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的旅行中遇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少数族群,这篇日记里我会通过二十家餐厅介绍二十个族群,希望能增加一些大家对这些族群的了解。
一、莫斯科的喀山鞑靼人 二、克里米亚半岛的克里米亚鞑靼人 三、迪拜的海湾贝都因人 四、越南胡志明市的占族人 五、马来西亚槟城的泰米尔穆斯林 六、马来西亚槟城的华人穆斯林 七、马来西亚槟城的Jawi Peranakan族群 八、印尼雅加达的巴达维人 九、印尼日惹的爪哇人 十、印尼爪哇岛的万丹人 十一、泰国清迈的云南回民 十二、首尔梨泰院的韩语穆斯林 十三、香港的华语穆斯林 十四、海南三亚的回辉人 十五、乌鲁木齐的塔塔尔族 十六、兰州小西湖的东乡族 十七、西藏拉萨的藏回 十八、云南西双版纳的帕西傣 十九、云南大理的白回 二十、青海循化的撒拉族
一、莫斯科的喀山鞑靼人
17世纪后,随着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莫斯科城逐渐繁荣起来,许多来自伏尔加河和草原地区的鞑靼人前来经商。位于莫斯科河以南,克里姆林宫对岸的鞑靼社区(Татарской слободе)正式形成,社区的主干道Tatarskaya街在1682年的文献中第一次被提到。 鞑靼历史社区有一家鞑靼餐厅叫Kazan Tea Bar(喀山茶馆),这里也是莫斯科的鞑靼文化活动中心,经常组织各种鞑靼文化活动。



在里面吃了Beshbarmak五指烩、Kystyby馅饼、鞑靼版马肠子Kazy、抓饭、喀山鸡肉沙拉和鞑靼奶茶。鞑靼奶茶是红茶+绿茶+百里香+椴叶+洋甘菊花+牛至叶+薄荷叶+鼠尾草。






二、克里米亚半岛的克里米亚鞑靼人
2019年夏天,我去了克里米亚半岛的一座山中古城——巴赫奇萨赖(Bakhchysarai)。巴赫奇萨赖由克里米亚鞑靼人建立,1532年成为克里米亚汗国的首都。虽然在1783年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汗国后这里变成了一座普通城镇,但仍然是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文化中心,保存着克里米亚鞑靼人独特的文化与习俗。 克里米亚鞑靼人的饮食文化与他们的历史息息相关。由于克里米亚汗国曾长期作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因此拥有许多奥斯曼相关的饮食,例如土耳其咖啡, Baklava土耳其甜点,Dolma葡萄叶卷等。1944年流放乌兹别克斯坦后,克里米亚鞑靼人的饮食中又加入了大量乌兹别克菜,包括抓饭、拌面、烤包子、薄皮包子、馕等等。另外,克里米亚鞑靼人也有一些独特的美食,被誉为克里米亚鞑靼民族美食的Chebureki炸肉盒子就是其中之一。 我这次住在一家非常好看的克里米亚鞑靼传统宅院Bahitgul Boutique-Hotel,他们家本身供应传统克里米亚鞑靼饭菜,所以我早饭基本都是在住处吃的。而且他们家吃饭时的视野特别好,可以俯瞰整个古都。






第一顿早点吃的拌面Lagman,蛋饼Omlet,馕Lepyoshka和传统咖啡。咖啡来自奥斯曼帝国,拌面来自流放乌兹别克斯坦。





克里米亚鞑靼特色小饺子(Tatar Ash)蘸酸奶、什锦粥(Kasha v Assortimente)和薄饼(Bliny)蘸果酱。





三、迪拜的海湾贝都因人
迪拜Al Ras街区的字面意思是“海角”或“岬”,三面被迪拜湾包围,是迪拜Deira地区历史最悠久的街区。街区中有家传统海湾贝都因人餐馆“Al Bait Alqadeem”,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老房子”。这家餐馆位于一座建于1909年的传统海湾宅院中,建造这座宅院的是珍珠船主Abdulla Bin Jamaan,他同时也是时任迪拜酋长的侍卫。1954年,Abdulla Bin Jamaan成为迪拜市的第一任市长。




现烤的饼特别香酥,口感巨好,这种巨大的搪瓷盘子也特有感觉。

烤鱼是主厨推荐的也很棒。


还喝了黄瓜蜂蜜水,我很喜欢。

四、越南胡志明市的占族人
占族人(Chams)最早是从婆罗洲迁来中南半岛的南岛语民族,公元192年在越南南部建立占城(Champa)。由于土地狭长且支离破碎,占城一直以发展海上商贸为主,宋元时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港。 12世纪后占城陷入长期的战乱,1471年占城都城佛逝(Vijaya)被越南攻陷后,大量的占族人逃到柬埔寨避难。在此之前的14到15世纪,已经有很多马来穆斯林迁居柬埔寨。这些马来穆斯林通过贸易、通婚等多种方式与同样说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占族人发生融合,柬埔寨占族陆续归信伊斯兰教。 18世纪后,一些柬埔寨的占族人开始迁往越柬边界的湄公河三角洲居住。1862年法国占领西贡后,由于对占族实行比较宽松的自治政策,定居西贡的占城人越来越多。 Saigon green house是胡志明市最好的一家占族餐馆,品种丰富而且都很好吃。


先吃Phở !


菠萝炒饭

炸春卷


喝冰茶

苦瓜配一种叫做 featherback 的鱼丸,搜了一下好像翻译成细鳞弓背鱼?


菜单中的清真寺是位于越南安江省周富县Jamiul Aman清真寺,建于1965年。

这座清真寺是越南安江省富新县的Jamiul Azhar清真寺,据说始建于1425年,是越南占族正统穆斯林中地位最高的一座清真寺。

五、马来西亚槟城的泰米尔穆斯林
槟城又叫槟榔屿,是马来西亚西北部的一座岛屿。槟城90%以上的印度人是来自印度东南部和斯里兰卡北部的泰米尔人。早在槟城乔治市建成4年后的179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提到泰米尔人在槟城开设店铺和务农。19世纪后期,随着槟城劳工短缺导致的薪水提高,1872年印度向槟城移民正式合法化,1887年印度移民的轮船票价开始实行补贴,这些大大刺激了泰米尔人移民槟城。 泰米尔穆斯林在马来西亚被称作“嘛嘛(Mamak)”,来自泰米尔语中的“叔叔(maa-ma)”。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泰米尔儿童经常这样称呼泰米尔男性长辈,尤其在泰米尔穆斯林的餐馆中,因此马来人开始把整个泰米尔穆斯林族群称为“Mamak”,其中结尾的“k”在马来语中并不发音。 槟城的泰米尔穆斯林以“嘛嘛档”和“嘛嘛餐馆”的饮食文化最为有名,而其中开业最久的一家百年老字号嘛嘛餐厅就是开业于1907年的哈密里也餐室(Hameediyah Restaurant)。


哈密里也餐室的创建者叫做Mohamed,来自印度最南部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的一座泰米尔穆斯林村庄。Mohamed1890年来到槟城,之后不久就租下了现在饭馆所在的土地。一开始他只是把这里用来备餐,平时挑着扁担沿街售卖,也就是著名的“扁担饭(Nasi Kandar)”。1907年,Mohamed正式创办了哈密里也餐室(Hameediyah Restaurant),并且雇了两位帮手。 Mohamed从小在南印度时就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很多泰米尔美食,其中以Biryani炒饭和Murtabak饼最为拿手。 开业以后,来店里吃饭的食客包括港口移民工人、人力车夫、本地贸易商和政府雇员等等,一些食客把Mohamed和他的店员亲切地叫做“嘛嘛(Mamak)”。也是在这一时期,南印度泰米尔穆斯林在槟城开的餐厅逐渐被叫做嘛嘛餐厅。 1927年Mohamed去世后,他的儿子Kander接手餐室,之后又由孙子接手,餐室的生意非常兴隆。1941年槟城遭到日军毁灭性的空袭轰炸,哈密里也餐室在此期间坚持营业,并奇迹般地在轰炸中幸免于难。1945年日本战败,Kander的孙子,第四代传人Abu Bakar接手餐室,之后又传给了他的亲戚Abdul Sukkoor。如今Abdul Sukkoor的大儿子Seeni Pakir和小儿子Syed Ibrahim成为了饭店的大厨并负责日常运营。

Nasi kandar扁担饭是槟城南印度泰米尔穆斯林发明的一种美食,就是米饭配各种咖喱牛羊鸡肉鱼虾还有小菜。在19世纪泰米尔穆斯林刚刚到达槟城时,大多挑着扁担沿街叫卖饭菜,他们卖的食物也就被叫做“扁担饭”。到20世纪后,泰米尔穆斯林开始开起了餐馆和档口,但“扁担饭”的名字沿用至今。我这次在哈密里也餐室配的是Biryani Kosong炒饭配羊腿、鸡肉和卷心菜。


Murtabak饼是一种厚饼,里面充满了鸡蛋、洋葱、碎肉和虾。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Murtabak的做法和Roti canai印度煎饼的做法基本相同。马来西亚的比新加坡的放的肉更少,鸡蛋更多。一种说法认为Murtabak来自阿拉伯语中的“Mutabbaq”,意思是“折叠”,因此可能是由也门的印度穆斯林带到印度本土,再由南印度泰米尔穆斯林带到南洋群岛。另一种说法认为Murtabak来自南印度的喀拉拉邦,其中“ muta”是鸡蛋的意思,“ bar”是“barota”面包的缩写。




六、马来西亚槟城的华人穆斯林
刘记餐馆Restoran Haji Sharin Low Grand是南洋最大的华人穆斯林连锁餐厅,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已经有超过17家分店,总店设在吉隆坡,创始人是华人穆斯林Tuan Haji Sharin Low。

我们点了娘惹花蟹、潮州蒸石斑鱼、刘记沙煲豆腐和面线糊,都特别美味~而且在一桌菜里既有本地娘惹做法、又有潮汕和闽南做法,又是清真食材,非常的文化融合了。




吃完饭我们又和老板娘聊了会儿天儿,老板娘就是本地华人穆斯林,这个以前只在新闻和论文中了解到的族群这次终于能够面对面交流了,非常的兴奋。老板娘很热情,说以后有空再来玩,而且我们得知槟城本地的华人清真寺在2020年就要动工了,这样槟城也能有本地华人穆斯林的社交中心了。



七、马来西亚槟城的Jawi Peranakan族群
马来西亚有一个独特的族群叫做Jawi Peranakan,指的是印度穆斯林(也包括阿拉伯和波斯等族源)男性和马来女性通婚后形成的马来语穆斯林族群,其中“Jawi”是阿拉伯语中“东南亚穆斯林”的意思,“Peranakan”是马来语中“土生”的意思。 Jawi Peranakan族群在结婚时并不优先考虑对方所属的族群,而是首先看对方的财富和地位。因此19世纪中期以后,Jawi Peranakan已经成为英属马来亚的精英阶层。Jawi Peranakan非常重视英式教育,因此有许多人在殖民政府中担任职位。同时,Jawi Peranakan也非常重视发展文化,第一家马来语报纸就是Jawi Peranakan创办的。 20世纪后,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Jawi Peranakan族群开始融入马来人当中。如今,大部分Jawi Peranakan被政府统计为“马来人”。尽管如此,Jawi Peranakan族群仍然努力传承自己独特的文化,在建筑、服饰、珠宝和美食中都能得到体现。 如今,在槟城最能感受Jawi Peranakan族群文化的地方就是Jawi House Cafe Gallery。这座建筑最早是一座建于1860年代的海峡折中式中国商铺,并且带有马来风格的装饰,后来曾经是一座印度穆斯林的铜匠铺。店铺所在的亚美尼亚街(Lebuh Armenian,原名马来巷Malay lane)则是Jawi Peranakan族群最早的聚居区。2012年,在槟城生活了六代具有旁遮普族源的Karim家族在这里开办了Jawi House,制作最地道的Jawi Peranakan美食。




我们吃了Cucur Udang炸虾,Nasi Lemuni蔓荆饭,Jawi Chicken Curry鸡肉咖喱,喝了Penang Nutmeg和Arabian Sherbet,还吃了饭后甜点Sago Pudding西米布丁。 Cucur Udang是用虾仁和青葱裹面粉油炸出来蘸花生酱吃,“Cucur”是马来语里油炸馅儿饼的意思,“Udang”就是虾的意思。

Nasi Lemuni是用椰奶、柠檬草和蓝色的蔓荆(Lemuni)花煮饭,再配炸凤尾小鱼干和参巴辣酱一起吃。 在过去,Lemuni饭是马来妇女传统坐月子吃的食品,据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Jawi Chicken Curry是Jawi Peranakan版本的咖喱鸡,作为融合族群,Jawi Peranakan的咖喱也是印度咖喱和马来咖喱的融合版本。

Nutmeg就是肉豆蔻的意思,饮品里面还加了蜂蜜和柠檬,是槟城的特色喝法,酸酸甜甜。 Sherbet来自波斯语“Sharbat”,意思是无酒精的糖水。在中世纪的阿拉伯,人们很喜欢在Sharbat里面加上糖浆和蜂蜜增加甜度,还喜欢放各种杏仁、柠檬、苹果、石榴、酸豆、大枣、漆树果、麝香和薄荷。随着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传播,如今Sharbat流行于西亚、南亚和南洋群岛各地,特别会在斋月期间饮用。Jawi House所做的Arabian Sherbet用的是玫瑰糖浆、 锦葵坚果、树胶脂和罗勒籽做成的,味道非常浓郁。

Jawi Peranakan特色版本的西米布丁要淋椰子奶油和浓郁的棕榈糖浆,再撒花生碎,感觉很精致。

Jawi House展出了一系列槟城Jawi Peranakan的旧照,以及槟城穆斯林社区的绘画。

八、印尼雅加达的巴达维人
1619年,荷兰人将万丹苏丹国(Banten Sultanate)统治下的雅加达夷为平地,改名为巴达维亚,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和行政中心。168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万丹苏丹国签订和平条约,包括马来人、巽他人、爪哇人、米南加保人和武吉士人在内的许多族群开始在巴达维亚城墙外的沼泽地区开垦定居。这些族群经过一两百年的融合,在20世纪初最终形成巴达维人。 巴达维人使用一种混合了福建汉语、阿拉伯语和荷兰语的马来语,称为巴达维马来语,是爪哇岛北部沿海唯一说马来语的地区。巴达维人的饮食也受到印尼华人、阿拉伯、欧洲、本地巽他人和爪哇饮食的强烈影响。 巴达维亚老城中心建于1710年的市政厅如今成为了雅加达历史博物馆,2019年我逛博物馆的时候院子里面有一小片区域专门提供巴达维人的特色小吃,我吃了辣煎蛋Kerak telor和冰饮Selendang Mayang。非常遗憾的是当时不知道这里卖的都是别处很难吃到的巴达维特色小吃,要不然每一种都应该尝尝。

Kerak telor是用糯米和鸡蛋配油炸椰丝,放炸青葱和虾干做浇头做成的。在殖民时代,这种食物曾经只能在荷兰人或巴达维人富商的聚会中吃到,是为了增加糯米口感而发明的。 Selendang Mayang如今已经很少见能见到,是一款历史悠久的巴达维亚冰饮,由米粉、香草粉、香兰叶、红糖浆和椰子汁等制成。




九、印尼日惹的爪哇人
日惹是爪哇岛中部的一座文化古城,至今仍然由苏丹统治。除了爪哇传统建筑、加麦兰音乐和哇扬皮影戏以外,日惹也有很多爪哇特色的饮食。 日惹苏丹宫殿旁边的nDalem Joyokusuman是苏丹王子Gusti Haryo Haji Joyokusumo的住宅,现在这里开放成为文化中心和餐厅。在这里吃了Nasi Blawong和Telo ijo。Nasi Blawong是日惹苏丹的特色菜,从前只有在日惹苏丹的寿宴上才会吃,其中使用的发红的 Blawong大米被认为是神圣的。Telo ijo是一种淋上了香兰椰汁的木薯糕点。


nDalem Joyokusuman始建于1916年的第八任日惹苏丹Hamengkubuwono VIII统治时期,这之后一直为苏丹家族成员所居住。 Peringgitan是大客厅后面的内厅,是王子家庭活动的地方,里面摆有王子收到的贵重礼物。

图4的Sentong Kiwo原本是客房,现在作为展厅使用。

庭院中进行加麦兰演奏的地方。

十、印尼爪哇岛的万丹人
万丹(Banten)位于爪哇岛的最西端,隔巽他海峡与苏门答腊岛相望,当地居民万丹人(Bantenese)属于巽他人(Sundanese)的一支。16世纪时,万丹苏丹国崛起成为爪哇岛西部的海上贸易强国,控制了东南亚的胡椒贸易。 建于1566年的万丹清真大寺(Masjid Agung Banten)是著名的爪哇风格清真寺,每天来拜访的穆斯林络绎不绝,围绕清真寺形成了一个特别热闹的巴扎。我在巴扎上喝了用椰奶、红糖浆、椰肉和水果凝胶做成的冰饮Es Campur,还有最简单的街头鸡蛋面Mie Rebus。巴扎上到处在卖人心果(Manilkara zapota),甜甜的很好吃。人心果原产中美加勒比,由西班牙殖民者引入菲律宾,继而在东南亚广泛种植,在印尼被叫做sawo。











十一、泰国清迈的云南回民
在泰国清迈古城东门外的湄平河边有一处云南回民社区“王和”。在泰语中“王”是村的意思,“和”最初指的是从云南前来从事跨境贸易的马帮商人。19世纪到20世纪初云南马帮控制了从云南前往泰北的商道,他们将云南的茶叶、丝绸、五金铜器等运往泰北,又将泰北的原棉和烟草运回云南。1904年,来自云南玉溪的回民马帮商人郑崇林在清迈城东建立了自己的大马店,成为云南马帮在清迈的大本营。许多云南回民马帮来到马店附近居住,王和社区逐渐形成。 王和街上有好几家云南回民开的清真馆子,我在这家KAO SOI FUENG FAH吃了泰北有名的咖喱面khao soi,据说这种面就是云南人带到泰北的。微辣的汤面,撒上馓子配生洋葱和柠檬,味道挺不错的。









泰北凤梨酥,很有可能是泰北孤军生产的。



十二、首尔梨泰院的韩语穆斯林
1952年,驻朝鲜半岛美军正式将司令部设在龙山,1957年后成为驻韩美军司令部。为了大量驻韩美军的生活需要,龙山基地东边不远的梨泰院开始出现各种外国餐厅,也开始有穆斯林来到梨泰院开办清真餐厅。 1976年,由朴正熙总统向KMF提供土地,在梨泰院建成了首尔中央清真寺,并在梨泰院形成了清真商街。九十年代后,随着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的穆斯林前来工作,韩国的穆斯林达到了十五万人。目前,韩国估计有十万穆斯林,其中四万是本土的归信穆斯林。 虽然梨泰院有这么多中东印度土耳其清真馆子,但是最为特色的当然是清真韩餐馆了,Makan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家。

这个姐姐就是大厨

吃之前先上小菜是这边韩餐馆的特点。

烤鱼

大酱汤

汤泡饭一下

韩式烤肉拌饭,肉被鸡蛋盖住了没拍到。



铁板鱿鱼炒年糕

图里右前方的也是大厨

除了在清真寺南边的本店以外,Makan在清真寺西边还有一家专做韩式炸鸡和炸酱面的店,大厨是一个大叔,和本店是一家。

韩式炸酱面,味道和北京炸酱面不同,面有点像乌冬面。




香港的华语穆斯林
清真惠记是目前港岛唯一的本地传统清真小吃店,位于湾仔宝灵顿道的鹅颈街市里面,不是很好找,进鹅颈街市后如果找不到的话可以跟本地摊主打听一下。


清真惠记据说已经在湾仔鹅颈桥营业超过60年,1979年鹅颈街市开业后便搬入鹅颈街市至今。清真惠记的堂食时间从上午十一点到下午六点,所以下午去的友邻一定要提早。

清真惠记以传统的挂炉烧鸭和太爷鸡为特色,还有他们家自己创智的咖喱羊腩。说实话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咖喱羊腩,味道特别正。





十四、海南三亚的回辉人
回辉人是生活在海南三亚市回辉村和回新村的一个穆斯林族群,人口近万人。他们使用的回辉话属于南岛语族,与越南南部的占语支同源。回辉人的生活习惯受到海南本地族群的强烈影响,但同时有着虔诚的伊斯兰教信仰,是中国东南沿海非常特殊的族群。 从10世纪开始,位于越南南部的占城相继与大越、真腊(柬埔寨)、元朝发生战争,许多占城的阿拉伯、波斯裔商人驾船逃往隔海相望的海南。《宋史·占城》中最早记载了986年就有占城人蒲罗遏率领族人上百口前往海南儋州归附。 明清时代,生活在海南崖州、万州、琼山等地的穆斯林陆续迁往所三亚里番村(今三亚回新村)。清代海南各地的穆斯林社区经历汉化、黎化或疍化,所三亚里番村成为海南唯一的穆斯林社区,并最终形成现代的回辉人。 另外也有一部分回辉人来自大陆。回辉人中的哈姓先祖来自陕西,后全家迁居海南崖州大蛋港,明末清初时和另一支刘姓回民一起迁往所三亚里番村。
我们在回新村正好遇到哈家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在办宴席。


看回辉人做传统椰浆饭。 首先要用椰肉厚的老椰子,把椰肉全部刮成椰丝,然后用纱布挤出所有椰油。 蒸饭用的是黎族的传统陶甑,蒸好饭后将椰浆和米饭充分搅拌混合在一起。这一阶段的椰浆饭非常劲道,有嚼头。 再把混合后的椰浆饭第二次放入陶甑蒸制,这时的椰浆饭比第一阶段的更加软糯,椰浆和米饭也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用的前一天古尔邦节宰的牛肉,先炖肉,后放木耳和腐竹,这是回辉人宴席上的经典主菜了。






十五、乌鲁木齐的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只有三千多人。乌鲁木齐的塔塔尔族大多数属于喀山鞑靼人,19世纪到20世纪前期陆续从伏尔加河畔的喀山一带迁来。当时的塔塔尔族大多数是知识分子或商人,对推动新疆现代教育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乌鲁木齐的塔塔尔糕点店坐落在曾经的俄国商埠旧址上,百年以前这里是俄罗斯人、鞑靼人和各种中亚商人进行贸易的地方,有点类似北京的三里屯,塔塔尔糕点店也是这一历史的见证。 他们家最经典的蛋糕由六层面饼夹六层奶油,面饼由牛奶、鸡蛋、酥油、蜂蜜做成,不放水,味道特别香。









十六、兰州小西湖的东乡族
东乡族是一支使用蒙古语族东乡语的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的东乡族县、和政县和广河县一带。东乡族生活的黄土丘陵相对贫瘠,因此80年代后许多人选择到兰州谋生。小西湖位于临夏通往兰州的公路终点,靠近清代以来形成的西园、西湖回族穆斯林社区,再加上90年代以来小西湖义乌商贸城带动的商业发展,使得小西湖成为东乡族在兰州主要的聚居区。 小西湖的东乡族以柏树巷、硷沟沿和上西园最为集中,这里能够吃到各种东乡美食。 忠华手抓大王的老板叫马忠华,是兰州特别火的东乡手抓店。喝着三泡台吃了半斤手抓肋条,一小碗扁豆雀舌面和一盘凉皮子,特别满足。这家环境好服务也好,续水续的勤,当然三泡台本身也好喝。


羊肉味道非常正,基本是一块肉一瓣蒜,蒜也非常香。


酿皮子

扁豆雀舌面

玫瑰三泡台,喝完还想喝,最后去超市买了好多回家。

十七、西藏拉萨的藏回
如今在拉萨存在着三支穆斯林族群:祖籍克什米尔、尼泊尔等地的藏语穆斯林,祖籍四川、云南等地的藏语穆斯林,20世纪80年代后从甘肃、青海前来经商的汉语穆斯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克什米尔人、藏回和甘青回族。 在藏语中,穆斯林被称为“ Khache ”,在清代文献中译为“卡契”,来自藏语对克什米尔的叫法 “Khache Yul” 。14世纪以后,西邻藏区的克什米尔完成伊斯兰化,克什米尔穆斯林前往藏区经商,并在17世纪定居拉萨。18世纪后开始有清军驻藏,驻藏清军中的回民官兵成为第二支来到拉萨的穆斯林族群。这些定居拉萨的穆斯林和本地藏族经过几百年的通婚,逐渐变成说藏语,穿藏服,喝酥油茶,住藏式房屋的“蕃卡契”,“蕃”在藏语中代表“藏”。 在拉萨清真大寺所在的河坝林是藏回的主要聚居地,这里有一些藏回开的馆子。伊比热包子店是一家很有名的藏回馆子,在河坝林的小巷子里面。

藏式甜茶其实来源于英国传入印度的红茶加奶加糖,20世纪初在拉萨流行开来。


吃炸酱面

红油饺子

穿阿迪的藏回少年

基本都是本地藏族



菜单

十八、云南西双版纳的帕西傣
帕西傣生活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曼峦回”和“曼赛回”两个寨子,“曼”在傣语中就是“村寨”的意思。帕西傣自称“帕西”,信仰伊斯兰教,遵守教门,但说傣语,用傣文,做清真傣味美食,可以说在保持了回民身份的同时又融入了傣文化。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勐海成为云南马帮前往缅甸、泰国经商的重要中转地。一位来自大理的回民马帮锅头马武龙来到勐海,送给勐海召勐首领召牙昆3驮盐,使得召勐同意划出一座小山坳给马武龙居住。马武龙后来娶傣族女子为妻,生下儿子岩罕,之后返回了故乡。岩罕成年后又娶傣族女子为妻,生下四男两女,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帕西傣寨子“曼峦回”。 在景洪赶摆街夜市上有家叫做“帕西傣”的餐厅,老板娘就是曼峦回的帕西傣。馆子在湖边,对面就是著名的星光夜市,可以一边吃饭一边看夜景。 我们点了喃咪双拼、炒牛肝菌、傣味舂鸡脚、西番莲煮罗非鱼、柠檬手撕牛干巴和牛肉菠萝饭。喃咪是傣味特色蘸水,酸辣口味,蘸炸牛皮、黄瓜、豇豆,炸牛皮是我第一次吃,口感有点像炸虾片,但是更硬一些。舂鸡脚酸辣味很重,我吃着嘴里烧的慌。傣味的西番莲(百香果)炖鱼很有味道,和三亚回辉人的杨桃酸汤鱼有一拼,不过酸味更大,这个汤我只能喝一点点。我们全家人最喜欢吃的是牛肉菠萝饭,当地很少这么炒饭,我们觉得比以前吃过的各种炒饭都要好吃。













十九、云南大理的白回
在大理洱源县的鸡鸣、士庞、三枚几个回族村寨中,由于身处白族聚居区,这里的回民习惯说白语,穿白族传统服饰,建筑也受到白族的强烈影响,因此也被外界称为“白回”。 洱源的右所镇发现了一家白回饭馆,是士庞村的马姓回民开的。在这家馆子吃了咸乳扇和凉片,凉片的挺辣的但是巨香,第一次吃凉片这么下饭。




在白回村子里提着乳扇的阿姨们

二十、青海循化的撒拉族
在青海的循化县及周边地区生活着说突厥语族撒拉语的撒拉族。在撒拉族的传说中,阿合莽(Ahman)和尕勒莽(Qarman)原本生活在中亚撒马尔罕一带,他们因为受到统治者的欺压,带领族人翻越天山一路向东,最终在循化定居下来。 在循化县城的撒拉人家农家乐吃生炒牛肉和搅团。搅团就是把面炒熟,放水煮开后再放炼好的菜油,吃起来很香。循化这边的撒拉人家分茶餐厅和农家乐两种,茶餐厅里的菜系比较杂,如果想吃地道撒拉族美食的话还是推荐去农家乐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