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国际思政大课:青年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的现象透视与思考—基于全国58所高校11231名大学生的实证调查

2021-04-01 星期四





摘要:本文通过实证调研青年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的基本情况,从关注热度、内容、方式和动机等方面,深度透视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样态。针对青年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折射出的现实问题,立足于如何给青年大学生上好“国际思政大课”的定位,从健全中外青年大学生人文交流机制、构建高校高质量思政工作体系、创新智能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路径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国际思政大课;青年大学生;美国大选;实证调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美关系正面临建交以来最为严峻复杂的局面。基于“两个大局”的深刻变化,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加之新媒体信息的智能推送,青年大学生对2020年美国大选尤为关注,高校应利用好这一契机,把美国大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材,给青年大学生上好一场生动的“国际思政大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不断增强“四个自信”。透视青年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的思想认识、行为参与和心态情绪,审视其中折射出的青年现实问题,有利于提高新发展格局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西南大学新学工创新中心,于2020年11月至12月上旬,通过金数据线上平台,对全国7个片区58所高校(含一流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非“双一流”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的11231名大学生(含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进行了“青年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情况”的专题调研,在线完成问卷11231份,有效问卷11231份。同时,通过微信、电话开展个人访谈42人次。在此基础上,运用金数据和SPSS软件分析问卷,结合访谈材料,得出如下调研结论。



一、青年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的基本情况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2020年美国大选不仅在美国国内创下120年来投票人数和投票率的最高纪录,而且在全球范围引发前所未有的关注。受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中美贸易摩擦、“超级网红”特朗普等因素叠加影响,中国青年大学生对美国大选的关注热度同样高涨,呈现出主体圈层分化、线下讨论活跃、关注焦点呈阶段性变化、关注动机受个人需求牵引等特征。


1.关注热度高涨,主体圈层分化


调查显示,在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超过九成的青年大学生会主动浏览或参与讨论大选相关信息,其中,经常性关注(平均每天2次以上)达到22.71%,只有2.7%的青年大学生表示从不关注。图1是不同类别青年大学生经常性关注美国大选的比例,显示出受性别、年级、政治面貌、学历层次等主体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圈层分化特征。如在被调查的男生群体中,经常性关注美国大选的人数占男生总数比例为29.48%,是女生(18.37%)的1.6倍。此外,毕业年级大学生的关注度高于低年级大学生,大学生党员关注度明显高于非党员大学生;而人文社科类与理工类大学生的关注度则基本持平。




2.关注渠道以新媒体为主,线下讨论活跃


当前,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已成为青年大学生获取时政资讯的主体渠道。调查显示,青年大学生在关注美国大选期间,使用手机获取相关信息的占比为98.23%,其次是电脑,占比67.23%。在信息交互平台的选择中(图2左),通过微博、B站、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关注美国大选的比例均超过30%,其中,微博的使用率最高,达到59.30%,其次为B站,占比37.52%。在网络关注行为方面(图2右),近半数青年大学生都是“吃瓜群众”,在信息传播网络中属于“长尾节点”,关于美国大选信息的网络互动行为较少,参与评论、转发和再创作(P图、编段子等)的比例分别为19.93%、12.77%和5.11%。但同时,与线上交互行为较少相比,67.70%的青年大学生在线下积极参与美国大选的交流讨论,线下互动活跃与线上相对沉默形成有趣反差。




3.关注内容散点分布,焦点呈阶段性变化


调查显示,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青年大学生对大选走势和实时选情、竞选人履历和执政主张、美国政治制度、美国社会动向、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等内容均给予了广泛关注(图3),关注率均超过20%。但随着大选进程的推进,关注焦点也呈现不同变化。在2020年11月3日“大选周”开启之前,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大选走势和实时选情”上,占比达到90.36%,反映出青年大学生对“谁会最终当选”的结果十分期待;其次为“美国政治制度”,占比82.47%,显示出青年大学生对美国政治制度有好奇心,从而异常关注。随着大规模投票结果产生,青年大学生对美国大选的关注焦点转移到“竞选人行动表现”和“美国社会动向”上来,二者的关注率分别上升至94.56%和92.35%。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选周”前后,青年大学生对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关注度持续保持低位(40%以下),而对“美国社会动向”的关注却持续保持高位(70%以上)。经电话访谈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年大学生对美国政府对华关系并不抱以期待,反而对美国社会动向(如疫情防控、游行示威等)持续关注,这也再次从侧面窥探出青年大学生对美国大选普遍存在旁观心态。此外,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大选周”以后,青年大学生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关注度下降了30%以上,足见青年大学生关注焦点的阶段性变化。



4.关注动机丰富多元,受个人需求牵引


结合访谈发现,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的动机较为丰富多元,且个人需求牵引占主导地位(图4)。首先,“关心时政,了解国际动态”成为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最普遍动因,占比74.90%,反映出大多数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高。其次,学业需要也成为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的一大动因,占比60.28%。52.13%的大学生将浏览或讨论美国大选相关讯息作为闲暇之余消磨时间的方式之一。21.50%的大学生为了保持与他人有共同话题而持续关注,反映出一定的从众心理特征。值得注意的是,7.98%的大学生俨然成为特朗普的“粉丝”,热衷于对特朗普各种言行的“追捧”,由此可见,作为“全球流量担当”“超级网红”的特朗普,已在少数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特殊的“饭圈效应”。同时,访谈中也发现,个别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存在“另类”的自我心理预设,目的在于想要“见证”美国因大选变得“动乱不堪”、更加“分裂”。此外,也有28.36%的大学生并没有明确的关注动机,仅仅是随机浏览推送信息或听到旁人谈论而关注到美国大选。




二、青年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的积极样态


在这场备受关注的美国大选中,青年大学生在对比的视域下,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可以从他们的思想行为表现上得到印证。调研显示,青年大学生在关注美国大选中,呈现出政治认同不断增强、思想认识理性向上、政治参与积极主动、心理状态理性平和的积极样态。


1.高度认同我国政治制度,“四个自信”更加坚定


透过美国大选对比了解中美两国政治制度,是青年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的重要内容。调研显示,青年大学生通过关注美国大选,不仅深入了解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利弊,同时也及时反观中国政治制度。有95.18%的青年大学生高度赞同“美国大选的乱象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97.6%的青年大学生对“我国领导集体‘一代接着一代干’的优良政治传统比美国‘两党轮流执政’更有优势”表示非常赞同,96.8%的青年大学生认为“我国绝不会出现类似于美国混乱选举的情况”。通过中美对比,青年大学生更加认同我国的政治制度,“四个自信”也更加坚定,95.9%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源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98.2%的大学生认为“看了美国大选之后,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有信心”。


2.对“百年大变局”的体认加深,对“命运共同体”充满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1]。2017年以来,“大变局”已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热词。对大学生而言,由于受知识思维、经历阅历、视野格局等局限,他们对“大变局”的理解不够深入。调研显示,青年大学生在关注美国大选过程中,95.2%的大学生对“当前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表示赞同,76.4%的大学生认为“美国是大变局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和最大的变量”,这说明,青年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大变局”的深刻体认。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99.5%的大学生对“疫情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表示非常赞同,认同“世界变得越来越撕裂,没有国家能从一个撕裂的世界中受益,没有任何国家是一座孤岛”的占比也达到95.12%。通过调研发现,青年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充满期待,坚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3.理性看待中美关系,“新发展格局”理念渐入人心


中美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当前正面临中美建交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调研发现,青年大学生通过关注美国大选,对中美关系的认识更加理性。如图5所示,65.80%的大学生对“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表示非常赞同,56.80%的大学生认为“中美争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对于中美关系出现断崖式降级,92.50%的大学生认为“美国政府采取单边主义,企图全方位压制中国发展”,82.36%的大学生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剧了中美关系恶化”,认为“特朗普一意孤行,妄图与中国‘脱钩’”的占比高达94.25%。关于对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半数以下(42.7%)的青年大学生认为“中美关系会健康稳定向前发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65%的大学生认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必然选择”。



4.多维审视生涯发展,青春志向更加高远


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的逐步确立,青年大学生的学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必然受到国际形势的深刻影响。美国是中国大学生留学访问的重要国家之一,青年大学生在关注大选的同时,也在审视自身的生涯发展规划。调查显示,大部分青年大学生认为美国大选“与自己无关,不会影响未来生涯发展”,占比为65.72%,少部分青年大学生认为,“对自己出国留学、短期访学、交流访问有影响”,占比15.60%。其中,影响青年大学生赴美留学意愿的因素选择中(图6),“美国大选的选举结果”只占10.60%,“中美关系是否好转”占比15.71%,大部分学生更关注“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消退”(89.64%)和“美国社会安全”(77.32%)。值得肯定的是,尽管当前大学生赴美留学受到严重影响,但绝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对此保持乐观态度,认为留在国内深造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大学生高度认同“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98.23%),“只有把个人梦融入国家梦,才能实现人生价值”(91.60%),纷纷选择“要把‘卡脖子’清单变为自己学习科研和青春奋斗的清单,争做‘强国一代’”(94.75%)。




5.网络政治参与积极主动,政治社会化程度相对较高


网络政治参与是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其政治价值观养成和形塑具有重要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中呈现政治观点实践政治参与”[2],青年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也是一种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客观反映了他们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调研发现,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大学生,几乎都通过不同的线上途径和方式主动关注了美国大选,只是在关注的时间节点、持续周期、程度深浅上有所差异。其中,超过10%的大学生还积极转发或生成美国大选信息,起到了“核心节点”作用。此外,也有部分大学生通过对美国大选“闹剧”进行审思,认为自己已“深入了解了美国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当代青年大学生知识面更广、个性更加鲜明、接受新生事物快,政治社会化程度相对较高。


6.心理状态总体平和,心理调适能力增强


如图7所示,青年大学生的情绪心态在关注美国大选的过程中总体保持平和冷静,负面影响较弱。其中,75.21%的大学生情绪表现为“平静”,有12.62%的大学生情绪表现为“愉快”,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大选更像是一部喜剧”,给繁忙的课余生活带来一点“谈资”。但同时,也有部分同学因担心美国大选影响自身生涯发展或国家前途命运,呈现出紧张(5.10%)、恐惧(2.95%)、愤怒(2.31%)等负向情绪。面对负向情绪的影响,其中有61.70%的大学生都能积极主动调适或者寻求外界帮助和支持,形塑理性平和的心态。




三、青年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折射出的现实问题



1.泛娱乐化倾向明显,价值取向趋于现实小我


在“流量为王”的新媒体时代,“泛娱乐化”已成为许多网络媒体吸引用户关注的重要手段。“在网络政治参与中,青年群体将政治和娱乐糅合在一起,模糊了政治和生活的界限,他们像追星一样表达对政治人物的喜爱,具有强烈的感情倾向,赋予了政治参与‘好玩又浪漫’的娱乐化色彩”[3]。调研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将美国大选作为一场世界级的“政治真人秀”来看待。其中,45.3%的大学生热衷于浏览与竞选人相关的网络“恶搞作品”;25.9%的大学生对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之间相互攻讦的政治“闹剧”更加关注,如探案拜登儿子之死、狂追选票舞弊欺诈等情况的关注度持续飙升。还有部分大学生表示,习惯以调侃式的话语风格讨论或者传播美国大选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大学生对政治事件的关注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同时,大部分青年大学生在关注美国大选时,更多停留在浏览信息、娱乐消遣、个人成长发展等方面,仅有少部分学生通过美国大选去思考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前途命运,这也折射出部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现实小我”,缺少关注时代、民族和国家的“宏大叙事”。


2.国际政治知识匮乏,政治认知呈现内卷化趋势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域下,全球化的世界格局要求青年大学生必须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但青年大学生对国际政治知识的获取,普遍存在碎片化、快餐化、浅显化等状态,导致其难以构建起相对完善的政治认知结构。调研发现,青年大学生在美国大选中普遍存在国际政治常识匮乏的现象,结合访谈发现,八成以上青年大学生对美国的选举人团制度、特朗普和拜登分属哪个党派等基本问题不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大学生的国际政治素养还不高。通过调研我们还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美国大选的了解都是“一知半解”,没有形成相对科学完善的政治知识结构和政治思维方式,从而导致他们对美国大选的政治认知,在一段时期内始终处于一种“新瓶装老酒”的内卷化状态,既没有突破式的发展,也没有递进式的增长。


3.网络表达偶有失范,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网络媒介素养是新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青年大学生在关注美国大选过程中,由于网络上大选信息海量繁杂,再加上他们缺乏科学的信息甄别和价值判断能力,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网络表达时存在失范行为。调查发现,部分青年大学生使用过类似“懂王”“睡王”的网络戏谑话语,来表达对这场“政治狂欢”的态度,占比为15.2%。通过访谈发现,还有极个别青年大学生在关注美国大选时,尝试使用“翻墙”类APP在海外社交平台上获取相关信息。此外,从“互联网总统”奥巴马至今,美国大选基于互联网的竞争手段更加突出。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青年大学生关注渠道都是网络媒体,其中有少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网络政治信息的真伪缺乏判断,存在“未经查实便转发美国大选虚假信息”的现象,占比为20.6%。在大选投票日结束1个月后,仍有7.8%的大学生相信“特朗普仍存在获胜可能”等情况,说明青年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比较欠缺。


4.政治实践锻炼平台欠缺,政治参与能力亟待增强


政治实践锻炼是培养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提升政治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透过青年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这一国际政治事件的调研发现,青年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参与政治实践锻炼的平台比较欠缺,仅有3.6%的青年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模拟联合国大会”“青年国际交流论坛”等带有国际性质的政治实践活动,而且大多数都是研究生群体,其主要方式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相对于国际政治实践锻炼而言,也有部分同学参与过“团员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模拟政协提案”等校园政治实践活动,占比为15.6%。这部分大学生表示,通过政治实践锻炼,自己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都有所提升。同时,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大部分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更深层次的建言献策、民主监督、政治宣传等政治参与能力还比较欠缺。



四、青年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的启示与思考



针对青年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折射出的现实问题,高校和政府要破除传统思维定式,树立国际视野、坚持系统观念,用好国际国内“两个课堂”,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育人新格局,促进青年大学生高质量成长发展。


1.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高质量思政工作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透视青年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情况,高校迫切需要树立新发展理念,改变传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思政教育方式,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高质量思政工作体系,提升育人实效。具体而言,要建好“三个体系”:一是建好“国际思政”课程体系。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深刻变革的背景下,高校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思政课程体系,用好用活美国大选等系列“国际教材”,在对比的视域中开展制度自信教育,为广大青年大学生上好一场生动的“国际思政大课”,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认清“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背后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坚定“四个自信”。二是建好“国际思政”队伍体系。上好“国际思政大课”,课程是根本,队伍是关键。高校要通过组织思政工作队伍开展海外访学研修,聘请外交官、国际组织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等方式,打造一支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思政工作队伍。三是建好“国际思政”评价体系。高校要利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这一契机,积极推动国际思政元素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探索把“国际思政”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质量评价、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考核的指标体系。


2.健全中外青年大学生人文交流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4]。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中国青年全球伙伴计划,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全球青年力量。因此,我们应建立健全中外青年大学生人文交流机制,利用国际舞台、国际会议等平台,帮助青年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事务参与能力。一是健全中外青年大学生人文交流的统筹协作机制。利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格局下的双边、多边关系,积极推动各国政府部门、跨国企业、公益组织、高校之间的协同联动,积极创新中外青年大学生人文交流形式,着力构建党和国家外交大局统领下的青年大学生人文交流新格局。二是建立中外青年大学生人文交流平台。要依托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一带一路”国际青年论坛、中美高校学生领袖学院项目、中外青年大学生论坛等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中外留学与合作办学,不断拓宽青年大学生参与国际事务的渠道。三是培养政治合格、视野开阔、能力优秀的国际化青年大学生骨干。依托各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及各类海外留学项目,选拔更多优秀青年大学生骨干赴国外高校交流学习,推荐青年大学生骨干到国际组织任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讲好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3.创新智能时代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有效路径


智能化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找人”的时代,基于算法推送的后台操作模式,让信息客户端能够个性化推送用户更感兴趣的信息,这也让网络中的青年政治参与充满了张力和不确定性[5]。调研发现,青年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时,由于智能时代网络新媒体信息的精准推送,他们的态度由被动关注向主动关注转变。这说明,Z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的思维理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无不烙下“网痕”、打上“网结”,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智能时代下青年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一是构建富有青春特质的全媒体矩阵。要适应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网络生存特点,全方位入驻青年聚集的各类网络空间,积极探索“个性化”订阅、“定制化”推送、“大V引导”等新模式,采用网络直播、VR、AR等新方法,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政治认知和价值观。二是创作高黏合度的网络文化产品。围绕政治参与的主题,基于智能化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坚持“算法”推介和内容为王的原则,创作动漫、H5、微视频、互动弹幕、研发“模拟大选”网络游戏等高黏合度的网络文化精品,提升传播效能。三是广泛开展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活动。建立健全团代会、学代会制度,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体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时,要创建青年政治参与网络社区平台,举行线上国际青年论坛、模拟联合国大会等活动,创建“e时代”政治参与品牌,全方位提升青年人的政治参与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大学首批校级教改重大专项“新学工:时代新人培育的实践与探索”(项目编号:2019ZDJY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时代高校学生园区育人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WU20093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许克松:西南大学团委书记

孙楚航:西南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副研究员

唐飞:西南大学党委学工部学生园区育人服务中心主任

谢沁怡:西南大学学工部副部长

于涛: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罗亮:西南大学团委副书记

考文献: 

[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0:14.

[2]王菁.媒介使用如何影响我国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一个以政治心理为中介变量的实证测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7):50-74.
[3]李春梅.新时代青年有序政治参与能力的发展困境及提升研究—基于多源流理论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9(8):42-46.

[4]习近平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N].人民日报,2020-03-13(1).
[5]方俊,蒋艳.技术赋权与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年政治参与[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6):19-27.
 


提取码:k3j4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