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微敖为何被视作搅局者?

2023-04-03 星期一

如果没有李微敖的出现,不是他用司法材料坐实张继科种种,欠债、拍人家姑娘隐私视频还拿给人看、债主拿私密影像让姑娘代偿张氏债务,张继科差不多快要在小骂声中逃过一劫了。他的工作室此前否定了所有,还威胁要对重点网友采取司法行动,一副道义凌然样。‍‍‍‍‍‍‍‍‍‍‍‍‍‍‍‍‍‍‍‍‍‍‍‍‍‍‍‍‍‍‍‍‍
李微敖现职身份是《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一直做调查记者,他是第一个确认武汉李文亮医生死讯的前方记者。大陆媒体行业调查记者急剧减少,李微敖是硕果仅存的五位老派调查记者之一。他列明的材料根据司法案例,有见血封喉之效。‍‍‍‍‍‍‍‍‍‍‍‍‍‍‍
李微敖对张继科欠债风波的涉入,直接粉碎了张氏工作室的声明,就连那个民法典名字都搞错的律所律师也放软态度,一秒成猫,说再要讲什么得有请当事人。但哪怕没了战斗精神,也不耽误这位律师继续甩锅给媒体,说他被记者“断章取义”了。‍‍‍‍‍‍‍‍‍‍‍‍‍‍‍‍‍‍‍‍‍‍‍‍‍‍‍‍‍‍
正如这位见机行事的律师,现在有一种新动向,就是痛骂李微敖,斥责机构媒体,好像是李微敖拍了人家的隐私视频,好像媒体向那位S先生大笔举债。相较而言,将债主“送进”牢里,欠债不还,给前女友造成精神创伤,张继科反而全身而退了。‍‍‍‍‍‍‍‍‍‍‍‍‍‍‍‍‍‍‍‍‍‍‍
当然,在李微敖之前,张继科就已经在传言的基础上被斥为“渣男”。可在李微敖用事实与证据锁死张继科的诡辩后,人们在根据新的事实审视张继科,却似乎没打算肯定李微敖的稍许贡献,反而嗅出“那个记者是全场最恐怖最有心机的人”,“无底线”且“恶心”。
在崭新露出的事实层面上,张继科的“全身而退”显得更刺眼了。在那起S先生敲诈勒索张氏前女友的刑案中,他只是证人而已:证明他拍了隐私视频,证明他拿给S看过,证明他与S认识。换言之,张继科从一桩从重判决的刑案边缘逃脱,从司法惩戒的可能性中安全撤离。
李微敖提供的材料,不只是改变了张继科欠债一事的面貌,还从根本上改变了这次风波的性质。自此而后,它不是混合了性、背叛与堕落的明星八卦事件,而是作为隐私视频的拍摄者和传播者,张继科是否应该受到比道德谴责更严厉的惩处问题。‍‍‍‍‍‍‍‍‍‍‍‍‍‍‍‍‍‍‍
李微敖介入的效果之一,直截了当凸显严肃的问责,涉及司法也涉及早先脱离制裁的当事人,可谓相当严厉。如果听者有心,真正地明事理,且真心而不是虚假地同情女性在此中的痛苦,就该凝聚这一方向的追问,而不是将矛头指向记者,削弱对张氏责任的判断。‍‍
分析来看,对李微敖的诛心之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他的公号文中点名道姓地使用了女方名字,让她暴露在公众视线下,被认为是“二次伤害”;二是恶猜李微敖披露此事的动机,认为他是为债主张目,另有意图,所以是“无底线的恶心记者”。‍‍‍‍‍‍‍
持有第一种论调的,大概也清楚,在李微敖出手之前,张继科欠债涉及的女方早已经被指名道姓地传播,人们怀着“吃瓜”的心态听说读写她不是冒犯,李微敖本着事实说话,反倒是“伤害”,这种理太偏的糊涂话、混账话,自觉不自觉地污染新出现的问题指向。‍‍‍‍‍‍‍‍‍‍‍‍
至于第二种论调,抨击记者身份,矮化媒体意图,解构舆论价值,大概是舆论场中的顽疾之一。造成这一集体茫然的,表面上是迁怒致使心智失调,实际上仍源自不明白、不接受权力结构的蒙昧。当李微敖将张继科与一桩刑案摆在一起时,他们无法处理其中的信息与微妙。‍‍‍‍‍‍‍‍‍‍‍‍
刻薄一点说,李微敖以职业记者对真相的逼近,引发了惯于刻奇、沉溺于矫饰的“吃瓜”群众的不安和焦虑。这种不安在于,陡然群集的事实需要相当的信息处理能力;焦虑则是李微敖打乱了他们用廉价同情咀嚼、消化八卦中人的饕餮盛宴,他们恼火的是搅局者。
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张继科一方见到李微敖放出一批事实证据,即刻变得低调起来;但这种低调当中所包含的恨意,与群氓对记者、媒体的恨意完全合拍,加害者与诅咒记者的人一同举起了“邪恶记者”的标签,虚伪的同情者无意识地站到了张继科一边。‍‍‍‍‍‍‍‍‍
就像许多事件所展示的那样,记者对事实的呈现,对真相的孜孜以求,不仅影响到加害者的利益,也影响了部分宣告同情立场的人观感。这些人打着同情受害者的旗号,但拒绝真相,在事实将事件的全貌一点点彰显时,这些人用恶毒的恨攻击记者。‍‍‍‍‍‍‍‍‍
正像恶评李微敖所展示的那样,一些人接受信息的方式决定了他们无法输出纯粹的同情,以及正常的人类情感。他们太以自我为中心,在丧失了对世界的正确感知、对信息合理认受的情况下,以廉价同情和刻奇心态阻止对加害者的清算讨论。‍‍‍‍‍‍‍‍‍‍‍‍‍‍
这就是李微敖看不惯张继科的网络威胁,提供更多事实之后,他遭受的非议之情形。很多人不是立足他提供的事实继续出发,继续追问张继科的罪与非罪,而是以莫名其妙的厌恶心态将李微敖打为“搅局者”。这些人与这些表现,恐怕是许多苦难的社会基础。‍‍‍‍‍‍‍‍‍‍‍‍‍‍‍‍‍‍‍‍‍‍‍‍‍‍‍‍‍‍‍‍‍‍

又一次地,遇上这等腌臜事,本应有合理健康的讨论,去接近即使让人难以接受的真相,可最后仍是攻击媒体,记者又一次地扛下了所有。这种戏码的一再上演,证实了眼下的环境确实配不上求真的记者,对媒体的敌视弥漫成病态,见诸伴随命运沉沦的每一个恶毒字眼。‍‍‍‍‍‍‍‍‍‍‍‍‍‍‍‍‍‍‍


引用图作者:秃头倔人(李晓强)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