿哭的时候,你知道他是疼还是肚子饿了?不清楚。对植物人或者最小意识障碍的病人来说,他疼不疼我们也不知道。所以我们急需开发一些客观评估疼痛的方法。那有什么办法呢?

▲ 胡理 等, 科学画报, 2016

最开始我介绍了疼痛产生于大脑,没有大脑就没有疼痛。所以是不是可以通过记录疼痛状态下的大脑活动信号来反演疼痛呢?现在确实有非常多的非侵入式记录大脑响应的技术,比如脑电、脑磁和功能磁成像,它们都能记录大脑的神经信号。
 
基于这样的技术,我们也做了相关实验。我们用一定强度的激光照射皮肤,它可以瞬时升高皮肤的温度,类似于平时被油烫了一下的那种感觉,但是对皮肤没有损伤,因为它刺激的时间特别短。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设备扫描大脑。这些红色区域是在疼痛的情况下被激活的。而且有意思的是什么呢?这些区域激活的强度跟疼痛的强度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你越疼,这些脑响应的幅度会越大。
 
基于这样的前提,是不是只要扫描大脑就可以评估疼痛了呢?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层面我觉得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在原理上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呢?在这里。
 
▲ Huet al,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016
 
当我们给出疼痛刺激的时候,有很多脑区被激活了,如这里红色的区域。但我们换成其他的刺激,如触觉刺激、听觉刺激、视觉刺激时,也有很多脑区被激活。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一些共同的区域,不管是什么模态的刺激,它都会被激活。
 
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观察到某一个脑区的激活去反推疼痛时,就存在特异性的问题。即我们还是不能知道你到底是疼还是不疼,更加没办法评估你到底有多疼。

 
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长时间的研究,确实发现了一些疼痛特异性的指标,但这些指标的信噪比都比较低,很难转化到临床使用。幸运的是,在研究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另外一个现象,就是有这样一种脑指标,它在编码疼痛辨别力上具有特异性。
 
什么叫疼痛辨别力,在座的可以尝试一下。如果你用两个不同强度的物理刺激刺激皮肤,一个高强,一个低强,你是否能够分辨出来?对于健康人来说,他可能很容易分辨出两种刺激,对于一个疼痛病人来说,他可能分辨不出。这种辨别疼痛的能力,就反映在脑响应指标上面。
 
这个响应指标具备疼痛特异性,因为我们在触觉、听觉和视觉上都观测不到这样的结果。因此在不久的将来,我相信只要通过扫描大脑,至少可以用客观的方式来评估一个人的疼痛辨别力,哪怕他根本不能说话。
 
最后,疼痛是非常复杂的。网友提出来很多问题,我们可能只能回答一部分,更多的是回答不了的。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地开展研究,也希望各位,尤其是小朋友,以后能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共同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祝大家身体健康,远离痛苦。


- END -


文章和演讲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格致论道讲坛立场。


版权说明: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
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更多阅读

第一时间观看格致论道演讲视频?
请关注“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官网和B站号







原称“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欢迎关注格致论道官网:self.org.cn,微信公众号:SELFtalks,微博:格致论道讲坛。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