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是春天了呀,该多出去耍耍咯。
于是上两周回了一趟乡下,住了五天(难得的)。我从小到大都不爱回去,总觉得乡下不好玩、脏兮兮的。但这次很奇怪的,很心甘情愿地跟着姑姑去干活,充满好奇地去体验和记录每一样事情。她们对我也有了新的认识,以前从来不(敢)叫我做什么活儿,现在倒是很放心地让我干了(虽然我也干不了太多什么事情)。
我想应该是现在的我,比以前柔软、踏实一点了吧。
每一天都是从早忙到晚,无比充实,按姑姑的话说,就是“手机在睡觉,我都没得睡”。忙活的内容大体上就是去地里拔、割、采各种菜、果、根、叶,然后在池塘里洗刷刷,接着该切切该腌腌该蒸蒸,然后在禾坪上晒晒晒,晒完了收收收。有些需要反复几次的腌、蒸、晒、收。



根本没有停歇下来的时候,是因为每一样活儿都是它催着你做的,你没得选择。
例如满地都是野生的艾草、茵陈和益母草,你看着就很想去采收它们;例如萝卜从地里拔回来,不赶紧洗了切掉绿色头头,它就会“胖心”;益母草和大头菜也是,因为量很大,如果不洗洗就随便放在户外,会很快被晒蔫儿,那就会增加清洗的难度。


















于是,五天下来,我们的成果丰硕,做成了萝卜干、萝卜苗茶、腌萝卜苗、晒柑皮(陈皮未完成)、晒益母草干、腌酸菜、晒姜片干。





好了,言归正传,讲讲我这次最大的惊喜,是认识了一味很普遍不起眼,但很重要的中药——香附子。
话说第二天早上8点多我起床,发现全家人已经忙活了一早上了。我姑在屋门口的一小块地里松土准备种辣椒苗,我跑过去看的时候,阿婆从我身边经过,就叫我把地上松土刨出来的一堆杂草小土坨坨拣一下,说里面有好东西。
我一看,这不就是常见的那种小杂草吗。这里面能有啥好东西呢?


我就顶着早上8点多的大太阳、饿着肚子,把泥巴里的“杂草”根儿都挑拣了出来。然后拿去池塘里冲洗干净。发现它的根部有很多个小块茎,小小的,最大的也不过尾指这么大。
阿婆说,这个就是好东西,他们世世代代就叫它“雷公头”。
我说那它要怎么吃,她说要把它洗干净、去掉毛须须以后,再用石臼捣成粉末,早上煎鸡蛋吃。em……听着感觉并没有很吸引人的样子……



洗好后我才发现真正的活儿才开始。那就是要去须根。这得一点点手去拔掉它,但有些很韧很细的,手也使不上劲儿。这时阿婆就说,等我来弄,我有大招!
只见她驼着个90°的背,挽着一簸箕的雷公头,腿脚麻利地走到大屋的后面,搞了一把沙子盖到雷公头种子上面,再回到水池边,和了点水进去沙子里,然后用手掌开始搓,搓沙子,搓沙子里的雷公头。反复搓。

我完全没有想到是这样的方法,既原始又有效。我说我也来试试看吧,但阿婆不让,她说她手掌粗,不怕磨,要是我的手下去了,雷公头须没磨到,手皮肯定是破了的。


洗好后,阿婆就拿出了石臼,要来捣烂它。到这里为止,我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好东西”,要这么麻烦来折腾。


我想这是力气活儿,肯定不能让我90岁的阿婆来做,应该等我来!结果事实是,我才是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鸡,我阿婆柴梗梗的双手,那是力气十足,而且她懂得如何运用力气。中医上说“肝主握”,阿婆的肝脏一定是非常健康的——比我的好多了。

第二天早上煎了鸡蛋,卖相看起来很不咋地,黑黑干干的,吃起来有点苦苦的,餐桌转盘转了几圈都没吃完。
但我阿婆说,从我阿太(曾祖母)那时起,就已经是这样吃它了,说吃了特别好特别好,老人小孩都可以吃。


所以究竟这个雷公头是个什么东西,好在哪里?我就去查一下,才发现它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香附子!
而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我发现香附子是忌铁器的,也就是说,从地里到餐桌的整个过程里,它都不能沾到铁器,不然药效就要大打折扣。所以阿婆才会用沙子去打磨它的须根,用石臼去捣烂它,用瓷锅去煎鸡蛋。
但是阿婆其实并不知道什么忌铁器的,她说反正上古的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她只是照做而已。所谓“百姓日用即道”,不过如此而已啊。


香附,别名莎草根、雷公头、香附子、香附米、三棱草根,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始载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迄今已有1500多年。主产于浙江、福建、湖南。可以用盐、醋、酒、姜汁等四种方法炮制。
其性平,味辛,微苦,微甘。归肝、三焦经。李时珍记载香附子时说此物乃“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有“利三焦、解六郁,消食积、除痞满,调经血、止疼痛”之功。
故凡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脘腹胀痛、妇女月经不调以及胎产诸病,皆可应用。
简而言之,就是爱生闷气、抑郁(而导致月经不调)、容易两胁胀痛的人,很适合用香附子来破气滞,理气血。
临床应用(中成药)
1.越鞠丸
主治: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成份:醋香附、川芎、炒栀子、苍术(炒)、六神曲(炒)。
2.良附丸
主治:用于寒凝气滞,脘痛吐酸,胸腹胀满。
成份:高良姜、醋香附。
3.七制香附丸
主治:用于气滞血虚所致的痛经、月经量少,症见胸胁胀痛、经行量少、行经小腹胀痛、经前双乳胀痛,经水数月不行。
成份:香附(醋制)、鲜牛乳、地黄、茯苓、当归、熟地黄、川芎、白术(麸炒)、白芍、益母草、艾叶(炭)、黄芩、山茱萸(酒炙)、天冬、阿胶、酸枣仁(炒)、砂仁、延胡索(醋制)、艾叶、稻米、小茴香(盐制)、人参等。
4.四制香附丸
主治:用于血虚气滞之月经不调、胸腹胀痛。
成份:香附、川芎、当归(炒)、白芍(炒)、熟地黄、白术(炒)、泽兰、陈皮、关黄柏、炙甘草。
5.醋制香附丸
主治:用于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所致的月经不调、月经前后诸症,症见经行前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有血块,经前胸闷、心烦、双乳胀痛、食欲不振。
成份:醋香附,当归,川芎,炒白芍,熟地黄, 炒白术,砂仁,陈皮,黄芩
典籍记载
1.解诸郁
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各等分。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百丸。 ——《丹溪心法》越鞠丸
2.治肝郁血滞,疼痛
陈皮(醋炒) 、柴胡各6g,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4.5g,甘草(炙)1. 5g,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 ——《景岳全书》香附疏肝散
3.治偏正头痛
4.治吐血
童便调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 ——《丹溪治法心要》
5.治小便尿血
6.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
7.治肛门脱出
香附子、荆芥穗等分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数沸,淋。 ——《三因方》香荆散
最后,香附子虽好,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其辛散之力容易耗损气血,体虚血亏等人群是不宜使用的。


© 本文版权归 Recordars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