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音乐人的匿名基金的公开信究竟是陷阱还是行业之光?

2022-10-30 星期日


昨天,一封来自 1701 Music Park 的公开信在朋友圈传播开来——曾经资助过几十位音乐人的匿名基金,决定把他们的资助范围扩大到整个音乐行业,为所有窘迫的音乐人伸出援助之手,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与帮助。



在这个音乐产业有些「寒冬」意味的时代,这封公开信的出现无疑是让人敬佩的温暖存在:许多音乐人、场地方甚至乐迷们都纷纷转发。


当然,互联网任何时候都不缺乏争议。


也有一部分人对这封公开信产生了疑问:信的结尾没有加盖公章,一切细节都却都不对外公开,被资助的音乐家也被保密,实际的执行情况无从考证。


有人猜测:资助方可能会借机搜刮来众多原创 Demo,让这些作品都面临着被冒用和抄袭的风险,而在资助的名义背后,会不会又有更多的坑等着这些单纯的音乐人?


大环境的不景气让很多人难以相信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现在,让我们回到公开信本身,看看这项资助音乐从业者的计划到底靠不靠谱。



首先要说的是,这封公开信的言辞非常真诚。


但也许是出于保护的目的,无论对自己还是对被选中的人们,流程与结果都不透明——毕竟乐迷们众口难调,什么样的结果都没法让所有人都满意。


索性用不公开的方式,也可以减少一些负面影响。


但在选拔标准:不良嗜好、非主流音乐、生活困难这些问题上,仍然有一些模糊。

而结果的不公开与标准的模糊也招来了更多的质疑声:这笔钱究竟会不会落实?音乐人会不会因为这笔钱把音乐和生活变得更好?


于是也有人产生了想法:这又是一次成功的宣发营销案例,资方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流量和众多音乐人的奔走相告。


然而,以上的这些质疑点,至少在我看来是不太成立的。


首先,如果认为公开信背后的资方是为了骗Demo,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有300万为什么不直接收Demo呢?这笔钱足够买走许多质量上乘的作品了,何必像大海捞针式一样选拔呢?


相比之下,另一个问题似乎更加实际——这些音乐人辛苦创作的作品,最后会不会就成了别人的呢?


会质疑这个问题的朋友们,相信大多也从事着给主流音乐圈提供Demo的工作,因此有这样的疑虑并不奇怪。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们对 1701 的了解并不算多。


这个名字来自南京的传奇独立音乐人 B&B 的专辑《1701》,他创立的欧拉艺术空间在今年搬迁,变成了 1701 Livehouse。


后来,1701 Music Park 应运而生——大型的 Livehouse 与小型的表演空间 Egg Bar,音乐厂牌、唱片店与乐器行被集合在一起,变成了多元音乐生态的音乐共同体,为音乐人提供了许多展示自己的平台。


例如 1701 从 2020 年发起的南京独立音乐合集《南京早上好》,曾经在欧拉举办的学唱团活动,以及 Egg Bar 的 Open Stage、Music Store 的 Mini Stage……在这些平台中,普通乐迷也可以体会到参与在音乐中的乐趣。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流程不透明,但无数的独立音乐从业者和乐迷仍然愿意为之鼓掌。


B&B这些年来在音乐维权、普及现场演出等方面,做出了多少贡献,相信许多人都会认可。


公开信的内容也看得出 1701 所展现的格局——他们想要资助的从业者不限于创作者和乐手,还包括了调音师和灯光师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职业。这提醒着我们,这些角落里的人对这个行业一样有重要的意义。


从 1701 旗下签约的冷冻街、浪打浪、野外合作社、他方世界、赵慧儿、马乙等乐队和音乐人来看,可能摇滚与民谣仍然会是他们更感兴趣的曲风。


当然了,如果有人幸运入选,相信将来你们会通过签订合同来履行资助的事宜,所以多注意看合同。


身兼创作者的人尤其要注意,看看里面有没有和作品相关的条例,包括版权跟著作权等等都要一一确认仔细。


我们当然可以信任 1701,但认真对待这份合作关系才是对自己、对音乐真正的负责。


其实对于很多音乐人来说,他们缺的并不是这些钱,或者不只是经济上的支持。

当下最缺的,是希望。


在这个看不见未来的时代,在音乐变成「圈」的当下,许多人对自我、行业、外界的信心都在肉眼可见的下降。


并不是说1701一定要背负上拯救独立音乐的使命,而是至少这样一封并不完美的公开信,给了这个低迷的时代一点希望——哪怕只有一点,多少也温暖到了一部分人,让他们有了前行的动力。


给独立音乐人发补助,能拯救中国音乐市场吗?


“我写的歌,注定不会红”,独立音乐人该如何出圈?


52%的中国音乐人没收入:赚不到钱、维不起权、接不到活......


哎呀音乐长期征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