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下雨头就嗡嗡响”,收割机解不了北方种粮大户的难题

2021-10-25 星期一

▲ 柴象鲁和他的“小铺链”。 (南方周末记者 柴会群/图)


全文共6491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一台轮式收割机“於住(指车辆陷入泥中无法行走)”后,用来“起於”的机械也会“於住”,最后依靠大型挖掘机将车辆一一拖出。


  • 种粮大户每年都要交每亩8元的保险,政府另外再每亩补贴32元给保险公司。有人认为,2021年的情况属于天灾,玉米收不上来,保险公司应该赔。


  • 邻村这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转让价格是14.5万元,正常年份新车价格不过5万元左右。问题在于,厂家没有现货,2021年北方普遍雨灾,只有这种收割机能收玉米,从而导致供不应求。


  • “小铺链”买来后,状况不断。在第三次“於住”之后,柴象鲁告诉村委会主任,自己包的这块地2021年恐怕很难种上麦子了。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柴会群
南方周末实习生 张蔚婷
责任编辑|何海宁

2021年10月9日上午,细雨当中,以“庆丰收”为主题的山东省滨州市第三届农民运动会在该市所辖的邹平市明集镇体育馆开幕。新建成的体育馆位于柴家村北侧,然而对于柴家村村民而言,当天的最大新闻,是种粮大户柴象鲁新买的“小铺链”。

“小铺链”是一台二手履带式玉米收割机,因为行走时链轨像席子一样铺开,柴象鲁给它起了这样一个昵称。它与村里常见的轮式收割机的最大区别,是可以在较为粘湿的玉米地里行驶和收割。

“小铺链”凌晨时分才送达。天一亮,村民们便纷纷过来围观,他们以前从没见过这样的收割机。

1

“一说下雨头就嗡嗡响”

 
65岁的柴象鲁是柴家村的9个种粮大户之一,也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从年轻时起,在六百多人的柴家村,他就以“能干”和喜欢尝试新生事物闻名,如今仍然“不服老”。

不过,作为承包土地7年来最大的一笔投资,柴象鲁买“小铺链”,却是因为“实在没有办法了”。

始自9月18日的那场秋雨,在北方持续下了半个多月,往年的干旱季节,如今却因涝成灾。在柴家村老人们的记忆中,这种情况只在1964年出现过一次。当时,红薯因为收不出来烂在地里,高粱穗割下来后,用漂在水里的箩筐运送。

如今虽然因为水利设施完善,地里积水不多,但土地泥泞,轮式收割机一下便会“於(wu)住”(北方方言,指车辆陷入泥中无法行走)。如此一来,不仅没办法继续收割,还得找机械“起於”。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一台收割机“於住”后,用来“起於”的机械也会“於住”,最后依靠大型挖掘机将收割机和“起於”机械拖出。由于这种情况十分普遍,一度形成市场行情:如果不是熟人,找挖掘机“起於”一次收费五六百元。有收割机机主为此和种植户约定:一旦“於住”,由后者承担“起於”费。

柴家村使用机械收割玉米已有十多年历史。在此之前,收获玉米全靠人力,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一个月。玉米拉回家后还要剥壳,同样需要手工完成。

用上玉米收割机后,收割机走过地里,剥过壳的玉米棒就出现在装载箱里,随后用机动车直接拉到公路上晾晒。与此同时,玉米秸秆也被机器连根打碎,作为肥料“还田”。据多名种粮大户介绍,“还田”是近年来粮食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然而,连日阴雨使得传统的轮式收割机无法进地,成为阻碍种粮大户丰收的最大一道坎。

种粮大户们心急如焚——玉米无法及时收割,一旦再刮风下雨,已经干枯的玉米秆就会倒伏。

玉米无法及时收割,还将导致另一个问题:与很多北方地区一样,柴家村的农业采取玉米与小麦轮作。玉米收不了,意味着下一季的冬小麦就不能按时令播种。随着气温下降,可能导致小麦种子无法正常分蘖,从而造成来年减产。在柴象鲁看来,10月5日至15日是小麦的最佳播种期,10月20日之前种上也不会受影响,但“就怕种不上”。

对此,与柴家村一路之隔的解家村种粮大户刘水波深有体会。2020年,他有一块地的小麦播种时间仅比最佳播种期晚了十来天,结果即使加大种子播种量,也比正常年份减产10%左右。

事实上,2020年此时,柴象鲁的91亩承包地已经种上了小麦。在他看来,2022年小麦减产将成定局。

柴家村的好几个种粮大户愁得睡不着。10月11日下午,在柴象鲁的玉米承包地里,一个村民说:“要再下雨,一刮风(玉米秸秆)就会歪。”

“呀,你快别说下雨了。”旁边的村民柴树旺叫了起来,“天气预报一说下雨,我的头就嗡嗡响。”

柴树旺承包了160亩地,与孙思宝是柴家村两个包地最多的种粮大户。

一辆拖拉机陷入泥地后,一辆挖掘机帮忙“起於”。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摄

2

“后土地流转”时代

 
如果回到7年前,收玉米在柴家村并不会成为大难题。那时全村的千亩耕地分给每户经营,平均每人1亩7分。一个三口之家,总共也不过5亩多地,收玉米靠人掰肩扛就可以完成。

事实上,村民柴象河2021年正是这样做的。作为全村仅有的两家没有参加土地流转的农户之一,柴象河全家上阵,花了七八天,靠人力掰完5亩地的玉米,然后在玉米地里铺上铁板,用小推车将玉米棒一车车推出来。

然而,对于种粮大户来说,如今已不可能像柴象河那样靠人力收玉米。

上世纪80年代初,柴家村效仿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做法,将全村土地分到各户,实行俗称“大包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在初期曾极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经营模式,逐渐显现出弊端。将土地二次承包,让少数种田能手进行规模化耕种,被认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之举。

2014年下半年,柴家村在全县率先完成土地流转改革,全村99%的耕地由原承包户流转给种粮大户们耕种,基本实现“整建制”土地流转,柴家村从此步入“后土地流转”时代。

土地流转之后,规模效应开始显现。据柴家村村主任柴启荣介绍,全村土地虽然仅有几个种粮大户耕种,但平均亩产量较以前不减反增。柴象鲁估计,土地流转之后,粮食平均亩产量增长约有20%。

对于种粮大户们来说,包地最直接的好处是导致化肥、农药等购买成本下降。有经销商想出奇招,通过提供免费旅游的方式争抢种粮大户,柴象鲁等人由此成为柴家村第一批去过香港的村民。

然而,2021年的这场秋雨表明,种粮仍然要靠天吃饭。种粮大户的最大成本,是每年平均超过1000元/亩的承包费,根据承包合同,不论收成如何,他们每年都要上交承包费给村委会,再由村委会分给原承包户。

种粮大户被其他村民戏称为“地主”。不过种粮大户们并不认可此说。他们认为,真正的“地主”其实是原承包户,自己只不过是交地租的“佃户”。柴家村种粮大户牛纪军的儿子牛方勇认为,现在这种模式,意味着几个种粮大户在享受种田收益的同时,也承担了原来由全村承担的种粮风险。

2015年,即土地流转改革完成后的次年,柴家村整体搬迁,村民住进了新建的“怡和家园”小区,原来的老村拆除后经过改造,则变成了耕地。

这给种粮大户们带来了新问题。由于搬到楼区,收获的粮食无法像以前那样存放在家里。柴象鲁等人往年的做法是:玉米拉到村边的公路上晾晒,晒干之后直接卖给粮食收购商。收购商看准这一点后,往往乘机压价。2020年,玉米价格上涨,后期一度涨到每斤1.4元以上。然而柴家村的种粮大户们却大都“卖瞎了”——多数每斤只卖到1元零几分钱。种粮大户柴象强因为有地方存放粮食,到了后期才卖,结果卖到了每斤一元两角多,卖完之后没几天,玉米收购价又涨了一毛钱。

从2020年开始,因影响交通安全,政府不再准许在公路上晒粮,种粮大户们面临无处放粮食的困境。他们集体向村里反映之后,经村委会争取,政府同意柴家村在自有耕地里辟出一块地方,各种粮大户在各自划定范围内自费修建场棚,用以存放农具、粮食。柴象鲁为此投入近十万元。

柴象鲁认为,这项投资值,种粮大户们至少有了存放粮食的地方,不会像往年那样被粮食收购商随便欺负。不过,种粮大户们承认,“人没有前后眼”,谁也说不准2021年的玉米价格行情。

不过,他们眼下已经顾不了那么多,当务之急仍然是:如何尽快把地里的玉米收上来。

3

“保险不是万能的”

 
为了尽早收玉米,种粮大户们想出各种办法。

孙法全花了3天,用两台水泵才将地里积水排出来,但由于地湿,轮式收割机仍然进不去。有的机主将轮式收割机做了改装,各加了一个轮子,以此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但此举只对湿度不大的田地有效。而解家村种粮大户刘水波专门买了一台直接出玉米籽粒的履带式收割机,确实可以进地收玉米。不过,这缘于刘水波拥有自己的烘干机。玉米种植户都清楚,收获后的玉米籽粒更容易发霉,如果没有烘干机,谁都不敢轻易用这种收割机。

种粮大户每年都要交每亩8元的保险,政府另外再每亩补贴32元给保险公司。有人认为,2021年的情况属于天灾,玉米收不上来,保险公司应该赔。

在明集镇的一个种粮大户群,10月3日那场雨下完之后,找保险理赔再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有人提议,通过政府协调找保险公司“救救老百姓”。有人说,要“联合起来换保险公司”,或者找两个保险公司投保,因为“一个公司(就会)搞垄断”。

更多的人则表示,保险公司的报灾电话“打不通”,有打通了的表示保险公司说要向领导汇报后再回复。

一个种粮大户说,他们找到保险公司,一个经理告诉他们,昨天他去九户(邹平市下辖镇),看到一户老两口在地里背玉米,种粮大户说,“三百多亩地,(你让)俺两口子背到过年吗?”

10月11日,在孙思宝家的承包地里,南方周末记者看到两名前来查看灾情的保险公司理赔员。他们是孙思宝叫来的,他家有好几片玉米地倒伏。理赔员查看后,认为玉米虽然倒伏,但没有造成减产,按说不应该赔,但出于“人性化”,将给予一定照顾,可按倒伏面积10亩来赔,孙思宝说倒了得有15亩,最后认定为12亩。用理赔员的说法,“能赔个收割钱”。

不过,对于收不上玉米这种情况,保险公司理赔员明确说不会赔:“保险不是万能的。”其中一人认为,种植户避免损失的惟一办法,就是赶紧收。“以前没有机器的时候不都是用人掰吗?”另一人这样说。

在明集镇的种植大户群,还有人提出,希望政府在协调保险公司的同时,考虑是否可以减少承包费,因为天灾是全民的,“不该我们种地的自己承担”。

明集镇农业办的牛主任对此回应说,政府不是万能的,种粮大户履行承包合同是尊重、遵守法律的范畴,合同的修改政府说了不算。

拉玉米的机动车陷在地边,一台备用铲车试图将它拖出来。(南方周末记者 柴会群/图)

4

只有下雨天才有人用

 
就在柴象鲁无计可施之际,柴家村另一个种粮大户张萍在抖音上发现了“小铺链”。有亲戚告诉她,邻镇一个村就有一台这样的玉米收割机。

10月7日,柴象鲁和张萍去那个村亲自看了“小铺链”,一问收割价,每亩260元,“少了不干”,而往年的玉米收割费不过每亩六七十元。

据柴象鲁介绍,机主告诉他,等割完自己的玉米后,可以将收割机转卖给他,价格是14.5万元。

相关信息显示,正常年份,这款“小铺链”的新车价格不过5万元左右。问题在于,厂家没有现货——2021年北方地区较为普遍的雨灾,导致这种收割机变得供不应求。

“逼到架子底下(指墙角根)了。”柴象鲁说,“我们几个人一商量,打算自己买一台。”

然而,怎么买却是一个问题。有人提议,几家人合伙买,每家出一万元,其他人都认为不行。“谁来管?谁开车?开车给多少钱?他割完自己的跑了怎么办?都是些麻烦事。”牛纪军说。

最后有人建议,由柴象鲁个人“弄”——收割机由他自己买,买来后由他个人开,按市场价给各户收割。要是钱不够,其他各户可以借给他。这意味着,假如这台收割机赚钱,柴象鲁一人受益;要是亏本,也只能由他自己承担。

“我弄就我弄吧。”柴象鲁说。他的想法是:2021年的特殊天气,必然造成玉米集中收割,收割费将大幅上涨,他花高价买一台“小铺链”,除了可以救急,省去收割费,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还可以帮别人收割赚一点。

对于柴象鲁买“小铺链”,妻子一开始就不赞成。在她看来,由于功能有限,价格又高,这种收割机只有下雨天才有人用,天一好就没人用了。更重要的是,她担心丈夫一个人开收割机,身体吃不消。“你会累死的。”她这样警告柴象鲁。

然而柴象鲁的做事方式是:但凡自己认定了的事情,谁也挡不住,而且要尽快办。

10月7日,张萍在网上找到一个卖二手“小铺链”的电话,打过去一问,发现比邻镇的那台要便宜一点,她便和对方约定,第二天去看一看。

10月8日早晨6点钟,柴象鲁、张萍和柴家村另一个种粮大户柴象坡,便驱车100公里去看“小铺链”。到了之后,柴象坡获得信息,发现同款的二手收割机,德州市夏津县一个经销商卖的价格更低,于是又驱车二百余公里赶到夏津,以12.4万元的价格买下了那台二手“小铺链”。由于买的是二手车,柴象鲁无法享受政府对于购买农用机械的相关补贴。

经销商要求现场转账支付货款,但柴象鲁不会操作。于是打电话给柴家村的几个种粮大户,没一会钱便凑齐了,通过微信直接转到老板的账上。

“小铺链”运到村里后,柴象鲁这才发现,有一个零件受损严重,卖车的人当时没有拿给他们看,只是说不小心碰到杨树上,多少有点受损。

好在问题不大,在柴树旺等人的帮助下,受损零件于当天上午就修好了。中午1点钟,柴象鲁将“小铺链”开到孙法全的一块承包地里试车,那里地势较高,湿度也不是很大。

这十多亩地当天下午顺利割完。这是柴象鲁第一次开玉米收割机。

柴象鲁驾驶“小铺链”收割玉米。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摄


5

“小铺链”着火了

 
“小铺链”能进地收割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柴家村。种粮大户们更是兴奋不已,他们纷纷与柴象鲁联系,希望能尽快收割自家的玉米。有人提议,柴象鲁应该排个次序。柴象鲁没这么做,他很清楚,把谁排在后面,自己就得罪了谁。此外他也担心,一旦排了次序,人家等着,自己的车若是“捣蛋”,就会耽误事。

果不其然,从第二天(10月10日)上午开始,“小铺链”就开始不断出状况。这天收割的是柴象鲁的一块承包地,那块地北头很湿,“小铺链”仅割了一趟就“於住”了,柴象鲁加大油门,没想到越陷越深,最后履带整体陷入泥中,机身动弹不得。一位亲戚开来大型挖掘机,方才将其拖出。

经过此事,“小铺链”可以在泥水中畅行无阻的神话被打破了,事实表明,它也会“於住”,仅仅是比轮式收割机强一点。

一番折腾之后,种粮大户们还发现,“小铺链”有个重要零件烧坏了,直接导致它无法工作。柴象坡联系卖家,卖家联系厂家,厂家答应免费快递损坏的零件。

10月10这天可谓祸不单行,除“小铺链”出状况,用来拉玉米的三轮机动车也“於住”了,费半天劲才用铲车弄出来。

10月12日早晨,零件送到。柴树旺帮忙装好,“罢工”两天的“小铺链”恢复运转,柴象鲁暂时放下自己那块地,改为给柴象坡割。正常收割到下午5点的时候,它再次出状况——一下变得只能倒不能走了。

10月13日,修好的“小铺链”又先后两次抛锚,好在问题不大。这天下午两点,它终于割完柴象坡的45亩,柴象坡成为柴家村第一个完成玉米收割的种粮大户。次日,开始给张萍收割,割到一半时,发现张萍一片地里有水,柴象鲁没敢冒险,便先去割自己那块先前没割完的地,这次没有再“於住”。

10月15日,“小铺链”参与了一次意料之外的“起於”。结果不但没能把“於住”的车拖出来,自己反而再次“於住”。最后不得不靠挖掘机解决问题。

柴象鲁事后说,他其实知道“小铺链”起不了“於”,可是别人叫他,他不能不去。

“小铺链”第N次出故障,种粮大户们聚在一起查看情况。(南方周末记者 柴会群/图)

事实上,“小铺链”买来后,只有在10月16日给牛纪军收割时能全天正常工作,其他日子都会多少出点问题。牛纪军为此深感欣慰,他表示2022年过年时要多烧点纸,好好感谢一下老天爷。

10月17日下午,柴象鲁开着“小铺链”在割自家的玉米。在地里捡玉米的9岁外甥忽然说:姥爷,我闻到一股爆米花味。

柴象鲁当时并不知道,这其实是“小铺链”即将出大问题的征兆。

原来,因为工作强度太大,导致“小铺链”的排气管温度过高,将一个蹦进来的玉米烤焦了。

柴象鲁对外甥的话没有太在意,对他来说,这天最大的麻烦,是“小铺链”在收割时掉了一根铁链条,全家人在地里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柴象鲁只能开着电动车到镇上买。

铁链条装上之后,开了没几遭,柴象鲁发现前头出现了一片水,后退已经来不及,他加大油门想冲过去,结果失败了,“小铺链”第三次“於住”。

第二天“起於”之后,柴象鲁打电话给村委会主任柴启荣,说自己包的这块地2021年恐怕很难种上麦子了。

10月19日,割到将近一半时,在后排车厢扒玉米的柴象强突然大叫起来:快停下,着火了!柴象鲁一回头,发现背后蹿起了火苗。

由于“小铺链”上配有灭火器,这次火灾没有酿成大祸,仅仅烧坏了线路,不过,这足以让它在短期内无法工作。

至此,从送达之日算起,“小铺链”在11天里共收割了两百余亩玉米,尚不到柴家村种粮大户总地亩数的三分之一。在此期间,“小铺链”平均每天都要出一次状况,其中“於住“三次,大修两次,小修六次。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天气好转,就在“小铺链”不时“罢工”的时候,多部轮式收割机来到柴家村收割,所收割的总亩数很快超过“小铺链”,目前已进入扫尾阶段。轮式收割机比“小铺链”效率更高,功能更强大,价格也更便宜。

原来,地况好转之后,镇政府协调来的55台收割机迅速投入玉米抢收,导致收割市场的价格无法大幅上涨,每亩收割费仅比2020年涨了10元左右。

对于柴象鲁而言,这意味着他短期内将很难收回购买“小铺链”的成本。

不过,一贯“心大”的柴象鲁依旧乐观,他打算在“小铺链”修好之后,2022年降价给种粮大户们收割。他相信,只要自己还在种地,多干一点,“小铺链”的成本早晚能收回。
其他人都在看: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