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给外公当护工,委屈的眼泪和午饭一起咽下

2024-01-29 星期一

两个多月前,我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说独自在外旅游的外公摔了一跤,骨折了,我们现在得赶紧过去。


飞机,高铁,大巴车,一路辗转之后,我们终于在凌晨两点到达这座南方沿海的小城。顾不得其他,我们直接奔向医院,等待第二天早上外公的手术。


护理卧床的外公

开始我是有一点抗拒的


手术过程很顺利。手术室门打开的那一刻,我们听见了外公响亮的鼾声,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随之而来的,就是留谁在医院照护外公的问题。


在这个当口,爸爸的单位正处于一年中忙得最不可开交的时候,妈妈又刚因为处理其他事请过好几回假,两个人都很难再请长假。而我刚好处于Gap期(空白期)。家人一番商量过后,照顾外公的任务便落到了我的肩上。


老实说,一开始我内心是有一点抗拒的。第一是因为,我从小到大还从来没有护理过卧床病人,临危受命,难免慌乱;第二是,我自幼与外公不甚亲密,成年后更少有情感交流,现在突然成了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关系,角色的变换也快得让人来不及适应。但现在放眼望去家里也没有更合适的人,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爸妈走之前交代了大大小小许多事情,我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结果陪护外公的第一天,我就遭到了来自生活的痛击。


做护工第一天

为午饭吃什么拉扯一个多小时


我曾经以为,要照顾好病人,核心不过四个字:吃喝拉撒。然而病人之所以是病人,就在于他们不能像学习或工作中的伙伴那样,提供专业的配合,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任务。


做护工的第一天,我和外公单就午饭吃什么的问题就沟通了一个多小时。外公平时是个吃饭很不挑的人,这会儿却变得比宫里的娘娘要求还多、还苛刻——清淡的病号饭嫌不好吃;香浓的骨头汤嫌太油腻;千挑万选之后,好不容易点好了饭,还要因为没告诉他价格而生气。


午饭的这番拉扯只是序幕。饭后,外公想要上厕所,又不好意思直接说,神神秘秘地凑到我耳边,让我把帘子拉好。我准备去倒的时候,又抱怨我把尿壶踢倒,害得他不好拿。我顿时觉得自己是哑巴吃黄连,天知道啊,尿壶是外公自己起身吃饭的时候踢倒的……


之后,我给外公擦过手和脸,刷了牙和假牙,扶他躺上床。这时无事可做的外公提出,让我教他一些手机上的操作。也许外公不是一个求知若渴的好学生,也许我不是一个因材施教的好老师,总之这项工作进展得极为困难。而每当我流露出哪怕一丝挫败或无奈时,外公便会以十倍的固执收回我的教学权,无声地表达对我的失望。


我渐渐感受到,病人需要调节心情,照顾病人的人同样需要调节心情。这二者要齐头并进。而病人往往无力顾及周遭的人,实际上照护者不得不承担起两个人情绪稳定的任务量。


那么,照护者常常被卷入情绪漩涡的原因大抵在于此吧。

 

不论把我当成家人还是护工

外公都很过分


爸妈离开医院时,我想到自己要在这异乡待上一两个月,不由生出一股和外公相依为命之感。


照顾自己的亲人自然是分内之事,我试着不把自己的劳动看成一种付出,而只当作是和亲人间最平常的相处。然而我却忘了,我只能调节自己的心态,却不能左右病人的想法。


术后一周左右,外公需要去复查X光片。我推了活动病床回病房,考虑到凭我自己的力量很难搬动外公,便想找护士帮忙。外公一个劲儿表示不用去麻烦护士,只要我扶住活动床把它固定好,他可以自己慢慢挪到上面去。


我拗不过外公,只好配合着他的行动。结果努力了很久也不成功,最后还是请护士帮了忙。这在我看来只是一件小事,但外公很不满意,觉得我帮不上忙,导致他还要麻烦别人。


接下来我推着外公去做检查又是麻烦重重。我一个人推着活动病床本来就左支右绌,走得战战兢兢,还得一直听着外公“指挥”,既不能撞到路人也不能碰着他。


到了做检查的楼层,因为地方很大,需要找一下才能知道具体位置。外公又开始不停叹气,对我不能“精准定位”非常失望。我已经无暇再去顾及他的情绪,只能先把床推到不挡路的角落,再一路小跑去确认位置,又折返回来接人。伴随着外公对我不该把他一个人撂在那里的指责,我们终于进了检查室。

 

我很委屈。那天的午饭,我是和着强忍住的眼泪及想回家的冲动,一起吞下肚的。我觉得,不论是把我当成家人还是护工,外公这样对我都很过分。


晚些时候,我们这间病房里空着的病床住进来一个约摸十六七岁的男孩。听说他是骑摩托车摔伤的,除了骨折,全身上下还有许多擦伤。男孩因为疼痛不停地大声叫喊,夹杂着我听不懂的方言和听得懂的脏话,吵得我有些烦躁。但他妈妈始终耐心地照顾和回应着他每个请求,一大家子都围在床边安慰着男孩。


我想起外公刚住院时,临时请护工阿姨照顾了他两天,外公当时并没有表示对人家有什么不满。等我们到了,外公却像个背后说人坏话的小孩儿一样,小声向我们抱怨护工阿姨给他倒便盆时还要戴一次性手套。

 

以前听长辈们说,人老了就变成“老小孩”,有时候会不懂事,会不讲道理,会撒娇胡闹。那时候的我还不明白这种说法,如今倒是扎扎实实地体验了一回。


我以为自己是下位者

直到懂得外公的“越无力,越固执”


起初,我真的无法理解外公对于很多小事的固执。


比如坚决不让人喂饭。即使是伤口最疼的那几天他也要坐起来吃饭,每次都会累出一头汗。


比如,即使用不利索手机里的外卖软件,也要坚持自己点饭。哪怕我说请他想好吃什么,告诉我,我来操作下单,他也不依。


再比如,就算躺在病床上也阻碍不了他的社交热情。病房里的病友换过几轮了,从小孩子到小伙子,外公都要聊上一番。每每和人攀谈,都是外公说话中气最足的时候。


还有,能够在助行器的帮助下行走之后,外公立即不再用便盆,而是自己走去上厕所。他需要扶稳助行器才能在马桶前站定,所以只能艰难地腾出一只手解裤子。这种情况他都不许我上手帮忙,也不许我在旁边守着。每次我都只能担心地在厕所门口等着。

 

最让我吃惊的,是外公在自己摔伤的原因上撒了谎外公本来和我们解释说,自己是骑自行车时路面不平被绊倒的。而妈妈查看过那辆自行车,发现没有丝毫剐蹭痕迹。所以外公肯定不是骑自行车时摔倒的。那时我就十分错愕,这种时候了,还有说谎的必要吗?


后来和外公聊天的时候,他偶然说出,自己其实是在海边玩的时候,一个没站稳就摔倒了。当时有路人询问他要不要帮忙叫救护车,他觉得不用,自己靠着树歇会儿就行了。等他想站起来却站不起来时,才意识到是出了大问题。


结合这些日子外公在日常小事上的种种坚持,我慢慢有点懂得了这种“越无力,越固执”的心态。


不同境况下的人,可以换位思考,但想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却很难。我自以为,一直在付出劳动的自己是下位者,可实际上面对不能自理的病人,我天然地是身体和精神上的上位者。因为身体的健康,是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


想到这一点后,我对外公不同于往日的怪脾气,能够更加释然和包容了。我也能注意到,有时外公也会提醒我吃饭、喝水、早点睡觉。在陌生城市的医院里的这些日子,我和外公真的就这样相依为命着过去了。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病和照顾病人都是漫长的一生中可能会遇到的事情。然而在我24岁以前,父母相当于一面保护墙,让我免于直面这些。直到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我终究也要成为能守护家人的大人。

 

在真正面临生病和照顾病人之前,我们能做的,除了珍惜健康、保护身体,还可以分享和收集经验,更多地了解照护者与被照护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接受“面对疾病”的这堂课。


生病的人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挑战,而照顾患者这件事,也会使照护者的身心健康面临危机。


照护者保持自己身心平衡,才能使照护工作继续进行下去,守护整个家庭平稳前行。


如何减轻照护压力


“照护”指帮助有需要的人(如年幼、年迈或生病的亲属),即使是最坚强的人,依然可能在照护至爱的过程中遭受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


如果出现承受太大压力的表现,如近期体重明显增加或减少、睡眠不足、身体疼痛、容易生气、感到疲惫或悲伤、对过去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可以尝试这样缓解:


1. 保护自己的照护能力:不必一人做所有事,让专业人员、家人和朋友共同分担责任,比如短时间陪伴、帮忙购物或做饭。不要因为花时间做自己的事而内疚,暂时的休息与远离,对照护者和被照护者都是好事。


2. “不完美”是必然的:即使照护周全,很多进行性疾病仍然会继续加重。了解疾病知识,不要试图完成能力范围外的事情,相信自己已经尽力并做出了最好的决定。


3. 先做最重要的事情:列任务清单并分出轻重缓急,如考虑更简单的食物、减少洗澡次数。


4. 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他人:尽量维持健康的睡眠、饮食和运动习惯,有需要时寻求亲友和医生的帮助。


如何面对负面情绪


患者的身心受到疾病影响,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对照护者生气和不满。部分慢性病患者甚至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包括易怒及抑郁等,这些症状明显增加了照护者的压力。


照护者感到不知所措、愤怒、沮丧、疲惫或难过是正常的,也可能对患者和照护责任产生负面情绪,这不意味着你是一个不合格的照护者。接受自己的情绪后,可以尝试以下改善方式:


1. 获得其他人的支持:独自照护容易被孤立,当被照护者不能表达感激时,经常与家人、朋友和其他照护者谈谈,以得到认可和鼓励


2. 经常提醒自己:我正在尽我所能,我正在做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难,我不完美但没关系,我会享受我们可以和平相处的时刻,患者出现异常行为可能是因为疾病,而不是我的所作所为;


3. 如果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等症状,需及时向精神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求助,以保护照护者心理健康,并避免虐待患者。


制定长期照护计划


如果预计照护工作不会短期结束,了解疾病发展规律后,可尽早开始家庭讨论。共同商定在何处以何种方式进行长期护理、是否以及如何轮换照护者,以及有可能出现的医疗选择。


主要照护者应为自己的意外情况制定计划,与亲友商定备选的照护方式及照护人,并为下一位照护人留下必要信息:患者的疾病和治疗情况、生活中需要的协助、喜欢和厌恶的事物等。


如果照护工作压力大且持续时间长,照护者可能在结束照护后仍然受到抑郁及焦虑等症状困扰,需要持续的心理支持。


面对疾病的狂风巨浪,每位患者和照护者都面对着独一无二的困境。保持照护者的火光不熄灭,整个家庭才能在疾苦的迷雾中继续扶持前行。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一位哈佛医师也曾为妻子提供10年照护,请点击这里了解那段令人沮丧又助人成长的故事。


作者:小波纹

编辑:多多、代天医

题图来源:pixabay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ID:health_guokr),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