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拉面,值不值上亿? | 棱镜

2021-08-07 星期六

作者 | 李星野     编辑 | 杨布丁

出品 | 棱镜·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


欢迎下载腾讯新闻APP,阅读更多优质资讯


 

每个工作日的中午,北京上地的辉煌国际大厦都热闹至极。

 

这里临近中关村软件园,云集着快手、百度等多家互联网公司,因为美食多,12点一过,外卖骑手的电动车横七竖八地停在围栏外;乌泱泱的年轻人绕过车辆涌进面馆、便利店、奶茶店。这附近有8家面馆,这个点都人头攒动。如果是开车来吃面,就需要更多耐心,排队进出停车场的时间会比用餐时间更长。

 

2021年春夏,这些年轻人光顾的大大小小面馆,也成为资本流向之处——从兰州牛肉面、捞面,到重庆小面、拌面,几乎所有小有名气的中式面馆都成了投资圈明星,有的正式官宣融资、交割,有些由FA(财务顾问)暗戳戳地传播高估值信息。

 

7月中旬,诞生于上海的兰州牛肉面品牌陈香贵获得A轮融资,融资金额过亿元,由正心谷资本领投,云九资本跟投,老股东源码资本和天使投资人宋欢平继续加持。这家诞生仅一年半的品牌,现经营50余家门店,获得估值9亿元。

 

也是在7月,和府捞面宣布完成近8亿元E轮融资,由CMC资本领投。这家中国风“书房里的养生面”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已收获两次融资。

 

向前追溯,6月底,以加盟为主的五爷拌面宣布融资3亿。不止是面馆,米粉店也很“香”——霸蛮湖南米粉在2020年底和2021年第一季度末连续完成B+和C两轮融资,累计金额过亿元。

 

据餐饮食品基金番茄资本统计,目前全国营业中的粉面类餐厅门店数为约37.2万家,2020年新开店约11.2万家,关店约19.3万家。2020年疫情加速洗牌,2021年这一行业正被资本重塑。

 

但为何是面这一古老的食物?

 


资本为何在此刻涌入?

 

顾哲做投资10多年,对这一轮新式餐饮的关注始于2019年年底,契机是九毛九香港上市。一番考察交流之后,他发现这一行业在过去数年发生了显著变化。

 

顾哲现任正心谷资本董事总经理,中式面馆领域最新一笔投融资,正是正心谷领投陈香贵。

 

“从数据上看,拉面和沙县小吃是在全国拥有门店数量最多的餐饮品类,客户基础广泛。”顾哲对作者表示,但同时从投资层面来讲,餐饮行业在2020年之前一直都不算热门,早年间曾有一些案例没有让投资人赚到钱,投资人有点“受伤”。

 

陈香贵门店 来源:官方公众号

 

外界看到拉面等大众消费餐饮在2021年爆发,但专业人士认为其核心原因是多年来的蓄力。

 

顾哲把餐饮业分为两个阶段,“2013年以前,国内餐饮消费以三公消费为主,诞生了一批商务型餐厅品牌。2014-2015年间,整个行业转为大众消费的场景。”已上市的海底捞也是在2014-2016年开始“爬坡”、壮大,“餐饮行业不像互联网,一两年就可以快速壮大,它仍然需要通过线下开店的模式获得增长。”

 

其实不止是拉面馆,最近两年一批从商场崭露头角的餐饮品牌都受追捧。

 

2020年,卿永几乎每月来川渝一次,全年出差的时间超过250天,出差的天数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出差目的地是二三十个城市,核酸检测就做了近10次。他是番茄资本创始人,该机构专注于餐饮食品投资。

 

高密度出差的背后,是番茄资本集中投资了霸蛮米粉、巴奴毛肚火锅、丰茂烤串、阿甘锅盔、姚酸菜鱼、金戈戈豉油鸡、杨记兴臭鳜鱼、小蛮椒麻辣烫……2021年4月13日,番茄资本主办的餐饮品牌与供应链投融资大会上,卿永讲述了当下餐饮业对资本的吸引力所在。

 

据卿永介绍,2016年该基金开始研究全球餐饮资本化发展史,判断整个中国餐饮市场未来的资本化道路“非常可期”。早前让资本对餐饮业缺乏信心的原因包括:证监会IPO大门没有对餐饮品牌开放;行业内财税不规范,现金交易、账务不透明等问题多;供应链体系不完善,底层供应无法实现快速规模化。

 

最近两年上述问题被解决,随着移动支付手段扩张,消费去现金化,财税数字化程度全面提高;冷链物流仓储技术提升,食品加工精细化,供应链被科技赋能。“我们看到餐饮行业会像当初的互联网+一样发生翻天覆地的产业升级。这个被传统资本集体忽略的赛道,本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属性,未来空间巨大。”卿永表示。

 

2016年11月,弘毅投资、百福控股以1亿元估值,对遇见小面进行了2500万元的投资,是较早关注到面食赛道的投资机构之一。在遇见小面之外,弘毅和百福已连续投资或收购了和合谷、新辣道、权金城、玛尚诺等14个餐饮品牌,这些品牌门店数合计接近700家。

 

在2021年第58届中国特许加盟展上,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百福控股CEO王小龙解释了投资遇见小面的初衷,“目前为止(行业)没有巨头,但大江大河必有大鱼。而且粉面产品因供应链相对成熟而容易标准化,从而容易规模化。”

 

顾哲这样解释正心谷的投资逻辑,“(比如)消费者想吃酸菜鱼,以前可能不明确去吃哪家,会选择到商场去看一看。现在他们再想去吃酸菜鱼,可能就有首选品牌,比如说太二酸菜鱼。牛肉面同理,会有一个品牌立马进入你的头脑,这就是品牌效应。”“拉面馆早前很散乱,现在正进化到品牌阶段,行业正在被重新塑造。”

 

“要不是我们之前投了,这会儿真挤不进来了。”7月上旬,有消费产业投资人对作者感慨。

 


新式面馆“新”在哪里?

 

遇见小面产品

 

十多年前,东北人宋奇从华南理工毕业,到香港科技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业;毕业后先在IT公司工作,后来诞生了餐饮创业的想法,辞职到麦当劳炸薯条——他的身份是管培生,一切从基础做起,包括擦桌子、炸薯条,一项一项学习怎么做营运Leader。一年多之后,宋奇回到广州,加入百胜集团负责肯德基门店的开发选址。

 

在香港麦当劳工作时,宋奇要在早上4点钟起床,赶双层夜班巴士去餐厅,餐厅6点钟营业。清晨的香港街头,他在巴士最前排最常看到有三种车:的士、红巴、麦当劳外送车。宋奇梦想创立一家像麦当劳一样伟大的中式餐饮公司,但区别于西式快餐,希望它受惠于工业化,但不依赖工业化。

 

2021年7月14日,宋奇和苏旭翔、罗燕灵创立的遇见小面获得新一轮融资,这家工科高材生合伙创业的企业受产业投资人青睐。

 

事实上,2020年至今的一年半时间里,他们获得三轮融资。最近一轮由碧桂园创投领投,股东、同行喜家德跟投;上一轮融资之后,遇见小面估值约10亿元,仅时隔三四个月,现有估值直奔30亿元。

 

这轮融资热潮中,新式面馆创始人履历多亮眼:和府创始团队之前从事3C消费品等领域,擅长数字化、企业流程管理;陈香贵创始人姜培军在德克士工作多年,在上海创业经营过海鲜自助和酸菜鱼快餐品牌; 马记永创始人洪磊早年从事厨具生产与销售,也投资过餐饮品牌。

 

和他们的二次创业不同,宋奇等三人是白手起家,会亲自采购、下厨房。2012年-2014年,他们卖过东北菜、饺子,都不太成功。2014年,饺子馆原地改卖重庆小面,火了。

 

遇见小面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是顾客,当时是开业的第三个月。三位创始人投资30万开的这间街边小店及品牌,获得估值2000万。第4家遇见小面开业后,前辈同行九毛九来投资了;第10家店开张后,联想弘毅旗下的百福控股来了,这是投资遇见小面的第一家大型投资机构。

 

入股后,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曾专门来品尝小面,评价是“好吃,再来一碗”。

 

2014-2019年,遇见小面在创立的前5年陆续开了20多家门店,均位于广州、深圳,相比当时获得的数千万元融资,拓店速度不算快。宋奇说,那5年创立过程中自己面临一个问题便是,寻找和打磨商业模式。“如果是做咖啡、披萨、火锅,有大把的案例可以学习;做小面没有案例可以学习,出什么样的面、小吃、配菜,怎么定价,餐厅动线怎么安排……我们一点点摸索。”

 

直到2019年,宋奇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新店情况变化、管理得心应手。在资本进一步加持下,遇见小面开店加速,2019年年中至今,门店从20多家猛增至150家,分布在北上广深、南京、厦门、武汉等一二线城市。

 

遇见小面标准店在150平方米左右,选址首选Shopping mall、交通枢纽、写字楼集中地区。这些地方租金不菲,餐厅面积利用要更高效,座位要多、厨房要小,这需要有成熟的供应链支持。但消费者并不喜欢工业化的料理包和千篇一律的味道,遇见小面推行的是“适度标准化”。

 

宋奇说:“我们大概有40个SKU, 大多数都要经过(流程)分解再重塑,做法跟夫妻店完全不一样。”食物的最后一道生产工艺,煮面、烤猪蹄、炸串都在门店厨房进行,保证口感;但效率又要比普通小店高。

 


拼规模,拼流量


和府捞面内景,图片系作者拍摄

 

和府捞面在北京北部Shopping mall中关村壹号的店不大,有70多个座位。7月中旬一个阴雨天周末,午餐高峰时间半小时里,35位顾客走进门厅,其中3位中年顾客看过菜单后离开,13位外卖小哥跑进来取餐,八九个服务员在席间穿梭。如果不是阴雨天,这里会拥挤得多。一样闹哄哄的还有旁边的西部马华牛肉面,一点钟前后的半小时里,34位客人吃饱离开。两家的生意都比旁边肯德基要好。

 

一批在Shopping mall崭露头角的餐饮品牌,被投资机构关注,包括和府捞面、遇见小面、马记永、陈香贵、墨茉点心局、夸父炸串等,都是从线下流量聚集地起家,快速获取VC资金加持。

 

“商场流量越强,餐饮品牌进入以后就会越强,双方是一个相互成就的关系。能够在好商场里拿到好位置,是餐饮企业的一个核心能力。”顾哲解释,在商场经营好面馆,需要品牌有能力获得较低的租金,尽量控制成本,运营更高效。当下有潜力的餐饮品牌,基本要和商场流量绑定;社区店可以赚到一份钱,但做好商场店能成就优秀企业、事业,这是不一样目标。

 

投资方CMC资本公布过和府捞面的一组数据:截至2021年6月底,和府捞面全国门店总数突破340家;店铺平均营业额55万元/月,坪效4800元/月,人效5.5万/月,客单价45元。


和府捞面产品,图片系作者拍摄

 

效率数据并非一直如此。有和府捞面的前高管在对话高临咨询(Third Bridge)时提到,随着门店数扩张,成本才逐渐降低。在1-30家阶段,和府捞面几乎很难盈利;30-100家阶段,和府捞面对食材成本的控制力开始显现,食材成本占比从35%下降至25%左右,降低了十个百分点。成规模后,全产品线平均成本在22%-23%,生产工艺的改进让成本下降。

 

另外,疫情后餐饮行业洗牌,给了和府捞面等连锁品牌开拓市场的机会。前述高管回忆,品牌创立初期,和府捞面的房租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高达26%,随着品牌知名度提升,商场开始主动邀请入驻、租金可议,甚至可以免基本租金、以销售抽成形式付租金。2019-2020年,房租成本占比控制在16%左右,总体净利润在15%左右;上海和北京的贡献率最高,净利润分别都在18%左右。在多数地区,店内翻台率在7-8次,华南地区门店生意稍弱。

 

宋奇也说:“原来5年要发生的故事都集中在疫情后一年发生了。疫情把所有线下行业洗牌加速,有实力的留下来了,可以继续扩张;没实力淘汰了,Shopping mall里没有个体(餐饮)商户了。先是好品牌杀一般品牌,之后是好品牌之间厮杀。”

 

他也赞同,能在厮杀中占据优势的一点在于规模。遇见小面下一步的规划是在一线城市加密布局,并下沉到更多二线城市,如天津、郑州、济南。目前遇见小面的多数是直营店,在更远期的规划中,特许经营门店也在其中。“到1000家店的时候,特许经营店会占多数。”宋奇表示。

 


他们的对手是麦当劳

 

但连续不断的融资信息,也让业内人士担心,资本是否在过度涌入餐饮?

 

“看了,但没投。”7月上旬,有两家机构投资人对作者澄清了参与中式面馆投资的信息。

 

有投资人感慨,现在有机构在“乱投”:餐饮是超级大的市场,但可以投资的赛道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一些细分赛道里会有好机会,投资者在思考的时候,一定要更多细化的指标来判断;忌讳之一是客单价过低、且SKU不集中的品牌,“如果是直营模式,核心产品价格带在10元左右,前5个SKU销售只占20%-30%,我就不看好。”

 

过高的客单价也可能是发展陷阱。

 

百福主张的餐饮规模化的四个标准是:第一是产品受众群体广,最好是南北通吃,比如火锅、烧烤、面条、米饭、咖啡、麻辣烫等全民美食赛道;第二是业务模式上不做以大厨、大菜为核心的大餐,不做卖情怀的单店;第三是容易标准化,不需要特别的工艺或不可控的稀缺原料,管理相对简单,对厨师依赖度低的易标准化品牌,相对来说更容易形成规模化;第四是聚焦“小店”,不轻易做一千平米、几千平米的店,几十平米到两三百平米的门店更接地气。

 

正心谷资本董事总经理顾哲还会关注“人”:“ 首先,企业、品牌有没有可能增长到500-1000家门店,并且长期稳定经营。其次,创始人年纪是否真值壮年,在至少十年以上的长远规划中,需要创始人保持旺盛的精力、推进公司发展。”

 

上述两项指标达成后,投资者再用细化的指标来评价运营和产品。比如投资者希望看到高毛利、高客单价、前5个SKU占比高的公司。这是整个消费品行业的投资逻辑,餐饮一样适用。面馆作为快餐,利润率不太高,平价的客单价决定了这一点,它需要达到一定规模以优化后台成本。

 

六七月,关于面馆的关注骤增,有行业人士私下表示,实际发生(交割)的交易可能没有传闻的那么多;不排除是一些相关人士在互相探听、传播信息,“对餐饮业关注的本质是好的,有些机构还没真正有动作,可能在考虑看看吧。”

 

有投资人考察过和府捞面项目,但最终放弃了,当下的较高的估值倒不是阻止他的原因,据他介绍拒绝的理由有三:第一,真实盈利能力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好;第二,下沉能力不佳,目前40多元的客单价在一线城市消费者愿意买单,但要到二三线城市,定位会不高不低;不能下沉、未来想象空间就有限;第三,在面馆的赛道,还没有任何一家的模式胜出,它们的对手不是老式拉面馆,而是麦当劳等成熟连锁企业。

 

“不够性感,再看看。”




欢迎在文后留言说出你的看法,并点击“在看”,留言点赞第一名且60以上获得一个月腾讯视频会员哦~ (截止时间:下周一下午18:00)


聚焦中国科技创新,书写深度商业故事

欢迎关注深网公众号,阅读更多优质原创内容。


扫码查看腾讯新闻客户端相关文章

小满工作室 | 腾讯新闻出品

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第847

排版:丁钰莲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腾讯新闻客户端相关独家文章!

“在看”我吗?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