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血袋捆绑的30年,他渴望脱“贫”人生

2022-03-10 星期四


全文共3808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 “我的人生有1/3的时间都花在了这个病上。”叶少峰用“熬”形容漫长的35载,感叹生活被一次次的治疗切成了碎片。


  • 疾病蚕食着患者的人生,这种改变多数时候细微而缓慢,不是患者很难体会。有时候,与疾病一同到来的还有沉重的经济负担,或许更令人窒息…



33岁那年过后,广东人叶少峰开始了广州-佛山两地来回奔波看病的“双城生活”。平日里,他看上去未显病态,唯有被“掏空”的疲乏感在提醒他:自己是个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偶尔,他也忍不住会想:“为什么倒霉的是我?”

地中海贫血,一种由于血红蛋白的珠蛋白肽链基因突变或缺失引起的遗传性血液疾病,临床上以α和β-地中海贫血最为常见。在中国,“两广”地区、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海南等地是β-地中海贫血的高发地区。

不同于肿瘤领域的新药频出,地中海贫血的药物创新发展较为缓慢,全球已有十余年未有新药出现。因为治疗手段局限,部分患者依赖长期输血,现实中面临着血源紧张、血制品供应不稳定、铁超负荷等多重困境,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像普通人一样远行、运动、热生活,这看似简单的心愿,却是地贫患者内心最真切的渴望。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南方周末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0 / 0

00:00 / 04:14
转载
,
被血袋捆绑的30年,他渴望脱“贫”人生
南方周末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进度条,百分之0
00:00
/
04:14
04:14
全屏

倍速播放中

继续观看

被血袋捆绑的30年,他渴望脱“贫”人生


1

“害怕看不到明天”

对叶少峰来说,厄运自出生起就写进了他的人生。父母都带有β-地中海贫血基因,作为一种遗传性疾病,他有1/4的概率患有中间型或重型地中海贫血症。


5岁那年,父母觉得儿子看起来脸色不太好,“没有血色”,带他去了医院。叶少峰被确诊为重型β-地中海贫血——这种疾病以无效造血为特征,导致不健康红细胞产生及红细胞数目减少,从而引发严重贫血。幼儿园的老师第一次听说,误以为是传染病,将叶少峰单独关进了一间小黑屋。他像落单的孤雁独自一人坐在房间,时隔30年后想起,心里仍然觉得刺痛。


想要根治,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的方法,但配型的成功率很低。即便配型成功,治疗费用也如同横亘在全家人面前的一座大山——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般入舱押金就要30万元左右,半年之内的总费用高达30-40万元,那是一个他们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血液科主任聂大年介绍,长期处于贫血状态会增加移植预处理的风险,因此,“造血干细胞移植通常建议在8岁之前完成,16岁以上患者移植的成功率偏低”。错过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佳窗口期,依靠终身输血和祛铁维持生命成了叶少峰的唯一选择,这也是绝大多数重型β-地中海贫血成人患者最合适的治疗手段。


从6岁起,靠着不间断的输血和祛铁治疗,叶少峰成功“续命”,生长发育也几乎没受影响,这实属幸运。很多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甚至没等成年,便因为脏器衰竭或其他并发症不幸离世。


作为叶少峰的主治医生,聂大年也很少见到像叶少峰这样成年后状态保持不错、能照顾自己的重型地贫患者。常见的二三十岁患者,个头矮矮的、贫血、巨脾、性器官发育不完全。“叶少峰的状态有赖于长期的坚持治疗和全家的支持。”聂大年如此总结道。


对于大部分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叶少峰这样的坚持难以企及,输血困局首当其冲。国际上对地中海贫血患者输血标准设定一般不低于90g/L,而国内受制于血源不足的原因,临床输血标准为60g/L,也并没有针对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特殊政策,大多数重型成人患者都无法保证规律、达标的输血。就在上个月,《中国重型β-地中海贫血成人患者疾病经济负担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调研显示,42.0%的患者未按时按量输血,血源不足是主要原因。


疫情发生后,在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血源更加紧张。无奈之下,叶少峰只能每隔一个多月乘地铁、换骑单车去佛山输血,每次住院两三天,迄今已经往返了20多趟。 “如果患者没有进行稳定的输血,生长发育就不能保证。长期贫血还会导致贫血性心脏病等一系列并发症问题。”聂大年介绍。长期输血会导致铁过载,需配合进行祛铁治疗,以防过量的铁沉积于心肌、肝脏、胰腺、垂体等各器官,引起相关脏器的损伤甚至衰竭。对于输血依赖性疾病患者而言,输血治疗是一项“长期工程”。这意味着,祛铁治疗也需要长期的坚持。


每隔两三天,在肚子侧面,祛铁药物源源不断地进入叶少峰的身体,连接着一个收音机大小的仪器。他必须12小时佩戴,不能远行,也无法安心入睡。《报告》显示,近四成的患者未能坚持规范化祛铁治疗,患者在治疗上普遍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和预期寿命的减少。35岁的叶少峰旁观过许多死亡。一位相识了一段时间的十多岁小男孩因为没有坚持规范的祛铁治疗,最终不幸离世。那次,叶少峰感受到了切身的恐惧,“我害怕自己也会看不到明天”。


 

2


“熬”

叶少峰患病后,疾病很快掏空了这个日子本就紧巴巴的家庭。一天晚上,他问父亲要钱看病,父亲长叹一口气,拿不出来。叶少峰第一次意识到,“活下去”是如此艰难。想到承受的种种,悲伤终于没过平日筑起的高高城墙,他崩溃大哭。


“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当绝望的情绪聚涌在心头时,叶少峰经常这样反问自己。他一度绝望地想过“死”——死亡应该不会比煎熬更痛苦吧?这个病往后还有很多花钱的地方,他不想拖垮了这个家,到头来钱花完了,罪遭够了,人也走了。


对于患者家庭来说,钱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能坚持、完整地进行输血和祛铁治疗,耗费将远远超出大多数家庭的承受范围。《报告》显示,患者家庭每年总收入的中位数约为6万元,每年的医疗卫生总支出中位数约为4万元, “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高达77.8%,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40%的定义标准——这意味着,一个有稳定收入的家庭也会因病致贫。


重型β-地中海贫血高发地区大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微薄的积蓄常常架不住终身治疗,问题还没解决,贫困问题接踵而来。很多家庭需通过借款来维持治疗进度,个别家庭甚至变卖家产。除了无力感,家长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才能救孩子的命。


 “我的人生有1/3时间都花在了这个病上。”叶少峰用“熬”字形容漫长的35载,感叹生活被一次次的治疗切割成了碎片。



有时候,与疾病一同到来的间接经济负担和无形经济负担,往往更令人窒息。患病后,叶少峰很难集中精力,记忆力变差了,压倒性的疲惫让他失去了活力。地中海贫血会导致患者产生疲劳感,从而降低患者做事的积极性,许多患者会被旁人贴上“懒惰”、“不思进取”的标签。


从小学开始,因为不能和同学一起上体育课、经常请假看病,叶少峰免不了成为异类。每次去佛山输血治疗,他都要请假四五天,职业发展之路也因此塌陷。目前,他在广州从事软件销售工作,“很少有企业愿意要地贫患者,因为无法胜任高强度工作”。前述《报告》显示,每位重型β-地中海贫血成人患者每年承受的间接经济损失约为2.4万元,每月因输血和祛铁治疗损失2-5天的工作时间。


这些年,疾病将叶少峰困锁其中,曾经的同龄人几乎都已成家立业,似乎只有他在某种层面上留在原地。到了谈恋爱、结婚生子的年纪,他也想结识更多的女孩,但害怕连累人家,更怕女孩会戴着有色眼镜审视自己,“女生总希望男生能带来安全感,但我真的无法做到。”


疾病蚕食着患者的人生,然而这种改变,多数时候细微而缓慢,不是患者难以体会。《报告》发现,频繁的输血和祛铁治疗、身体状况差、社会歧视等因素导致患者误工、误学,患者因此产生“自卑敏感”,甚至“抑郁”的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相较于普通人86.2的得分,成人地贫患者的生命质量平均分仅为50.1分。


长期的照护和坚持治疗,也让家属日常生活受限,在身体、心理、经济上承受着巨大压力。根据《报告》,照护者每月会损失3-27天的工作时间,40.7%的照护者存在中重度照护负担,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性、抑郁、焦虑、恐怖和偏执等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值。

 

3


突破“地贫”线

改变正在发生......


随着治疗方式的简化,铁过载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一样来管理。聂大年介绍,祛铁治疗已经被纳入门诊报销范畴;输血治疗、注射用去铁胺等铁螯合剂也被纳入了国家目录,大大减轻了地贫患者的治疗负担,“近年来祛铁治疗的患者比例有了很明显的上升”。作为血液科的临床医生,聂大年最大的心愿是“地贫患者能减少输血次数、更方便地接受治疗、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2022年1月,医生们的“弹药库”终于增添了一种新“武器”。全球首个红细胞成熟剂在中国获批上市,这是十余年来中国首个获批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创新药物。


在聂大年看来,红细胞成熟剂的最大好处在于减少了地贫患者对输血的依赖,降低了铁过载带来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血源紧张的现实难题,还可以减少铁的沉积,进而减轻对器官功能的损害,病人的生活质量能得到很大提高。”


新药给患者带来了希望,聂大年的理想目标更进一步:希望更多的创新药物能够获批,希望通过全面的医保覆盖和创新的支付模式,让这些创新药物能够更快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患者在费用上“脱贫”。毕竟,患者的家庭也要维持正常生活。


叶少峰也开始憧憬起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希望不要经常跑去医院输血,希望不要隔三差五就打一次祛铁针,希望能够把这个药纳入医保,随便一家药店就能买到。”


尽管回归普通人的生活是一件奢侈的事,但叶少峰说,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往好处想。假如有一天自己痊愈了,他想去西藏和新疆,还想环游世界,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他翻出了2017年和朋友在马来西亚潜水的照片,海面上阳光灿烂。“或许太阳,就快从‘地贫线’升起了。”

(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叶少峰为化名)


图、视频已获授权


(专题)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