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爱逛的千年老街,老板都是广美毕业

2022-02-25 星期五

📚



去了一趟文德路,我变香了。

 

北起中山四,南起万福路,文德路与北京路仅一路之隔,却在喧闹的街市里,飘散出一股馥郁的书香气息

 

有点年纪的老广会知道,它是与北京琉璃厂、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齐名的文化一条街。

 

全长不过600米,沿街遍布书画商铺,有千年书院学堂,还藏着鲜为人知的惊喜。

 

跟我走一趟文德路,会会这位学识渊博的千岁老人。






文德路的书香,在北宋时期就开始酝酿。

 

1096年,一位意识到教育重要性的知府,决定在广州兴建学宫。

 

他将原有学宫迁到番山下,建书阁,扩学府。规模之大,包含如今的文德、文明与中山路,被称为岭南第一儒林。

 

学宫东边的小街,就是现在的文德路。





时过境迁,学宫早在抗战时期被摧毁,但文德路还存着它的踪迹。

 

文德路81号,有一栋绿瓦朱檐的宫殿建筑,这是民国华侨集资兴建的孙中山文献馆,也是番山脚下、广府学宫的原址。





那个历经4个朝代的学宫,一直被番山亭所凝望,大院中央的翰墨池,也是目睹着学宫变迁的时间老人。



番山亭始建于1167年

今建筑结构为后重建


学宫时期已存在的翰墨池



1684年,广州贡院诞生在文明路,两广书生汇聚于此,追求仕途。与文明路相邻的文德路,拔起一片古书院。

 

万木草堂是文德路保存度最高的古书院之一,建于1804年,原名邱室书院,是邱氏子弟来广考试的落脚处。





1891年,康有为在此作学堂,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书院更名为万木草堂,成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


拐进书院,里面正举办着书画展览,大堂中央摆着数张长条凳与红木桌,像是走进了无声的课堂





1898年,光绪帝正式下令改书院兴学堂,1905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结束。


学宫与书院的历史翻过一页,但文德路的风雅还在续写新的篇章。






初春的广州凄风寒雨,老刘拿着画笔,不自觉地打了个冷颤。

 

今年55岁的他,已经在文德路的画廊守了30年。





19世纪初,西洋画技被欧洲传教士带入广州,在圈内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

  

不少广州画师将传统画技与西洋画技结合,创作本土风情画作。这些画作在文德路与十三行的交易中运回欧洲各国,形成一条外销画的产业链。


沉淀百年,如今的文德路,仍保留着当年的书画氛围,短短600米的大街上,汇集了近百家画廊。





20岁出头的老刘,就寻着这条历史脉络,从老家来到广州,开启他的绘画之旅。

 

在文德路与中山四路交界处,有一栋占据半个视野的书画批发城,老刘的店铺就在1楼。


“我读大学时就知道这里是书画一条街了,广州大部分书画档口都聚集在这里。”





老刘是梅州人,大学就读广美学习油画专业,毕业后在文德路开了一家画廊。

 

从留着长发的自恋小生,到两鬓花白的画廊老板,老刘在这里度过了大半辈子,也见证过文德路的书画辉煌。

 

“那时文德路有很多画广州出口画的人,我也是其中一个,算是文德路比较早的一批店铺了。”



万方内部

书画长廊



隔壁老陈的经历也差不多,年轻的时候从福建来广州打拼,最后也在文德路开了间画廊,自画自卖。


唯一遗憾的是,“我画画学得晚,差个大学凭证,不然卖的价格就不一样啦!”





外销画的热潮早已远去,疫情也让书画的生意逐渐难做。老陈说,批发城的1楼将被改成餐饮,自己也准备搬迁。

 

“那你要搬去哪?”

 “还在文德路,哪都行。”

 

在文德路逛一圈,会看到很多在自家画廊创作的老板,他们和老陈老刘一样,年轻时离乡来文德路打拼,然后在画廊自画自售,持续每一天。





从前有无数个怀揣着仕途梦的学子来文德路赶考,后来,无数个怀揣着事业心的画士又来文德路打拼。


几代人的梦想,都在文德路扎根,一路生长。






文德路不只有画廊,在横七竖八的老巷里,还藏着民国小洋楼。



摄影 © HUNK



🏠楼」

 

1925年,21岁的邓颖超乘船南下广州,与27岁的周恩来总理结婚。文德东路上一处颇具规模的黄色洋房,就是这对革命伴侣的新婚居所。


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U型洋楼,米黄色的外墙温暖明亮,抬头能看到典型的西洋罗马式门柱。





文德楼早已成为普通居民楼了,但仍有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住这的罗姨隔一段时间就会为游客指引,“二楼就是总理的房间啦。”





「🏠六和新街」

 

六和新街是藏得最深的惊喜。

 

往文德楼东边直走,会被几栋色彩明艳的民国住宅吸引。这里是六和新街,广州市第五批历史建筑。





区别于普通的居民楼,六和新街的建筑色彩非常丰富,8栋洋楼在巷子里排开,明黄、浅粉、粉白的外墙,搭着窗檐的红木玻璃窗,风格统一,均为民国时期建造。





住附近的刘伯说,抗战期间,这里住过不少名人学者,“大将军叶挺,空军上校丁纪徐都在这里住过。”

 

只可惜关于六和新街的记载并不多,我们只能从老人的记忆与斑驳的墙体中感受它深埋的风云。





相比起文德楼,这条小巷几乎没有路人经过,它神秘、安静、悠然,隔绝了外街的纷纷扰扰。


发现它,是一场意外的惊喜。




 

 


 

初识文德路,以为它只是一条卖书画的老街,后来发现,它还承载了无数代人的书香记忆,还有深藏在巷子里的历史盲盒。

 

一个脚印一段过去,我们揭开了这条老街的面纱,也看到了一座源远流长的文化古城。

 

历史的车轮碾过岁月长河,文德路还会制造哪些惊喜?




编辑 / 醒醒
图片 / WillhooZ
设计 / 盛华  统筹 / 冷佳


🟤 往 期 回 顾 

你点的每个赞,我们都当成了喜欢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