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鸡娃”打造出的美国华裔花滑军团

2022-02-12 星期六

新浪体育 · 冰雪运动

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单短节目比赛,美国选手陈巍引发了网友对于华裔冰雪选手的热议。


美国花样滑冰队内的华裔面孔,几乎成为了多年来的一个现象。从当年的关颖珊,到如今的陈巍、周知方、陈楷雯等。

陈巍


此次北京冬奥会,美国8名花滑单人选手中,华裔就有4名,占了一半。


这现象的背后,是新一代华裔移民家庭和子女教育的缩影。


22岁的陈巍英文名是Nathan Chen,出生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他从3岁开始滑冰,10岁获得美国花滑锦标赛业余组冠军,此后一飞冲天,包括三届世锦赛冠军(2018/2019/2021)、美国花滑锦标赛六连霸(2017-2022)、国际冰联花滑大奖赛总决赛三连霸(2017-2019)……

有网友更关注陈巍的家庭背景。陈巍祖籍广西,父亲在1988年赴美留学,获得药剂学和药物化学硕士、博士学位,留美成为医学科研领域的精英一员;母亲是北京人,赴美担任中文翻译工作。


赴美华裔家庭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是众所周知的。作为留美精英,父母一代基本达到中产以上,在经济上有足够条件进行教育投入。陈巍从小学业出众,SAT数学取得过满分800分,目前就读耶鲁大学,兼顾学业与滑冰,花滑训练只是在耶鲁大学课程结束后进行。


除了花样滑冰,陈巍从小学习体操、芭蕾、钢琴、冰球等,可以说是学霸+天才少年培养模式下的成果。


但和教育背景相似的谷爱凌不同,陈巍本人不会说中文,他的自我身份识别也是美国人。

周知方


美国花滑选手周知方(Vincent Zhou),此次因为新冠阳性而失去了北京冬奥个人赛的参赛资格,他与陈巍的成长背景相似。


周知方本人能说一些中文,他父母是北京人,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同班同学,90年代随着出国潮赴美,在硅谷工作定居。周知方出生在圣何塞,目前就读于布朗大学,他有个姐姐在麻省理工读书。


另一位美国花滑选手、22岁的陈楷雯,出生在弗雷蒙特,在康奈尔大学主修人类发展专业。虽是华裔,陈楷雯的中文并不好,她说这次在冬奥村里会尽量多说中文,“希望回美国的时候,我的中文有所进步”。


16岁的刘美贤生于加州克罗夫斯,住在奥克兰,她是美国冬奥代表团年龄最小的运动员。父亲刘俊来自中国四川,是一名律师。刘俊在1989年来美留学,1998年毕业于加州大学的法学院,如今是奥克兰的一名移民律师。


为什么美国花滑顶流中有这么多的华裔选手?这是一个偶然现象吗?


首先在美国的众多少数族裔中,华裔是出类拔萃的群体之一,被视为“模范少数族裔”,拥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等优秀文化基因。

另外,美国移民法案的筛选性规定,让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技术的华裔/亚裔移民者来到美国。华裔/亚裔移民者在原国家大多处于精英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美国民众平均水平,以中国人为代表的高质量移民群体,奠定了“华裔/亚裔优势”的基石,也让他们的下一代,在起跑线上就拥有很好的教育与发展条件。


而华裔家庭的孩子,要想在美国社会出人头地,除了学习成绩,体育是一块不必可少的敲门砖。


这是一份优秀华人孩子的“入门级”简历:SSAT考试成绩95%以上,会弹钢琴或有其他文艺特长,擅长一两个运动项目……


光凭成绩好是进不了常青藤名校的,必须培养一项特长,特别是体育特长。

在美国最受欢迎的橄榄球、篮球等项目中,华裔因为身体条件限制很难拼过黑人和白人同龄者,足球则是拉美裔族群的最爱。


华裔的突破口,放在了那些技巧性强的项目上,比如花样滑冰。2017年的一项数据统计,39%的美国顶尖花滑选手是亚裔,其中以华裔和日裔为主。


在陈巍、陈楷雯等人之前,一个熠熠发光的榜样是华裔花滑名将关颖珊。


关颖珊(Michelle Wingshan Kwan),1980年出生,祖籍中国广东中山,父亲关惠棠与母亲关刘淑仪早年移居美国,曾在中餐馆打工谋生。关颖珊会说粤语和简单普通话,运动生涯拿过9次美国锦标赛及5次世锦赛冠军,获得过两枚冬奥会奖牌。

关颖珊


通过花滑,关颖珊成为全美追捧的偶像级人物,退役后进入政坛,担任美国外交大使。可以说,花滑是这个华裔女孩跻身美国上流阶层、打破族裔差别获得主流认可的重要途径。


富足的移民家庭背景、优质的教育投入、中西结合的教育理念、攀升社会阶层的需求……种种因素综合相加,打造出了美国花样滑冰以及冰雪项目中的华裔军团,还涌现出了朱易、谷爱凌这些愿意为祖国效力的明星选手。


在这些移民二代的父母身上,仍能看到中式教育理念的影子:望子成龙,一切以下一代为中心。


陈巍的母亲曾每周驱车15到18个小时接送他训练比赛,周知方的母亲辞去了自己在硅谷的高薪工作,和儿子一起移居训练地南加州……多么让人熟悉的中式“鸡娃”。


华人父母的教育理念,和华裔二代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思维,有时会有冲突。周知方就曾在访谈中说,父母的严格甚至苛刻,曾让他如在桎梏:“他们的思维与你不同,他们想表达的是:你要成功,有最好的机会找到一份好工作,然后组建家庭。”


对华裔二代来说,美国的环境影响,让他们更愿意追寻自我与自由,但上一代的教育,仍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独特的印记。


在这里,引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裔毕业生林某某的一篇文章段落作为结尾:


“从九岁开始,我在放学后要拉小提琴、弹钢琴,还要去拉拉队训练,学中文也是我妈督促着我,但那会儿我有着典型的十来岁女孩的叛逆倾向,对学这些特长,特别是学中文很反感,我心想:我父母这么努力移民来到美国,想要我在美国成功,为什么又要让我倒退学中文呢?”

弹吉他的陈巍


“我妈一直在强调“有一天你会感谢我”,可我那时常想,如果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爱好上(写作、跳舞),而不是父母替我选的活动(钢琴、小提琴、中文学校),我是不是会更优秀?”


“但现在我的想法是,一定程度上把中文学好了,我本人就具备了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离开大学的校门,我不再生活在一个单面的世界里。我可以看中文的小说,读中文的新闻,想问题时不只是从美国人的角度考虑,也从中国人的角度想。之前我很倔强地主张美国的价值观,现在我愿意考虑跟我不一样的想法,至少争取理解它。”


“这些让我每天都在感谢我的妈妈。”



读完这篇文章您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您关注新浪体育

将我们设置为星标订阅

作者:李普利

编辑:武文祺

责编:朱孟

内容不错的话,点一下 在看哟~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