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水灾的捐款名单里,我发现居然有他?

2021-07-29 星期四


近日,河南水灾的消息攥紧了所有人的心。

 

面对如此天灾,一众明星纷纷自掏腰包开始捐款。而各大粉丝后援会当然也没闲着,紧跟爱豆脚步一起捐献物资。

 

 

在这浩浩荡荡的队伍里,🍑发现有一个方阵显得有点特殊。

 

就是那些已经去世明星的粉丝后援会。

 

虽然他们的偶像已经去世,但这些粉丝会不仅组织得很有规模,捐款数额也相当可观。

 

 

按理说,随着生命的转瞬即逝,被个人生前魅力所凝聚的粉丝也会逐渐散去。这种生命体系下的熵增过程谁都没法避免。

 

但这些活跃着的粉丝会却又让这些自然界的规律显得格外没有说服力。

 

那么,为什么去世这么多年的明星粉丝还这么有战斗力呢?

 

这实在值得🍑琢磨琢磨。



现在一提到粉丝后援会,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都是闲着没事干的低龄人群过家家的小游戏。

 

如果再进一步结合近两年的娱乐圈现实,更多人想到的都是那些毫无下限的饭圈抱团撕逼。

 

平时控评团建有如蝗虫过境,搜关键词出警把别人的评论区屠得片甲不留。


一旦玩脱则成了自己养的蛊,反噬的威力令明星本人都吓到要拨打110。

 

 

但认真来讲,后援会诞生之始的作用并不是这样的。

 

现在粉丝后援会的前身,都是当年名正言顺的歌迷会、影迷会,其主要功能就是负责构建粉丝和偶像之间的关系。

 

有了这些组织,偶像和粉丝之间的对话途径一下子变得简单直白,不再是由嘴上没把门的媒体在中间添油加醋,而是能直接近距离say hi表态。

 

 

偶像不再虚浮,他的所思所想能更准确地传达给粉丝群体,而且也能办办见面会等小型活动,给这些真正喜爱自己的人多一些偏爱。

 

 

粉丝也能有组织地帮偶像宣传造势,从而达到低成本引流的效果。

 

所谓的共生关系不过如此了。

 

而且,正是因为有这些组织,在明星去世之后,粉丝才不会如同无头苍蝇一样不知所措。

 

因为那些专业的组织者往往会立马化悲痛为力量,比任何人都快地开始排兵布阵。

 

当一切尘埃落定以后,他们也不会休息,又会立马思考如何继续偶像精神的传承。


人虽然总有一天会去世,但只要精神还活着,他就永远不会死亡。

 

张国荣的粉丝“荣迷”组织就是一个典型的粉丝代表。

 

而这些组织中,其中最有名的要属RED MISSION,它是在2003年张国荣去世之后成立的,后来逐渐发展到在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分会。


 

RED MISSION外事部的嘉露说:RED MISSION旨在鼓励热爱张国荣的歌影迷忘掉哀伤,重新振作,延续张国荣的精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地帮助有需要的人。

 

所以他们经常推出一些大规模且组织成熟的活动,而通常这些活动能使RED MISSION筹得大量善款,数额之多速度之快常令专业慈善组织都大吃一惊。

 

 

当然,这些组织最令人敬佩的点还在于,所有工作人员都是无偿兼职

 

为爱发电,大抵如此了。

 

当然,除了这种集体活动,组织里个人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有些现在所谓的“大粉”会负责一些精神输出,当然这些精神输出可不是指用虐粉小作文瞎当粉圈KOL,他们是真正在为偶像精神传承做实事。

 

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二次创作偶像留下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写书、写歌等方式。


比如的灰的《与他共度六十一世》,汉洋创作的歌曲《哥哥》,甚至是古巨基的《Dear Leslie》都是一种体现。



甚至还有荣迷整理出了 #荣史上的今天#,把张国荣的生平细化到某年某月某天,做出了一部张国荣编年史。

 

 

而这些都成了后时代粉丝的入坑宝典。

 

还有一些古早的粉丝会选择在偶像去世之后自发地建立一些有纪念意味的场所,让需要抱团取暖的粉丝有地方团聚。

 

比如全国各地开花的为你钟情咖啡馆,都是粉丝的一份执念。

 

 

因为张国荣在1989年告别演唱会上曾经对歌迷许下诺言,他将来会开一家咖啡店,粉丝凭借那次告别演唱会的票根就可以换取一杯免费的咖啡。

 

 

7年后当初的承诺终于成为现实,但为你钟情咖啡馆还是在2001年因为张国荣本人无暇打理而关闭。


现在,他开的咖啡馆虽然已经不存在了,可他的心意却被许多粉丝几十年如一日地呵护了起来。



其实后援会的组织只是一种凝聚力的表达,真正能使这个组织长盛不衰的,还是那些个人的力量

 

所以说,看似是后援会在有意地引领粉丝,其实更多则是明星自身的影响力让一群人自发地凝结在一起。

 

有条冷知识,像张国荣、梅艳芳、陈百强这些20世纪已逝明星的粉丝,现在占比更大的其时都是一些00后甚至05后。

 

这些年轻粉丝的成因也很有意思,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辈本身就是粉丝,所以他们虽然生于偶像去世后的时代,但却是伴随着父母偶像的作品长大的。

 

这种从小长时间的文化浸润让他们成为天生的粉丝预备役,有些甚至比那些老粉还能对偶像的生平如数家珍。

 

 

而另一种则是在明星去世后被他的作品或者人格所吸引,从而哪怕与明星有着时代的鸿沟,还是愿意成为其粉丝,这些是属于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后时代粉丝。

 

 

这些年轻的粉丝,是粉丝群体中难得的活力,他们充沛且热情的爱意往往比前辈粉丝还要丰盈。

 

他们会甘心当自来水为偶像做宣传,会有更新颖独特的方式对偶像的作品进行传播。

 

但年龄小的粉丝多了,当然也是有弊端的。

 

比如让好多人绝对想不到的是,曾经闹得如火如荼的“谭张争霸”,竟然在21世纪20年代还存在着。

 

 

不同于四十年前那些选择线下约架的老前辈的是,他们更热衷于在网络上为自己的偶像打抱不平。

 

于是这些可能连一本书都没兴趣完整看完的粉丝,能挑灯考据“祖传的史料”,怀着抽丝剥茧的精神深扒那些已经被电子包浆的图片,只为能找出痛击对家的证据。

 

 

虽然这种行为被叙述出来显得有点幼稚可笑,但也可以从侧面证明,这些明星的影响力有多大多久

 

居然能让这些可能在自己去世后才出生的粉丝,怀着追年轻小爱豆的精力去追逐,这可能是现在很多明星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

 

一天没有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就会失去曝光度,失去曝光度就意味着被遗忘,或者被同样类型的同行所替代。就业在岗都不能保证百分百挽留粉丝的爱,更何况本人已经无法营业了呢。

 

但是那些已经逝去的明星就是可以,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比如在张国荣去世后喜爱上他,却深知此生无法见到偶像的后荣迷们,都会在入坑初期产生一种消极、悲伤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已经有了一个专业的名词:荣迷综合症

 

 

这些偶像有着跨时代的影响力,他们的人格和作品的前卫程度都是可以超越时空的存在。

 

而粉丝则通过各种爱的表达,与他们进行着时空对话。

 

梅艳芳的歌迷组织粉丝芳心荟为了纪念偶像,花了八年的时间和心血拍摄了一部纪念电影《梅艳芳菲》。

 

 

这部影片以歌迷的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梅艳芳与五位粉丝之间的故事,还请来了高志森和梁柏豪执导。

 

 

虽然这部影片槽点无数,制作也略显粗糙,但用八年的时间不为其他只为真情,这种没有血缘关系的情感缔结确实令人佩服

 

邓丽君文教基金会联合台北市政府,以虚拟形象的方式,为新冠肺炎制作了一支宣导短片。

 

对于那些处于痛苦中又喜爱邓丽君的人来说,这支短片的意义可能不止限于是一支短片

 

 

从这些粉丝的行为中可以看到的是,他们的爱绝不只是喊喊口号,而是真的可以很长久。

 

梅姐去世以后,她值钱的遗物被拍卖,不值钱的就被随意丢弃。粉丝舍不得她的东西被当成垃圾,于是跑到垃圾车的车斗里把那些东西捡回来。

 

这可能正如那句歌里唱的,“即使我来时没有爱,离别盛载满是情”

 

 

张国荣在1989告别演唱会上说:如果有人问起80年代的歌星,你们提起我就很满足了。

 

 

可他们不仅记住了他,还把他的梦想延续了下去。

 

正如RED MISSION的口号“继续张国荣”,以及R.E.D.三个字母所代表的REGAIN(重新)、EXTENDED(延续)、DREAM(梦想)那样

 

虽然他们失去了肉体的生命,但更深层次的精神却永远有人替他们活下去了。

 


参考资料:《“粉丝慈善”的典型:RED MISSION》


设计/视觉:NOMA




#推荐阅读#





他们永远活在爱里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