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解说文学作品:快节奏时代,这算一种阅读吗?

2024-04-29 星期一

▲ 广州的一家书店里,许多读者正在阅读。(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3295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 他认为,在这类时间更短的解说视频中,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差异被弱化了,故事情节听起来都差不多,无非讲述人怎么活着,又怎么去世。


  • 据他观察,不少观众看解说视频是因为忙,或是没耐心、看不懂,也有的是想听其他的解读角度。他很能理解,自己以前看《红楼梦》时也看不太懂,哪怕曾多次拿起书阅读,甚至特意列出人物关系图来辅助,可每次还是看了一半就放弃。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翁榕榕

南方周末实习生 董嘉迪

责任编辑|李慕琰


《红楼梦》荣国府一年的财务支出是多少?


李燕飞做过粗略统计,其一年的常规性支出,如府内上下约四百人的月钱、份例、吃穿用度等费用,大约为4万两,其他一些涉及人情往来的非常规性支出约为3万两。不另算上兴建大观园等费用,保守估计,荣国府一年大概需要支出7万两。


以上是李燕飞解说《红楼梦》时切入的角度。他是一位读书博主,三年前开始通过短视频解说文学作品,目前抖音粉丝量约120万。以往,短视频解说影视剧大行其道,如今,利用短视频解说文学作品也成为一种选择。


《2023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时长超过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发布数量同比增长达279.44%,读书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5.17%,收藏量同比增长276.14%,直播观看人次则同比增长近一倍,通过短视频读书已逐渐形成一种新趋势。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解说文学作品的短视频,可以发现,既有三五分钟解说一部作品的,也有像李燕飞这种分成十几集进行解说的。相同的是,博主们解说手段多样,图表、动画等都成为引领短视频用户走进文学世界的辅助方式。


1

“把食材做好,喂到大家眼前”

最初,出于兴趣,李燕飞解说过电影《沙丘》。为了做好这一系列,他将《沙丘》原著同样做了解说,没想到,这本大部头著作,勾起许多网友的名著阅读回忆。


他们告诉李燕飞,很多文学作品,例如《百年孤独》或是一些俄罗斯文学,人物关系复杂、情节繁多,记不住,也很难看进去。在大家的提议下,李燕飞转做文学作品解说。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就做一个搬运工吧,或者一个厨子,相当于把食材做好,喂到大家眼前,看(他们)愿不愿意吃”。


他最先解说的文学作品是《百年孤独》,分成21集,每集时长七八分钟。多年前他读过这部作品,一知半解,人物情节基本都忘了。做视频前,他又反复看了六遍,还特意买了一块白板,将背景、人物关系和剧情捋清,大概花了一个月时间准备。


解说文案很重要,组织起来并不容易。李燕飞需要思考从哪开始讲、怎么讲才能让观众听懂。《百年孤独》这本书中,人名重复性高,容易记混,于是他在每次提到人名时,都会用一两句话概括他做过什么事情,以加深观众记忆。


李燕飞不想只简单地介绍故事情节,在他看来,如果一味重复情节,就和那些三分钟、五分钟的解说没太大区别。而且,他认为,在这类时间更短的解说视频中,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差异被弱化了,故事情节听起来都差不多,无非讲述人怎么活着,又怎么去世。


“我想讲的是他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悲欢离合、不一样的生老病死。”他说。


做《百年孤独》解说时,李燕飞查阅了包括《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在内的许多文献,也观看相关纪录片,在视频中补充了丰富的社会背景信息,之后还专门将这些历史背景整合成九集的新视频——“藏在《百年孤独》里的历史”,供观众了解。


解说时,李燕飞会融入自己的思考,力图提供新的解读角度。例如《红楼梦》,他并非平铺直叙地重复其故事情节,而是从财务角度切入,通过分析贾府平时的开支来解释它最后为什么会衰落。


李燕飞为讲解《百年孤独》而制作的人物关系图。(受访者供图)


洲渔也是一位解说文学作品的短视频博主,他从2023年5月开始以解说为副业,视频时长大多在5分钟左右。


对于解说文案,他已经形成一套方法论,基本是“三段式”:开头用一两句话点明这本书的影响力或话题度,吸引观众注意,比如《晚熟的人》,他介绍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首部作品”;主体部分通常介绍故事情节,根据呈现的主题进行情节的保留与删减,同时将阅读感悟融入进去;结尾处他会摘录一两句这本书在微信读书里的热门划线句,作为“金句”加深观众印象。


李燕飞有平面设计的底子,解说视频里有些图是自己绘制的,如《百年孤独》里的人物关系图;有些是从文献资料里找到的素材,例如《红楼梦》解说视频里出现的人物形象和环境画面,是他用修图软件从某本清朝画册上抠下来,后期再制成动态效果。


此外,他也会借助图表或插入影视画面,让解说变得清晰丰富,《红楼梦》的“荣国府人情往来账目”部分便用上了图表。


解说视频做多了之后,李燕飞在写文案时,基本能想象出需要找什么样的素材、加什么滤镜来填补画面。如果讲述对象是一位孤苦伶仃的主人公,那么他生活的环境应该很简陋,找素材时应该找只有一张床或一张桌子的画面,以冷色调为主。


洲渔的解说视频相对简单,基本是用手绘文字的方式讲述,不过他最近也在尝试制作动画,同时加上章节进度条。比如讲解毛姆的《面纱》时,他分为“披上面纱、坠入深渊、如梦初醒、揭开面纱”四个部分,有些观众如果没耐心从头听完,可以直接跳至相关章节。


2

可能会让观众丢掉自己的思考

洲渔写解说文案的平均时长大概是两个小时,他利用一些零散时间来完成,上下班途中先想出故事大纲,晚上回到家再将重点内容写出来。视频制作比较复杂,一条5分钟的视频大概需要1-3个小时完成。


他的更新频率为一周两次。在他看来,最花时间的环节其实是看书,读书是第一位,他每天会花三四个小时阅读,“看书是很重要的,你对这本书的理解程度不同的话,写出来的文案也是不一样的,(即使)视频做得再好,都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洲渔说。


李燕飞制作《百年孤独》系列视频大约花了三个月,每天投入七八个小时,从下午四五点直至凌晨,形成大约八万字的文案。他的更新频率为一周一更,不过,他发现,很多网友在看当周视频时早已忘了上一周的内容,这一点在他更新那九期“藏在《百年孤独》里的历史”时尤为明显。


“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下,大家可能并不关心这里面讲的什么东西,记不太住。”特别是涉及更深层次的历史背景时,李燕飞说,观众没有太大的耐心等更新,因此,他后来解说其他书籍时,会将历史背景直接融入到剧情的讲解中,不再单拎出来。


对于李燕飞来说,做一个一小时的解说视频,需要花上他半个月时间,其中用一周时间写三四万字的文案,剩下一周用来制作视频。这还不包括看书的时间,为了做好解说视频,他每本书都需要看五六遍,通常他会利用晚上睡前的时间阅读。


据他观察,不少观众看解说视频是因为忙,或是没耐心、看不懂,也有的是想听其他的解读角度。他很能理解,自己以前看《红楼梦》时也看不太懂,哪怕曾多次拿起书阅读,甚至特意列出人物关系图来辅助,可每次还是看了一半就放弃。


作为商科专业出身,洲渔读一些文学作品时也会觉得晦涩难懂。他之前看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文中有大量的独白内容,故事性不强,哲学意味浓厚。他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也不了解,直至看完书,依旧无法理解作者的意图,后来通过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看他人的解析文章,才大致明白。


他很能理解观众看短视频解说的心态,大家平时工作累,回家可能就想躺着,看一些不那么费脑的视频,短视频解说文学作品正好提供了一种新形式,“不用那么费力,也可以了解一本书,也算是学习到了”。


不过,他觉得,这类解说视频可能会让观众丢掉自己的思考,“有可能我解读的东西和你实际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因为)感悟不一样。”他说。而且,在几分钟的解说视频里,有可能只能呈现出人物的某一面,有一些取舍,但“(如果)你认真读,就会看到人性是非常复杂的,不是那么简单的好和坏”。


李燕飞也认为,跟阅读原著相比,短视频解说只能让观众了解大致的剧情,而更深入的,比如某个人悲剧命运的成因,这些藏在“冰山之下”的东西可能就被省略了。只是在如今的快节奏社会,短视频解说文学作品也不失为一种吸引观众阅读的方式。不少网友在看了他的解说视频后,真的去买书阅读。


李燕飞记得,有一位几乎没有阅读习惯的网友,看了《百年孤独》解说系列后,去买了一本原著,之后每读到一个引发共鸣的章节,都会写一大段话,发私信告诉李燕飞自己的阅读进度和感悟。


这带来了成就感,“还是有一些人会被这些内容影响,去培养自己的耐心和兴趣,其实这是一种进步。”李燕飞说。


“我就是一个梯子,大家踩着这个梯子上去,看见墙头那边,如果觉得墙头那边景色行,就继续往前走,如果觉得不行也可以下去。”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应受访者要求,洲渔为化名)

其他人都在看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