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要授权豆邮联系。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到现在为止,科技还没发展到能让人类充电续命的程度,人类也没进化到可以光合作用自给自足。所以吃饭这个刚需必须得解决。
吃外卖,贵,重油重盐,没有新鲜出锅的好吃,不用做饭,但是得处理塑料餐盒。
下馆子,更贵,重油重盐,不用收拾不用洗碗。
自己下厨,便宜,油盐可控,产生的垃圾少,但是得投入劳动力。
所以,怎么吃饭,没有明显最优解,以上都是甘蔗没有两头甜的选择。
这次专门讲我统筹规划吃饭这件事的方法,不讲具体怎么做饭。
正因为我讨厌做家务,所以才去研究方法:不劳而获,少劳多得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1、基础设施建设:配置一间科学设计的厨房
我不说什么橱柜设计,U型厨房、开放式厨房这些东西,毕竟厨房结构限制太多了。
无论厨房大小、结构,做饭的动线都一样。
取菜—>洗菜—>备菜—>切菜—>下锅, 这是做饭的标准步骤,厨房设计要给这些步骤预留空间,争取动线是一顺的,不走回头路。

厨房的基础结构要符合这条动线,每个区域至少50cm宽度才好操作。
很多蔬菜我都是先洗后择。
尤其豆角。如果有做饭经验的人一定知道,豆角下锅特别容易炸锅。因为把豆角掰断之后再洗,豆荚腔里会进水。水进到油里自然会炸。
先洗豆角后择,把流程优化一下,豆荚腔没机会进水,自然避免了豆角下锅后炸锅的结果。减少事后打扫的工作量,也降低下厨的工伤概率。
洗完再择,还节省了沥水时间。边择菜边沥水。
接下来看设备细节:
(0)石英台面
石英硬度高,不怕烫,不会被酱汁染色,不怕水泡,是极佳的台面材料。最好选浅色。因为深色会给酱汁制造保护色,菜汤泼了看不见,一摸一手油,使用体验糟透了。
石英除了贵没有别的缺点。
(1)水槽
选水槽的标准:大单槽,不锈钢,加深,圆弧拐角,台下盆。

很多水槽边角都是90度正交,这种缝隙非常难刷,颜值再高都不值得入手。

再配上抽拉式水龙头就是锦上添花的配置。
我家这套水槽设施,洗锅洗菜,洗猫洗娃所向披靡。
我不是开玩笑。孩子小的时候儿童澡盆架在水槽上洗澡,大人不用弯腰。澡盆塞子一拔放水也方便。现在她头发太厚了自己洗不透我帮她洗头也在厨房洗。大家都舒适方便,也不会把水喷得满身都是。
水槽够深,我娃刷锅放飞自我使劲霍霍都不致于把大量水霍霍得满地都是。节省了事后擦地的功夫。
(2)柜底灯
柜底灯照亮操作台面。我家的柜底灯是后来自己装的。LED灯条一条条拼出来,跟拼积木似的,很容易装。这样无论清理蔬菜还是切菜切肉都光线充足。
(3)小垃圾桶
择菜叶子,剥蒜,去辣椒籽,削土豆皮等等,这类活儿全都站在台面边操作,直接丢小垃圾桶里,自然就不会渣渣掉一地。节省了打扫功夫。
我随便捡个产品包装盒做垃圾桶。灶台上那个蓝绿颜色的塑料盒就是垃圾桶。每次倒了之后用开水烫烫挤一滴洗碗精晃晃就干净了。
而且这样做自然垃圾分类,有机垃圾都在这里。夏天不做饭的时候把整盒果皮菜叶冷冻到冰箱里,厨房没有果蝇,没有异味。
(4)洗碗机
洗碗机能买得起大的就不买小,能买得起全不锈钢内胆的就不要内部有塑料的。
如果预算有限,满足上面两条之后,可以舍弃各种花式烘干。我用过三台洗碗机,感觉烘干功能都没多大边际效用。
洗碗机大了还可以多攒几顿洗,小了放不下锅用得鸡肋又闹心。我家洗碗机用国内标准应该是十三套的,一次塞过两个铸铁珐琅锅外加一个不锈钢小锅。炒锅能放下,汤锅也能放下。
(5)案板
案板也要挑能放进洗碗机的尺寸和材质。

无论买什么材质的案板,都要边缘有一圈凹槽的。这圈凹槽可以让切菜流出来的汁水困在里面,不流到台面上,更不会滴到地下。我说的就是西红柿和西瓜,西氏两兄弟,流汤种子选手。
木纤维比塑料的好处是不会被染色。
郫县豆瓣就很容易把案板染红,不过我无所谓了,不影响使用。但是木纤维刀感更硬,刀更容易变钝。如果当时我能找到尺寸适合的塑料案板我还是偏好塑料的。
不要买玻璃或者不锈钢的案板,非常伤刀。刀在这两种材质的案板上最多活一顿,到下一顿就需要再磨。
(6)刀
这话题比较大,足可以单独写一篇,我懒得写那么细。
我用西式厨师刀🔪。
选刀的时候首先看重心。

刀的重心在刀柄上,操作起来更趁手,有些刀重心在刀身,操作时对手腕压力大。如果预算有限,家庭厨房里最常用的刀是厨师刀和小水果刀,再配磨刀器材。再锋利的刀都需要磨。刀够锋利才不容易切手。
如果吃面包,还需要锯齿面包刀。平滑刀刃切不动面包。
成套刀里其他刀利用率都很低。
西式厨师刀的刀法和中式菜刀不一样,此处不展开。感兴趣的同学去找视频教程吧。
插播一句:厨房用具中还有一样工具,打蛋器,挑选的时候也要看重心。打蛋器的重心要偏铁丝网才好用。要不然做甜点搅拌后靠在小盆边它就一头栽出来,蛋浆泼得满灶台都是。干活不给力,添乱头一号。

(7)橱柜
橱柜无非就是收纳用。收纳原则:在哪里使用,就在哪里收纳。
放碗,放调料,放小厨具。具体橱柜分区设计这些我也不展开了。
把开始的动线理顺了,橱柜资源如何安排自然就顺了。
小家电也先不说了,这是个大坑。
可能有人看见我台面上的厨师机了。我一周至少要用它两次,揉面和拌肉馅用。
2、食物供给:将家庭机构扁平化,降低沟通成本
我们一家三口共享一个便签文件,多端同步,无论谁想吃什么,肉蛋奶零食,或者看见家里某样粮草见底了,都直接写到这个便签里。
我们一周最多买两次菜,脑子记不住那么多东西。
找一个可以跨平台,安卓和iOS都支持的便签app。全家共享。我们用Google Keep。

无论谁去买菜,就照着这个清单来清空需求。不需要下班路上打电话问对方要顺路带什么回家。更不会跑一趟超市结果漏了什么东西还得再跑一趟。
买了就勾掉,不会重复购买。
3、下顿饭吃啥是千万次的问?其实这问题只需要在买回菜那天问一次
我冰箱上有一个磁性白板,还有一个磁铁的收纳筐。框里有水性记号笔(dry erase maker),油性记号笔(permanent marker),还有个磁铁板擦。

把菜买回来之后,根据蔬菜的保质期,以及解冻时间等等,在白板上安排伙食。
对,我家下顿吃啥都写在白板上。
写下来的好处:
(1)清空大脑缓存,一次安排好了,之后到了饭点儿就直接对着菜单开工。
要不然,尤其前段时间全家人困在家里,我们每天陷在一日三省吾身的漩涡里:早饭吃啥?中饭吃啥?晚饭吃啥?
(2)避免浪费食物,不至于把血汗钱买的菜忘在冰箱犄角旮旯。
叶子菜不经放,买回来先吃,根茎蔬菜耐放,这些常识我就不赘述。
(3)我根据菜单来统筹什么时候解冻什么肉,清晰明了。
蓝色是油性记号笔,黑色是水性记号笔,所以擦的时候只有黑色才擦得掉。
4、把生肉批量加工成餐桌上的标准件
生熟分开,这是厨房卫生安全的基本原则。
平常生肉需要冷冻,用之前要解冻,还要切,切完还要洗刀,洗案板。腌肉不小心把淀粉抖得满案板都是。
处理一次肉产生太多附加劳动量。所以优化一下工艺流程,大批次处理,降低单位成本。
肉丁、肉丝、肉片、肉馅,在餐桌上是类似螺钉螺帽这类工业标准件,很多菜都用得到,所以买肉回来就先批量加工成标准件。
打比方说,买一条里脊肉回来,我们想吃鱼香肉丝,京酱肉丝,青椒肉丝。
这几道菜通用的标准件都是肉丝,所以一次性把里脊都切成肉丝,分装在保鲜盒里。而且炒肉丝都需要把肉用酱油、淀粉腌一腌。所以分盒之后就先腌上,暂时不吃就冷冻起来。
在保鲜盒上用油性记号笔写好内容,免得冻起霜了看不出盒子里是什么。
为什么用油性记号笔?因为解冻过程会有冷凝水,用水性记号笔很容易泡模糊看不清字迹。盒子用完之后放洗碗机就洗掉字迹了。
其他需要切的肉都可以以此类推。
再举几个统筹量产标准件的例子:
🌰花椒盐是我厨房常备调料,一次炒一大罐慢慢吃,炒一次足够用半年,反正盐又不会长虫。
大块的肉,比如排骨,整鸡,买回来就用花椒盐腌上,冷藏。因为大块的肉冷冻解冻时间太长,也不好掌控时间,所以我一般买回来就先腌上第二天吃。
排骨烤着吃。充分利用烤箱的预约定时功能,可以半夜烤,早上起来装饭盒。
鸡腌好了可以做烤鸡,也可以水煮做白切鸡。
坐稳了,统筹加速:
煮过鸡的汤作为高汤打到肉馅里。
肉馅调好味用保鲜盒冷藏好,可以做茄盒,麻婆豆腐,苦瓜酿肉,冬瓜丸子汤。
拌一次肉馅就可以供四道菜使用。
剩余鸡汤还可以下馄饨。
贡献个挤丸子神器:

洋人的机巧之物,可弹式冰激凌勺,用来挖丸子,挤一锅丸子手都不沾生肉,连洗手的功夫都省了。做顿饭也能十指不沾阳春水。
所以这些餐桌标准件和安排菜单是个交互过程。自己根据喜好规划,寻找菜品中的通用标准件,提高生产效率。
🌰蒸肉米粉量产长期储备
用烤箱多烤些米和花椒(180摄氏度/350华氏度 烤10-15分钟,米烤黄了就行了),然后打成蒸肉粉。这个也不会长虫。用罐子装起来吃的时候直接用。
粉蒸猪肉,粉蒸排骨,粉蒸肥肠,粉蒸牛肉,四川人粉蒸everything。
粉蒸肉是少有的,一次做很多,放好几天,也不影响口味的菜肴。热热就很好吃。
具体做法搜吧。
🌰面包类的量产冷冻
烤吐司,我一次烤两条,晾凉切片后一条冷藏,另一条冷冻。吃完一条在冷藏室解冻另一条。
pizza面团,我一次和3份,吃一份,冷冻两份。也是吃之前一天把它放到冷藏来解冻就好了。
因为这些做多做少工作量几乎一样,所以索性量产慢慢吃。
🌰炒熟的肉更好保存
比如牛肉馅,做肉酱意面用。一次炒一磅牛肉馅,但是做成意面酱只需要半磅,剩下半磅熟肉馅立刻装保鲜盒,冷藏两个星期都没问题。这两个星期内就再找个机会吃一次肉酱意面。
sausage,我炒熟做pizza toppping用。一个pizza用半磅,剩下半磅给下一个pizza。
pizza一次用半个新鲜mozzarella cheese球,剩下半个还能做一个pizza。
这时候白板上的菜单就起作用了!预留的食材都写白板上,一周内吃完就好了,肉和cheese都不会变质。
所以白板菜单和冰箱存货是个交互系统,互相给feedback,自己优化。
这些规划好了,一周用两三次生肉案板到头了。每天做饭的时候直接从冰箱里拿出来处理好的肉就下锅。打扫卫生的工作量自然小。
5、打扫卫生
记得我一开始说厨房要石英台面吗?
我不到迫不得已不会打扫台面的。实在看不下去才打扫。我家打扫台面的频率应该以周为单位。
调料瓶子归位都很容易,因为都是就近收纳的。
然后把台面上的渣渣赶到小垃圾桶里。在台面上喷点清洁剂或者洗洁精水。如果实在太脏了就等它泡一会,用小刷子刷刷污渍。

石英台面不怕酱汁渗进去,所以泼点儿酱汁几天后再打扫也无所谓。

接着用刮水刀一路把这些肥皂水刮到水池里。
台下盆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台上盆没法这样刮。
厨房里没抹布,硅胶刮刀天生不会臭。用完之后丢洗碗机一起洗。
我用过的最好用的刮水刀来自3M的Scotch Brite,它有两条硅胶刮刃,事半功倍。


拖地?平常用吸尘器吸吸固体渣渣就好了,一周都拖不了一次地。因为这样设计流程,配置装备,做饭的时候自然就不太流汤滴水的,地天生不容易脏。
再顺手贡献几个life hack吧:
1、菜谱太写意?配方不够精准怎么办?答案在知网。知网上有很多食品工业领域的论文,把传统菜谱量化。知网的菜谱比下厨房靠谱很多。而且都写在abstract里了,不用交钱直接看结论。
2、好厨子一把盐,调肉馅不知该放多少盐?放肉重量的2%。如果还要放酱油,6g酱油替代1g盐。我肉馅调味用秤称,质量稳定。
3、烤箱和电饭锅的预约功能是家庭好帮手。提前设置时间温度,踏进家门那一刻就有热乎饭吃。
我以前写过的life hack贴:
还写过一些方法论领域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