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这样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粪便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在野外,我们可以通过粪便的形态对粪便来源物种做出初判,就是判断它来自于什么动物。但是这种初判往往是特别不准确的。回到实验室我们还要用DNA进行更准确的物种识别。图中圆形部分是我们识别出来的这些粪便的对应物种,这些粪便都是非常好的样品。
旁边的GPS仪一方面可以显示出经纬度、海拔这些信息,另外还能起到一个参照系的作用,可以对照知道粪便的大小。当然,在野外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粪便,有几次我们非常不幸地检出过人的"粑粑"。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在岷山、邛崃山和沙鲁里山,食肉动物的群落组成是不一样的。



大家知道,狗是家养的。沙鲁里山也是个藏族聚居的地区,很多牧民会养狗,有些狗就会逃逸出去,或者干脆成为流浪狗,所以在野外也会捡到狗的粪便。我们将这些粪便也一起进行了分析。


在这3个山系里,我们一共检出了95种不同的食物,这显示出这个地区的食物非常非常丰富。中间的连线就表示它们之间的捕食关系。可以看到它们的捕食关系也非常错综复杂。
放大沙鲁里山的食物网,我们来看一下它具体的情况。

这显示了沙鲁里山有非常丰富的食物,也显示了捕食者之间的食物网关系非常错综复杂,这些线都交织在一起。
另外我们在分析中还发现,狗也取食了很多种的野生动物。这提示我们散养的家狗如果不受控制,也会对野生动物造成一定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解析它们食性的关系,我们采用了一些方法来分析。

通过一些统计分析,我们也发现不同动物的食性确实是有显著差异的。它们是怎么实现这种食性的分离的呢?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捕食者的体重与其食物体重的关系。


这个图上横轴从左到右显示的是捕食者体重的增加,从最小的豹猫开始一直到最大的棕熊。可以看到,随着捕食者体重的增加,它们的食物的体型或者说体重也在相应增加,总体上呈一个线性的正相关关系。捕食者越大,它的食物也越大。通过这样的方式,动物们非常好地实现了捕食者之间食性的差异化。
我们进一步还想看一下这些不同的大型食肉动物的捕食偏好性。它们喜欢吃这个,还是不喜欢吃这个。

可以看到这个图里有一个区域红色特别特别集中,这显示的是狼、狗跟棕熊都特别偏好取食牦牛、牛和马这3种有蹄类,且都是家养的有蹄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家畜。
这些野生动物对家畜的捕食在这个地区为什么这么多,我也分析了一下原因:因为这里是藏族聚居的地区,藏民的传统文化中相当包容这些野生动物对家畜的捕食,所以不会因此特别仇恨野生动物。
我们也推测,像这样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能帮助这些野生动物利用一部分家畜作为它们的食物补充,尤其是在它们野生的食物种群数量不足的时候。这也使这个地区有多种的大型食肉动物共存。


在这个研究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发现,超出了我们原来的想象。可能有些特别敏锐的观众已经发现,在这3个山系里都有同样一种食肉动物,就是豹猫。



有了这个,我们就可以用豹猫作为采样者,用豹猫的粪便快速地对不同地区生物多样性进行摸底分析。这样的研究方法也会大大促进我们对不同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了解。

由这个研究扩展开来,我们还可以发散思维。豹猫是一种中小型食肉动物,而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小型食肉动物的物种数和种群数都是远远高于大型食肉动物的,所以我们在世界上各大洲几乎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踪影。
如果我们利用它们的粪便,将它们作为生活在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收集者,是不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不同地区的这些小型的兽类、鸟类甚至是鱼类和昆虫等等。
这些类群多样性信息可以反映现在全球变化情况下,人类活动等对野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更积极地去应对这些变化。所以我们提出,这些中小型食肉动物能够作为野外科研的好帮手、作为采样者来辅助科研工作。
今天的演讲跟大家分享了我们在野外观察这些食肉动物的研究,主要有几个重点的结论,也可以说是留给大家的一些思考。
第一个是,食肉动物,尤其是大型食肉动物对一个生态系统整体有非常重要的调节功能。
另外,大型食肉动物之间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食性的分离,包括大型和中小型食肉动物之间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一个更和谐的共存关系。
此外,中小型食肉动物还可以作为我们科研的一个好帮手。

好,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格致论道讲坛(ID:SELFtalks)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