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麦叶的熏笼精:孔子怎么成了“坐在河岸等待敌人漂浮尸体”的使徒?

2024-04-02 星期二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伍麦叶的熏笼精】

近年,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吸引了中东人,让他们对中国越来越重视,渴望从中汲取经验和力量,于是,思想开明的文化精英们把掌握“龙”的文化与历史当作跟上时代脚步的一种努力。

然而,西方主流媒体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让他们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错误认知。

“铁血孔子”

一项典型的现象就是,阿拉伯世界的知识分子们对孔子很尊重,但孔子在那里恰恰遭到极度的歪曲。

新世纪以来,心态开放的阿拉伯作者当中有项时髦,就是偶尔在笔下引用孔子的格言,可是那些所谓的格言往往是以讹传讹。

阿联酋阿语报纸《海湾报》是一家对中国充满寄望的媒体,2023年3月,该报发表阿卜杜拉·塞纳维的文章《中国作为变化世界中的超级大国》,议论中东人一直在琢磨的现象:“几十年来,尽管它(中国)拥有大量的金钱和武器,但一直尽可能地否认自己是一家超级大国”(原文如此),非坚持说是发展中国家,那是为什么呢?

该文截图

作者给出的分析中有如此的观点:

“中国并不急于扮演什么强大角色,而是遵循其哲人孔子的教导,就像耐心地坐在河岸上等待敌人漂浮的尸体一样(处理国际形势)。”

很显然,该作者得知了一句误译,那句误译把“逝者”理解成“死去的人”,于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变成了“死掉的人是如此之多啊,没日没夜地从眼前的水上漂过”。早就听说过类似的笑话,没想到并不是个段子!好家伙,蒙哥马利、蒙巴顿跟隆美尔、伦德施泰特四个绑一块儿,都不比这个版本的孔圣人更冷酷,这样的歪曲,对我们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这篇文章中这段文字的截图

那一句充满哲理的话是在文化传播中的哪一环出了问题,有待追究。本文要讨论的是,有一种普遍情况,中东人非常相信西方权威,一定通过西方人去了解中国,可是西方权威对中国的阐释充满了误解,中东人再根据自己的路数去把握西方理论,辗转之下,便能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译本。

例如,他们十分信任基辛格以及《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的作者艾利森,以为他们两位道出了关于中国的不二真相。那两位美国学者则坚信西方“中央王国论”的一项信条,即,孔子教导,所有人都必须“知道你的位置”——服从等级秩序。对应的英文曰: “Know thy place.” 然而中东学者没理解西方高人们的意思,把该句翻译成了:“理解你的祖国。”

2017年,半岛阿语官网上了一篇《西方与中国之间会爆发文明冲突吗?》,夹叙夹议地介绍艾利森发表在《外交事务》上的文章,就是如此展开二度解读:

“在中国人那里,‘个人观’一词意味着‘偏重社会胜于个人’。对他们来说,秩序是最高价值,而一致与和谐是由结构形成的,在结构中,社会成员服从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首要教义:了解你的祖国(vatanika)。”

接下来继续对中央王国论进行发挥:

“这一概念并不局限于用在当地社会上,还扩展到国际事务,因为中国人认为自己的天然位置位于金字塔的顶尖,而其他人只是他们的附庸(原词为‘支流’)。文章的作者(即艾利森)声称,美国的观点与中国的思想是不同的。”

按半岛这篇文章的说法,孔子曾教导中国人,中国的本质在于它是全人类的金字塔尖,其他民族和国家都比中国地位低,都是中国的附庸国,甚至不过是中国的旁支末流,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懂得自己国家的那一本质。而两千多年来,一代代人中国人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一直坚信到今天,还在国际上加以实践。这般自由发挥也太天马行空了吧。

另外,《阿拉伯新闻报》2016年的一篇文章《警惕自封的大师》批评了一个有趣现象,当地社会上活跃着很多自我包装的权威,那些人的毛病之一就是爱引用历史偶像的格言,甘地、孔子、爱因斯坦以及先知们都是他们的最爱。前几年我国恰好兴起了同样的风气,看起来是国际流行啊。很可能是如此的风气促使阿拉伯媒体上出现各种张冠李戴、甚至无中生有的孔子格言。就在《阿拉伯新闻报》上,2015年有一篇文章《伊斯兰是简明的,不要将其复杂化》反对极端主义,文中竟道是:“孔子说过:‘生活本来是简单的,但我们总是将其复杂化。’”

 不过,难以置信的是,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阿语官网在2023年12月3日发表一篇述评,介绍《纽约时报》上托马斯·弗里德曼关于以色列与加沙问题的文章,其中竟道是:

“在开篇,他(弗里德曼)敦促以色列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反思据说是出于孔子的名言:‘在踏上复仇之旅前,先挖好两座坟,一座为敌人,一座为自己。’”

从什么时候起,在国外媒体上,“不语怪力乱神”的孔老夫子变得这么铁血了?

“战略导弹孔子”

到目前为止,中东文化人尽管很尊敬孔子,但对他并不了解。媒体上只有五花八门的格言,但认真介绍的文章寥寥。说来也不奇怪,我们这里也一样很少有人真心关注阿拉伯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大家的注意力都在西方世界。

中东学者已经意识到“西方中心主义”的症结,沙特《中东报》上,一位专栏作家就反复呼吁同道们关注中印等东方国家的思想与文化。2022年7月,半岛阿语官网发表了一篇试图全面介绍孔子及其思想与意义的长文,无疑是阿拉伯知识界拓展视野的一次努力。然而,那篇文章里几乎每一句的内容都是错的,而且错得特别离谱,暴露出中国与阿拉伯之间的文化交流多么不到位。

该文标题为《儒教(直译则是孔子主义)——孔子的教义是如何战胜皇帝(指秦始皇)的压制,变为中国的骄傲之源》(以下简称艾文),作者为艾哈迈德·达都什,可惜没提供他的简历介绍。他在半岛发表系列文章,依次介绍各大宗教,包括佛教与道教,也介绍了其他一些古文明现象。无疑,他介绍孔子的文章是一次失败的努力,然而,其文中每一处错误都意味深长,极具代表性,值得仔细分析。

该文截图

首先,他对孔子的生平介绍便错得一塌糊涂(如“他的本名为孔夫子”)。不过,我们今天要分析的是作者如何理解孔夫子的身份与“性质”。艾文如此思考:

“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新哲学的创新者,而是古代道德传统的载体。”

“有些人不排除那种可能性,他是真主(原文确为‘安拉’)派遣给他人民的信使(一般翻译为使徒、使者)先知,特别是因为他说,天赋予他将其国家从痛苦中治愈的任务,他还表示,坚信天不会让他失望,唯一理解他的也只有天。”

“孔子的影响力在于指出了‘天’(原文就是天的拼音),它融汇在天空中,而《论语》一书中谈道,天是生命之源,同时断定天在观察着人类,并对人类进行判断,但当代研究人员坚持认为,不能以一神教(直译为‘经天启的信仰’)里关于神的概念去类比‘天’。它不是一位主动的神、强有力的造物主(haalig),而是像道教中的‘道’和印度教中的‘梵天’,也就是说,是存在于自然中的规律性原则,人们通过内省并与它相结合,发现应该如何生活,如何行动。”

文中这段内容的网页截图

很显然,作者无法理解陌生的思想体系,所以自然地按照他生长其中的宗教观来硬套儒家思想。他用了三个概念给孔子定性:载体、先知与使者(信使)。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