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福寺位于浙江武义县城西南三十三公里的桃溪镇陶村的一山谷之中,其地处括苍山支脉和仙霞岭支脉交接的丘陵地带,这里南通松阳,东连丽水,自古就是交通捷径。

据寺中碑刻文献记载,寺院创建于五代后唐天成二年(公园927年),初名福田院,南宋时更名为延福院,延福寺乃明代之后的称谓。自创建以来,延福寺有兴有衰,但始终不是地位崇高、规模宏大的敕建大寺,也并非远近闻名、香火旺盛的佛门圣迹,所以史籍中几乎找不到这种村野小寺相关的寺史记载,至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公布《寺院登记条例》,次年延福寺登记入册,其时寺院有:“佛像24尊,神像6尊,房屋26间,计面积3亩,耕地111.369亩,山地5亩,僧3位。”

1933年,宣平县(1958年撤县,当地改属武义县)华塘村陈育仁向民国浙江省教育厅写信反映本县宣陶村有座“千年古刹”,应予以保护,浙江省教育厅随即下达训令要求当地予以查明保护。1934年,民国浙江省政府因维修六和塔而邀请梁思成和林徽因到杭州考察,梁林在听闻相关消息后,当即专程赶赴陶村延福寺测绘,得出其大雄宝殿为元代建筑的结论,至此延福寺才渐为世人所知。


延福寺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和东西厢房,其中唯有主体建筑大殿是元代木构,梁思成1934年考察之后,认为其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1960年,同济大学陈从周与学生对延福寺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调查研究,从寺院现存最早的碑刻——刻于元泰定甲子(1324年)《重修延福院记》碑碑文中,论定大殿确切的建造年代为元延祐四年(1317年),由此,延福寺大殿成为长江以南仅存的三座元代木构建筑<其二为金华天宁寺大殿,重建于元延祐五年(1318年);上海真如寺大殿,重建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中年代最早者。




大殿平面近正方形方形,原来为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三间,明代增建下檐,大殿遂成为面阔进深各五间的重檐建筑,这种后期增设下檐的做法,同见于宁波保国寺宋代大殿、金华天宁寺元代大殿和上海真如寺元代大殿,其目的一方面是扩大殿内礼拜空间,同时保护原本的木架结构。增加下檐,可能使建筑在外观上失去了原先的协调感,但在功能上,其作用巨大,不应随意菲薄。







殿内原采用“彻上露明造”,清代修缮时在当心间加设了天花。除下檐柱外,其余立柱上下端皆有收分,是为稀见之棱柱。殿内中央安置倒凹型元代佛坛。


正面当心间檐柱下施石雕宝相花覆盆柱础,以突出此间为主要入口,其余柱础不施雕刻,俱作礩形。












在大殿中仰望,乍看或许会有眼花缭乱之感,若稍具一些古代木构的建筑知识,逐一辨识,则不会认为这些柱梁斗拱全为错乱复杂、毫无系统的随意堆砌,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为梁栿上的大弧度弓形月梁和瓜柱形蜀柱——前檐柱与金柱以乳栿连接,上施蜀柱,下端刻作鹰嘴状安插于乳栿之上,其上前后皆为弓形月梁,其作用如劄牵,保证构件彼此之间紧密联系。




诚然,延福寺大殿规模实小,初建之始只不过是乡野之间的一座厅堂级三开间小型木构,部分结构精巧独到,但其实多半还是没有大材限制下的不得已做法。另外,从现代的科学角度辨析,大殿通体上下的所有的构件,并非”增一分为多、减一份为少”那种完美。可是,只要观者对此道有心平气和地了然、孜孜不倦地探求的话,站在这已有七百年寿命的古代木构中,一定会由衷的感到“厉害”。
南方现存的古代木构绝少,与南方的地理环境有莫大关系,相比于北方的少雨干燥,南方因多雨而生成的各种水患,对木构古建造成莫大的破坏。

即使没有水灾,江南还是太过潮湿,2000年落架大修之前,大殿地基土壤潮湿度常年超饱和状态,地基因之出现沉降不均从而导致大木结构的各种错位损坏。



另外,江南的木构建筑更容易霉变和受到虫害,各种木质部件因此出现孔洞、槽朽、中空等问题,整体建筑也就随之受到损害。延福寺大殿并没有江南其他木构最易遭受白蚁虫患,但类似的问题也对一些构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再者就是历史上各种人为的破坏,明天顺七年(1463年)陶孟端撰《延福寺重修记》载正统年间:“乡寇蓦发,僧俗出避,官兵往复,毁宇为薪,存者无几。”在官民的来去之间,延福寺其他的建筑皆被拆卸成木料作柴生火之用, 唯有大殿逃过劫难。1949年后,寺院唯一的一位僧人在土改中被遣送原籍还俗成为农民,寺院长时间无人看管,之后虽有小修缮,可到了1966年,保存了将近六百多年的元代塑像悉数遭革命者捣毁,整座寺院成为养蚕和养猪的场所。
然而,无论怎样的天灾和人祸,元代的大殿还是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
从建筑的角度看,延福寺大殿虽为元构,但保留了不少宋代大木作的特点,在构造体系及具体做法方面,是印证《营造法式》与早期江南建筑关系密切的佳例。因为延福寺在历史上为禅宗寺院,宋元时期的江南禅宗建筑对同时代日本的佛教禅宗建筑有着巨大影响,延福寺大殿是可以证明早期江南建筑与日本禅宗样建筑源流关系的难得范本。
如此种种,当我们站在大殿之下,又怎么不心生“厉害”之赞叹呢。



延福寺选址得当,其建造于靠近村落临河背山的一处缓坡之上,周围皆为良田。背山可以避风,临河可以拥有充足水源,田地又丰富多产,千年来此间一直是一处特别的方外之地,2014年,古寺前兴建了一座新寺,规模宏大,每当特定时节,香火缭绕,人声鼎沸,可后面的古寺大殿还是依旧清净。


特别说明:本文资料图都采自文物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元代木构延福寺》一书。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