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那尊菩萨好奇怪!

2023-01-15 星期日

🙏

菩萨保佑



看过那么多神佛,但你听说过“签证移民菩萨”吗?

 

它有这样一个形象:自由女神站在飞机上,一手举着火炬,另一手拿的不是《独立宣言》,而是写有“EB-5”的美国移民签证。这尊女神面庞圆润,慈眉善目,神情更像佛教里的人物;她和脚下的飞机则花花绿绿,既有莲花、祥云等中式吉祥图案点缀,也画满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国旗和英文缩写。


2022年末,“签证移民菩萨”和另外几十尊现代菩萨塑像一起,在厦门集美·阿尔勒摄影节展出。展览名叫《怪力乱神》,它们都是摄影艺术家张晓的创造,但令张晓没想到的是,真的有观众期待展览品发挥神力。


一个女生认真地在签证菩萨前拜了拜,恰巧被张晓的朋友拍到。后者上前询问,得知女生正准备出国留学,希望菩萨助她顺利。

 

在展厅里拜菩萨的观众,图片由杨晓彤提供


滑动查看更多《怪力乱神》系列作品


有趣的还有误读。张晓听说,更年轻的一辈人沉迷游戏,对学习、工作甚至恋爱都失去兴趣,便做了一尊“网络游戏菩萨”。这尊菩萨躺在沙发上,戴着耳机,专注于电脑里的虚拟世界。


没想到,它切中的是另外一种时代情绪:不少年轻人在展览现场看到它,都下意识地问,这不是躺平菩萨吗?


《怪力乱神》是生动的时代写照,但又不止是想象力和社会观察的产物。作为一位长期关注民间文化的艺术家,张晓先是在民间发现了一些提供世俗功用的神像,又结合当代生活进行了再创造。在张晓看来,它们所代表的,略显媚俗、急功近利的美学,不能用美丑来界定,而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产物。


它们为大家提供的,是普通生活的一种出口


 

2017 年,一张在微信群广为流传的图片引起了张晓注意:四尊菩萨在玻璃神龛里,分别名为“体育菩萨”、“生物菩萨”、“英语菩萨”和“考场菩萨”。前两者都是书生模样,“英语菩萨”是位戴眼镜、穿裙子的女士,“考场菩萨”则金光闪闪,形似千手观音,身前的右手拿着一张写有“文凭”的证书。

 

微信群里流传的菩萨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城乡审美差异一直是张晓关注的主题之一,而那些世俗化的“菩萨”,既有粗糙、艳丽的外形,也有寄托朴素愿望的“功能”,恰巧是乡村美学的典型写照。张晓在网上留意信息,想找到这些神像。一个论坛上的帖子指出它们位于宁波某乡镇,2019 年,借着一次到宁波参加展览的机会,张晓实地进行了拜访。


寺庙外观普通,刚抵达的时候,张晓还以为和前几次失败的寻访一样,被传言误导。步入之后,看到四五个大殿,张晓走进其中一个小的,立刻被四周密密麻麻的塑像震到。看网络图片时,张晓以为它们不过半米高,结果全是真人尺寸,高的达到两米。张晓一下懵了。再一转才知道,这座殿供奉的、有经济、文化等等“功能”的菩萨只是全庙塑像的一部分。“十二生肖菩萨”在另一个殿内,此外,还有一批罗汉、哪吒等传统神话人物的塑像,但也是速成、艳丽的雕刻上色。

 

寺庙里的菩萨名称标牌被整顿除去,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不需要加工,将它们完整拍下来就已足够震撼。

 

这批塑像都是由寺庙住持,一位七十多岁的女方丈设计。她从年轻时就出家、化缘,积蓄全都用在了这座寺庙。人们向寺庙捐了款,她就会根据需求为他们定制一些“产品”,需求少的做成可烧的纸扎,需求多的就做一尊神像。张晓在她的笔记本里,找到了最初的记录:除了“财神菩萨”、“考场菩萨”,还有解决香客婚姻问题的“夫妻商量商量菩萨”,解决具体生意的“化妆品菩萨”、“外贸业务菩萨”。具体制作则交由当地一位木雕师傅,他和寺庙长期合作,也确定了塑像们的统一“美学”

 

禅师笔记本上记录的雕像,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张晓在这待了几天,恰巧寺庙举办活动,方圆几十公里的僧人都来参加。张晓问了他们对这些神像的看法,大多都说,大家需要什么愿望,我们就来帮他们实现,这不挺好?也有几个,抱以鄙视的态度,觉得老方丈不过是想要香客的钱。

 

经过寺庙同意后,张晓在当地请了工人,搬出神龛里的塑像,为它们一一拍了照。照片的背景是白布——张晓说,这是淘宝产品照的拍摄方式,因为这些菩萨的神性已经隐退,变得和商品一样,我们需要什么,就来创造什么。

 

生物菩萨现场拍摄,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对于张晓而言,这种“艳丽又莫名其妙的场景”并不陌生。他出身山东农村,大学毕业后去到重庆成为摄影记者,之后又成为一名全职摄影艺术家。


他这几年的关注点,一直是故乡和与之相关的民间美学。“乡村照相馆”项目就是这类创作的一部分——在老家的表姐家里,张晓看到照相馆给她制作的一系列照片。它们采用当地流行的方式,将家庭旧照片的头像 PS 到模特或者明星照片上,以此变得“好看”。


张晓,大姐 Eldest Sister

在经历过城市生活和现代美学教育的张晓眼里,这些照片乍看起来艳俗、廉价、粗糙,但他也在当中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其实从我出生到长大的环境里,(这种美学)一直在影响着我,只是我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将它抛弃了。”


张晓意识到,这些事物寄托了很多人对美好生活的真实向往;另外,对“美”的不同理解背后,也有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等原因,不能简单用“批判”或“认同”对待。

 

张晓,亲戚 Relatives

张晓的一些收藏也与这种民间美学有关。


一些建国初期的瓷器,工人的手绘没有那么精致,画出许多“不可控”的人物或动物图案,却令张晓感到有趣。改革开放后,出于出口创汇等需求,国内也产出了一批不同于传统的瓷器。它们或是青花工艺,但采用了想象中西方人会喜欢的夸张造型;或是一匹踩着金元宝的腾空飞马,外观漂亮,但出于中国人谐音求福的心理,特地起了名牌车的名字“宝马”。还有一些乡村木雕,本来有上百年的历史,但被当地居民拿油漆翻新,涂上了十分鲜艳的色彩。


张晓工作室的收藏,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受这些收藏启发,张晓决定对拍下的宁波寺庙神像进行更多转化:他结合自己的观察和身边人的需求,“定制”了一批在这个时代最被需要的神像

 

为了确保新神像的美学风格,张晓在淘宝上找了一些“来图加工”的木匠师傅,最终确定与一位眉山的师傅合作。后者离他居住的成都开车不过一小时,作品也同样富有民间和粗糙感。朋友想要出国,张晓就设计一个“签证移民菩萨”;朋友驾照考不过,张晓也设计一个“开车菩萨”。目前,两人已经合作了四五十个新神像。

 

工作中的木雕师傅,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和木雕师傅沟通的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些艺术家想法和民间美学的有趣碰撞。张晓觉得外卖已经无孔不入地进入了现代中国的都市生活,便想到做外卖菩萨。外卖菩萨的电动车原型就是师傅本人的电动车,而到了人物造型上,师傅提出要做成观音,因为观音可以“送子”,恰如外卖可以送餐,干脆在送餐箱里放个小孩,“外卖菩萨”也就成了现代版的“送子观音”。

 


“整形菩萨”,则是张晓让师傅按照《葫芦娃》里的“蛇精”刻出来的,张晓觉得太保守,说胸要更大、下巴要更尖,师傅起初反对,说那样人物比例就会不协调。张晓告诉他,整形菩萨,就是要夸张。



木雕师傅炒股,因此,众多菩萨中,也有一尊“股市菩萨”是为他而做。那是一头踩着祥云的牛。

在展览之外,张晓的这批创作仍在继续。世界杯阿根廷夺冠的那天,他决定做一个足球菩萨,本想就按梅西的样子设计。他跟木雕师傅说,不要让梅西穿阿根廷队服,而是穿中国传统服饰;师傅一听,既然如此,就不做梅西了,我还是给你整个高俅吧!


足球菩萨制作过程,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普通人始终是张晓关注的主题,但其中又有变化。2013 年完成的《海岸线》是他早期代表作:张晓花了四年,沿着中国的海岸线从广西东兴一路旅行到辽宁丹东,拍下许许多多海岸线上的人和景观。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作品自述中,张晓写到这里“城市化进程持续高速,人们的精神生活缓慢停滞”,他试图抓住其中的“情感冲突”、“伤感”与“失落”。

 

张晓,海岸线Coastline


但之后,他发现自己对“宏大的主题和行走的方式已经有些疲惫”,更想从自身经历和情感出发,以点带面,发现与国家或时代的联系。他的视角从城市、全中国,先是缩回了家乡的小村庄,又试图走向一个更大的乡土社会。“我逐渐意识到,‘故乡’不止是地理意义上的范畴,能够有这种情感认同,或者一些相似之处的,我都希望称之为故乡。”而这当中的主题,就包括“乡村照相馆”项目涉及的审美差异、“怪力乱神”涉及的民间信仰等等。

 

张晓,无名者 Nameeless

在创作关注点转变中,张晓对自己的审美观也进行了反思。他从一个农村小孩,到大城市生活工作,再到接触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塑造出了更当代、更全球化的审美。对于“艳俗”的乡村美学,他经历过排斥的阶段,但“其实它一直在你的心里,你是摆脱不掉的”,而且,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存在,乡村美学更不应被忽视。

 

张晓也留意到,农村地区的审美变化相当缓慢。他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拍的照片、街上的招牌和广告,其实和当下的乡村美学差距不大,“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到更新的审美、更多更好看的设计。”互联网也没法改变状况:农村居民虽然也都有了手机、会刷短视频,但看到的还是原来那个群体的文化产物,依然沉浸于自己的舒适区。

张晓,苹果 Apple

不过反过来也是一样。当张晓把当代质感的艺术品拿给沉浸乡村美学中的人看,会得到“很旧”“不漂亮”的反馈。

 

“出口”,这也是张晓作品的关键词。“这些作品最终指向的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普通人,或者是最底层的人,他们没有办法接触到更多的东西,但他们的生活同样需要一个出口。”早在 2007 年,因偶然机会到陕西拍摄乡村春节庆典“社火”时,他就意识到身份的转换”是一个吸引他的主题:一个在外打工的普通农民,过年提着编织袋回家,但一换上传统的、富有仪式感的服装时,就立刻变成了“神一样的存在”。

 

张晓,Shanxi


张晓目前正在做一个影像作品,有关中原地区的民间信仰。影片里记录的底层老百姓,或是被欺负,或是被拐卖,或是欠债,或是在多年上访。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故事,也会在每年固定的时间集合起来,进行一些宗教仪式。在张晓看来,尽管他们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但实际是在试着用民间宗教去排解自己的问题、希冀转变命运。

 

谈到这,话题有些沉重起来。“这就不是(像《怪力乱神》)这样一个委婉的过程,而是特别直白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

来聊 

你有什么新年愿望想讲给菩萨听?



图片由张晓提供

撰文/小本本

编辑/酒米

排版 / 阿咪


NOWNESS

更多「观察」相关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