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弹4个半小时,为什么王羽佳能刷新钢琴界“天花板”?

2023-02-06 星期一

©Chris Lee

文 | 王璐



中国钢琴家王羽佳1月28日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150周年马拉松音乐会,在全世界的音乐圈中引起了巨大轰动查看此前报道。从指挥家雅尼克的跪拜,到有现场观众在快到“拉二”尾声时激动到心肌梗塞不得不中止演奏,从《纽约时报》评论王羽佳挑战了音乐世界的珠穆拉玛峰,到网友粉丝爱好者膜拜……王羽佳在四个半小时内连续演奏拉赫玛尼诺夫五部钢琴与乐队作品的这场音乐会,已然载入钢琴演奏史册。


这场拉赫马拉松音乐会特殊在哪里



通常情况下,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一般会有两套大型作品,由独奏艺术家和乐团演奏一整套协奏曲,中场休息后再由交响乐团演奏一套交响乐作品。整场音乐会的长度大概在一个半至两个小时左右,这算是当今交响音乐会的标配。强度稍微大一些的交响音乐会,也许会由独奏家演奏整场两套不同的作品。其中多数会选择搭配一些相对较短或者体力消耗不太大的早期古典协奏曲,比如莫扎特的协奏曲。  

而王羽佳演奏的四首拉赫的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从体量上来说都算是协奏曲中的大曲子。其中,“拉一”平均30分钟,“拉二”40分钟,“拉三”40至45分钟,“拉四”30分钟,“帕格尼尼”25分钟。最短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虽然只有25分钟,但其炫技程度和高强度音乐片段依然把整首曲子拉到高潮。这其中最重量级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更被誉为世界上最难的钢琴作品。  


我们都知道,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也是非常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他可以跨越13度的大手更是经常被钢琴圈提到的一个事实。因此他《第三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也最大限度地融入了从自身条件出发可以表达的音乐语言。对于手小的钢琴家来说,“拉三”是一个非常难挑战的作品。即使拥有优越的手和身体条件,该作品结构的复杂程度、艺术造诣上的艰深程度,都让很多人望尘莫及。在广大钢琴专业的学生,以及相对活跃的钢琴演奏家群体里,绝大部分人也都很难把“拉三”拿下。说它在体量上大概是普通钢琴协奏曲的三倍也不为过。能弹下来的人已不多,而真正能把这套作品拿捏妥当,能和交响乐团合作达到高质量演奏的钢琴家更是凤毛麟角。 


王羽佳与郑明勋执棒的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合作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在有“拉三”的前提下,加上任何一套其他的协奏曲,已经要求演奏家具备非常强的体能和音乐演奏能力。而其实这样的搭配也是今年2月王羽佳巡演的曲目标配。王羽佳引领的这套拉赫钢琴作品系列演出正持续在稍后的费城交响乐团的季默尔中心和洛杉矶爱乐交响乐团的迪士尼音乐厅上演,每天的音乐会基本减为一首或者两首协奏曲的份量。而即使在洛杉矶的大多数音乐会中,她只演奏一套拉赫的钢琴作品,目前可以看到所有的票已基本售罄,少量存票也高达254美元(1720元人民币)。


王羽佳的优秀和成功并不是偶然



从来没有艺术家在卡内基的同一天、同一场音乐会上演奏所有五部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王羽佳超强的钢琴演奏技术,体力、耐力、爆发力、记忆力,都堪称钢琴演奏家中的“战神”。  

王羽佳身材纤细而健美,从体型上很难让人觉得能撑下来这四个半小时与费交一起完成的马拉松。而她本人在先前的采访中提到,为了实现五套作品马拉松的计划,她有刻意减少饮酒和社交活动,保持健身和良好的生活、练琴习惯,来确保维持最佳的生理和物理条件完成目标。 


同时,王羽佳也是协奏曲曲目量最多的钢琴家之一。我们知道,大多数活跃在国际乐坛的钢琴演奏家,手上都有很多钢琴协奏曲的保留曲目。王羽佳早在多年前都已陆陆续续演奏过拉赫的所有协奏曲以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可以说,这套曲目于她而言早就烂熟于心。放在一起演奏,更多的是体量上的挑战和对五套作品音乐价值上的蓝图掌控,而无关曲目难度或熟悉程度。 

其次,为了给这场独一无二的马拉松音乐会做好充足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王羽佳在1月14日和15日与奥兰多爱乐交响乐团的合作中,主动要求增加两套拉赫的协奏曲:从原先的2首协奏曲,变成了4首。除此之外,1月26日和27日两天,她也与费交相继演绎了拉赫的四首钢琴协奏曲。可以说这样的演奏强度,也使得她对28日的马拉松音乐会更加胸有成竹。 

也许正是其长期和多方位的全面准备,才会让《纽约时报》的乐评中出现这样的描述:“即使在演出的最后时刻,她也似乎没有筋疲力尽。无论是在脸上还是在她的音乐表现中,在《第三协奏曲》的最后蓬勃的音响中,她一直平静得令人眼花缭乱。”


科学分析王羽佳钢琴技术的运用



王羽佳演奏华彩炫技片段的快速和精准性,一直让很多人惊叹甚至不解。而能够自如“拿捏”这场马拉松音乐会的前提,除了先前的准备工作和良好的身体体能素质,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在于她的钢琴演奏技术可以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在高强度的曲目演奏过程中没有不必要的大小肌肉群的消耗。简而言之,就是从最省油的动力达到最大限度的速率。 

而我们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仔细观察和分析王羽佳的演奏动作时,会发现她技术超群的一些秘密: 


1.王羽佳的触键距离极其贴键,没有不必要的距离。这使得手指触键的时候异常高效,没有任何浪费的距离产生的额外手指运动。 

2.在有大跳的远距离快速跳跃的时候,她的手肘总是处于两个距离音之间的中间位置。这样可以使得手肘自然地成为一个中轴点,使前臂在两点之间的摆动距离更固定,上臂就不需要大量的运动,反而使得前臂的左右跳跃更加稳定和轻松。 


3.从她通常演奏的姿势来看,王羽佳具有非常自然的钢琴演奏状态下的全身协调能力。同时她上半身的移动方向也能自然地配合保持手臂的直线性来运动。在钢琴技术中,保持手臂的直线性,是确保技术灵活的一个基本原则。当你双手演奏高音部分片段的时候,上半身需要右倾使得手臂不会扭曲,反之,在低音片段中上半身也应当左倾来保持手臂的协调性。很多高难度的钢琴作品,都需要非常强的身体感知能力,弹琴是一项全身的运动。而王羽佳演奏状态中全身心的投入和协调,也是其能够达到精湛钢琴技术的原因之一。  

4.每次在弹奏和弦八度或大跳密集的技术片段时,她的手都在触键之后迅速放松和收缩。如果放慢去观察她演奏的技术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到,每次离键同时,她都有小幅度的手部收缩和松弛的动作,而原速运动状态下这样的动作几乎是不可见的。这样的快速松弛不仅可以保持手臂运动的灵活性,而且能确保手部的韧带和肌肉在即使最短促的时间内仍得到放松并保持活力。美国钢琴教育家杰克·温洛克曾用“Small Hand”来形容这样的技术,即每次弹完八度或大音程和弦之后,离键的同时迅速缩小手的拉伸,这样才能够避免和缓解大量的八度和弦弹奏过程中造成的手臂僵硬和手部韧带的拉伸,从而达到可以长时间演奏而不会疲惫。

然而,何时松、如何松、松多少的度,在实际钢琴演奏技术中并不容易掌握。弹钢琴和教钢琴的人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有太多钢琴学生在演奏大量和弦片段时都经历过因为演奏技术不当而导致的受伤。而我们常见的误区是,总认为自己是因为肌肉不够发达、强壮才会受伤,其实不然。受伤的原因更多是演奏技术不合理,而并非肌肉不够强壮。

很多人简单地把王羽佳超能的表现归结于她强壮的肌肉训练,这是不对的。反推就会发现,天天去健身房的普通钢琴家,有没有能力开出一场五套协奏曲连弹的音乐会?钢琴演奏是一项将精湛的钢琴技术、内心情感、全身的协同运动及心智结合的活动。当然,强大的肌肉的确能起到很好的补充和辅助作用,保持好的耐力对完成四个半小时的演奏也非常重要。

同样的道理,滑雪、花样滑冰这类运动也需要大量的高效技巧,而非强壮的肌肉。小朋友一旦掌握滑雪、投球这类运动技术,可以自如地在滑雪场展现自己的运动能力,灵活而快速地在雪场里驰骋。在拥有好的技术以外,一定的肌能会有很好的辅助效果。相反,非常发达的肌肉不一定对演奏钢琴有明显帮助。很多钢琴发烧友、钢琴学生甚至老师,痴迷于手指肌能、手臂肌能的训练,反而导致损伤,不能继续钢琴的练习。这样的执迷不悟是不科学的。 

几天前,中国“飞人”苏炳添在世界田联室内巡回赛中又一次夺得冠军。无论是创造了亚裔运动员奇迹的苏炳添,还是仿若超能的王羽佳,他们的成功,当然首先源于对自身专业的了解和极度自律的训练。从生理物理角度来说,他们代表了人类在某种技能上的一种极限。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分析,这背后也存在一定的科学道理。从苏炳添早年间的论文可以看出,作为短跑世界里的大龄运动员,他精准地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呼吸频率、肌肉的松弛或者发力状态,在反复的尝试和练习中找到用力的最佳状态。   


总而言之,王羽佳之所以能够创造钢琴协奏曲马拉松的历史事件,需综合多项因素:最重要的依然是具备最高效和最精湛的钢琴演奏技术,此外还需强大的脑力注意力、丰富的音乐舞台演奏素养,非常健康的身体素质,以及活力和积极的身体机能。 

祝愿我们的钢琴家音乐道路越来越好。 



- THE END - 

长按识别下方图片二维码

订阅 音乐周报






长按识别下方图片二维码

订阅 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热门文章精选 

王羽佳这场马拉松音乐会弹晕了听众,弹倒了指挥

郎朗该不该进体育馆?

2023年音乐艺考:人数多、政策变,挑战与机遇并存

音乐高校跨学科新专业火了

视唱练耳,规范学音乐的一把钥匙

四十载军旅艺程,五次天安门庆典,他以零失误率指挥军乐团为祖国献礼 | 人物

新课标来了,音乐还是听觉艺术吗?| 争鸣

金钟奖钢琴冠军孙麒麟:舞台是检验作品演奏的最好标准

张国勇:谈谈职业病

歌剧导演陈蔚:歌唱的审美误区、提高方法与三种境界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Q:想投稿?
A:发这里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A: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