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了,还有家长认为打篮球更能长个?|大象公会

2021-06-02 星期三

家长们的长高学,不靠谱在哪?


文|狸花猫


每当队员进入发育期,少年足球的训练队总会流失几人,一问原因,都是经家长劝说,改打篮球了,因为「打篮球能比踢足球长得更高」。

 

中国家长有一条清晰的运动长高歧视链。篮球位于它的顶端,游泳和排球等项目地位与之相近。


• 但鼓吹练游泳长高的舆论多集中在游泳大省浙江

 
乒乓球、羽毛球的少儿俱乐部,就只能与足球分享相同的烦恼。
 
歧视链最底端,则是举重、体操等「会把个子压矮」的项目。民间甚至曾经有舆论认为,体训队专门安排穷人家的孩子参与这类项目,严重损害发育,非常不人道。
 
直到2021年,这条歧视链依然广为流行,但它有任何合理的依据吗?
 

运动增高,不分项目

 
答案是没有。
 
身高主要由长骨的长度决定。青少年在发育过程中,骨骺处的软骨会不断成骨,使骨骼伸长,停止发育时,骨骺线就会闭合。
 

• 股骨(大腿骨)和胫骨(小腿骨)的骨骺线,骨骺线的缝隙部分就是软骨

 
适宜的运动可以使长骨两端骺软骨在挤压摩擦中受到刺激,有利于软骨细胞的增殖,加速骨细胞分裂,促进长骨增长。
 
因此,当前的运动科学研究普遍认为,正常参与任何体育锻炼对身高都有积极的影响。特别是矮身材儿童,实施不同的运动处方,身高增长的效果不可忽视。
 

• 实施运动处方之后 6 个月矮身材儿童身高体重的变化

 
而参与的项目不同,并不会造成身高发育的差别。
 
如果非要细究,反倒是长高歧视链底端的举重,可能比顶端的篮球在促进身体发育方面要更有优势。
 
国内一项总结了 442 名青少年运动员(均为国家二级以上)发育水平的研究认为,重竞技类(举重、摔跤、柔道)运动员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要好于击剑、篮球等项目。
 

• 重竞技类就是按体重分组别来进行比赛的竞技项目,图为UFC称重仪式上的格斗选手张伟丽

 
其原因在于,重竞技类项目对运动员体格、人体充实度和营养状况的要求会更为苛刻。不过,这些项目对身高发育的影响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家长们坚信的运动长高歧视链,主要是源于电视体育直播尤其是奥运直播带来的印象。
 
专业的篮球、排球运动员基本是清一色的大高个。
 

• 2019 男篮世界杯中国队阵容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郭艾伦
192
赵继伟
185
可兰白克
198
阿不都沙拉木
202
周琦
216
任骏飞
203
赵睿
195
易建联
213
方硕
190
翟晓川
204
孙铭徽
188
王哲林
214
平均身高
200 cm

• 2019 男篮世界杯中国队身高(因来源不同,与官方公布数字略有差异)

 
举重和体操则像是矮个子的专利。
 
• 伦敦奥运会夺得男团金牌的中国体操队,其中身高 173cm 的张成龙(右 4 )因为「太高」一度被国家队拒之门外
 
这样的印象本身就不一定靠谱。
 
中国人熟悉的举重选手个子都不高:北京、里约奥运会两夺金牌的龙清泉身高只有 156cm,同样在里约奥运会夺金的石智勇身高是 167cm,国内最有名的举重运动员占旭刚也不到 170cm。中国人最熟悉的外国选手,蝉联三届奥运冠军的土耳其举重神童穆特鲁,身高更是只有 150cm。
 

• 哈利勒·穆特魯

 
然而,这只是中国举重队的优势集中在轻量级造成的结果。龙清泉是 56 公斤级,石智勇是 69 公斤级,占旭刚是 77 公斤级,在这样的体重限制下还要是一个大力士,当然只能是矮个子。中国人之所以对穆特鲁印象深刻,也是因为他的三届奥运冠军都是击败中国选手获得的。
 
实际上,举重运动并不缺乏大个子。里约奥运会 105 公斤以上级的三名奖牌得主身高都在 180cm 以上,冠军塔拉卡哈德泽更是接近两米(197cm)。由于中国选手没有参加这一项目,国内观众很难看到他们的高大身姿。
 

• 里约奥运会 105 公斤以上级奖牌得主

 
里约奥运会上,中国举重队唯一一名参加重量级项目的选手杨哲(105 公斤级),身高也有 187cm,可惜他只获得了所在项目的第四名,难以引起国内一般观众的关注。
 

• 举重亚锦赛上的杨哲

 

膳食补充,吃了白吃

 
家长们的执念不限于运动,因为长得不高而补钙、补锌是大多数人的共同童年记忆。
 

• 出于迎合家长为孩子增高的焦虑,普通膳食补充剂也会把增高当作噱头

 
吃这些补充剂有用吗?
 
几乎没有用处。
 
营养补充剂其实是一种专门的治疗手段,针对那些发育水平低于同龄人的儿童有良好的效果,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通常就是他们发育迟缓的原因。
 

• 对发育迟缓的儿童补充相关营养素效果明显,并没有使儿童的骨龄显著增长

 
绝大多数儿童并不存在这样的发育迟缓问题,他们只是没有发育到家长理想中的水平。即使刻意去做的检测显示他们某种营养素水平较低,补充剂对帮助他们长高也没什么效果。
 
考虑到很多人饮食并不均衡,按照建议剂量吃一点膳食补充剂,尤其是复合维生素,倒也没什么坏处。不过在强烈的焦虑下,家长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让孩子过量摄入营养素,比如在早餐、加餐都食用添加营养素的强化食品基础上,又「按时按量」服用了补充剂。
 
尤其需要提醒的是,中国家长最热衷补充的两种营养素——钙和维生素 D,恰恰就是最容易摄入过多的营养素。
 
过量摄取钙质,对发育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可能造成危害,如引起骨骺线过早闭合,它还会增加肾结石风险。
 
 
2013 年 10 月 30 日,国家卫计委依据专家建议下发通知,禁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针对儿童开展非诊治需要的微量元素检测。也就是说,除非出现了发育迟缓等症状,不必特意检测并补充微量元素;而仅仅为了长高补充微量元素,存在过量摄入的风险,弊大于利。
 

个体能长多高是个玄学

 
对于执着于后代长高的家长,科学研究得出的结果大概是令人绝望的。
 
• 长高类短视频的流行,说明有后代身高焦虑的父母不在少数
 
几项针对同卵双胞胎的跟踪研究表明,人体身高有 60%~80% 是由遗传决定的,这意味着除了提供成长所需的营养,后天能做的很少。
 
但具体到遗传基因是怎样决定了身高,现在还所知甚少。目前,针对 253288 人开展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已经在 423 个基因位点上识别出697种能影响身高的遗传变异。随着未来的进一步研究,这个数字还会变得更大。
 
很多看似有理的建议,由于是根据宏观观察而得出的结论,实际上也未能排除基因在其中的影响。
 
比如这流传最广的一条:主要从肉、蛋、奶中获取蛋白质的人,比那些主要从谷物中获得蛋白质的人长得高。
 
它是由比较不同族群的食谱和平均身高得出的结论:低地国家的人比南欧国家的人长得高,经济并不发达的波黑、塞尔维亚、黑山人也长得很高。在中国国内,经济相对贫穷的康巴人同样以高大著称。
 
• 波黑在欧洲是个穷国,但它的平均身高跟荷兰相当
 
从宏观的层面讲,这条说法是正确的,但它却未必能成为个体长高的经验指南。因为那些高大族群能适应他们的食谱很可能也是受基因的影响,长期适应了谷物蛋白质的人群则缺少这一基因优势,即使强行改变食谱,也不一定达成同样的结果。
 
那么,从公认的科学层面讲,到底有哪些可靠的增进身高的建议呢?
 
顶尖的健康信息网站 Healthline 曾列举过以下六条:
 
均衡饮食,
切勿滥用补充剂,
获得充足的睡眠,
保持锻炼,
保持好的站姿和坐姿,
如果不喜欢有针对性的姿势训练,也可以试试瑜伽。

• 「好姿势」的建议对成年人也适用
 
除了因应瑜伽在西方世界的流行而特别将它列出外,这些科学建议并没有什么新颖得出离生活常识的地方。
 
今天,几乎每个有条件的家长都会注意孩子的均衡饮食,并尽量为他们安排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体育锻炼,唯一在意识上有所倒退的可能是父母们不再强势强调「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想帮助孩子长高,真正可行的也只有这些事项。
 
换句话说:一个人能长多高其实是个玄学。
 
这也许是一个让家长们痛苦的事实,不过,如果能放下长高的焦虑,从孩子的角度去想,一个睡眠充分,饮食健康,同时还能自由参与热爱的运动的童年,至少是快乐的。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