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刺刀术,为何开山祖师是德意志邦国?

2022-01-23 星期日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吴畋

字数:4897,阅读时间:约10分钟


“鉴于刺刀训练需要特定的人员、额外的经费支出和尤为重要的宝贵时间,单兵刺刀训练在拿破仑时代根本算不上紧要……得等到1825-1850年,欧洲军队里才会普遍出现体育训练,才能让士兵做好肉搏战的准备。”

——索科洛夫《拿破仑的军队》

编者按:众所周知,刺刀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登堂入室,成为欧洲各国步兵的普遍装备。不过,欧洲军队中的刺刀训练此后仍然长期停留在极为简单、粗糙的水平。虽然刺刀拥趸往往津津乐道于英军步兵的“右刺”神话(关于这则神话,可见笔者此前的文章:阔剑小圆盾,暴打火枪加刺刀,苏格兰人如何靠战术逆袭英格兰军队?),但其实就算英国人也不重视刺刀术的训练。那么,欧洲的刺刀术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笼罩在长矛阴影下的刺刀 





18世纪时,英国军官普遍认为士兵只需在肉搏战中运用本能向前突刺就行,甚至觉得既然野战中的肉搏拼刺极为罕见,就根本无须专门为刺刀设计全套刺杀教程。

英军第43步兵团的诺克斯(Knox)中尉日记里提到过一则发生在1759年7月的轶事:当时,43团请来一名其他单位的军士传授新的刺刀格斗技术,结果立刻被人笑话成荒谬、可耻之举,说他的动作像是懒散的农民在用叉子翻干草,教学也随即不了了之。

图1. 近乎农活的英国掷弹兵刺杀姿势,出自威廉·贝利1753年的画作

不过,正如下面这两张图片所示,当时欧洲各国军队几乎都是在沿袭过去的经验,把昔日长矛的用法直接套到刺刀头上。毕竟刺刀此时往往是在结阵防御或冲击时发挥威慑作用,野战中虽然屡屡发生刺刀冲击,却极少出现双方集体拼刺的场景:如果其中一方在野外发起冲击,那另一方通常会在双方短兵相接之前就全体退却,要是不幸遇上了少数退无可退的场合,那接下来就会发生近乎屠戮的一面倒战斗。

▲图2. 17世纪初荷兰军队的长矛教程与18世纪荷兰军队的刺刀教程

即便是像苏沃洛夫这样主张让刺刀发挥攻击潜力的将领,他们的训练也往往集中于士兵心理而非技术层面,以《制胜的科学》为例,书中大力灌输“刺刀是好汉”,鼓吹“敌人不知道如何对付俄国刺刀”,却对拼刺动作着笔甚少:仅仅提到对付骑兵时要用刺刀猛刺下腹部、马面、马脖和马胸。

▲图3. 18世纪初俄国条令中的拼刺动作示意图

当然,苏沃洛夫的确对刺刀训练有所贡献,比如说,他命令部下用土和草制成假人标靶,让步兵熟悉如何刺杀,骑兵掌握如何砍杀。当时欧洲还流传着一则据说源于苏沃洛夫的拼刺诀窍:“对付普鲁士人,刺一下;对付波兰人,连刺两下;对付法国人,刺完两下再绞一把。”
可是,老元帅1799年给俄奥联军下达的具体命令里也仅仅提到如下做法:

“遇上骑兵,就用刺刀捅马和人,遇上步兵,就用双手把刺刀放得更低,[离敌人]更近。”
“右手放平刺刀,左手往前刺,要是能用枪托砸到胸部或头部也不错。”

但奥军也像前文中的英军43团一样,对此嗤之以鼻。

▲图4 苏沃洛夫与俄国士兵





刺刀术的黎明:轻步兵崛起 





所以,拿破仑战争的刺刀理论并没有出现太大变化,虽然英国人戈登在1805年出版过一本《论防御的科学:在近战中运用刀剑、刺刀和长矛》(A Treatise on the Science of Defence: For the Sword, Bayonet, and Pike in Close Action),被一些人认定为最早的刺刀教程,但它根本没有被英军采用,而且正如标题所示,此书仍以论述剑术为主,刺刀运用部分不仅有许多空想成分,还留有浓重的长矛痕迹。

▲图5. 戈登书中的拼刺动作

拿破仑时代野战中的集体拼刺同样极为罕见,迪皮克(Du Picq)在《战斗研究》里声称:

“据说[1805年11月5日的]阿姆施泰滕(Amstetten)之战是唯一一场其中一方发起刺刀冲击时,另一方真的就地等待过刺刀撞击的交战。可即便在那次交战中,俄军也是在士气冲击的影响下退却,并不是面对实际撞击撤退。”

▲图6. 阿姆施泰滕之战

不过,在村落、隘路、工事等各类复杂地形下的争夺战里,在士兵以个体为单位投入的散兵战中,肉搏战的发生频率也有所提升。若米尼(Jomini)在《战争艺术概论》里对此有过简要的论述:

“我只有在村落和隘路里才见到步兵纵队的真正肉搏战,见到走在先头的士兵上刺刀与敌人战斗,但我在列阵会战中还从未见过这类拼刺。”

以1805年10月11日的哈斯拉赫-永京根(Haslach-Jungingen)战斗为例,法军主力第9轻步兵团,起初在野战中用刺刀冲击打垮了奥军的斯图尔特步兵团,后来则在永京根村以及周边地区和奥军优势步骑兵展开苦战,村庄易手将近10次,9团还差点丢掉了鹰旗,最终不得不放弃据点后撤。根据战后统计,9团共有10人阵亡、140人负伤(其中3人战后不久死去)、188人被俘(其中伤员34人、7人后来自行逃脱归队)。140名后送伤员中共有116人被子弹打伤、6人被炮弹击伤、9人被骑兵马刀砍伤,1人被步兵刺刀捅伤、8人状况不明。

▲图7. 哈斯拉赫-永京根之战永京根村附近战斗示意图

众所周知,线式战术时代的战列步兵往往不大适应这类居民点争夺战,这一时期的各国军队都倾向于让轻步兵承担这类作战任务。于是,法军的第9轻步兵团虽然多数时间仍然在交火、追杀,但也的确曾在村落战斗中发生过若米尼笔下的“真正肉搏战”,出现了“先头士兵上刺刀与敌人战斗”的情形,否则也不会有至少1人被捅伤。

▲图8. 法军卡科上校在1802年出版《步兵反骑兵新方式》里给出了堪称滑稽的刺刀动作

此外,随着散兵战在革命-拿破仑战争期间大行其道,各国进步军官——尤其是轻步兵军官——开始意识到个体士兵的潜能所在,认为不仅仅要利用士兵的本能,还要通过包括体操在内的各式体育活动,培养士兵的心智与体魄。拿破仑战争后期,富有民族主义和军事色彩的体操运动,开始在各个德意志邦国流行起来,截至1818年,各国已有体操俱乐部150家,会员1.2万人。在此背景下,出现以体操运动为基础的科学化刺刀训练手段就水到渠成了。

▲图9. 1825年版萨克森刺刀教程中的体操动作





来自德意志的刺刀风尚 





于是,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是符腾堡、萨克森等德意志邦国的轻步兵军官率先于19世纪20年代出版了第一批详尽论述刺刀训练方式的专著。这股风潮随后逐步传入法国、普鲁士等国,至于英国,那得到1849年才出现第一本“科学化”的刺刀训练手册。

▲图10. 1835年的法国刺刀教程

1824年,《符腾堡王国步兵刺刀格斗教程》(Bajonet-Fechtlehre für die königlich Württembergische Infanterie,以下简称《教程》)正式面世。符腾堡王国是德意志西南部的新兴国家之一,直到1806年才被拿破仑升格为王国,该国陆军素来以革新先锋著称,甚至有不少人是公开的拿破仑崇拜者。不过,它在中国的知名度可以说相当一般,中国军迷最熟悉的符腾堡军人恐怕还得是世界大战里的隆美尔。书归正传,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符腾堡军队提出了许多现代人看来习以为常,当时却未必有多少人注意的做法,书中明确指出刺刀训练不仅利于士兵强化体能,也能培养出建立在刺刀技能基础上的自信心和勇气。

▲图11. 1824年版符腾堡刺刀教程中的体操基础动作

《教程》开篇就要求选择宽敞明亮、通风良好、清洁安静的训练场馆,指出要在刺刀尖上包裹皮球,参训士兵和教官在对练时都必须穿戴铁胸甲或皮胸垫,以防出现训练伤亡。训练要以10-12人为一组,参训士兵按个头高矮排成一列横队,相邻两人留出3尺(约86厘米)的间距。接下来,《教程》用四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培养士兵身体灵活性的各类体操基础动作,随后才开始用8页内容介绍如下图所示的单兵训练方式:士兵逐步练习如何刺入胸部、腹部,如何快速拔出,如何使用基础格挡动作。

▲图12. 1792年的瑞士掷弹兵拼刺动作和1824年符腾堡教程中的单兵拼刺动作,前者的动作仍有浓重的长矛痕迹,后者则已完全是刺刀动作。

随后就是最具创新之处的双人刺杀训练。训练首先由一名教官和一名或多名士兵共同进行,学生根据教官的口头指令进行刺杀、格挡或闪躲,以此锻炼体能和敏捷性,学会在做动作时保持平衡。这类练习完成后就开始无指令双人训练,以此让士兵学会窥探对手弱点、掩盖己方意图,从中培养出心智、技巧、自信和勇气。此外,为了避免过多失败挫伤自信,教官还应当尽量将体格、能力相当的两名士兵结成训练搭档。出于防止受伤的目的,双人训练中只有突刺对方胸部护具时才能使用全力,突刺面部和腹部时都必须留力。为了贴近实战,训练中也绝对禁止蓄意不格挡、不闪躲,反而与对方同时刺杀的做法:无伤训练时当然可以“同归于尽”,战场上这种事那就非常罕见了。当然,鉴于士兵往往都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训练也难免会出现意外,《教程》特别规定一旦场面失控或刺杀不再规律,教官就必须立刻介入,当场中止练习。

▲图13. 符腾堡教程中的刺杀与格挡

完成步兵刺杀练习后,士兵随后还要接受刺刀反骑兵训练,此时,士兵先练习以蹲姿和立姿对付骑兵,练习通过跳跃迫近或远离骑兵,也以此强化腿部肌肉,培养自身的跃起能力。积累一定经验后开始让教官进行步骑兵对抗练习,也就是让教官在台上拿起马刀或骑枪扮演骑兵,受训士兵在台下练习对应攻防动作。

▲图14. 符腾堡教程中的蹲姿、立姿反骑兵示意图

《教程》还对步兵与骑兵的一对一战斗给出了有趣的评论。该书认为马刀最长不过3.5尺(约1米),远不如上刺刀后6尺(约1.7米)长的步枪,步骑格斗时步兵可以轻易占据上风。可要是和枪骑兵一对一,那么10尺(约2.9米)长的骑枪就难对付一些,步兵此时应把握骑兵单手使用长杆兵器时的不稳定性,以双手持枪的方式格挡住骑枪。当然,步兵自然可以利用马匹的本能,通过戳眼、鼻或吼叫的方式恐吓战马,但《教程》还是认为步兵应当以骑兵为主要作战对象,不宜在战马身上过度分心。

▲图15. 符腾堡教程中的刺刀格挡骑枪手法

至此,笔者已经对体操运动影响下的符腾堡刺刀训练方式进行了简要的概括。读者从中不难发现,尽管这已是将近两百年前的训练方法,看起来却仍然颇为科学,其中甚至有不少要素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


Bajonet-Fechtlehre für die königlich Württembergische Infanterie. Stuttgart, 1824.

Cacault, J.-B., Nouvelles Manoeuvres de l’Infanterie contre la Cavalerie. Paris, 1802.

Crowdy, T., Incomparable: Napoleon’s 9th Light Infantry Regiment. Oxford: Osprey, 2012.

du Picq, A., Études sur le combat. Paris, 1880.

Jomini, A.-H. de, Précis de l'art de la guerre. Paris, 1838.

Muller, A., Maniement de la baïonnette, appliqué à l'attaque et à la défense de l'infanterie. Paris, 1835.

Selmnitz, E. von, Die Bajonetfechtkunst oder Lehre des Verhaltens mit dem Infanterie-Gewehre als Angriffs- und Vertheidigungs-Waffe. Dresden, 1825.

Sokolov, O., L’armée de Napoléon. Saint-Germain-en-Laye, 2003.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吴畋,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喜欢冷研的小伙伴们,微信又双叕改版了!为了避免以后找不到冷君,每天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可以按以下步骤将冷兵器研究所置顶。


原文地址:点击