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旅游城市都有的商业小吃街,我一直怀疑那是时间黑洞。
无论周围的高楼和广告牌如何变换,摊主们依然数十年如一日地卖着爆浆鸡排、油炸臭豆腐和轰炸大鱿鱼。
不过年轻人早已对这个被封印的角落失去了兴趣。
他们的灵魂找到了新的栖息地——市集。
别误会,我说的不是常见于农村的赶大集,可售商品以农作物和三无服装为主。
虽然热闹接地气,但到底失于意境,只属于乡村爱情和土味短剧。
想要俘获当代年轻人心灵的,得是下面这种市集:
乍一看复古莫兰迪,再一看清新森系,婚礼上的布景都没它好看。
这种市集又名“创意市集”或“文艺市集”,通常开在城市里。售卖各种原创设计的手工作品和收藏品,比如水彩画、小摆件、明信片什么的。
我第一次见识类似的场面,还要追溯到四、五年前。
在挤满自行车、旧家具的狭窄胡同里,转个弯就有彩色气球和尖顶帐篷映入眼帘。
怎么说呢?就仿佛瞬间穿越到花团锦簇的《诺丁山》片场,年轻版的休·格兰特向我大步走来。

哦,那不是休·格兰特,而是某个打扮时髦、笑容暖心的手工制品摊主。
当时我刚刚来到北京没多久,还是个彻头彻尾的土人。
立刻就被俘获了:“这些摊主看起来根本不缺钱,摆摊只是为了梦想。”
没想到几年过去,这种大城市专属浪漫已经变成了批量生产。
就连我老家那个东北十八线小镇,都搞了复古主题的创意集市,听说还卖用搪瓷缸子装的麻辣烫。
文艺市集与传统摆摊最大的区别,在于别具一格的布景。
最好让人第一眼看过去,都不知道你要卖什么。
有的极尽精致——就算只是10块钱一对的廉价耳饰,也要搞出唐顿庄园里贵族卧室的气势。
圆桌铺上蕾丝布料,错落有致的金属托盘、彩绘风景画,再点缀些龟背竹、琴叶榕等中产特色植物。
也有“赤贫风”,在水泥墙上用老式印刷体写“再就业市场”。
无论卖的是衣服、首饰还是食物,好看都是第一位的。
外表像块干木头的火腿,挂在市场肉铺里就是土里土气的地方特产。
升咖的唯一方式是把它放在定制的金属支架上,让末端的骨头以45°角仰望天空。
背景搭配一个日式极简风再合适不过了,我愿命名为“匠人精神·猪行走的艺术”。淘汰下来的灰色床单,邻居不要的晾衣架,都可以作为装饰的一部分;只要灯光一打——这哪儿是地摊啊,这明明是舞台剧的布景现场。
如果有人问“无用美学”起源于何处,请毫不犹豫地回答这里。就比如下面这个摊位,横看竖看都很美,唯一的小缺陷是你不知道它在卖什么。看似是个花店,但收费表上的单位却赫然写着“元/小时”——没想到,人类终究还是到了连春天都要付费购买的地步。它们只是默默待在那里,散发着“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的艺术气息。就好像摊主单纯是为了炫耀:“你看,我的布景品味有多好。”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都对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卖东西风格大为不解。后来被某个热爱逛市集的朋友一语道破:无他,氛围感耳。
正像如今大火的“氛围感美女”,论颜值不见得要顶尖,但必须充满故事性。那些首饰、衣服、工艺品,在网上刷到你都不会看一眼,但被漂漂亮亮放在天鹅绒上、实木桌上,就莫名其妙让人产生了购买欲。文艺市集一开始出现的时候,还是以模仿欧洲集市为主。不过随着它下沉到了二三四五线城市后,风格上也渐渐出现了分化。鄙视链的顶端,是那些自带历史底蕴和独特气质的城市。精髓就是搭一个怀旧布景,然后用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东西塞满整个空间。只要利用好当地的特色项目,至少也能在“文艺市集大赛”中堪堪拿到第二名。就比如我那来自景德镇的同事,至今不理解当地的陶溪川集市怎么就变成了“必去打卡景点”:“手工陶瓷在市内不是到处都有卖吗?说不定还更便宜一些。”
不,从小出生在瓷都的她,是不会懂我们这些外地人的憧憬的。你看集市旁那个旧窑厂的烟囱,那不是普通的烟囱,它代表着传承千年的手艺人精神。虽然没有文艺加成,但依然靠自己的努力,在市集圈杀出一条血路。俗话说一绿遮百丑(并没有),在公园里挂上灯串和彩旗就能冒充法国小镇。只要肯努力,市中心的商场天台也照样能给你一片草原。我真诚建议这些摊主,有这审美水平和行动力,干脆去做婚庆布景算了。
不比在这卖咖啡、项链、毛线杯垫,要来的有前途多了。
如今,就连十八线小城都在努力追赶“文艺市集”的潮流。
有报告显示,去年仅在商场空间里,就举办了超过 1000 场与市集相关的主题活动。
在某书上搜索“市集”,你能发现20多万条笔记。
其中既有包括北上广、杭州成都这些年轻人密度很高的城市,也包括很多既非一线,也非旅游景点的小地方。
毕竟初代网红城市必备的小吃街已经落伍了,总得找点新风口。很多集会组织者会特意设计拍照打卡的布景,方便晒图的手环、公仔,狙击年轻人的意图很是明显。不过类似的市集多了,除了同质化外,质量本身也参差不齐。就像很多网友抱怨的,“兴致勃勃出门去,灰头土脸地回家来”。
如果你不是市集爱好者,可能会感到惊讶:“进去花钱的机会也需要花钱购买,这是什么逻辑?”上一个这么干的还是山姆超市,但人家东西确实便宜,选择也是真的多。相比之下,收费市集就像是开盲盒——在你花上38/68/98元走进去之前,根本不知道值不值。“大老远跑去一个很火的市集,结果感觉里面的东西都是1688进货来的”。但花了时间精力,有时候还花了门票钱,结果看到“真·批发市场交流会”,总归不是那么愉快。“文艺市集”原本的概念是为独立设计师提供平台,让他们能够用成本最低的方式售卖自己的原创作品。
在质量比较高的活动中,主办方不仅会筛选商品是否原创,还会筛选摊主的风格。这很符合我们最初的那种浪漫想象:买主和摊主仅靠眼缘和品味,在你情我愿的购买交易中达成奇妙的联系。但实际上嘛……可能是现在国内的市集太多,设计师有点不够用了。当你从朝圣般捧回一个据说是“独一无二的手作茶杯”,结果却在某宝上搜到了一模一样的款。网上甚至有一系列进货指南,从渠道、定价到话术设计。“摆摊卖的话多进点小件,价格高于100块的商品不好卖。”
忽然想起上次在市集上看中过一个木头小人,后来发现整条街有不下5个摊位卖同样的小人。对于普通人来说,体验不好大不了不去。
更加怨声载道的,是那些真做设计的卖家。
内心还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家呢,结果莫名其妙变成卖地摊货的:“我勾的毛线作品,很多人上来就照着三分之一的价格砍,还说批发市场有的是。”东西卖不动,给主办方的摊位费还得照交。
本以为文艺市集上都是热情又奔放的自由职业者,没想到大家都是金钱的奴隶。
想象中的摆摊生活——工作日不用上班,坐在舒服的椅子上晒太阳,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有缘人。
真实的市集摊主——下雨要打伞天热要遮阳,辛苦两天收入为0,摊位费纯赔300块。
不过再怎么抱怨踩雷,下次有类似市集出现,大家依然会蠢蠢欲动。
正像一位网友所说:“工作日天天加班到深夜,周末实在支撑不了太激烈的活动。”
而文艺集市就像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休闲项目。
一个无需旅途奔波的景点,里面有吃有喝有得逛,还有现成的拍照布景用来发朋友圈。
对于城市来说,能多几个这样的活动也是好事。
摊位再怎么被吐槽“批发市场进货”,你至少也能从中找到一个看起来还算精致的角落。
经过精心构图、调色之后,多少能在社交网络上刷刷存在感。
反正总比只有轰炸大鱿鱼强吧。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