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谷971销售之谜:在上个时代中得到,在这个时代失去

2023-05-17 星期三


郑洁 | 撰文

高翼 方澍晨 | 编辑


2021年11月,绿谷的阿尔兹海默药物甘露特钠(GV-971,下称“971”)在争议中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这个药在2019年获批上市时充满争议。当时,知名教授连发数篇文章诘问971的机制和临床数据。


2020年医保谈判时,971也提交了申请进入医保目录的材料,但未进入终审环节。2021年,971降价后被纳入医保目录,然后迎来的便是,大幅放量。


“放量”,对所有的上市新药都是一个眩目的词,意味着新药有资格在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大规模铺货,销量势必大增,多年巨大的研发投入终于获得回报。


何况在进入医保前,971的销量就很好,有传闻上市23天销售额过亿。一旦进入医保,更将借势大规模放量。


不过,进入医保一年多并没有给这款药带来持续的加持据了解,前不久971华东某团队部分销售人员工资停发、人员动荡,纷纷离职。


裁员是企业为节约开支的常见办法,2021年12月,971刚进医保1个月不到,绿谷就裁了医保谈判团队。但另一方面,如果一款产品销售节节高升,没有任何公司会在一线销售上如此保守。多个信源交叉印证,971的销量不如预期。


绿谷一份内部文件中,给971的销售计划是2022年7亿元、2023年12亿元……2026年40亿元。2022年已经过去,这个数字不知道达到没有,但按目前的态势,2026年的目标绿谷很难达到。


“吕松涛是个奇人。”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评价,971进入医保后,一切就交给了市场,吕松涛从上世纪改开初期奋斗到现在,三落三起,他和他的公司曾经是站在市场前面的人,但如今,市场的逻辑已经变了。

  

-01-

销售团队混乱、欠薪和裁员


2021年6月,曾传闻971销售团队大规模离职,网上传播的原因是绿谷971某大区销售负责人隐瞒公司新奖金政策,胁迫医药代表增加进货,营造971在2021年1月销售数据亮眼的假象,此后销售人员大规模离职。绿谷先表示网传消息不实,又称在调查中。


最后的调查结果不得而知,但这个事件暗示了971“卖断货”的佳绩已悄然远去。


销售数据造假的潜台词是销售数据不佳,起码也是数据未达预期。2021年1月时,971已经上市销售了一年多,医生和患者“试新”的情绪已经回归理智,从这时候开始,药能卖多少,关键在药效,也在渠道。


接下来,绿谷为971做的,就是在渠道上下成本。在2021年11月的医保谈判中,971进了医保,价格由原每盒895元降至296元,降幅超60%。而在2021年医保谈判后一个月,就传出了绿谷裁撤医保谈判团队的消息。


971刚出来的时候,很多医药代表跃跃欲试从原单位跳到绿谷。当时971药价月均4000,一个疗程36个月,中国AD数千万患者在全球排名第一,药效还强调中老年人最中意的纯天然无副作用,这看上去销售之路大好。


2022年10月时,华东某城市的一位971医药代表发现,工资突然停发了,奖金也没了。很多销售人员在这前后选择了离职,到了2023年年后,这个城市的医药代表“一个组只剩下3个人,”一位已经离职的971医药代表称。


留在公司的医药代表并不是不想走,但因为此前垫款较多,平均每个在职的医药代表都垫了几万元。积压的报销款项一直没下来,有些医药代表担心人走茶凉后,钱更要不回来。


目前,这个城市的971药代团队还保持着正常运营,每天依旧开晨会汇报工作,“月底该压货压货,报销也还是不给报,然后公司客户的一些相关性的费用不给走流程。”于是,现任的971医药代表也开始“看起了其他机会”。


欠报销、停薪、医药代表人员不稳定,这些现象可以被公司归咎为很多原因。不过,在进医保后,971在各个医院的销量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我负责的那个医院量倒是涨了,但是也有一些医院量是下降的。”以上已离职的医药代表透露。进入医保后,虽然渠道更广,但由于上面拨下来做市场的预算金额大减,有些更“认资源”的客户就不再进971,这部分的销售一落千丈。


涨了量的那部分市场,利润也未必可观。由于药价大幅降低,很难判断这些增加的量能否弥补降价的利润差额。


“公司好像就没想要好好做市场”,这位医药代表认为,按照常理,销售部门不可能只有这么一点预算,以至于做医院推广、开科室会议的钱都发不下来。


走人的不止基层销售,还包括一些中高层。去年年中,这位销售人员所在大区的销售负责人,平素对公司非常忠诚,他坚信吕松涛是个好老板,971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这位负责人的工资也被停发了几个月。


另一位大外企市场部来的中层,在971进医保后入职,本来打算“大干一场”,但也在来了几个月后就辞职走人。


对销售人员不区分降薪,绿谷似乎没有了大力开辟新业绩的企图心。


这位医药代表所在的大区,目前维持的业绩主要靠“原有的基础量”,欠薪就像釜底抽薪,销售部门既没有资源,也没有动力去开创新的市场,销售是需要高驱动、强激励的业务部门,工资上没有回报,负面的数字会很快显示在销售业绩上。


另一面是,销售业绩和市场投入高度相关。比如原本砸2000元能做出100盒的销售业绩,一旦撤去这2000元的外力投入,有些医生的态度也不会那么积极。


尤其是,AD领域用药要达到一定有效果,往往要长期吃,因为在临床实践中,这类新药的药效需要时间验证。在药刚上市的时候,医生也说不准;当上市一段时间后,有些医生会有更清晰的判断。


一位医生表示:“971的副作用小,但相比美金刚这种老药,971即使价格跳水,也算是价格高。”


一位精神类专科三甲医院的专家表示,971药效一般,在他们医院不畅销,卖得少,“而且很贵,所以临床上使用不高。”


一位上海的患者家属表示,患者在吃了半年971后,医生主动让停了,换成了别的药。


-02-

临床试验停止的代价


停薪和扣报销的原因,在绿谷内部被解释为由于971国际多中心临床三期试验终止附带的流动性危机,换而言之,这是暂时性的。


“因为入组不达标、疫情期间的困难,方方面面的原因,国际临床三期试验没做下去,公司要赔很多钱。”在971医药代表的描述中,开展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需要很多投入,一旦中止意味着投入归零,而且“没做完的事项,还需要善后”。


对于“试验终止带来流动性危机”的说法,几位业内人士都表示不能理解。


一位研发资深人士表示,除非受试者发生意外,否则药企不需要支付额外支出。因为对于受试者,在临床实验当中会给一些补助费用,这部分资金应该在试验终止之后都支付完毕了。对于投资人,则更不需要公司去赔偿,“风投的机构投钱成功了,他们就赚钱,失败了他们自己赔。” 企业可能会遇到一些没有结清款的这种事项,比如说CRO的费用, 也有可能出现这种受试者副作用的费用。


因此“赔钱”这种说法更像是一种托辞。国际临床确实需要大幅支出,公司本身应该是需要借着国际临床的数据去进一步向资本市场借力,但临床暂停,则意味着前期投入和后续的融资基本都很难落地。这确实会给公司现金流带来一定影响,但这是绿谷优化销售团队的主要原因吗?


这个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是在2020年10月启动的,目的是评估971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计划纳入2046名受试者。去年1月,绿谷表示,971在共在14个国家/地区,154家临床中心启动试验,已完成949例患者筛选,随机入组292例受试者。


2020年10月绿谷宣布启动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之时,也正是971冰火两重天之时,一方面在患者中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在学界和业界遇到了一些质疑。


这时,971开启国际临床试验给了支持者和投资者很大信心。


业内默认,一款国内的新药的含金量在海外市场将得到更严苛的检视,海外临床数据好,将打消业界的疑虑。


在2022年内部的一份计划书内,绿谷称中国科学家历经30年探索通过971开启了糖药物时代,作为十七年来全球第一个研发成功的全新机制AD治疗药物,未来971不仅会在AD领域在全球大放异彩,并且帕金森综合症、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视神经脊髓炎、难治性抑郁等疾病也要启动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从此,绿谷对971的自我叙事改写了——这家卖保健品出身的传统药企将彻底转型,转向新药研发和资本市场。计划书内,绿谷表示2024年启动IPO,计划在2025年上市。在社交平台,#欧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有望迎来中国新药#等话题的阅读量超过1.9亿人次。


不过,这一切美好的设想在国际三期临床结束后,戛然而止。曾经的支持者也都因此信心大大受挫。


对于终止临床,绿谷方面给出的理由是,疫情影响了试验海外临床中心的运营,同时疫情造成了医药资本市场寒冬,投资人融资款项不到位,试验只能终止。绿谷还表示,疫情也对971等现有院内处方产品市场渠道造成冲击,对销售产生重大影响。


药品临床试验和一线销售的关系,在绿谷的公告里“关联”上了。国家药监局批准GV-971上市时是“附条件”的,要求申请人上市后继续进行药理机制方面的研究,继续进行长期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完善寡糖的分析方法,按时提交有关试验数据。绿谷还需要继续做实验,以支撑它长久上市的条件。


-03-

当一切交给市场


接近医保部门的人士曾透露,971的争议和上市时间短影响了综合组评定的态度。


一方面AD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药价对他们很关键,而当时971作为AD领域的新药,上市后价格高企,一部分有需求的患者因为价格不得不放弃,这被被抽象归类为“临床需求”,给医保部门造成一定的压力。于是,“临床需求”成为医保目录综合组评审专家的一个指标,并和安全性等指标共同成为971通过综合组专家评审的关键因素。


另一个逻辑是,971进医保符合“所有的程序”,也符合一个“大的方向”。


药物进医保目录时,医保部门会考虑其他部门的结果,比如药品专利,会采用知识产权局和高等法院的结果,已获批的药品,会采取国家药监局的结果。既然971已经作为新药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附条件批准上市条件,也符合进国家医保目录条件,最后还大幅降价,“医保部门在程序上没有卡它的理由。”


不过,“医保部门只管971进不进医保,管不了进医保后卖得怎么样。” 在医保谈判的大关奋力一搏后,其他的就看市场了。


那么,971销售团队的动荡,是否可用“进入医保后不再需要那么多销售”来解释?


一位资深药品销售专家认为,新药进入医保目录,并非就意味着要大砍销售人员。进入医保后,很多药企获得了在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准入的机会,反而会招聘更多销售人员,好尽快放量,以把握来之不易的机会。


除非,“某种药进入医保前卖得很好,进入医保后大幅降价,”前期药刚上市时,因为某些原因大放量,这就需要大量专业销售团队的支撑。后期大幅降价,这个品种已经没有什么利润,养不起那么多的销售人员,就会裁撤原有的销售团队。


不过,一般而言,这种裁撤销售团队会发生在进医保以后不久,公司都会有计划地裁撤,裁到匹配目前销售量级时就会停止,裁撤销售的周期不会太久,以免造成人心浮动。


绿谷971销售团队的不断裁撤,应该是因为销售不及预期。绿谷销售人员透露,之前2022年971的销售业绩定在7亿元左右,这个数字不知道有没有完成,但2023年的10亿大概是完不成了。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认为,971卖得不好,跟是否进医保关系不大,归根结底,这是市场本身的变化带来的。无论如何,进医保后,971肯定没有卖得没有预期那么好,否则并不需要去砍销售的预算。但他认为,绿谷本身的现金流不太可能太差,现阶段的决策可能也是不太看好后续销售,“吕松涛是个奇人。”


从珠海大排档到中华灵芝宝再到971,吕松涛曾起码三次从绝境突围,与以前时代有些暗藏的规则是契合的。2009年,当吕松涛买下971时,这种规则依然是行之有效的。


但与十几年前不同的是,当新药走完所有的合规程序,一切交给市场时,就要通过临床数据、询证用药,药品有效,符合市场规律,才能一直受到市场欢迎。


这可能是时代最大的变化。


......


欢迎添加作者交流:

郑洁:noattachment


内容合作:易   水 17610790527

▽ 左下角分享,右下角在看,点一下防止失联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