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干货分析:华晨宇究竟是音乐天才,还是被捧上神坛的骗子?

2021-09-13 星期一

这半年来,有关于华晨宇的争议无时无刻出现在我的眼前。


粉丝觉得他是一个先锋艺术家,他是电他是光,是唯一的神话,是上帝派来拯救人类的未来之星。

想当他的歌迷,不应该考虑"喜不喜欢",而要考虑“配不配得上”。



有粉丝甚至做了一张关于华晨宇的音乐思维导图,明列出了华晨宇所涉猎的音乐风格与对应曲目。

其知识体系的完善程度,称一句“华学家”也毫不过分。


虽然这张思维导图对于音乐的理解只能用浅薄二字来形容,虽然有的风格甚至与歌曲根本对不上号。

但纵观音乐史,也从未有谁获得过这样的评价,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而在非粉丝圈层里,华晨宇的口碑可谓是非常糟糕。

最广为人知的便是这条“华晨宇唱歌四步曲”文案,以这条文案为主,网络上也衍生了无数对华晨宇音乐上的质疑与讥讽。


著名的灾难级车祸现场《Love Song》也时不时被拿出来说话。

在这场演出里,华晨宇选中了他最不该选的音乐风格,挑中了最不应该和他同台的嘉宾。

在方大同的对比下,华晨宇的短板与缺点就像被拿到了放大镜下,一览无遗。


“音准不好、唱歌漏气、没有胸腔共鸣、律动差、只会拖长音、咬字粘腻、不用咽音就唱不上高音。”

联想到华晨宇刚在去年拿到了歌王的称号,所以愈来愈多人开始质疑他的水平,认为他只会鬼叫,盲目炫技高音。

「舞台触电图」这些迷惑表演也在各个有关华晨宇的话题中频频出现,以那首争议极大的《癌》为起点,路人们对这位粉丝们自封的伪神展开了讨伐。


那么抛开这些因素,华晨宇的音乐水平究竟如何?

他究竟是粉丝口中所说的神仙天才,还是黑粉口中的皇帝新衣?

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表达的是:都不是。

从出道到现在8年的时间里,华晨宇发表了一共四张录音室专辑,在这8年里,华晨宇的编曲、作词,大部分时候都不是他自己。

甚至直到第四张专辑时,他才包揽了整张专辑的作曲,但他依然还是需要依赖郑楠老师的制作与编曲。


郑楠有多强?这么说吧,华晨宇的第一张专辑的第一首歌《Why Nobody Fights》只有一句歌词、三句旋律,但在郑楠的操盘下,变成了一首的四分钟的大歌,足见其制作功底。

并且他曾为林宥嘉、梁静茹、S.H.E.创作过无数好歌,代表作无数。

所以在本篇文章,我们将只对华晨宇“自己”的「创作能力」进行分析,以正视听。

简单来说,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把郑楠抛开,看一看华晨宇究竟还剩下什么。

我只希望这篇文章结束之后,大家能明白:不要盲目去吹捧信奉一个人,也不要过分去否定贬低。

旋律小调的运用


在华晨宇的作品里,除了自然大小调之外,其实还有许多特殊调式的运用。

出自首张专辑《卡西莫多的礼物》的同名单曲便采用的是旋律小调进行创作。

流行音乐中的小调歌曲多数采用的是自然小调,而旋律小调上行则将原本的fa和sol升高半音,下行时再将这两个音还原。

我们非常熟悉的俄罗斯金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上行时的「夜色」二字就使用了升fa和升sol,下行时的「在这」将其还原,充分体现了旋律小调的特征。


《卡西莫多的礼物》也用到了这两个旋律小调的特征音。

主歌的前半段还处在普通的自然小调中,但后半段就进入了旋律小调的领域:

上行C#、D#,还原D、C。旋律小调的运用为这首歌增添了古典的色彩,配合着编曲,颇有中世纪教堂的味道。


旋律小调在流行音乐里用的是相对较少的,从这一点来说,这种创作方式是有些想法的。

然而华晨宇虽然会用,但用的不算太好。

在这句「钟楼外他的歌声」里,上升的C#和D#马上被还原,实在是太快了。

这就导致这句歌词里有太多的小二度音程出现,B和C、C和C#、C#和D、D和D#、D#和E……这样的处理注定了这不会是一句太悦耳的旋律。

我们熟悉的披头士发表于1965年的经典名曲《Yesterday》也是一首运用了旋律小调的作品,由贝斯手Paul McCartney创作与主唱,旋律十分优美。



「all my troubles seemed so far away」这句歌曲里,有了旋律小调上行的运用,并且在这一句结束之后,到了下一句才把升fa和升sol还原。

旋律先上后下,也没有那么多会对人耳产生纠葛的音程,听感是非常流畅。


相比之下,《卡西莫多的礼物》在旋律的处理上就非常初级了,更像是一首刚刚知道了旋律小调概念的人创作的习作。

同时,歌曲的律动也非常死板:几乎每一句旋律都从重拍起,并且所有的音符都以四分音符跟八分音符为主,节奏规整到有些无趣的地步。

并不是复杂的和声都需要牺牲出色的律动。裘德的《颁奖的时候我要缺席》在「结局别太意外让我受宠若惊」这句歌词里同样使用了旋律小调上行的音阶,但旋律却用附点音符构建,有了极强的律动感。


而这首歌除了旋律小调之外还使用了和声小调、大小调互换等技巧,比《卡西莫多的礼物》要复杂得多。即便如此,这首歌还是有着丰富的律动,裘德也凭着这张专辑入围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

不过这一问题在华晨宇后续的作品中有所改进,比如《寒鸦少年》中出现的切分节奏,还是有着很强的律动感。但《寒鸦少年》恰恰就是一首和声较为简单的作品。


说唱元素的运用

在第一张专辑中,华晨宇的创作集中在对旋律的演绎上,到了第二张专辑,华晨宇开始尝试以Rap的主歌结合极具煽动性的副歌。

这在一段时间里说唱+飙高音成了他的标签,虽然初听还不错,但听多了就产生了审美疲劳,给人造成了套路的印象。

以《异类》为例子。


这首歌是华晨宇较早尝试说唱的歌曲之一,由嘻哈团体南征北战的醉人操刀歌词,在词作的技巧性上还是颇有保障。

我们可以细品这首歌的歌词,抛开主题,就会发现歌词的韵律感是很强的。


而这首歌的前奏是以合成器的单音旋律为主,同时在后面也加入了电吉他失真与摇滚的强节奏。

配器和编曲,总给人一种照搬了Linkin Park的味道。




副歌中出现的「哦哎哦」和主唱的旋律产生了互动感,这也是华晨宇这一时期的特点之一。

同样收录了第二张专辑的《我管你》有着更鲜明的特点,运用了Call & Response的方式。

这是一个颇具煽动力、让气氛趋向热血的方法,而操作起来又很简单。这在现场尤其占优势,能让歌手与观众有强烈的互动感,很轻松地就能调动气氛。

由于华晨宇本身并不是一个说唱歌手,对歌词的把控能力没有特别突出。

例如,「如果你不喜欢听我的歌请闭上耳朵」这一句在中间的「不」字产生了重音,而下一句,「接下来要大开杀戒穿透你的耳膜」重音落在了「要」上面,尽管这两个字都在句中,但都做了重音,而它们又是不押韵的。

好在这两个字的音调都是四声,保证了音调是协调的。

以刚刚得过金曲歌王的嘻哈歌手蛋堡的《关于小熊》举例,「在热闹的垦丁街用飞镖射到的」这一句歌词里,就出现了两个重音,对应的字「热」和「射」既押韵,也有着同样的音调,这样的Flow简单,但很好听。


但不管怎么说这首歌的说唱整体来说还是过得去的。在他的另一首歌《斗牛》里,Flow的问题才更加明显。

这首歌说唱部分音符非常密集,但依然是趋向比较规整的律动。

律动的死板在嘻哈音乐里是犹为致命的,给人的感觉更像数来宝,甚至喊麦。并且说唱的部分一直维持在这种高速的状态,变化太少。


音符密集不代表就不能做出出色的律动。

在周杰伦的《以父之名》里,有一段字数非常多的演唱段落,但是也出现大量的切分节奏,还有一些停顿的卡点,音符时值的变化也非常多。


而很多歌词开头的地方也都不是从强拍起,律动感非常棒。并且要知道的是,《以父之名》并非全程都是这样的段落,而是有张有弛,给了歌曲很大的空间感。


同时《斗牛》的歌词并不是特别适合说唱的演绎。

在《异类》里,基本上所有的重音音调还是一致的,而《斗牛》则没有做到很好的统一。

主歌的韵脚是的「ui」和「ei」,但前几句的「嘿」、「队」、「谓」、「褪」都是四声,而到了「美」则变成了三声,后面的「杯」、「碑」又变成了一声。

在不改变音调的情况下,重音是非常不一致的,听起来更像念出来的,而不是唱出来的。

到了后面的歌词,又有了和《异类》一样的问题:「攻克下沙场丰碑」中,华晨宇唱的重音集中在了「场」上,但这个字处在句子的中间,韵脚和音调都和之前的不统一,而填词人作为韵脚的「碑」却出现在句尾。

再下一句结尾的「贵」又收的太快,甚至整句就这么滑过去了,只为了突出下面的旋律,让人感觉没有重点。

从说唱的部分可以看出来,由于Rap词不是华晨宇本人写的,很多歌词和他的Flow贴合度是不够好的,而他对这一点没有太重视。

这使得更多的时候,说唱的部分成了歌曲本体的附庸,只是为了燃、炸、酷炫的舞台效果。

Dorian调式的运用

Dorian调式和自然小调的区别,就是将fa变成升fa。

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一首Dorian调式的歌曲,升fa使得这首歌有着别样的异域色彩。实际上,这首歌是由哈萨克民歌、藏族民歌和维吾尔族民歌改编而来。



这个调式也是华晨宇比较喜欢使用的一个调式。

在第一张专辑中,华晨宇写了三首作品,其中《Let You Go》就使用了C# Dorian,用同音反复的方式强调了升fa这一特征音。在这首歌里,这个音符基本都出现在四级和弦F#下,这也是Dorian较为常见的用法。


出自华晨宇上一张专辑《新世界》的《降临》也是一首使用了Dorian调式的小调歌曲。

华晨宇将这首歌解读为雅乐调式,即由宫(do)、商(re)、角(mi)、变徵(#fa)、徵(sol)、羽(la)、变宫(xi)组成,这和Dorian调式的音阶也是一样的。


但这首歌的#fa却高频出现在三级和弦G上。

这使得G和弦变得更像一个Gsus4和弦,在G和弦前面的两个和弦也是挂四和弦,这使得和声有了更丰富的色彩。

Esus4、Esus4/F#、G三个和弦的根音E、F#、G正是Dorian音阶的前三个音符,构建出一个上行的根音旋律。

变徵音反复出现,配合着大量模糊大小调色彩的挂留和弦,塑造了这首歌的独特氛围。

在华晨宇的作品里这首的旋律算是写得不错的,也蛮有一种肃穆的感觉。

但这首歌的旋律主要运用级进和跳进的方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

来看看真正的大师会怎么做。


前卫摇滚名团Pink Floyd发表于1973年的《Breathe》同样也是一首运用了E Dorian调式的歌曲,主歌仅仅在一级和四级和弦之间跳变,但在旋律上运用了蛮多的巧思。



开头的「Breathe」就是一个下行级进,接下来的「breathe in」就用了同音反复,「in」和「the」之间则是一个跳进的关系。而「air」和「Breathe」则产生了一个模进的关系,并且「air」落在了#fa上,强调了Dorian的特征。

尽管这句旋律很短,但是技巧很丰富,并且还有着出色的律动,音乐的层次感很突出。

调式互换的运用

调式互换也是许多创作人很喜欢使用的创作技巧,其中最常用的是整段的平行大小调互换,大调与小调有着迥然不同的色彩,色彩之间的变化也让歌曲变得更加特别。

比如在周杰伦的《她的睫毛》中,开始时是Am小调,到了副歌时就变成了A大调。

华晨宇的《斗牛》在副歌也使用了平行大小调互换的技巧。

但与《她的睫毛》不同,并没有整段代换掉,而是进行了更加快速的变化。

这是一首Ebm小调的歌曲,但是在副歌的时候第一个和弦使用了Eb,由Ebm小调转到了Eb大调;但接下来的B和Db和弦则又回到了小调上,最后的Eb和弦又落到了大调上。

大小调的转换使得副歌的色彩更加纠结,也更加充满疑问。


然而《斗牛》再一次暴露出华晨宇律动单一的问题。

只有「粹」字是是附点音符,只有「或」字不是从强拍起,副歌依然是所有的音符都落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上。


华晨宇的另一首歌《七重人格》则运用了更加复杂的转调技巧,这是一首D大调开头的作品,也被粉丝称为“七皇”,而粉丝在描述这首歌时也经常把他形容为“花天帝”。


有粉丝对“七皇”的形容是这样的:


哇哦……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评价,那么这首歌究竟怎么样呢?

随着华晨宇用人声模仿哨笛吹奏的演唱结束之后,歌曲进入了较为安静的段落。

在步入寂静之前,和声落在了D大调的五级A和弦上,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乐器的演奏都避开了三音,都只有根音和五音,大小调的界限开始被模糊。

随着木吉他的响起,歌曲转到D大调的关系小调Bm上,这两个调式的音阶是相同的。然而,开头的B和弦却是一个大调和弦,这里又出现了平行大小调的转换。


接下来,在唱到「都」的时候,又出现了调外和弦C,如果这里不采用离调的手法,出现的应该是是自然小调上的二级和弦C#dim,也可以看成D大调上的七级;

华晨宇就将这个大调上不和谐的七级换成了Mixolydian调式上的七级和弦C。

再接下来,跟在C和弦后面的F#是D大调的三级,但这里使用的是离调的大三和弦代替了调内的小三和弦。

这里则是将和声小调上的五级和弦E代替了自然小调的五级Em。

但律动的问题再次出现,尽管不是每句旋律都从重拍起,但每句的开始和结束也都落在强拍上,除了「漆」字落在弱拍上。
 
这样的处理不坏,和声不落俗套,但旋律整体的感觉比较散,跟着和声走,中规中矩,也谈不上出彩。

华晨宇敢于挑战这样有一定门槛的写作形式,是值得鼓励的。

但放眼音乐圈,采用多次调式互换的优秀作曲人如同过江之鲫。

如果说这就可以被称作“七皇”的话,那么椎名林檎的《人生处处是美梦》应该被称为“人皇”,苏打绿的《未了》应该被称为“未皇”,Queen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应该被称为“波皇”。


以苏打绿发表于2015年的《未了》为例,不光使用这个技巧了,并且用的还更复杂、更好。


这是一首G#m小调开始的作品,主歌的G#m到C#,正是Dorian调式的一级跟四级;降下来的F回到了自然小调,D#又变成了和声小调。在短短的两句歌词里,就运用了三个调式。
 
同时,在偏复杂的和声进行里,歌曲的律动也毫不死板,每一句都是空了半拍后旋律才开始流动,并且出现了大量的附点音符和切分节奏。
 
而在接下来吴青峰哼唱的段落,调式再一次变了,变成了旋律小调,一句唱完之后下一句还原,并且还原的时候用的是大调的C#和弦,调式又变成Dorian,再到大调的G#和弦,由小调变成了大调。


而律动上继续沿袭主歌的做法,有大量的切分和附点节奏。

然后在副歌的部分,调式又换了。

这次和声进行变成了G#到F#,先用大调换了小调,再把调式换到了Mixolydian,持续了三个回合,最后一个回合的和声变成了C#m到D#,又把调式换到和声小调上。
 
并且副歌的律动更有意思了,看似十分规整,但其实做了一小点的调整。

你会发现,大多数的音符都没有落在正拍上,尤其是二三两句正好跟正拍岔开半拍。

前三句其实旋律线是很类似的,但律动做出了区别,一下子就有意思很多。

到了后面有一段Pre-Chorus,直接转了调,从G#大调转到C大调。

但是这里又用到了D#这个和弦,这是副歌的最后一个和弦,用在这里更能加重转调的感觉。然后在最后,旋律随着D#、E、F#以类似模进的方式爬升,最后再回到D#,和副歌再次顺畅地连接。
 
可以看出来,这首歌运用了Dorian、旋律小调、和声小调、Mixolydian、大小调互换跟转调的技巧,并且在复杂的和声里依然做到了律动的出色,旋律也有丰富的色彩,就让人觉得很好听。

相比之下,《七重人格》的写作就显得普通了许多。

不过《七重人格》在前面和声没有那么复杂的段落,律动还是做得有亮点的。
在随着突然涌入的电吉他唱出「Shut Up」之后,乐器在六级和五级和弦的交替中不断重复着三连音的演奏,而人声的线条则相对规整地游走。
 
在人声模仿笛子的段落之后,加入了一些念白,演唱也开始使用了三连音,更偏向带有旋律的说唱,这里的律动感还是不错的,和编曲也有蛮高的呼应度。
 
在说唱的段落结束之后,进入了副歌,鼓组也变成shuffle的节奏。可以说是之前一连串的三连音慢慢往上推,让编曲的进行变得非常合理。
 
而这首歌最大的问题出在结构的平衡上。《七重人格》没有太多重复的段落,每个段落的亮点有限,导致了记忆点的欠缺。

尽管有些部分的旋律差强人意,但是华晨宇最终没有选择回到好听的旋律上,而是大玩人声实验,诠释他的表演艺术;

旋律的表达被弱化,演唱更贴近癫狂的状态,但反而这段令人难以接受的演绎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音乐性丰富的地方没有更好地被展开。

同时,华晨宇的音乐也一直有摇滚元素,但最终的做法仍然是偏向流行音乐的做法:人声驱动。

《七重人格》的结尾,其实有很长有器乐可以发挥的空间,但华晨宇还是选择让人声成为主角。


这最终导致了,歌曲的表达无法撑起歌词与主题的概念。

并不是所有重复段落较少的歌都没有记忆点。

比如Queen的《Bohemian Rhapsody》、Radiohead的《Paranoid Android》都有着非常规、重复少的流行音乐结构,并且也是时长差不多的歌曲,但歌曲依然充满记忆点。



相较之下,《七重人格》更像是展示了华晨宇对于前卫摇滚华丽结构的模仿,有种「这个我也会」的感觉。

但「会做」和「做好」之间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实验音乐还是哗众取宠?

华晨宇的粉丝经常把他夸张的人声表演鼓吹为人声实验,其实也不能怪粉丝,因为他自己的文案里就打上了「人声实验」几个大字。

其中以2015年发表的无字歌《癌》最为甚,单曲文案中直接声称这首歌是打破常规演唱方式的人声实验作品,更号称「为萎靡音乐时代创新曲风」。


但整首歌的形式,从编曲到演唱上,都算不得有什么「实验」色彩,也算不得创新曲风。

其实整首歌就用了两个和弦,但这两个和弦包含了极其不协和的音程,也就造成了不舒服的听感。

因此从歌曲的结构来说,是非常简单的。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主要的功劳是来自这首歌的和声进行,其次才是他的唱。

这种形式屡见不鲜,Pink Floyd发表于1973年的《The Great Gig In The Sky》也是这样一首作品,由歌手Clare Torry在乐队的演奏中随意地即兴演唱。所以这完全谈不上什么创新曲风。


至于这首歌的唱法也并没有什么创新可言。

有不少人形容华晨宇在这首歌里使用了「烈马音」,但所谓的「烈马音」也并不是华晨宇首创,最早流行是因为一位菲律宾的歌手Big Mouth使用了这种模仿马叫的演唱方式,中国歌手王晗旭也曾模仿过这位菲律宾歌手的唱法。

而人声实验作品往往是在发声方式上做实验。

歌唱家Sainkho Namtchylak的《Lost Rivers》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这首歌与其所在专辑的其他曲目都是人声实验音乐。


她的目的不在于表现乐曲,而是用各种可能的方式探索人对声音的控制所能达到何处地步,是在做纯粹的实验。

相比之下,这首《癌》有着明确的旋律线,只是一首使用不协和音程和罕见唱法完成的乐曲,离人声实验还差得远。

他没有去创造一种新的形式,也没有在旧的形式里取得新的突破。

其实在《癌》发表的时候,耳帝就在微博评价过这首歌,他也不认为这是一首实验音乐,更像是Dark Ambient、Trip-hop体系下的尝试。

实验音乐确实难听,但不是难听的音乐都能叫实验音乐——这个门槛太高了。

当然,他通过这样一首歌曲表达了自己对癌症的理解,自然没有什么问题,而歌曲的不舒适、不好听也跟他的理解是对的上的。

然而《癌》这个标题过分拔高了这首歌的意涵,让整首作品略显空洞。

如果这首歌不叫《癌》,叫《Track 1》,单独听这首音乐,听众能否能感知到这首歌的主题是癌?

这里我认为要打上一个问号,尽管《Lost Rivers》在大众的层面褒贬不一,但是大家都能明白她是在做实验,这就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别。

实际上这也是华晨宇许多歌曲的弊病之一:靠宏大叙事强行升华主题,音乐的内容却承载不起这庞大的主题。

《神树》、《降临》这样的作品尚可,虽然形式还是盖过内容,但勉强算是立得住。而《斗牛》、《七重人格》这样的歌,音乐则完全承载不了想要表达的主题,甚至词作也没有那么好。

到了《癌》这样的作品,没有了歌词、只有主题,反而放大了这个毛病。

尽管华晨宇认为作词不重要,但这个是相对而言的。

在一首声乐作品里,应该是音乐成为主角、歌词成为配角,而对于华晨宇的很多作品,这个却是反过来的,他对于歌词、主题的掌控与理解不是很到位。

至少一首歌的质量如何,不应该通过粉丝根据网络小说文风写800字的小作文来体现。


这也不仅仅是由于华晨宇创作歌词少导致的。

比如,香港歌手麦浚龙完全不参与歌曲创作,但是他对他的作品的掌控力很到位,如同导演一样(他确实也是一名电影导演),歌词、旋律、编曲都要做成什么样,他是非常清楚的。

华晨宇在这方面,还需要多多加强。


这些出格的创作与表演模式成了华晨宇饱受争议的一大原因,虽然他也会创作一些大众可以接受的曲子。

比如《好像爱这个世界啊》是华晨宇创作的一首抒情歌曲,整首歌都是4561的进行,听上去也比较舒服。

这首歌的编曲由郑楠和华晨宇共同完成,电吉他前奏用到了Reverse Delay这样的效果。

Delay效果的本质就是先记录下来你弹奏的声音,然后以固定的速度进行一定程度的重复。而Reverse Delay则是在重复的时候将你这段声音反过来播放,这样你就会有一个做主角的正向弹奏,和一个逆向播放的做配角的Delay声音,能够塑造特别的氛围。

一直到副歌之前,都有这样Reverse的效果。

副歌的旋律跳进和级进交替使用,「旁白」、「姿态」、「伤害」几个词构成了上行模进的关系,而它们各自又是由上行级进的音符组成的,旋律线慢慢呈现出向上的状态。


华晨宇在演唱的细节上也是不错的。

在《神树》的主歌,唱到「狼藉一片」的时候,「一」使用了Fb作为经过音,处在前后的两个Eb中间,让旋律有了更多的流动感。


类似的做法在郭顶的《凄美地》中也有出现,「曾经我是不安河水」中的「不」字也使用了经过的半音进行处理。

在《披荆斩棘的哥哥》中,负责唱这一句的言承旭也为此十分苦恼,因为确实比较难找,但少了这个半音又觉得不是那么回事。这个演唱上的细节可能并不容易被捕捉到。

在网络上流传较广的乐谱也没有将这个音符标注出来。



从上面对歌曲的拆解能够看得出来,华晨宇的音乐还是有一些亮点的。但他依然处在音乐的探索阶段,作品的优点与缺点一样明显。

他知道一些不一样的音乐概念和创作手法,并且也能用在作品里,但掌握得还不够透彻,更像是一个自认为明白了解题思路就急着去作题的学生。

他有一定的能力,但还没有到特别强的地步;他可以看着自己有过的积累,一步一步慢慢进步。

华晨宇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乐理的重要性,也看得出来他对作品是有追求的。

而在这种态度下,也有一些粉丝,跟随他的步伐开始摸索乐理,从这方面讲,他也对音乐圈也产生了积极意义。

然而问题是,过度的吹捧也或许会让他产生自己已经是流行音乐的王者的错觉,固步自封、止步不前也说不定。

华晨宇曾经评价晓月老板的歌是二十年前的音乐,也觉得毛不易的作曲没有新意。


这些观点我也很同意,但问题的关键是,他自己的音乐也并不新鲜。

前卫、实验,这是50年前早就做过的东西。

从选秀时期,华晨宇就受到Radiohead、Muse、30 Seconds to the Mars等乐队的影响,但直到今天,他连这些乐队的边都摸不到。

他自认为在他的音乐中,天赋和努力的比值是99:1。

但在我看来却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天赋一般,但一直很努力的创作者,在创作的路上,他确实有进步。


好在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依然有好坏之分。

在这个阶段,不论是华晨宇本人还是粉丝们,都不必去标榜他是如何创新的,因为他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他离那些同类型里优秀的音乐还有遥远而漫长的距离。


当然,导致华晨宇的争议如此巨大,与他相当一部分粉丝也离不开关系。

尽管华晨宇现在走的是创作歌手的路线,但营销方式更像是个流量艺人。

很多人最开始认识他是通过综艺节目、通过他改编别人的歌曲,而不是他自己的歌,这使得他本人的知名度远远高过他的作品。

而他自己的作品总会被粉丝定义成各种各样的风格,有些风格甚至根本不存在,属于粉丝”自创“出来的产物。


华晨宇总是反复强调音乐素养,如果他知道粉丝甚至连“节奏蓝调和R&B”都分不清楚,不知会作何感想。

《歌手·当打之年》官宣阵容时,把华晨宇称作是华语乐坛新生代领军人。
当时华晨宇也已经出道六七年,但也没有拿过什么颇具含金量的奖项。

草东没有派对、ØZI这些已经拿下金曲奖的人比他还年轻,但也没说自己是新生代领军人物,他能不能当新生代领军人,我认为还要打个问号。


华晨宇的粉丝也打了个问号。

但他们的问号和我的可能不太一样,他们问的是:华晨宇已经是华语乐坛领军人物了,为什么还说他是新生代?几个意思?


在他们心中,周杰伦也不过是过气天王,早已被时代淘汰。


然而,华晨宇的填词人还要抄袭这位过气天王的作品:


如果不是这些低龄而幼稚的操作过多的话,华晨宇也不会引来这么多的讨厌。

老实说,一个音乐人的素养,往往是可以从他的粉丝身上看出来的。

当粉丝竭力强调着华晨宇的音乐多么高级,多么伟大,风格是多么的多元,恰恰也是在暴露他们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因为一个人越缺什么,越会炫耀什么。

其实一个音乐人的风格多元,是不需要通过这些字面上的东西来体现的,用听的就好了——而且风格多元也没法和厉害划等号。

粉丝们能给华晨宇的歌曲写下洋洋洒洒的小作文,佐证这首歌是多么有内涵。

但如果你让他们听更多具有实验色彩的音乐,他们却未必能接受。

不要说国外,就算在华语世界,落差草原WWWW、Dolphy Kick Bebop、鸭听天、水门汀……华晨宇并不会把他的粉丝们引流到实验音乐的族群,跟着他去听影响他的摇滚乐队的也是少数。

但最终喧哗过去之后,作品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我相信华晨宇在创作上还能走的更远——但他要迈出这一步。不论是对于粉丝,还是对于他本人,唯有正视所有对待这位创作者的声音,才能让他成为更加成熟和优秀的音乐人。

(完)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哎呀音乐长期征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