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0分钟就要中场休息,古希腊方阵的青铜战士为何这么打仗?

2021-11-16 星期二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微漫烟叶

字数:3489,阅读时间:约5分钟

编者按:每当提及古代欧洲军事历史,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古希腊方阵。而组成那些方阵的古希腊武士,在大家的印象里都是拥有盾牌,佩戴青铜盔甲、头盔与护腿的重装步兵。这些“青铜战士”在希腊历史上渊源流长,占据了从迈锡尼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之间的大部分古希腊历史。本文来说一下这些历史上的“青铜战士”。





“青铜战士”的历史 





首先要说的是迈锡尼时期(公元前1600年 – 前1100年),也就是《荷马史诗》那段历史的青铜战士。关于他们的作战方式,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他们会在车上作战,另一种认为战车只是个交通工具。

第一种的主要依据是:
一、流传下来的古希腊图画作品中,长矛与战车一起出现;
二、根据对出土的BC1500的胸甲研究,青铜甲的护颈是迈锡尼人从战车上战斗的决定性证据,因为它可能是战车战的一件特殊盔甲。格林哈尔用两点来支持他的论点。首先,颈部是一个非常脆弱的攻击点,这在迈锡尼艺术中得到了证明。他提出的第二点是,因为迈锡尼战车的武器是刺人的长矛,所以使用这种武器战士无法拿起盾牌。

三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对车战的描述,虽然大部分都是代步与投标枪,但是仍然有车上作战的场景如“但一个战士从自己车所在的地方,驶到敌人车前,就让他举枪厮杀。”


笔者则支持第二种观点。

首先,青铜甲对当时(甚至以后一段时间)的武器有很好的防御效果,所以当时的敌人必然会选择刺击容易被刺中的部位。如希波战争时期的普拉提亚前哨战中,“雅典人刺到他(波斯人)胸甲上,不能给他造成任何,直到一个士兵看到这种情况,转而用手中的兵器去刺他当然双眼,终于使其毙命。”所以身体的薄弱处增加防护这是正常之举,只不过后世希腊人还配备了盾牌来弥补这一点。

其次,史学家对流传下来的图画进行研究对比,都无法证明战车上的士兵使用了长矛。


最后,对《伊利亚特》的战车描述就可以发现,其有明显的骑兵能力,比如越过壕沟。可能荷马采用了一种拟古的手法,将当时已经出现的骑兵带入到特洛伊时代的战车了。

最为关键的是,这一时期的迈锡尼战车,比起其他文明国家来说也非常少。按照线形文字b记载,迈锡尼有140辆战车;赫剃文献记载,迈锡尼出动过100辆战车。这和另外的文明动则千辆战车记载相比,明显稀少。

综合所述,这一时期的青铜战士更可能是负责指挥,战车更多是指挥车和交通工具,使用标枪弓箭居多,不太参加直接肉搏战斗。


之后,随着迈锡尼的灭亡,希腊进入了“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的由于缺少资料,我们并不知他们是如何作战。一般认为,他们可能是按照一种“英雄式”的一对一肉搏的方式作战。

那么,那些青铜战士是什么时候开始拍成密集队形作战呢?

对于这一点,奥斯温·默里提出,“公元前8世纪后期,促使重装步兵方阵出现的经济条件就已经具备了,公元前8世纪末是重装步兵战法可能发明的最早年代。”A·安德鲁斯则认为,“重装步兵的出现是在公元前7世纪初。”阿瑟·费里尔认为,“重装步兵出现于公元前 700 年至 650 年之间。”


另外,从《伊利亚特》可以看出,当时的战斗是“英雄式”一对一的,与密集战斗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根据希罗多德记载,斯巴达与阿戈斯曾发生了一次领土争端,双方并没有直接大打出手,反而各选择300名精锐的战士,来进行战斗。这明显就是以前“英雄式”战斗的延续。

实际上,任何东西从刚刚出现到成为主流,都是要有时间发展的。方阵作战也是一样,一般认为,一直到希波战争前的一段时间,密集作战的方阵才彻底淘汰“英雄式”的战斗。





“青铜战士”的战斗方式 





笔者在《3万人的战争阵亡率不到5%,古希腊时代重装步兵为何战损这么低?盔甲盾牌加阵型是关键》一文中,对重装步兵作战有一定描写,这里在补充几点。

一、一支优秀的军队,战前都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对此,有三个古希腊城邦做得非常好,他们分别是希腊的三大霸主“斯巴达”“雅典”“底比斯”。

斯巴达不需要多说,他们公民不需要生产,日常就是接受训练,但是由于公民人数太少,所以往往会把有边民之称的“庇西阿人”,纳入重装步兵的队伍。


雅典重装步兵分为三种:青年兵、老年兵,以及持长矛大盾的外国侨民。其中青年兵在接受完为期两年的训练之前,不会上战场。

希腊第三大霸主底比斯,也经常进行军事训练,有“小斯巴达”之称。如狄奥多罗斯所说,“底比斯的民众身强力壮和骁勇善战,使他们占了很大的优势。”


二、关于重装步兵作战模式,笔者将其分为三阶段。

接着是第一阶段,推挤阶段。在BC424的得利翁战役中有记载,“其余军队都交战了,厮杀激烈,用盾牌推挤”。这一阶段由于双方都是盾挨着盾,人推着人,只能依靠纯粹的推力将对方阵型推散。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双方的体力和平时的训练与耐心。


进入互推之后双方由于各地区,士兵力气不一样,所以战况往往也不一样。如BC221 的塞拉西亚战役中,“激烈一战接踵而来,在某点马其顿被迫让步,在斯巴达人坚决的攻击之下,后退相当距离。但在另一点马其顿的极大冲力强迫他的敌手后退。”后来,当斯巴达后退到不能重组阵型的地形之后才失败。

第二阶段是刺杀阶段。在互相推挤的过程中,双方会用长矛,通过盾牌间的缝隙进行刺击,当长矛断了之后用剑来进行战斗。这一点在BC480的温泉关之战有明确记载“这时候,大多数希腊人的枪已经折断了,于是他们就用短剑来刺杀波斯人。

那么,关于这一阶段杀伤效果如何呢?
对此,现代学者进行了复原实验,一位身高1.68米的实验者,使用2.1米长的古希腊长矛,全身佩戴铠甲进行5次刺击,其能量达到30J~40J,但是要想刺穿1mm的青铜盔甲,需要50.9J的能量,1.5mm需要100.5J的能量。考虑到希腊人的盾牌,显然当时的长矛,无法对重装步兵造成有效伤害。


所以,前两个阶段往往会进行数个小时,但是我们要知道在现实中,“没有事情会比近身交战来的更令人疲惫,受到侵略性以及恐惧感的拼命结合所驱使,肾上素刺激所超载,一回合的直接交战,在参与者陷入完全崩溃之前,据估计有十五到二十分钟的上限。”所以双方会像拳击比赛那样,在进行15~20分钟的交战之后。双方前三排的士兵会由后几排士兵替换休息。

这就是第三阶段,休息阶段。如后世罗马史料记载的那样,“当他们(古希腊人)疲惫不堪的时候,他们彼此退却片刻,以便歇息一下,好象在运动会中比赛一样,然后又冲上前去战斗。跑上来的新兵看见这样的战斗,作得这样准确,这样寂静,大为惊异。”一般认为,战斗进行的时间越长,疲劳时间越久,休息时间就越长。


最后,战斗结束之后胜利一方,会统计战死者的尸体,并且立一座战胜纪念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古典希腊人的战损,很多时候是不统计非重装步兵的,也就是轻装步兵的损失的。如BC479的普拉提亚之战,关于希腊联军的损失,希罗多德记载为斯巴达91人,雅典52人,泰格亚人16人。普鲁塔克则记载1360人,狄奥多罗斯记载大约一万人。其实这三种记载,并不矛盾,因为希罗多德记载的是希腊联军中重装步兵的阵亡数,而普鲁塔克记载的是希腊联军全军(包括轻步兵)阵亡数,狄奥多罗斯记载的是伤亡。

不过,将近10万的希腊联军才只阵亡1360人,这意味着波斯军队的投射力量,对希腊重装步兵确实伤害很小。所以斯巴达人有这样一番话,“如果纺锥,也就是箭,分的出好样与孬种,那他的价值可就大了!”暗指被箭射死、被石头砸死不过碰巧罢了。这也是战后波斯人,开始大规模使用希腊雇佣军的原因。





青铜战士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关于古希腊最后为何放弃青铜甲选择亚麻甲,一般说法是因为亚麻甲比青铜甲便宜,这一点不可否认。亚麻确实比青铜便宜。亚麻一直比青铜便宜啊。所以仅靠便宜一点,无法解释亚麻甲替换青铜甲的原因。笔者认为,应该从当时的战场环境入手。按照现代学者的测试,马其顿早期的5.4米长矛,可以打出110J的能量,这就严重威胁到当时的青铜甲。所以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古希腊人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加强青铜甲的厚度;第二用一种替代品来替代青铜甲。显然希腊人走的是第二条路。


根据测试显示,16层亚麻(约1.2厘米)需要80~90J才能将其刺穿,1.5cm的亚麻甲可以有效防御长矛的刺击,并且1cm亚麻甲重量等于1mm青铜甲,但是价格确便宜很多倍。
综合这么多的好处,这才是希腊人用亚麻甲替换青铜甲的原因。
也是从此后,古希腊的青铜武士时代结束了。


参考资料:
《希波战争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希腊史纲》、《伊利亚特》《骑士与风炉》、《早期希腊》、《迈锡尼时代战车作战研究》阿庇安《罗马史》、《汉尼拔与坎尼幽灵》、《图解世界战争战法》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微漫烟叶,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喜欢冷研的小伙伴们,微信又双叕改版了!为了避免以后找不到冷君,每天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可以按以下步骤将冷兵器研究所置顶。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