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南禅寺|改头换面,千劫何缘存象法。

2021-10-29 星期五

有若无,实若虚,
大智若愚。
——梁思成
逝于1972年1月9日


在希腊传说中,忒修斯是伟大的雅典英雄,他解开了米诺斯的迷宫,战胜了谜宫怪物米诺陶诺斯。他与雅典的年轻人们自克里特岛回家时所搭的三十桨船被留下来作为纪念。随着时间的流逝,船上的木材逐渐腐朽,雅典人便用新的木头去更换它们,直到该船的每块木头都被换过了。

于是,公元一世纪,希腊哲学史家普鲁塔克提出了一个问题:“这艘船最后还是原本的那艘忒修斯之船吗?如果是,但它已经没有最初的任何一根木头了;如果不是,那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的?

南禅寺大殿模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所用鸱吻与实物不符。

在往五台南禅寺的路上,忒修斯之船的疑问在萦绕。千年风雨,劫难重重,一次次的修缮和重建,不断地改头换面,更形易体,南禅寺何以还能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寺史与发现:国内已知最古老的木构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西南的阳白乡李家庄村西北,距县城二十余公里。寺院坐落在小银河东岸,高阜之上,红墙灰瓦,松柏掩映,环境清幽。

五台山两座唐构位置图(来源:斜阳浪游记)

与佛光寺相比,南禅寺只是乡野间的招提兰若,并非宏大丛林。寺院坐北向南,山门(观音殿)、正殿(大佛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围成一进小院落,便是南禅寺的主要殿宇。

南禅寺山门兼观音殿

关于南禅寺的建制,旧志《五台县志》《清凉山志》均无记载,仅有数通明清石碑和在大殿明间西侧平梁底皮发现的“因旧名,旹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墨书题记。(此处题记从未见过有照片发表,且根据两唐书本纪及陈垣的《二十史朔闰表》,建中三年七月是壬午朔,题记中的“丙寅朔”干支有误。)

南禅寺为乡间小寺,重修并非易事,创建与重修之间所隔年代不会很短。从此推断,则寺院的创建或在唐德宗之前,建中三年(782)重修,因袭旧名未改额,仍称南禅寺从重修算起,距今已有1239年的历史,较之佛光寺东大殿的修建时间还早75年。

大殿重修六十年后,唐武宗掀起毁佛运动,会昌五年(845)诏敕灭佛,限期拆毁天下佛寺四千六百所,拆毁招提兰若(民间小庙)四万座,是为会昌法难根据几十年来的考古调查结果,会昌毁佛以前的木构建筑物,有确切年代的只有南禅寺大殿一处。

大殿自唐建中三年重修后,千二百年间,风雨侵蚀,维修自不可少。据大殿东四椽袱底皮的墨书题记“维岁次丙寅元祐元年三月十一日竖柱抬枋,南社都维那侯真,副维那霍链”,可知宋元祐元年(1086)进行过一次落架大修大修的原因,推测应与宋景祐五年(1038)春季定襄大地震有关。现在大殿内的柱子,可能有几根便是这一次重修所更换,其中前檐明间西柱内侧,还保留有宋政和元年(1111)游人的墨书题记。

此后历朝维修不断。如元至正三年(1343)修补了大殿的塑像。寺内现存最早的明万历十二年(1584)《古刹新建净业绘轴十王设会立碑记》载,嘉靖年间,寺僧本空曾“重修殿宇、钟楼、僧舍”,万历九年(1581)本空弟子性才“自输己资起盖净业殿三间”,“纠同郭家寨并各村众等,绘轴十王一堂”,十二年“启建水陆大会”。可知明嘉靖、万历年间,寺院经过一次重修,当时殿堂像设齐备,寺僧众多,香火旺盛。

寺存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南禅寺重修圆觉庙碑记》云:“是殿也,年远代久。聿考遗记,昉于大唐建中……仍故迹而整修庙宇,因旧像而补塑金身。”知当时大佛殿又称圆觉庙,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重修过殿宇,补塑过佛像。

东配殿菩萨殿,清代建筑

西配殿龙王殿,明代建筑,据说存放有从大殿移过来的元代壁画

此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和同治十二年(1873)全寺又经过两次普遍的维修,现存大殿前檐的砖券门、彩画等应是这两次修缮的结果。

南禅寺大殿上世纪五十年代旧影

南禅寺在历史上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庙,其修建历史在存世文献中鲜有记载。1953年1月,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崔斗辰与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员会杜仙洲赴五台山了解文物建筑修缮保护情况,五台县人民政府反映,县城西边李家庄南禅寺系唐代建筑,已残毁,急待修缮。随后,山西省文管会派人进行了勘查,并将测绘结果和照片报告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同年10月,文化部社管局组织陈明达、祁英涛等相关专家对南禅寺进行了详细勘察。

就此,南禅寺为世人所知,寺中大佛殿被确定为国内已知最早木结构建筑

修缮或重建:大佛殿改变了什么?

“唐风扑面”、“千年唐韵”...在各类行记对南禅寺大殿的描述中,这些词几乎已经用滥。但如果我们把时间调回到1953年,重新看下南禅寺初发现时的样子,不知会不会换一种说法。

上世纪五十年代南禅寺大殿

南禅寺大殿现状

上世纪50年代的南禅寺大殿正立面图

南禅寺大殿修缮后的立面图

南禅寺大殿修缮前的纵剖面图

南禅寺大殿修缮后的断面图

如今的南禅寺大殿与1953年旧貌相比,也许可以用“面目全非”来形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来自于1974年到1975年的一次重大修缮。

1953年初发现时,南禅寺大殿已残损严重。1954年文保部门曾拟定初步修缮复原方案,但限于条件,只做了瓦顶补漏、迁出住房,补砌围墙等临时保护措施。1966年大地震后,大殿梁架歪闪,檐柱前倾,木构件脱榫、劈裂严重,为防止坍塌,大殿内外支撑十余根木柱临时加固。

大殿用木柱临时加固

1972年,国务院批准对南禅寺大殿进行重点修复。其后进入实地勘测、考古发掘、绘图和修复方案设计阶段。据柴泽俊先生回忆,当时专家们对是否采用“全面复原”展开激烈讨论,一部分主张修缮复原,一部分主张支撑保护,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1973年8月,国家文物局组织杨廷宝、莫宗江、陈明达、罗哲文等专家实地考察并商讨方案,最终确定了以“恢复原状”作为修复工程的基本原则,对南禅寺大殿采取全面复原的保护修缮。工程于1974年8月由国家文物局核准开工,1975年8月竣工。


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复场景

南禅寺大殿这次修缮复原,或许可以称之为重建,最终呈现出的正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样子。那么,千年唐构大佛殿究竟改变了什么?

  • 殿顶瓦作更换,鸱尾、悬鱼、博风重做

南禅寺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从旧照看,大殿正脊和垂脊都较低矮,正脊当中设琉璃脊刹,两侧鸱吻为剑把式,当时认为“正脊大吻及垂兽都是用清代一般式样的构件拼凑安装”,专家们觉得“原来建筑中只存有部分简筒瓦,但没有鸱吻,将使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大殿大为逊色,最后决定搞一组唐代风格的瓦兽件。

渤海国出土鸱尾残件
经典的唐代屋顶风格
南禅寺大殿鸱尾

因此取消了脊刹,鸱尾则参照渤海国唐代鸱尾、西安大雁塔门楣线刻佛殿、晋城青莲寺碑首唐代线刻佛殿和敦煌壁画中唐代殿宇鸱尾制作,悬鱼、博风则照宋营造法式制作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南禅寺屋顶完全是四十几年前的仿唐仿宋混合仿古之作

重做的悬鱼和博风板

对于殿顶的这次改变,参与南禅寺大殿复原工作的专家们曾有过反思,祁英涛先生认为:“我们搜集了当时已知的一些资料设计了鸱吻脊兽的瓦件,最后总算勉强安在屋顶上,虽然没有什么人批评,可是个人总觉得不够理想,因为仍不能充分说明它们就是南禅寺大殿原来吻兽的式样。”柴泽俊也表示:“这种脊饰部分的复原,是根据间接资料进行的,没有该殿本身的直接资料作依据。

  • 出檐加长,更换檐椽、角梁

“出檐深远”也是常用来形容南禅寺大殿的一个词。但对照旧影,可以发现原来的大殿出檐很短,测量发现不足柱高的一半。专家认为是后代维修时锯短檐椽所致,因此,复原时依据发掘出的台明尺度,参照檐出与柱高的比例关系加长了出檐,以与早期建筑实例和宋营造法式规定基本相符,同时更换了大角梁。

所以现在南禅寺大殿的“出檐深远”也是复原后的展现。

未修复前与现在的出檐对比(旧影来源:爱塔传奇)

  • 檐柱和阑额加固

南禅寺大殿四周施檐柱十二根,除西面三根为抹楞方柱外,余皆圆柱,柱头 微有卷杀。柱间用阑额联系,阑额不出头,无普拍枋。

西面三根为方柱

祁英涛、柴泽俊先生《南禅寺大殿修复》一文中认为,从木质风化程度及制作手法,判断方柱应是唐代原建时的式样,圆柱中大部分可能是唐建中三年重修时更换,有几根则是宋元佑元年因地震的破坏而更换的

西侧山墙柱头仍能看出是方柱

对于檐柱,东南角一根因槽配更换,其余在修复时做了铁活加固,在柱头阑额卯口下皮铁箍束紧,如今柱头仍能看到铁箍。后檐明间的一根阑额因缺失做了添配。

柱头有铁箍加固

  • 斗栱的加固和耍头的更换

南禅寺大殿斗栱为五铺作双杪偷心造,无补间铺作,仅在明间正中的柱头枋上隐刻驼峰,上置散斗一枚。

明间正中的柱头枋上隐刻驼峰,上置散斗

前后檐华栱两跳皆为足材,二跳华拱为四椽栿伸出檐外,栿上缴背伸出檐外砍成短促的昂形耍头,令栱与耍头相交,施替木承托撩檐椽。

前檐柱头铺作,能看出耍头很新

两山斗栱与前后檐基本相同,惟二跳华栱用单材,耍头为丁栿伸出制成。

前檐东侧山面铺作

转角处施45度斜角华栱两跳,二跳华栱也是单材,上置平盘斗,令栱制成鸳鸯交首。

转角铺作,华栱为五瓣卷杀

柱头正心于泥道栱之上叠架柱头枋两层,第一层隐刻泥道慢栱,柱头施散斗,第二层于柱头铺作处施驼峰、皿板、散斗,承托压槽枋。皿板之制,曾见于汉代石室、北魏石窟和日本法隆寺建筑之上,国内现存木构中,应为首例

柱头铺作,蓝色处为皿板,红色为隐刻泥道慢栱

各栱卷杀,皆为五瓣,每瓣微向内䫜。此制在天龙山、响堂山等南北朝时期的石刻窟檐中可见,木构建筑中,除南禅寺大殿以外,仅见于山西寿阳北齐墓中木椁的斗拱上。

后檐铺作

对于斗栱的修复,主要是用化学材料粘接加固。但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因殿内对两根四椽栿上的缴背做了更换,由于缴背同时伸出檐外做耍头,所有现在看到的前后檐柱头铺作的耍头都是新换的,外观上也能看出来。

从旧照可以看出,前檐枋和栱眼壁上有彩画,“根据清同治十二年碑文记载,曾装绘过,色泽鲜艳,技法拙劣,取得资料后,不再保留”。原有的清代彩画就此不见。

此外,维修时斗栱后尾有燕尾彩画,阑额内皮和部分柱头枋上和佛光寺东大殿一样有“七朱八白”彩画痕迹,维修时予以原状保护(此处未见有资料照片)。

旧照中的门窗形制

  • 门窗的更换

门窗应是大殿新旧对比最明显的变化了。老照片中砖券砌门窗,明间板门两扇,两次间用破子棂窗。

破子棂窗

当时认为“大殿现存门窗样式,基本上仍属于元代以前的古老式样,但两侧都在改砌砖券时被锯掉”,因此修缮时不再保留砖券,参照山西早期建筑实例和敦煌唐、宋窟檐重新做了门窗,立颊外设槫柱,装板,门窗上横钤与槫柱相联,门窗不外露,窗槛下砌坎墙。

  • 去掉叉手,梁架结构上的小变化

南禅寺大殿内无柱,彻上露明造,通长的两根四椽栿架在前后檐柱上,袱上增加复梁一道,即「缴背」,上有驼峰、栌斗、捧节令栱,承托起平梁和平槫。两山用丁栿,后尾与缴背相联,转角处用斜搭牵,内端置于缴背之上。细看可以发现,殿内各种梁袱的形式,均为「月梁造」

修复后已经不见中间驼峰、瓜柱和座斗,缴背新换了

平梁两端施托脚斜撑,平梁上安大叉手,不用驼峰和瓜柱,全靠叉手承托脊槫,这是我国唐代及以前建筑上的明显特征,五代以后便不再见到。而南禅寺大殿在脊槫与平梁之间三角形结构中,还有驼峰、瓜柱、座斗三个零件,当时认为是宋人修葺时添配,规格与唐制相异,木质也不相同。在修缮时“卸除顶部瓦件、泥背等重量后,这一组构件自动脱离”,另外“短柱上大枓与叉手相交也无榫卯”,因此在维修时去掉了这一组构件,“恢复了唐代建筑的原样”。就此,这处宋代维修的信息被抹去了

修复前和修复后的内部梁架图,自行找不同

  • 恢复台明和月台,拆除配殿

大殿原有台明、月台已残,被后人埋入地下,后经勘察发掘,觅得原有台明、月台、散水旧基,维修中予以复原,四周檐石铺压。

殿前月台两侧,原有清代所建的两座配殿,一边罗汉殿,一边伽蓝殿,低矮窄小,前檐墙墀头就筑在大殿月台旧基之上。大殿月台和台明复原后,二小殿与前檐墙紧依交错,为突显大殿,这两座配殿被拆除。这里,两处清代增建的殿宇从此不见踪影。

五十年代南禅寺平面图,伽蓝殿、罗汉殿后被拆

从这些变化回看,上世纪七十年代这次全面复原,南禅寺大殿从头到脚,从内到外都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不啻是一次重建。今天所看到的这座最古唐构的风貌,有些通过想象和推测添配,有些历次维修的信息则被淘汰清除消失不见。

南禅寺大殿结构(李乾朗:《穿墙透壁》)

彩塑和壁画:殿宇之外的消息

南禅寺正殿名为大佛殿,其名或因殿内彩塑而来。彩塑原本有十七尊,分布在大佛坛上。

旧照(来源于网络,下同)

坛上主尊为释迦,体形高大,神态安详,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佛顶蓝色螺髻,双目下视,左手降魔印,右手说法印。背光高至殿顶,彩塑人物花卉。

释迦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分别驾坐狮象。前有撩蛮、拂菻牵引狮象与二童子仰望。

紧依主像的是迦叶和阿难二弟子,脚踩莲座,聆听佛法,举止神态各异。

迦叶、阿难外侧各塑一胁侍菩萨,脚踩莲座,左右对称,身体向内微曲,手指拈花形。

再前面两隅,为二侍立菩萨和二天王,释迦前面有二供养菩萨蹲于仰莲台座之上。

各像比例适度,姿态自然若动,表情逼真有神,丰满优美,夸张适度,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相比较,如出一辙。

前面的童子神情逼真,左边原有牵狮人,被盗后留下两个被锯断的脚跟遗迹

释迦衣服上流畅的衣纹、精美的佛座、仰望童子逼真的神情、左侍立菩萨几层清晰的衣褶、右侍立菩萨丰满的肌肉、前供养菩萨恭敬的神态等最为精致,手法之洗练,技巧之纯熟,为唐塑之中的佳品。虽经元至正三年(1343)部分地进行过一些装绘,但相貌、轮廓、衣饰、手法仍不失唐风,甚为宝贵。

被盗的供养菩萨

南禅寺僻处乡野,不过为山村小庙,但能有如此精美之塑像,亦可见佛教在唐代之盛况。1999年,此一堂彩塑遭窃,主尊前一对供养菩萨和牵狮人被盗,至为可惜。

严密保护的彩塑

此外,大殿内原存有壁画,拆除大殿檐墙时,在西墙里皮的抹灰底层,发现残存壁画15.46平方米,内容为「地狱变」,绘画水平不高……这里所发现的壁画,缺乏文字记载,从绘制技法上看,可能为元代作品。在维修时决定不予恢复,仅是加固后陈列在库房内,供研究参考”。

据说这些壁画现保存在西配殿即明建龙王殿中,但未见开放,仅能从网络介绍中看到其概貌。

从网络图片来看,壁画损毁严重,仅能辨认主要为地藏十王变相和千手观音图。祁英涛、柴泽俊在《南禅寺大殿修复》一文中认为可能是元代作品,但寺中明万历十二年《古刹新建净业绘轴十王设会立碑记》中称,万历九年,寺僧性才曾“纠同郭家寨并各村众等,绘轴十王一堂”,或与此地藏十王变相图有关。

在彩塑和壁画之外,南禅寺还保存有角石两块,石狮三躯,小石塔一座,皆为唐制。两块角石雕石狮三个,一为单狮伏卧,一为双狮相斗。

小石塔平面方形,总高51厘米,五层,各层皆雕出瓦檐和斗栱,底层四面各雕佛传故事一段,二层以上雕神龛和佛像,塔刹已毁。但此石塔于2012年被盗

重新审视一遍南禅寺的过去和现状,最后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在千年不断地修修补补和四十多年前的“全面复原”之后,南禅寺何以还能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梁架、檐柱、额枋、搭牵、斗拱等主要构件不要更换,否则就不成其为唐代建筑,而成了唐代建筑模型了。”柴泽俊先生对南禅寺的修复曾有过这样的表述,这似乎也可作为问题的答案。

但回看南禅寺的复原,这些主要构件并非没有更换,只是更换的比例还不高,但终有一天,我们会同普鲁塔克一样发问,这座大殿的构件都已换过了,它还是唐代建筑吗?如果是,它已经没有一根唐代木头了;如果不是,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的?


参考资料:
两年来山西省新发现的古建筑,祁英涛、杜仙洲、陈明达
南禅寺大殿修复,祁英涛、柴泽俊
五台南禅寺大殿修缮复原工程设计书,柴泽俊
南禅寺大殿修缮工程竣工技术报告,柴泽俊

南禅寺大殿改变了什么,爱塔传奇

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南禅寺大殿,清航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