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美馔,复活!

2022-03-12 星期六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这话有个出处是清代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五回:「奈近来人心不古,都尚奢华。」表面上看是对现世的悲慨,细究起来何尝不是对过去的向往和神化。「不古」即是「下」,那么一切的「古」,就为上咯。而且还是「日下」,哪怕是昨天,都比今天要好。


最新一期「复刻」特辑,我们深入山间,尝试复刻古书中那些有着如神似仙般名字的美食。其中一道「菊苗煎」,由菊花脑裹鸡蛋液炸制而成。


这种向古之心,大约从人类有了文明开始,便如影随形。元朝和清朝比,算是「古」了吧,但元朝也有古人刘时中扼腕,「争奈何人心不古,出落著马牛襟裾。」直接把与自己同时代的人比成衣冠禽兽了。西方的不少文学艺术作品,也总是感慨「good old times」,怎会忘记旧日时光,心中能不怀想?


古时候好,旧时光妙,眼前的一切皆烦恼。有了向古之心,难免做些向古之事,把这份心外化一番。按照古人圣贤书上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太难。千万人之中能出一位就不错了。学习古人的礼节与服饰?麻烦。即便学了也屈为「亚文化」,被某些自诩主流的唤作「怪人」。那么试一下古人记载下来的食物?咦,可行。管他古代、现代,人总是要吃饭的。管得再宽,也管不到别人家的餐桌上去。


再加上如今我们最大的「不古」,便是有了互联网,哪块地方都是吵哄哄的;唉,在食客聚集的地方,似乎能寻着块清净地儿,吵闹声变成一水儿「吸溜」口水的评论与弹幕。按照古籍复刻过去的食物,也相对安全,反正也是从有限的文字与少许图鉴推测而来,谁也别自称权威标准;您看着美,我吃着(也许)香,皆大欢喜。


初春,山间一席复刻《山家清供》宋宴。


复刻古代美食的风为啥刮得起来?因为这是体现「向古之心」最便捷也最安全的途径。


毫无悬念,作为明清贵族生活百科全书的《红楼梦》被复刻了个「底儿掉」。秦可卿生病时唯一「克化得动」的枣泥山药糕甚至已经被转了一手,出处变到《甄嬛传》去了,是里面那位端庄烈女眉姐姐最爱吃的点心。《随园食单》也自然逃不开,各种复刻的视频与图片一搜一大把;大清亡得不算久,这书都还在不停地再版,本身也是一本以记录和传播美食为目的的食谱,袁枚与他的掌勺家厨王小余,在天有灵,应该十分高兴。这两位也算是经久不衰,不会翻车的美食博主了。


也不知是谁评的,《随园食单》是「中国古代四大美食奇书」之一。另外三本,有两本都与《随园食单》同属清朝,分别是顾仲的《养小录》和朱彝尊的《食宪鸿秘》;再一本,要比这三本都更「古」一些,便是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光是书名,字面上已经比另外三本「奇」书要更「清」了。这名字是「小葱拌豆腐」的颜色,山川葱翠碧玉,食物简洁清爽。



翻开目录,看看里面记载的一百多种宋代食物。光看看菜名,请问这些是人间的菜肴,还是给仙人的供奉?碧涧羹、冰壶珍、槐叶淘、梅花汤饼、山海兜、沆瀣浆……作者林洪是南宋进士,功名不算高,据说追求仕途也多受排挤;古往今来,没有新事,忧不了庙堂,还不兴我躲进山里琢磨琢磨吃喝吗?再加上那时的进士含金量应该颇高,林洪肚子里的那点儿墨水,全成了菜谱上的佐料。餐厅的文案们呐,学一学,「养生」「健康」「高级食材」之类的前缀,不如从书中精准地挑一两个字,千言万语尽在两三字的菜名中。


光是看这寥寥几字便省却无数穿凿附会的古风歌曲的菜名,你复刻不复刻?复!刻!林洪已经用菜名做好了「标题党」,省了现代人绞尽脑汁想说明文案,我看到这些名字是必然要点进去看个究竟的。


这些如神似仙的菜名,里头究竟如何?既然是「清」供,就不能「华丽」,更不能「繁复」,换句话说,做法大多简单。毕竟那年头也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山家的条件,能折腾到哪里去呢?多是追随季节时令,就地取材,简单烹调,吃的便是这么个知足常乐。


复刻「雪霞羹」,芙蓉花与豆腐同煮。


比如一道名字美到飞天的「雪霞羹」,一看做法,竟是一道「快手菜」,「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焯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名‘雪霞羹’。」啧啧,芙蓉花与豆腐一起煮,就能做出一盘「雪后晴天映霞图」,这想象力可谓超群。


还有「酥琼叶」,你道是什么凝聚天地万物之精华的仙叶?其实就是隔夜的蒸饼切成薄片,涂上蜂蜜或油,放在火上烤烤,等不烫手了吃,松脆得很。大约是现在烧烤摊上的烤馒头片?不过林洪还在后面引了一句诗,「削成酥琼叶,嚼作雪花声」,容我尊一句「文案之王」。


这些食物做出来,好不好吃另说,文案和意境都是现成的,占尽了一个「美」字。当然,林洪也不是没有味蕾,毕竟是一个泉州人,后来又在鱼米之乡游学,必定还是吃过点好东西。他也知道这菜名字美,味道却淡,在后面补了一句,「加胡椒、姜,亦可也。」两种都是提味的调料,想来应该不错,总之我是一定要加上的。


复刻出来的一席古代美食,当真占尽了一个「美」字。


复刻《山家清供》,住在山里的人家,清心寡欲之供奉,大概一切的元素都要静谧和谐,也许一点点的出挑都会显得闹腾。拍照片的话,阳光不宜太强烈,最多透过叶间穿过来丝丝缕缕;阴天、黄昏,甚或夜晚的烛光下更好;后期处理,滤镜也得选非饱和的;如果是拍视频,背景音乐选择如淙淙流水般的古琴曲最佳,究竟多少人能听得出「宫商角徵羽」呢?「古」的东西,最妙不就在那「不用懂,不可说」吗?


总之素淡雅致,最最要紧。毕竟《山家清供》素菜特别多(林洪考的是文科进士,想来应该不擅在山里打猎),也总是赞颂吃蔬菜的各种益处。比如有一道「素蒸鸭」,来自林洪有一次到一个武将世家去吃饭,听主人吩咐,这个菜要「烂煮去毛,勿拗折项」;有毛,肉要煮得软烂,头颈不要折断,在座宾客都以为是要吃鸡鸭鹅之类的美食。等了很久,端上来的是每人一个蒸葫芦!林洪认为这个主人虽然世代都是在战场上立功勋的,竟然「知此味」,觉得诧异。光顾着惊讶去了,也没有写这道蒸葫芦究竟是怎么调味的。如果我来做,是不是也应该多少加点儿胡椒和姜呀。细想起来,这道名字稍逊诗意的菜,放到今天,也算是一道「仿荤菜」?葫芦的形状确实像鸭子,还和「八宝葫芦鸭」形成了互文。



如果要说意境,书里面有道菜品,在这方面那是登峰造极。菜名直白简单,「梅粥」,真就是梅和粥。把梅花的落英聚起来,洗干净;用枝头的雪水和白米一起煮粥,快煮熟了把梅花瓣放进去,「入英同煮」。瞧瞧!虽然还是没有盐,我这个俗人倒也真想尝尝这粥,应该很清新,有幽远的淡香。最爱是这意境里头的格局。有句古诗最不好,「梅雪争春未肯降」,这是什么利欲熏心的人类杜撰出来的丑事情?岁寒三友的梅,冰清玉洁的雪,凑那个「争春」的热闹干啥?冰肌梅骨,被柴火化入柔肠,这才是既烟火又清高的正经事呢。


这样的粥,和妙玉搜集梅梢的雪水泡茶也有得一比,估计她也爱吃,顺便用自己的绿玉盏给宝玉盛上一碗。是啊,用茶盏盛粥是有点浪费,但那是给宝玉的啊,有什么关系。黛玉这样的「大俗人」,就用碗将就喝吧。


复刻「梅花粥」,雪水与白米同煮,再饰以梅花瓣。


「梅」在《山家清供》中出现频率很高。梅粥是追了时令,取了颜色与味道;还有个「梅花汤饼」,就更是体现山中高士对梅的爱了。这道菜来自林洪故乡泉州的一位高人,用白梅和檀香末浸染过的水和面做成馄饨皮,还要用梅花形状的模子把皮刻出来,煮熟后盛入鸡汤内,客人喝汤,「亦不忘梅」。这道菜要复刻,白梅和檀香末难寻,但梅花形状的模子网上下单第二天就能到,取个形似,这道「梅花疙瘩鸡汤」,也算好做。


呀,有鸡汤呢,可见林洪也不是素食主义者。有一道名字也相对热闹的菜「金玉羹」,是用山药与栗子切成片,放到羊肉汤中,加入佐料炖煮。这飘着肉香,又有山药与栗子这类进补食材的汤锅,想来最适合山中下雪的冬天。「蒿蒌菜」也是一样,名字看着素,但嫩嫩的蒿蒌菜焯过水,用油、盐、醋凉拌后,林洪仍嫌不足,说还可以「加以肉臊,香脆,良可爱」。这些更接地气的菜肴,特别适合在日常餐食中复刻,确实应该「良可爱」(很好吃)


复刻「金玉羹」,山药片和栗子放入羊汤中炖煮。


《山家清供》里其实不乏创举,比如是最早提到「酱油」的书面材料 —— 山家三脆:凉菜,嫩笋、小蕈、枸杞头,入盐汤焯熟,同香熟油、胡椒、盐各少许,酱油、滴醋拌食。还有书中的一些理念,放在今天的饮食界,可谓「先进」。要食用本地的食材,坚持吃应季的产出,本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整个一环保主义者。了解过去的东西,才能把今天的东西做得更好。再「世风日下」,古时今日,总还有些东西,是一脉相承的。


说回菜品本身,像「素醒酒冰」,说白了就是今天的果冻,不过我们的凝固剂经过了一些工业处理;而「菊苗煎」也差不多就是一个简略版的天妇罗。日光之下无新事,灶台之上其实也没有。


《山家清供》之外,林洪还有一本在现代人中知名度相对来说没那么高的《山家清事》,是食物之外的一些风雅琐事,什么「相鹤诀」,讲述如何判断鹤的好坏,选几翅好鹤,不是吃,单纯养着观赏;什么「种竹法」,教你种竹子时怎么迎阳气,顺土气,怎么抗风,好生笋子;什么「山房三益」,说是秋天采菊花做枕头,春天采集柳絮做褥子,再来还要采集松樛枝,做成靠背椅(这又是借鉴自比他更早的一位生活方式博主,出处是《新唐书 · 李泌传》)


复刻「雷公栗」,即烤栗子。


这些为什么没那么多人复刻?门槛高啊!李子柒都未必有这样的耐心。同理,复刻《红楼梦》美食的人多了去,做的时候极尽细节,把原文拿来反复研究、考据的也不少,然而真正能把凤姐口中的「茄鲞」做出来的有几个?


也没这个必要。社会发展的一大标志就是分工日益明晰,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便好。「术业有专攻」,早多少代的古人韩愈不也这么提了吗 ?复刻不复刻,复刻什么菜,丰俭由人,全凭高兴。不高兴的时候,茄鲞也味同嚼蜡;高兴的时候,落梅煮粥也是山珍海味。


有那么点儿唯心主义了。「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外无花,心外亦无食。后来王阳明的「心学」能流行到那样的程度,何足怪哉?



奈何人心就是这么复杂的东西,最难捉摸,也最好捉摸;最难满足,也最好满足;口腹之欲,归根结底,不还是人心之欲?


人心向古,大概因为「古」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那时候山也清,风也静,水没有污染,不烧开也能喝。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吃得太素,也没有多余的力气去爱)。总之美人总是过去的更好,所谓「好看不过素打扮,好吃不过茶泡饭」;总之经过时间洗练留下来的文字,才称得上耐读。


「古」也代表了与《山家清供》一脉相承的朴素、清净、寡欲,与不慌不忙的诗意;而我们是越来越浮躁,欲望越来越多了,难以企及这样心境澄明的境界。所以才得用「复刻」这样本身就显得有点不自然的方式,稍微用力地去表达一下这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情。


然而只要「向往」了,可就又是欲望了。哎呀,仍然是不可说,不可说呀。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