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片专业户翻车,年度期待没了

2022-02-25 星期五




时光撰稿人 | 花无宴
 电影的朝圣者,文字的守夜人。 



本月最令人失望的新片,非好莱坞的《月球陨落》莫属。
 
该片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是他时隔七年(上一部《独立日2:卷土重来》)导演的又一部灾难力作。
 
影片围绕“月球撞地球”这一核心事件展开,讲述月球受神秘力量影响偏离轨道,向地球坠落。危急时刻,一支人类小队赶赴月球,试图解开谜团,使地球免遭灭顶之灾。
 
 
为了保证视觉效果,片方斥资1亿36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8.7亿)制作,大量毁天灭地的大场面,看起来都颇为震撼。
 
 
然而,上映之后,该片却扑得一塌糊涂——首周进账987万美元,与成本相差甚远;烂番茄新鲜度40%,被媒体批得体无完肤。
 
《纽约时报》影评人:这段太空冒险在卖弄愚蠢,艾默里奇用了一条毫无用处的地球故事线毁了影片。
 
Culture Mix这部敷衍的电影所拥有的情节漏洞比月球上的坑还多。”
 
 
虽然《月球陨落》扑街,相信大家对灾难片所持有的热情,并不会因此衰退。
 
类型片里,灾难片素来是一把“双刃剑”,集高风险与高回报于一身。
 
无论电影市场怎么变幻,灾难片总以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魔力,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渴望从灾难片中看到日常生活难以企及的“奇观”:天崩地陷、高楼倒塌、飓风席卷……

 
而灾难片里的扛把子,非罗兰·艾默里奇莫属。
 
他是导演圈里名副其实的“毁灭之王”、“灾难片专业户”——
 
1996年的《独立日》,拍外星人炸地球;
 
1998年的《哥斯拉》,拍怪兽毁地球;
 
2004年的《后天》,让地球遭遇极寒灾难;
 
2009年的《2012》,让地球遭遇世界末日……
 
 
虽然混迹于好莱坞多年,艾默里奇其实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德国富二代,父亲是德国一家园林机械厂的厂长。
 
22岁那年,他看到了乔治·卢卡斯导演的《星球大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电影,改行到慕尼黑电影电视学院学习制片与导演,而且出道即高峰,毕业作品直接成为柏林电影节的开幕影片。
 
 
1996年,电影《独立日》问世,让艾默里奇一战封神,正式打响了名头。
 
该片成了艾默里奇导演生涯里唯一斩获大奖的电影,拿下第69届奥斯卡最佳视效奖。
 
 
《独立日》的剧情本身并不出彩,不过是讲了一个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
 
它之所以能被后世奉为灾难电影里的经典之作,主要得益于两方面:视效震撼、人物鲜明。
 
为了尽可能达到真实效果,《独立日》没有依赖电脑特效,而是以建模实拍为主。
 
 
特效部门为影片制作了上千个微缩模型,按12:1的比例缩放还原了白宫和洛杉矶的城市街道。
 
外星人炸掉白宫的那一幕,至今看来仍十分逼真。
 
 
每个主要角色,都有鲜明的人物个性:有容易晕机的环保主义科学家,有飞扬跋扈的飞行员,有气场强大、临危不乱的美国总统……
 
影片将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外星人的高科技被一个战斗机驾驶员和一个电脑工程师轻松地破解;总统亲自披挂上阵,驾驶战斗机和外星人展开作战。
 
比尔·普尔曼饰演的总统,在片中发表了一段振奋人心的演讲,开辟了“总统演讲”的先河。
 
自此之后,很多好莱坞大片都喜欢效仿此段,在战前搞一次动员大会,以达煽情之效。
 
 
《独立日》问世后,片方安排了一场白宫放映,让艾默里奇坐在总统克林顿身旁,但艾默里奇故意把位置让给了比尔·普尔曼。
 
艾默里奇在采访中透露,说他当时很害怕,怕电影里的“炸白宫”会惹怒克林顿。
 
没想到,电影放映完,白宫传来消息,克林顿非常满意。
 
于是,在总统的“鼓励”下,艾默里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踏上了毁地标的“不归路”。
 
光是“炸白宫”,他就在电影里炸了三次,《独立日》《2012》《惊天危机》。
 
 
类似桥段,在艾默里奇的电影里还有很多。
 
《后天》里,西海岸的洛杉矶被飓风虐的体无完肤,“Hollywood”的标志被飓风碾成碎片;海啸入侵纽约后,自由女神像和帝国大厦先后被冰封。
 
《哥斯拉》里,哥斯拉直接踩踏纽约的布鲁克林大桥。
 
为了凸显灾难的巨大威力,艾默里奇总喜欢拿地标建筑“出气”,让它们命途多舛,一次又一次地置于死地。
 
 
灾难是检验人性的最好时机。
 
好的灾难片,会透过灾难,映出人性的光芒。
 
而艾默里奇作为“灾难片之王”,显然深谙其道。
 
他电影里的主人公,选择的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驾驶员、电脑工程师、滞销书作家、气象学家……观影过程中,观众很容易与这些普通人达成共情。
 
 
看完他的电影,你总会对一些人性高光的片段记忆犹新。
 
生死存亡之际,有人不畏死亡,有人敬畏文明。
 
比如,《2012》里,那个西藏喇嘛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超脱;又或者,《后天》里,当人们困在公共图书馆烧书取暖时,他们自觉将每一种书都保留了一本。
 
 
艾默里奇最喜欢的,就是将灾难与家庭相嫁接。
 
主线讲灾难叙事,副线讲亲人间的互助或和解。
 
这一点,在《后天》和《2012》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后天》里,气象学家杰克为拯救儿子山姆,毅然拿上装备,踏上北上的救子路。《2012》与之类似,男主杰克逊为拯救家人,克服重重险阻。
 
 
除亲情叙事外,这两部电影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蹭热点
 
它们都代入了当年的热点话题,《后天》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2012》是玛雅人预言的地球末日(2012年12月21日)
 
因为有这重考量在,所以与其他灾难片比起来,这两部电影在真实感与现实意义上显然更胜一筹。
 
 
《2012》拍摄完成后,艾默里奇接受《今日美国》采访时曾表示,《2012》将成为他拍摄的最后一部灾难片。
 
很多大导,之前都说过类似的承诺,结果无一例外,最后都食言了。
 
吕克·贝松就说他一生只拍十部电影,结果他现在已经拍了27部作品。

艾默里奇也不例外,没过多久他就技痒难耐,重拾灾难题材,执导《惊天危机》《独立日2:卷土重来》等灾难电影。
 
 
尽管“出尔反尔”,但对艾默里奇来说,《2012》依然可以算作一部分水岭式的导演作品。
 
在此之前,他主攻灾难题材;在此之后,他开始尝试更多题材。
 
《匿名者》走悬疑惊悚路线,《惊天危机》侧重动作元素,《石墙》由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来,《决战中途岛》更是一部纯粹的战争片。
 
 《决战中途岛》的战争场面奇观

广泛的题材涉猎,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艾默里奇的创作精力。
 
这几年,他执导的灾难片,在质量上有着肉眼可见的下滑。
 
《独立日2》换汤不换药,有狗尾续貂之嫌,提名了当年的金酸莓奖;当下北美热映的《月球陨落》,票房、口碑双失利,再度翻车。
 
谁还记得《独立日2》里的杨女士?
 
不过,这种创作失利,并不是艾默里奇一个人的“锅”,而是和好莱坞的创作环境、市场环境有关。

一方面,是好莱坞灾难片的故事结构趋于固化,很难再拍出新意;另一方面,是随着CG技术的优化升级,特效场面屡见不鲜,观众趋于审美疲劳,很难再生出新鲜感。

所以,综合上述两方面考量,摆在好莱坞灾难片面前的,只能是一路下坡。

艾默里奇要想重回正轨,拍出让观众认可的灾难大作,势必道阻且长,需要慢慢盘算。


【 时 光 投 稿 】

新的一年,我们需要你!


时光君现公开招募「写稿作者」,有丰厚稿费,有观影福利。

具体要求见

👇


1.能写符合咱内容调性的文章;

2.深度迷影,观点独到,逻辑清晰,文笔简洁;

3.不拖稿,不洗稿,接受改稿;

4.有相关写稿经历者优先。



请将个人简历+3篇原创稿件发送至📮:


[email protected]



-END-



往期精选回顾

被删减的正版,我们看还是不看

史诗级「杀猪盘」,看完人傻了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