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李党生?带领中国本土期刊登上国际C位,施一公说他眼光很毒辣

2021-02-07 星期日
杨净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今年1月,一家坐落在上海的本土期刊易主。

李党生,担任生物学领域期刊——Cell Research主编。

在学术圈还是引起了不少的波动。

一方面,Cell Research,亚洲影响因子(IF)最高的学术期刊,常年霸榜国内IF榜单。

去年6月,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进一步突破,达到了20.507,成为国内史上首本影响因子破20的原创学术期刊

科睿唯安发布的2019版期刊引证报告显示,Cell Research在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7,生命科学领域亚洲第一,超过多个Nature、Cell旗下子刊。

比如,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和Molecular Cell。

另一方面,则是李党生这个人,开始走进更多人视野。

作为期刊的灵魂人物,在过去15年,他以常务副主编的身份,将一本影响因子仅为2的期刊,打造成世界一流期刊。

图源:盐城市政府驻上海联络处官微,下同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评价他,“眼光很毒辣,性子很直爽”

但对于更多人来说,谁是李党生?依然是“谜”。

谁是李党生?

李党生,西湖大学校长特别顾问,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奖励委员会主任。

同时还兼任Cell Discovery的主编。

Cell Discovery,相当于Cell Research的姊妹刊,于2015年正式上线,是我国第一本生命科学领域综合性开放获取期刊,目前影响因子为6.255。

公开资料显示,他12岁时就读于江苏省阜宁中学,学习成绩一直排名第一。

1988年,15岁的他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选择了细胞生物学专业作为他的学习方向。

硕士在读期间,曾入选中美生物化学联合项目(CUSBEA)教育部公派赴美留学。

简单介绍下,这个“年代感”的项目。

上个世纪80年代,只有少量学者拥有公派出国的机会,更别说细分一个领域。

见到此状,知名生物学家、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吴瑞发起了留学项目CUSBEA,在中国选拔优秀学生赴美学习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生命科学领域的公派留学项目。

它先是教育部给学校分配考试资格,然后美方负责出题,考生必须用英文作答。此外还有英语考试、面试等考核,通过后即可赴美留学。

这个项目从1982年开始到1989年结束,共派遣8届、422名留学生。而据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初步调查,中国科大约有32位学子通过CUSBEA项目。

李党生回忆道,我那一届是末班车,科大四个人有参赛资格,考中了三个。

接着,他就在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

1996年,在纽约大学医学中心药理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当研究员。

2004年机缘巧合下,他成为了Cell的Associate Editor,由此开启了他科学编辑的人生。

据澎湃新闻采访报道,正是因为这段不到两年的工作经历,让他真正体会到科学编辑的价值所在。

作者在评审中相对处于弱势,如果科学编辑对科学内容的把握非常精准到位的话,通过你的努力,能保护作者在这过程中应有的权益,好的成果不至于被埋没了。

2006年初,他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文汇报报道,在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Cell Research主编裴钢教授深谈之后,原本计划搞科研的李党生,打算一试,“以常务副主编的身份,全权行使主编的权力。”

当时,Cell Research的影响因子,仅为2.161

什么概念呢?

国际顶尖期刊Cell、Nature、Science(CNS),影响因子在40上下。

15年过去,当年才2出头的期刊如今已经升至20,成为国际上在该领域的一流期刊。

这当中是如何实现的?

15年的破“圈”之路

科研圈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

什么样的学术水平,就投什么样的期刊。

学者呢,有自知之明,既不高攀、也不低就,这也就加剧了期刊的鄙视链。

像CNS这类期刊,在大多数科研人眼中就是顶流般的存在。

于是,好的期刊学术水平只增不减,而影响力较弱的期刊,由于吸引不了优质的研究,难以实现“破圈”。

一开始,Cell编辑出身的李党生就感受到了这样的心理落差。

据文汇报报道,当时李党生接收到的稿件莫说科学水平天悬地隔,就连英文写作也不忍卒读。

有这样一个细节,在李党生建议作者增补实验时,会经常被“噎”回来:

如果要修改,我还投2分的杂志干嘛?

那么如何破圈?

一言以蔽之: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

李党生告诉文汇报,这是15年经常对自己的编辑团队说的话。

具体实现,则是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奔走实验室、论文“嗅觉”、论文预审淘汰制度、主编终审修订。

首先,奔走实验室,这是当时破圈的第一步。

据文汇报透露,李党生给编辑下了一个硬任务——走出去。

而他自己也是跑进全国各个实验室,认识各个课题组长,更以“顶刊发文咨询”的身份,帮助科学家们顺利发表研究。

很快,这样的方法就见到了成效。

2006年底,李党生为Cell Research争取到了第一篇远超当年自身水准的论文。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陈正军找到他,偶然间谈到有一篇关于DNA修复的论文,被一本十几分的杂志拒了。

李党生当机立断从中接过了稿子,并使用“绿色通道”加班加点在线发表,还得到了Cell、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的点评。

除了走出去之外,李党生团队从一开始就沿用了初审淘汰制度主编终审修订制度

只要初审不过即被淘汰,不会给修改的机会,这一措施一般在有影响力的期刊上才会实行。然后,即便论文审核到了最后关头,如果主编发现科学问题,也不予发表。

时至今日,拒稿率仍在93%这一基线上。

而除了外在设立的制度外,更有李党生自己独到的学术“嗅觉”。

李党生独到的学术“嗅觉”

随着Cell Research的影响因子逐渐上升,知名度越来越高,各种质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Cell Research就是地道的灌水杂志,实际影响因子低于10。

主要是因为IF计算规则原因,每年发100多篇,太少,没影响力。

但李党生告诉文汇报,坦言在期刊发展早期,高质量的综述和专刊的确为影响因子的增长作了不少贡献。

但当影响因子超过10之后,《细胞研究》的进步基本都是靠一篇篇原创论文质量的提升,实打实“挣”来的。

而这当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李党生独到的学术眼光。

李党生在多次公开采访中,都提到了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投稿的这段经历。

一开始,张辰宇教授发现了一个颠覆常识的研究将其发给Nature,结果编辑要求的将论文中的样本数从100量级增加到1000。

这意味着他又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完善,与此同时其他杂志上已经出现了结果相似的研究。

因此,他就来到了Cell Research,李党生带领团队在48小时完成审稿,并立即安排发表。

最终,由于该研究在生命科学中开辟了“细胞外RNA”的新领域,论文迄今为《细胞研究》贡献了3330次引用,创下该杂志“单篇被引次数”的新纪录。

不久之后,张辰宇另一项重要研究又因结果太过新颖,被国外知名期刊退稿,但最终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

李党生曾公开表示:

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试想如果连我们自己的期刊都不愿意承担适度的风险,那怎么能为我国科学家在最新的科研领域和国际同行竞争提供话语权的保障呢?

连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也评价他:“眼光很毒辣,性子很直爽”。他的剪接体的结构生物学的十几篇论文研究中,有三篇都发表在《细胞研究》上。

中国顶尖期刊还有多远?

1990年,国内著名实验生物学家、肿瘤学家姚錱院士,为了促进当时中国细胞生物学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创办Cell Research并担任首任主编。

2002年,Cell Research首次获得影响因子,创下了中国本土创办科技期刊首次“过2”的历史纪录。

在李党生接棒后,Cell Research就开启了快速发展的模式。2013年,Cell Research的影响因子破10。

2020年,而立之年的Cell Research,成为中国首本影响因子超20的原创学术期刊,入围国际一流水平期刊的行列。

新华社、新民晚报、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为他和他的Cell Research点赞。

今年1月,Altmetric(学术文献分析机构)揭晓了2020年度最受关注、讨论热度最大的Top 100论文,第10名是发表在《细胞研究》上的全球第一个经过同行评审的针对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筛选的实验性研究成果。

这说明,Cell Research已经被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认可。

但与此同时,一个问题也随即呼之欲出:中国创办顶尖期刊还有多远?

这也是近几年国内探讨过很多次的问题。

2018年,Nature首席执行官丹尼尔·罗佩斯在接受新华社访问时强调,理解并支持中国发展自己的高质量学术期刊。

2019年,Nature报道,中国将在5年内每年花费超过2亿来帮助提升国内学术期刊的标准。

去年年初,教育部、科技部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高校、科研机构的评价体系中的SCI(科学引文索引)和影响因子再度引人关注。

甚至就在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破20之后,光明日报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探索建立中国的科技期刊评价标准》。

当中提到,优秀论文是我国科技创新硬实力的表现,这些论文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上,才能转化成我们自己的软实力。

那么如何形成这样的软实力?

借用李党生主编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的一句话来回答。

我们已经具备了和Cell争论文的资格,但要形成中国学术期刊整体的影响力,单靠一本杂志远远不够,需要的是一个生态系统。

参考链接:

https://k.sina.com.cn/article_1914880192_7222c0c002000yhjr.html?from=science

https://mp.weixin.qq.com/s/Z9FYYfS7CytTvCVXPzWESg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30063

https://www.nature.com/celldisc/about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1-01/22/c_1127010812.htm

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781259.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2749827467023335&wfr=spider&for=pc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3770-3

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09/03/c_1126446498.htm

https://www.ustcif.org.cn/default.php/content/3603/

—  —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量子位】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加入AI社群,拓展你的AI行业人脉

量子位「AI社群」招募中!欢迎AI从业者、关注AI行业的小伙伴们扫码加入,与50000+名好友共同关注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技术进展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作者

վ'ᴗ' ի 追踪AI技术和产品新动态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和「在看」

科技前沿进展日日相见~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