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英国驻中国大使馆在6月4日发布了一张蜡烛照片纪念天安门大屠杀32周年纪念日后,“伊丽莎白女王去世”的话题在社交媒体微博上疯传。
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所有关于天安门屠杀和“六四”的说法都会遭到审查。微博甚至在在6月4日前几天就已经暂停用户使用蜡烛和蛋糕的表情符号。
然而,在6月4日当天,拥有180万粉丝的英国驻华大使馆发布了这张没有明确解释的蜡烛照片,随即引来数千条微博使用“英国女王因病去世”为话题发帖。但女王并没有去世。
英国驻华大使馆公使兼副馆长司徒娜(Christina Scott)在推特上表示,他们的这条微博仅在20分钟后就被审查系统删除了。
“谢谢英国驻华大使馆提醒。女王一路好走,”微博用户朱赫写道。
还有微博网友表示:“用女王的生命来嘲讽?这要低级到什么程度才能赞成这样的行为?”
其他一些评论则认为,女王的“去世”与阿斯利康(AstraZeneca)疫苗有关。
有人甚至修改了英国女王的中文维基百科页面,称她在6月4日去世。
Supplied
)此后,这个微博话题的浏览量超过了4700万。
中国从未对1989年6月4日对天安门广场抗议的镇压给出完整解释。
根据ABC查看到的官方文件,在事件发生后不久,中国政府公布的死亡人数不到300人,其中包括36名学生和数十名军人。但根据2017年解密的一份英国外交电报,遇难的抗议者或达数千名。
“六四”至今仍然是中国政府的一个政治禁忌,当局用各种手段避免事件再被提起。
民族主义小报《环球时报》主编胡锡在微博表示,女王“去世”的笑话是大使馆为其“挑衅”付出的“沉重代价”。
微博截图
)独立中文笔会成员、前记者刘逸明则告诉ABC中文,这条假消息传播的背后有其更复杂的原因。
刘逸明现居中国,他说,一些了解天安门屠杀历史的社媒用户也参与了该话题的讨论,以让人们好奇“英国大使馆微博的涵义”。
“许多网友用讽刺的口吻来调侃,让这张图片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从而更多的人会谈论这件事,”刘逸名说,一些网民可能试图通过传播这条假消息来悼念天安门屠杀的死难者。
“中国现在言论管控地太厉害,许多事情不可以直接评论,而是比较隐晦地去评论。
”这是谣言,但官方觉得有力的,就不会审查。”
刘逸民说,也有一些民族主义者或借此机会攻击英国驻华大使馆。
“中国的战狼外交已经与西方世界,包括英国在内产生了矛盾,”刘逸明说。
Reuters: Lam Yik
)天安门审查已延伸到中国以外
与此同时,ABC中文还发现微软(Microsoft)办公系统中的文档处理软件Word亦存在问题——在使用其普通话语音转录功能时, 中国政府用来称呼天安门屠杀的名词“六四事件”会被替换为 "****"。
ABC可以确认,这个问题只会在用户将其默认语言设置为中文(中国)时出现。
微软公司的一名发言人在回应ABC中文的置评请求时证实了问题的存在,但解释这个功能是为了“保护用户”。
“我们可以证实,当启用Microsoft Word的‘亵渎性字词过滤器’(profanity fliter)时,中文的'六四事件'一词就会被自动替换为星号,”这名发言人告诉ABC中文。
“这项技术根据多年来的用户反馈而开发。如果一段口语被错误地识别为敏感或亵渎性词语,那么软件就需要在提供丰富词库和保护用户之间取得平衡。
“我们理解这项技术可能不会满足所有用户的使用需求,因此Microsoft Word提供屏蔽敏感词或关闭这一功能的不同选项。”
Reuters
)在6月4日当天的一个时段,微软必应搜索引擎(Bing search engine)上无法搜索“坦克人”(tank man)的有关图像。微软将其归咎为“意外的人为错误”(accidental human error)。
“坦克人”指的是一位男子,他因在1989年6月5日与一排离开广场的军用坦克对峙,而成为了这场抗议的标志性符号。有用户在上周五发现,在必应搜索 “坦克人”的图像时,搜不到任何结果。
在一份声明中,微软表示这个问题由“意外的人为错误引起,并已经得到解决”。几小时后,“坦克人”的照片又回到了搜索页面上。
至于这个“人为错误”具体是什么及如何发生,微软公司并未做出更详细地解释。
ABC/AP
相关英文文章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