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电台:用声音在南京路的百货战中生存

2022-03-07 星期一
‍‍‍‍‍‍‍‍‍‍‍‍‍‍‍
点击进入 JustPod 小程序
20世纪30年代,中国上海,南京路上百货公司比拼激烈,后来居上的新新公司,借“声音”在百货大战中占得了一席之地。作为中国第一座国人自建民营的广播电台,“玻璃电台”诞生于怎样的背景,又留下了什么故事与文化痕迹?海派文化中的声音元素,又与玻璃电台有着怎样的关联?不如一起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一探“第一座国人自建民营广播电台”的究竟。

春节之前,JustPod搬到了南京东路

说起南京路,这里正是过去百货公司争奇斗艳的主战场,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你来我往,都想在这绝佳地段占下一席之地。十里洋场,外人看是欣欣向荣一片大好,商人街头一张望,眼前这高耸的建筑、斑斓的海报,底下分明掩映着暗流。

奇妙地是,现在这些百货公司的旧址都变成了我们的邻居,我们也与其中一家百货公司的创意“遥相呼应”——即新新公司创办了第一座国人自建的民营广播电台,我们恰也是一家播客制作公司。本篇文章正打算带你身临其境南京路,听听当年玻璃电台的故事:


后起之秀:“新新”的新意



人群熙攘,车马喧嚣,高大庄严的洋行及公共建筑都展现出上海租界的荣景,百货公司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众人口中的“出门逛街”,渐渐从“买买买”转向“看新鲜玩意儿”。百货商场里,好看的不止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商店建筑、橱窗陈列以及商家们奇招百出的营销手腕。


新新公司是四大百货公司中的第三家,由华侨刘锡永、李敏周在1926年创立。其在南京路立足的故事,是个魄力与实力结合、眼光与技巧联姻的创业佳话。“新新”二字寓意“日新又新”,其大楼地跨南京路、广西路和贵州路之间,在“先施”之西、“永安”斜对面。



新新建成之初就面临着百货行业的激烈战况:“先施”、“永安”早在1917年便已建成,此时在南京路品牌已打响。玻璃橱窗精美、霓虹灯靓丽,百货公司们视觉效果精彩的营销让顾客略有些审美疲劳。旅社茶室滑雪场,舞厅走秀游乐园,花样百出的休闲娱乐方式似乎也玩到了头。



显然此时入局的新新想在百货行业站稳脚跟,就得花费更多的心思。而新新着手的突破点,正在于一个“新”字。新新创立前,百货公司多以售卖国外货物夺取眼球,新新逆势而为,将经营方向锚定“推销国货精品”,并打出“万货大商场”的牌子以区别于其他百货公司。


央视于2004年推出的纪录片《探索·发现:海上旧梦》讲述了当年的百货战况(文末有视频链接)


同时,新新在“服务客户”的意识落实上也更为妥帖。考虑到上海夏天气候炎热,一般人以中午外出为苦,特宣布中午十二点半到两点之间休息,并首次在百货大楼里安置上空调,开启商场夏季开放冷气的先例。



玻璃电台:新新的听觉营销


新新一系列创新举措中,最令人叫绝的仍属其在五楼设立的“玻璃电台”,这是上海第一家完全由中国人创办经营的电台,于1927年3月19日正式开播。


顾名思义,玻璃电台的房子四周均用玻璃隔断,来这里的顾客一边购物,一边收听播音,还可以通过玻璃看到播音情况和平时难得一见的名人演员和主播。


新新公司玻璃电台(凯旋电台)所在地


玻璃电台的内容紧贴都市生活,每天按时播送各种新闻、市价商情、音乐、戏剧,供社会娱乐,饱各界人士耳福。同时,新新公司也在广播电台中为其商品大作广告,顾客可以边逛街边听音频版的“消费指南”。




除了固定的节目设置外,玻璃电台还不时增加特别节目,敦请名家演唱、邀请琴师及票友奏技表演,京调、小曲、粤调等曲库齐全。兼顾商业和文艺,玻璃电台就此变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广播窗口。


如王玉蓉(原名王佩芬),其生于上海一木匠家庭,自幼立志从医,但因父亲重病被迫辍学,后来拜师学唱京剧,刻苦练习终成名家。这位著名旦角演员也曾多次在玻璃电台出演。


《申报》上关于王佩芬女士在玻璃电台出演的记录


得益于它四面玻璃的设计,除播音之外,玻璃电台也有“舞台”作用:黄培英女士曾在玻璃电台教授编结法;1941年《儿童新闻报》发起的“全沪儿童歌咏竞赛”……许多活动都曾以新新玻璃电台为场地,完成了一场场结合听觉与视觉的传播。


玻璃电台的舞台作用

曾有人这样描写当时电台的境况:“‘玻璃电台’常有艺人登台演出,不少食客喜欢赶时髦、图新鲜,闻讯纷至沓来。听众既能大快朵颐,又能大饱眼福,一举两得。食客济济一堂,致营业额一路飙升。‘玻璃电台’吸引听众络绎不绝确有妙招,如请‘大牌’评弹艺人说长篇评书,往往在紧要关头之时,一人一拍惊堂木,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吊足了食客听众‘胃口’,使他们欲罢不能,心甘情愿接二连三前来就餐并视听享受‘玻璃电台’。”


可见新新的玻璃电台成立,是百货公司的广告竞争中的一座里程碑,真正做到了使顾客“耳目一新”。



女性走入都市生活的标志

与海派文化的缩影


当时在电台担任播音员,类同今天的白领,收入颇丰。当年有名的吴宫饭店经理家的千金金姣丽,就在新新公司的玻璃电台当播音员。


1931年,20岁的陈歌辛在玻璃电台邂逅了小他3岁的播音员金娇丽,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就堕入爱河,坚定走到一起。他还为妻子谱写了一首表达两人心声的《永远的微笑》,经金嗓子周璇一唱而传遍大江南北。这算是段与玻璃电台有关的佳话。


音乐家陈歌辛和其妻子金娇丽


两人的孩子正是著名作曲家陈钢,后陈钢在其著作《玻璃电台》中也回忆了此事:他的母亲金娇丽曾任玻璃电台广播员,她还作为校花上过《良友》杂志,是当时标准的“时尚女性”。


职业能改变人生,一个女孩成为了播音员意味着她的面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从这个角度看,玻璃电台也可以被视作上海白领女性走进都市生活的一个标志。


曾在“玻璃电台”任广播员的金娇丽


说到《玻璃电台》一书,便不得不多提一嘴“海派文化”中的声音元素。海派文化是在江南文化基础上,融合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近现代工业文明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文化。


该书在序中写道:上海老歌,为何不老,就是因为“味道好极了”!什么味道?租界加上城隍庙,洋的土的全有了!上海老歌是从城隍庙走向租界,从农耕文明走向城市文化,然后合为一体,演变为一种中西合壁的全新的“混血儿”,和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海派文化。所以,味道特别丰美、浓郁、奇特、香醇……


柔美的上海话朗读,接地气的沪语播音节目,上海传统戏曲沪剧表演,还有又灵又嗲的沪语歌曲均为海派文化声音元素的组成部分。玻璃电台播送的内容,集海派文化于一身,可谓“老上海”味道的缩影。


《玻璃电台——上海老歌留声》



声音的凯旋:发出解放第一声


1941年10月31日,玻璃电台失火被焚。国共内战发生时,因抢购潮新新公司开始蚀本。


新新百货虽然闭门,但抗战胜利后,“玻璃电台”却得以重建,并改称为“凯旋电台”。上海解放前夕,新新公司内的中共地下党员便利用该电台首先播出解放军的《约法八章》和革命歌曲。1949年5月25日凌晨,解放军进入南京路,新新公司地下党支部委员直奔五楼电台,打开开关,激动地说出第一句播音:“我们上海人民解放了!”



作为“上海解放第一声”的电台,凯旋电台“人民之音”连续广播了3天,在这3个日日夜夜里,“人民之音”时而用普通话,时而用广东话,更多则用上海话为上海市民送上解放的消息、胜利的喜悦。玻璃电台用另一种面貌重新延续了生命。


1952年新新公司歇业,底层营业厅长期作为上海第一食品商店。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新百货关停,玻璃电台也被改名。但新新的玻璃电台成为了“老上海”的回忆碎片之一。提及上海老歌,难免絮叨几句“玻璃电台”——承载着一首首老歌的玻璃电台,是这个开放、透明的现代国际大都会的缩影,人们在玻璃电台里听到这座城市的留声。



参考链接:

陈连玲,《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陈钢、淳子,《玻璃电台》,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纪录片《探索·发现:海上旧梦》(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W41187Tr?p=2&share_source=copy_web)

https://xw.qq.com/cmsid/20200422A0KVJL00?f=newdc

https://hpq.sh.gov.cn/qq/004002/004002003/20121107/f655896c-05c7-4fe5-8859-c3ce2c985b6a.html

https://www.archives.sh.cn/shjy/shzg/201203/t20120313_6591.html

撰文:朱晓颖  编辑:koko
排版:朱晓颖
如需转载文章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


欢迎留言与我们互动
帮我点个在看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